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茗饮”到“品茗”——中国古代关乎“茶”之饮用诸概念演变史考略 被引量:3
1
作者 林美茂 赵子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0-138,168,共10页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 中国古代关于"饮茶"有哪些主要说法?其最初的概念是什么?所谓"品茶"与"品茗",究竟是否同义?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载于哪个文献?诸如此类的问题,本应成为中国茶文化思想史研究的基础性议题,但却始终被相关研究者所忽视。实际上,"茗饮"是表现喝茶的最初概念,它出现在南北朝时期。自唐代茶文化兴起之后直到清代,在"茗饮"之外,又先后出现了"茶饮""啜茶""吃茶""饮茶""品茶""品茗"等提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茗饮""啜茶""品茶""品茗"这四个概念。清代以后,此前的"茗饮""啜茶"概念基本消失,"品茶"与"品茗"两个概念则广泛流行,而成为时至今日表现喝茶的主要概念。不过,若就其最初意思细究的话,则"品茶"范畴要大于"品茗":"品茗"只是一种文学性表现,仅仅指向茶汤的品鉴,而"品茶"则包含对于茶叶的鉴别、水的选择等。总的来说,当原本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进入"品茶"或"品茗"的境界之后,茶作为物质享用品的意义就会逐渐减弱,饮茶的主体性审美与精神性追求意义便会大大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茗饮 啜茶 品茶 品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哲学在日本的研究现状与基本视点 被引量:2
2
作者 林美茂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23,共7页
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调整时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哲学的思考和反思正当其时。本刊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几位学者对某些重要的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兴哲学领域问题进行探讨。安启念等人的《为什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科学?—... 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调整时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哲学的思考和反思正当其时。本刊特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几位学者对某些重要的哲学前沿问题和新兴哲学领域问题进行探讨。安启念等人的《为什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科学?——兼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以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的文本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在中国语境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自身的定位以及中国哲学如何确认其在学术体系中的话语权显然成为近十年来国内哲学界的重要话题。宋志明在《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针对前一问题提出,我们必须找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写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来,而不是写成"某种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应是天人关系问题。干春松的《"天下"与"中国":寻求突破的中国哲学——最近十年的中国哲学转向扫描》,对后一问题作出回应,认为中国哲学身份困惑问题的讨论以及中国哲学多重身份叠加的现象折射出中国哲学家运思方式的重大转变:不再满足于在西方哲学框架下作简单的"拼接",而是试图提出自己的问题,其中关于"天下国家"观问题的讨论尤为引人注目。在新兴哲学领域,也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与梳理。李萍的《管理伦理若干前沿问题探析》,从分析管理伦理的学科属性入手,表明生成规范论应成为管理伦理研究的基本立场。林美茂的《公共哲学在日本的研究现状与基本视点》,介绍了日本公共哲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有关前沿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黄小晏的《从领导哲学到领导者哲学》,从主体论立场出发,揭示了领导哲学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哲学 现状 日本 《公共论丛》 中国学术界 出版社 研究论文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拉图哲学中关于"善"的存在论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林美茂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2,共5页
古希腊的理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是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特质,而这两种精神的统一与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分不开。因此,从柏拉图哲学中关于"善之相"问题的理解及其来源入手,通过对有关"善之相"界定问题的... 古希腊的理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是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特质,而这两种精神的统一与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分不开。因此,从柏拉图哲学中关于"善之相"问题的理解及其来源入手,通过对有关"善之相"界定问题的文本解读,以"日喻"的阐释为线索,分析柏拉图关于"善之相"论述中所拥有的理性与信仰的重叠性内涵,揭示"直观认识"与"逻格斯认识"所蕴含的意义,有利于从一种新的视角深入理解西方精神中理性和信仰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拉图 本真 直观认识 逻格斯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