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新生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相意义
1
作者 潘邵敏 安凯旋 +2 位作者 胡逸豪 张文静 林秀斌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334,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沉积盆地,现保存有超万米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沉积相演化反映了高原生长过程和气候环境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前人研究主要关注沉积地层的描述和沉积相的定性判定,对于沉积相判定的定量研究仍...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部最大的沉积盆地,现保存有超万米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的沉积相演化反映了高原生长过程和气候环境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前人研究主要关注沉积地层的描述和沉积相的定性判定,对于沉积相判定的定量研究仍有待深入。为了定量判定沉积相,文章在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的下干柴沟组至狮子沟组采集了典型砂岩样品开展粒度分析,利用萨胡判别式、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粒度端元分析与累积分布曲线等方法,揭示该剖面新生代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的搬运介质、搬运方式与沉积相。文章结果表明,大红沟剖面自下干柴沟组至上油砂山组主要为水下浅湖相沉积环境,且湖泊水动力条件由强到弱依次为下干柴沟组、上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而狮子沟组主要为陆上河流相沉积环境。大红沟剖面新生代下干柴沟组至上油砂山组水下浅湖相沉积物主要包括四种搬运组分,分别为湖泊背景悬浮组分和外来水下分支河道浊流悬浮组分、细砂跃移组分、粗砂滚动组分组成;狮子沟组陆上河流相沉积物也主要包括四种搬运组分,分别为河流背景悬浮组分和外来冲洪积浊流悬浮组分、细砂跃移组分、粗砂滚动组分组成。文章结果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的沉积相判定提供了基于粒度分析数据的定量约束,同时也为定量表征沉积相提供了分析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沉积物 粒度分析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板模型的塔里木盆地北部新生代沉降模拟:对南天山隆升的启示
2
作者 陈昌锦 程晓敢 +4 位作者 林秀斌 李丰 田禾丰 屈梦雪 孙思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活化隆升,与其南缘相邻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发生挠曲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该巨厚新生代地层和造山沉积地层为本文进一步探究南天山隆升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沉积记录。本文采用... 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影响下,天山造山带在新生代活化隆升,与其南缘相邻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发生挠曲沉降并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该巨厚新生代地层和造山沉积地层为本文进一步探究南天山隆升过程提供了关键的沉积记录。本文采用有限弹性板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盆地新生代不同时期基底沉降剖面分别进行建模研究。结果表明:盆地沉降受沉积负载和构造负载共同控制,66~<5.3 Ma期间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小于或等于构造负载的贡献量;约5.3 Ma至今沉积负载对盆地沉降的贡献量远大于构造负载。南天山构造负载变化速率表现为66~<26.3 Ma缓慢增长;26.3~<5.3 Ma南天山稳定增长;约5.3 Ma至今南天山造山带构造负载高度快速增长。基于对盆地沉降过程的分析,限制南天山新生代初始隆升时间为古近纪,其相对海拔高度从400 m增长到2 500 m;虽然在约5.3 Ma至今南天山相对海拔高度保持稳定,但构造负载高度仍在增加,这可能是盆地俯冲作用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造山带平均海拔高度的增长,进而导致南天山的侵蚀和隆升达到相对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北部 有限弹性板模拟 沉降过程 初始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 被引量:26
3
作者 林秀斌 陈汉林 +6 位作者 Karl-Heinz WYRWOLL 程晓敢 王旭龙 付可昂 廖林 肖骏 Bryan KRAPEZ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5-467,共13页
青藏高原边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砾石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香山山前小洪沟剖面,对出露的新生界各层位的砾石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该剖面寺口子组上段、红柳沟组下段、红柳沟... 青藏高原边界地区的研究,尤其是砾石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及隆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青藏高原东北部香山山前小洪沟剖面,对出露的新生界各层位的砾石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该剖面寺口子组上段、红柳沟组下段、红柳沟组上段、第四系以及现今河床出露的砾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和石英砂岩,这与香山地区岩性相符合;砾石主要呈次圆状和次棱角状;长短轴比主要为1~2之间,为近圆状;砾石主要集中在中砾和小砾类别;分选好至中等好。砾石粒径分布显示出向细粒成分偏的特征,主要呈尖峰正态分布。这些特征表明各层位砾石相似的搬运过程,为中距离山前河流冲积砾石。沉积分析表明该砾石与气候振荡无必然联系,为构造隆升的产物。砾石沉积年龄由邻区磁性地层定年结果来限定。砾石特征结合邻区沉积分析表明香山地区在寺口子组沉积时(始新世)已具有相当大的高程;至清水营组沉积时(渐新世),该山体被剥蚀夷平;到红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早、中期),香山经历了再次的隆升;至干河沟组沉积时(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构造趋于稳定;到更新世时,再次出现隆升事件。始新世香山山体可能与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的构造事件有关,中新世的隆升时间可以作为印-藏碰撞效应到达香山地区的时限,显示青藏高原东北边界新生代的变形隆升时间较前人研究结果早,且存在多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砾石统计 粒度分布 小洪沟剖面 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富蕴基性麻粒岩折返过程:来自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限定 被引量:5
4
作者 林秀斌 陈汉林 +3 位作者 杨树锋 厉子龙 余星 程晓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3-420,共8页
论文在阿尔泰造山带富蕴县乌恰沟基性麻粒岩的锆石SHRIMP年代学、地球化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基础上,利用麻粒岩、围岩片麻岩和侵入到麻粒岩的辉绿岩岩墙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探讨了麻粒岩从深部折返至地表的过程。... 论文在阿尔泰造山带富蕴县乌恰沟基性麻粒岩的锆石SHRIMP年代学、地球化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基础上,利用麻粒岩、围岩片麻岩和侵入到麻粒岩的辉绿岩岩墙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探讨了麻粒岩从深部折返至地表的过程。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发现基性麻粒岩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为三叠纪,而麻粒岩、围岩片麻岩和侵入到麻粒岩的辉绿岩岩墙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均显示为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所得到的径迹长度和单颗粒年龄数据进行热史模拟表明,三叠纪时,基性麻粒岩抬升至约地表以下7.8km的上地壳,温度冷却至锆石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约100~50Ma),麻粒岩、围岩片麻岩和辉绿岩抬升至约地表以下3.5km,温度冷却至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封闭温度;约50~15Ma,三者滞留在约地表以下1.7km的磷灰石部分退火带;约15Ma以来,喜马拉雅运动使得它们被抬升剥蚀至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造山带 富蕴 基性麻粒岩 裂变径迹 折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二叠纪石英正长斑岩岩墙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7
5
作者 杨树锋 厉子龙 +4 位作者 陈汉林 肖文交 余星 林秀斌 施锡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05-1412,共8页
新疆塔里木盆地内部发育了大量二叠纪(260~292 Ma)玄武岩类为主的岩浆岩,主要由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超镁铁质岩石和正长岩等组成。作者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巴楚水工团附近发现石英正长斑岩岩墙的出现。这些石英正长斑岩属准... 新疆塔里木盆地内部发育了大量二叠纪(260~292 Ma)玄武岩类为主的岩浆岩,主要由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超镁铁质岩石和正长岩等组成。作者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巴楚水工团附近发现石英正长斑岩岩墙的出现。这些石英正长斑岩属准铝质(A/CNK<1),其中SiO_2含量为66~67%,并以富K_2O+Na_2O(10~11%)、K_2O/Na_2O(0.8~0.9)和较低的Mg/(Mg+Fe)比值为特征,且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和高场强元素含量(Zr、Nb、Y)、Ga/Al比值、高的稀土总量(631~734×10^(-6))、高度富集的LREE/HREE比值以及具Eu的负异常。这些特征并结合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其具有典型的A型花岗岩的特征。低的Y/Nb(0.4)<1.2以及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中呈现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以及Nb平坦或稍凸的图谱指示其源区来自于地幔,且在典型板内环境下形成。与小海子水库出露的正长岩的成分特征比较接近并很可能具有相同的源区成分。笔者对小海子正长岩体中粗粒正长岩采用精确的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可靠的一致性年龄值为277±4 Ma,暗示小海子正长岩体侵位时代为277 Ma。根据野外观察、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的初步研究和对比,石英正长斑岩岩墙与小海子正长岩体一起很可能都是在早二叠世晚期形成,约在277Ma左右,它们代表了二叠纪陆内稳定环境下形成的产物,并可能作为塔里木地区最后一次大的岩浆热事件结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石英正长斑岩 板内环境 地球化学特征 SHRIMP定年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对比 被引量:34
6
作者 余星 陈汉林 +5 位作者 杨树锋 厉子龙 王清华 林秀斌 徐岩 罗俊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92-1498,共7页
中国西部地区发育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别形成于280Ma左右和258~260Ma。对比两个大火成岩省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塔里木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Fe_2O_3=15.29%~17.97%,大于10%,比MOR... 中国西部地区发育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别形成于280Ma左右和258~260Ma。对比两个大火成岩省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塔里木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峨眉山玄武岩相似,Fe_2O_3=15.29%~17.97%,大于10%,比MORB富铁,指示其深源以及地幔柱源特征,为典型的溢流玄武岩。稀土元素比值显示其落在由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组成的原始地幔熔融线上,表明该玄武岩是在厚的岩石圈下由异常热的地幔经低部分熔融形成的。微量元素特征比值分析,揭示了塔里木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地壳混染。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一样,可能起源同一个来自于核幔边界的超级地幔柱,它们很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二叠纪北向漂移过程中先后穿越同一个超级地幔柱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地幔柱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富蕴基性麻粒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5 位作者 厉子龙 余星 肖文交 袁超 林秀斌 李继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1-1358,共8页
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麻粒岩出露在富蕴县乌恰沟一带。通过四个麻粒岩样品的SHRIMP锆石U-Pb定年,本文获得四个谐和年龄,分别是268.0±5.5Ma、271.0±5.4Ma、271.0±6.0Ma、279.0±5.6Ma;同时也发现部分锆石从核部... 阿尔泰造山带富蕴麻粒岩出露在富蕴县乌恰沟一带。通过四个麻粒岩样品的SHRIMP锆石U-Pb定年,本文获得四个谐和年龄,分别是268.0±5.5Ma、271.0±5.4Ma、271.0±6.0Ma、279.0±5.6Ma;同时也发现部分锆石从核部到边部存在着年龄差异,边部亮边的年龄与核部的年龄大约相差20Ma,认为这一亮边的年龄应该是代表麻粒岩变质年龄。依据锆石的发育特征,提出了该麻粒岩的原岩形成时代在268~279Ma,属于早二叠世中-晚期;而变质年龄要稍晚,约在255Ma,属于晚二叠世。结合该基性麻粒岩的演化过程和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认为阿尔泰造山带在早二叠世中-晚期还存在活动大陆边缘的岩浆活动,导致了麻粒岩的原岩——岛弧钙碱性玄武岩的形成;在晚二叠世时期,阿尔泰造山带曾发生过强烈的构造事件引起了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发生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形成了富蕴乌恰沟基性麻粒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泰造山带 富蕴 基性麻粒岩 SHRIMP锆石U-PB定年 大地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晚中生代壳幔相互作用的新例证——新昌儒岙辉绿岩-花岗岩复合岩体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被引量:29
8
作者 董传万 徐夕生 +2 位作者 闫强 林秀斌 竺国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03-1312,共10页
在浙东新昌地区,新发现了一个由辉绿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复合岩体。辉绿岩主要由斜长石(An=45~55,50%~60%)、普通辉石(20%~30%)、普通角闪石(10%~15%)等组成,全岩 Ar-Ar 同位素年龄为109.1±2.8Ma;花岗岩主要由石英(25%~30%),钾长... 在浙东新昌地区,新发现了一个由辉绿岩和花岗岩组成的复合岩体。辉绿岩主要由斜长石(An=45~55,50%~60%)、普通辉石(20%~30%)、普通角闪石(10%~15%)等组成,全岩 Ar-Ar 同位素年龄为109.1±2.8Ma;花岗岩主要由石英(25%~30%),钾长石(50%~60%),斜长石(An=20±,10%~15%)及少量的黑云母(<5%)组成,锆石 SHRIMP U-Pb 年龄值为129~109Ma,其最小年龄值109Ma 与辉绿岩的相同,证明辉绿岩和花岗岩近同时冷凝固结。在岩石地球化学上,它们同属钙碱性岩石系列,具有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等特点,稀土元素、微量元素配分型式基本相同,(^(87)Sr/^(86)Sr)_i=0.7074~0.7079,ε_(Nd)(t)=-3.5~-4.4,指示它们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发生过充分的交换。这与浙东晚中生代玄武岩-流纹岩复合岩流的相似,也与福建沿海同时代复合火成岩的基本一致。它们是起源于受消减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产生的玄武岩浆底侵,并与深融的壳源花岗岩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壳幔作用的产物。新昌复合岩体的发现与研究,为研究浙东地区和浙闽沿海的壳幔作用和构造-岩浆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岩体 壳幔相互作用 晚中生代 浙江新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发育的时空特点(为庆祝塔里木油田石油会战20周年而作) 被引量:38
9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5 位作者 厉子龙 余星 罗俊成 何光玉 林秀斌 王清华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9-182,共4页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是盆地演化历史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大火成岩省的组成单元主要包括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及辉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辉绿岩、碱性正长岩和正长斑岩岩墙等,其中以玄武岩和辉绿...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大火成岩省岩浆作用是盆地演化历史当中一次非常重要的构造热事件。大火成岩省的组成单元主要包括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及辉橄岩、辉石岩、辉长岩、玄武岩、辉绿岩、碱性正长岩和正长斑岩岩墙等,其中以玄武岩和辉绿岩最为发育。大火成岩省的岩石单元分布在满加尔坳陷西段和塔北隆起西段,塔中隆起、巴楚隆起以及塔西南坳陷,几乎涵盖半个塔里木盆地,面积约20×104km2,并有7个残余分布的厚度中心。大火成岩省发育具有如下的时间序列:瓦吉里塔格地区的层状岩体→隐爆角砾云母橄辉岩岩筒→库普库兹曼组玄武岩(278×106~292×106a)→开派兹雷克组玄武岩(272×106~288×106a)→辉绿岩脉、超基性岩脉→正长岩(包括石英正长斑岩岩脉)(277×106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二叠纪 大火成岩省 分布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基性杂岩的形成背景及其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29
10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5 位作者 厉子龙 袁超 肖文交 李继亮 余星 林秀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7-134,共8页
新疆北部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出露-套基性杂岩,它们呈透镜状存在于晚古生代片麻状花岗岩中。阿拉尕克基性杂岩的^40Ar/^39Ar坪年龄为262.7±1.1Ma。基性杂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勒泰阿拉尕克、塔尔浪乡样品的轻、重稀土元素... 新疆北部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出露-套基性杂岩,它们呈透镜状存在于晚古生代片麻状花岗岩中。阿拉尕克基性杂岩的^40Ar/^39Ar坪年龄为262.7±1.1Ma。基性杂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勒泰阿拉尕克、塔尔浪乡样品的轻、重稀土元素基本上没有发生分异,富蕴县乌恰沟基性岩的轻、重稀土元素发生了中-弱的分异;在微量元素特征方面,富集Th、Rb。通过地球化学图件判别,认为该基性杂岩形成于海山的构造环境。结合前人获得的花岗岩锆石SHRIMP的年代集中在400-410Ma左右,而花岗岩^40Ar/^39Ar坪年龄为240Ma左右,作者认为基性杂岩的^40Ar/^39Ar坪年龄代表了晚二叠世时期的一次构造事件的年龄,基性杂岩寄生于花岗岩中是通过构造混杂作用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即:晚古生代早期的俯冲阶段,为花岗岩与含海山玄武岩的增生楔形成阶段,晚二叠世的强烈碰撞阶段,导致花岗岩和增生楔物质的变形和构造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杂岩 构造成因 地球动力学含义 阿尔泰造山带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构造过程与地貌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汉林 陈亚光 +4 位作者 陈沈强 林秀斌 杨蓉 程晓敢 李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75,共21页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过程、地貌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单元、地貌特征和动力学演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过程、地貌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单元、地貌特征和动力学演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主要构造单元的活动起止时间、活动量及活动速率;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现今的地貌特征(水系和冰川的分布);帕米尔弧形构造带6种主要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的主要样式、优点及限制。论文提出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新生代构造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精细厘定构造带内部的不同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和相互关系;深部地质过程与浅部响应相结合,探讨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控制;将构造过程、气候特征与地貌演化作为一个耦合系统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 新生代 构造过程 地貌特征 地球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三期构造活动:来自乌鲁克恰提剖面砾石统计的证据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聃 陈汉林 +5 位作者 林秀斌 Karl-Heinz WYRWOLL Geoffrey E BATT 程晓敢 李康 王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414-2422,共9页
天山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欧亚大陆内重新复活的一条重要的造山带,其拓展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巨厚的砾岩层为构造变形和磁性地层研究带来了困难,限制了该地区新生代晚期造山带拓展过程的研究。本文选取... 天山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欧亚大陆内重新复活的一条重要的造山带,其拓展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巨厚的砾岩层为构造变形和磁性地层研究带来了困难,限制了该地区新生代晚期造山带拓展过程的研究。本文选取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剖面,对新生代晚期的阿图什组和西域组地层进行详细的描述、测量,并对砾石出露点进行砾石统计。结果显示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地区新生代晚期阿图什组存在3期沉积旋回,第一旋回由冲积扇远端、河流相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砾石统计结果显示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二旋回沉积环境以较为平静的湖相及少许河流相开始,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环境。砾石统计结果也显示出与第一旋回相似的变化特征,即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三旋回下部为冲积扇远端、冲积扇扇中环境,上部变为扇根环境。砾石统计显示该旋回下部至上部,火成岩和变质岩等不稳定成分增多,磨圆度则呈现棱角状砾石显著增多的趋势,砾石粒径也明显增大。西域组则延续第三旋回的趋势,表现为山前快速堆积砾石沉积,砾石磨圆、分选呈显著变差趋势,粒径持续变大。从阿图什组第一旋回至西域组,砾石的磨圆度呈现变差的趋势,而粒径则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这表明晚新生代(5.6Ma以来),褶皱冲断带不断向盆地拓展,物源区距离沉积区越来越近。这些结果表明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5.6Ma以来)存在3期构造活动,为南天山山前晚新生代的多期拓展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 砾石统计 造山带拓展 乌鲁克恰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前沿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6
13
作者 杨树锋 贾承造 +9 位作者 陈汉林 贾东 魏国齐 肖安成 郭召杰 程晓敢 吴磊 尹宏伟 章凤奇 林秀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23,共14页
系统分析前人在沉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的前沿与发展方向。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包括盆地分类理论、成盆机制理论、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和盆地充填过程理论。盆地分类理论是依据不同分类... 系统分析前人在沉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的前沿与发展方向。沉积盆地构造核心理论包括盆地分类理论、成盆机制理论、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和盆地充填过程理论。盆地分类理论是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建立盆地分类方案,其发展趋势是基于资源与构造背景的原型盆地分类和基于盆地演化的叠合盆地分类;成盆机制理论是定量模拟不同作用机制下(纯热机制、构造作用、负载作用)盆地沉降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其发展趋势是三维成盆动力学模拟;变形定量分析理论包括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临界楔理论和盐构造理论,其发展趋势是三维构造建模与三维定量变形分析;盆地充填过程理论主要开展不同构造成因盆地的充填过程对比与盆山过程的源汇分析,其发展趋势是多元源汇分析与定量化盆地分析。沉积盆地构造关键前沿技术包括三维构造建模技术、构造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和基于三维构造恢复的裂缝预测技术。构造物理模拟技术包括了基于工业CT扫描成像物理模拟技术:可以无损动态监测构造带内部变形演化过程,精确构建变形带三维空间展布形态;基于PIV的有限应变分析的物理模拟技术:可以定量分析变形的演化过程,直观展示应变分布特征,探讨构造应变动态分布规律;基于超重力离心机的构造物理模拟技术:可以模拟不同尺度构造流变过程,探讨岩石圈浅层脆性变形与深层韧性流变之间的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构造 核心理论 关键技术 成盆机制 变形定量分析 盆地充填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的构造耦合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磊 杨惠童 +12 位作者 张永庶 张军勇 魏岩岩 黄凯 曹冯威 葛梦佳 叶雨晖 陈琰 唐建超 林秀斌 肖安成 陈汉林 杨树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39-2955,共17页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 新生代以来,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古老造山带和盆地在印-亚板块汇聚作用下重新复活,在青藏高原外围形成了现今全球最大的陆内挤压构造域,被称为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其形成过程与机制对深入认识陆-陆碰撞如何影响大陆内部变形有重要意义。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四周均被巨型造山带所围限,共同构成了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主体。本文利用最新的石油地震勘探数据、地表地质和已发表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将上地壳变形与岩石圈深部变形有机结合,系统刻画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三大造山带之间岩石圈尺度的构造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北东段的盆山汇聚过程与机制。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在上地壳尺度发育一系列倾向造山带的基底卷入高角度逆断裂体系,自新生代早期就开始活动,以垂直的基底抬升为主,水平缩短量有限;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深度则发育倾向盆地一侧的深大断裂,使得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之间发生截然的莫霍面错断。这些变形特征揭示柴达木盆地与南侧祁曼塔格—东昆仑山、北东侧南祁连山之间发育岩石圈尺度的构造楔,即盆地的岩石圈楔入至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其发育主要受盆地与造山带岩石圈强度的横向不均一性控制。与上述挤压性盆山结构不同,阿尔金断裂作为一条巨型的左旋走滑断裂,直接切穿了柴达木盆地与西北侧阿尔金山的岩石圈,是柴达木盆地挤压成盆与变形的侧向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盆山耦合 岩石圈构造楔 地震反射剖面 接收函数成像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新元古代震积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师骏 黄伟康 +7 位作者 尚江伟 章凤奇 吕惠贤 程晓敢 黎立 林秀斌 雷鸣 陈汉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769,共12页
震积岩是地层中记录古地震事件的关键岩石记录,通过震积岩的识别和发育序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和区域大地构造过程。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乌什南部地区新元古界中识别出臼齿构造、微同沉积断裂和液化卷曲变形等古地震... 震积岩是地层中记录古地震事件的关键岩石记录,通过震积岩的识别和发育序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和区域大地构造过程。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乌什南部地区新元古界中识别出臼齿构造、微同沉积断裂和液化卷曲变形等古地震引起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典型的震积岩(震裂岩和震褶岩)以及震浊积岩、冰碛岩和薄层状钙质泥岩等沉积单元,并在南华系上部形成了深水浊流沉积—冰水混积—地震活动和背景沉积—地震活动等两期震积作用序列。塔里木西北缘南华系震积岩与同时期正断层紧密伴生,共同指示区域构造伸展背景,可能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大规模裂谷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新元古代 震积岩 裂谷作用 超大陆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418号台风“艾利”登陆地点的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秀斌 柯小青 蒋玉云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1-256,共6页
本文对位于福建沿海的平潭、福清、平潭澳前、南日岛、崇武、围头和石狮等地的自动气象站在0418号台风“艾利”8月25日至26日影响期间观测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艾利”台风在靠近福建沿海后,并没有像中央气象台所预报的那... 本文对位于福建沿海的平潭、福清、平潭澳前、南日岛、崇武、围头和石狮等地的自动气象站在0418号台风“艾利”8月25日至26日影响期间观测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艾利”台风在靠近福建沿海后,并没有像中央气象台所预报的那样,于25日16:30分在福清高山登陆,而是擦过平潭岛向西南方向移动,于25日23:00前后在泉州晋江围头附近沿海一带登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与探讨 登陆地点 台风 福建沿海 自动气象站 中央气象台 对比分析 南日岛 平潭岛 福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南北向裂谷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37
17
作者 卞爽 于志泉 +4 位作者 龚俊峰 杨蓉 程晓敢 林秀斌 陈汉林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8-194,共17页
青藏高原南部发育的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是印度-欧亚大陆持续挤压作用下的大型伸展构造,也是揭示高原后碰撞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对象。目前,关于南北向裂谷的形成机制存在多种假说模型,并对裂谷时空分布特征做出了不同的预测,这成为约束... 青藏高原南部发育的一系列近南北向裂谷是印度-欧亚大陆持续挤压作用下的大型伸展构造,也是揭示高原后碰撞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对象。目前,关于南北向裂谷的形成机制存在多种假说模型,并对裂谷时空分布特征做出了不同的预测,这成为约束裂谷成因机制的关键条件。综合关于裂谷启动时间的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了南北向裂谷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南北向裂谷的启动时间似乎具有自西向东逐步减小的趋势,这与拉萨地体广泛出露的后碰撞岩浆作用演化过程一致。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球物理观测,推断近南北向裂谷的动力学机制与印度板片向东拆离假说最为契合。印度板片自西向东的拆离建立了向东传播的重力势能梯度,从而驱动岩石圈向东流动,最终导致南北向裂谷依次向东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近南北向裂谷 东西向伸展 时空分布特征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西南天山山前冲断带构造变形控制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辛文 陈汉林 +4 位作者 安凯旋 张欲清 杨树锋 程晓敢 林秀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4-1715,共12页
西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的变形与其东侧的柯坪冲断带的大规模薄皮滑脱明显不同,它以发育"堆垛"构造和基底卷入逆冲构造为特征,是什么因素控制了该冲断带的变形。本文基于地震解释剖面,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手段,单因素变量... 西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的变形与其东侧的柯坪冲断带的大规模薄皮滑脱明显不同,它以发育"堆垛"构造和基底卷入逆冲构造为特征,是什么因素控制了该冲断带的变形。本文基于地震解释剖面,采用离散元数值模拟研究手段,单因素变量控制方法,设计了先存断裂模型,滑脱层模型和先存断裂与不同内聚力的滑脱层组合模型共5组数值模拟实验,分析西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的控制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滑脱层岩石强度控制了其下先存断裂向上突破的难易程度,滑脱层内聚力较强时,沿先存薄弱带易突破滑脱层形成逆冲推覆构造;滑脱层内聚力较弱时,滑脱层将发育成逆冲体系的顶板断裂,阻碍滑脱层之下单元中先存断裂后期活动向上传播,易形成相互叠覆的逆冲片。弱内聚力滑脱层发育的地区,变形前锋向前陆方向传播得更快、更远,变形主要发生在滑脱层之上单元,易形成冲起构造和三角带,滑脱层之下单元构造变形相对较弱。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西南天山山前冲断带发育堆垛构造和基底卷入逆冲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发育上白垩统-古近系的膏盐层和前新生代的先存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先存断裂 滑脱层 堆垛构造 南天山山前褶皱冲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古木别孜断裂变形特征和构造转换 被引量:6
19
作者 帕日地古丽·布苏克 谢会文 +5 位作者 程晓敢 吴超 张欲清 徐振平 林秀斌 陈汉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3-712,共10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古木别孜断裂从东到西的变形差异、构造转换及导致其在空间上差异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纪早期古木别孜断裂开始沿着中新统吉迪克组含膏泥岩层向南挤...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反射剖面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古木别孜断裂从东到西的变形差异、构造转换及导致其在空间上差异变化的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第四纪早期古木别孜断裂开始沿着中新统吉迪克组含膏泥岩层向南挤压滑脱,并在温宿凸起北缘突破到地表,在断裂上盘形成古木别孜背斜。古木别孜断裂滑移量从东段A—A′剖面的1.21 km向西至C—C′剖面减小为0.39 km,并在古木别孜背斜以西区域完全消失。该断裂的滑移量一部分转换为前锋逆冲量,另一部分被上盘古木别孜背斜所吸收。古木别孜断裂的形成与吉迪克组含膏泥岩层的发育和温宿古隆起的阻挡作用有关,而古木别孜构造带自东向西在空间上变形差异受控于吉迪克组含膏泥岩层的发育程度:东段吉迪克组含膏泥岩厚度大,剖面北侧的深部双重构造变形量较多地沿含膏泥岩层向盆地内部滑脱传递;往西吉迪克组含膏泥岩厚度变小,深部双重构造变形量沿含膏泥岩向盆地内部传递逐渐减小;西段D—D′剖面的含膏泥岩不发育,深部双重构造的变形量无法沿吉迪克组向盆地内滑脱传递,深部逆冲断层向地表突破,古木别孜断裂完全消失。古木别孜断裂滑移量向西最终消失是通过侧断坡来实现构造转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乌什凹陷 古木别孜断裂 变形特征 构造转换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震旦系发现二叠纪基性岩床侵入事件 被引量:7
20
作者 吴鸿翔 黄伟康 +4 位作者 励音骐 林秀斌 陈汉林 程晓敢 章凤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69-1882,共14页
准确识别侵入岩和火山岩并厘定其形成时代是野外地质调查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们对认识区域岩浆事件序列和建立沉积地层年代格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阿克苏地区以出露连续的新元古界和丰富多样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成为备受前... 准确识别侵入岩和火山岩并厘定其形成时代是野外地质调查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们对认识区域岩浆事件序列和建立沉积地层年代格架具有重要的作用。塔里木地块西北缘阿克苏地区以出露连续的新元古界和丰富多样的新元古代岩浆岩而成为备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作者关注的地区。本文通过遥感影像的识别、野外剖面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发现塔里木西北缘阿克苏市西南部的震旦系中发育的基性岩具有典型的岩浆侵入特征,包括局部截切地层、包裹围岩块和内部结晶粗、边缘结晶细等特点。结合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发现该地区震旦系发育的基性岩浆岩并不全是震旦纪玄武岩,有相当一部分是早二叠世(ca.290Ma)侵入的辉绿岩岩床,其侵位年龄与塔里木二叠纪大规模溢流玄武岩的喷发时代接近,很可能是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期显著的岩浆热事件可能对该地区前寒武纪岩石重磁化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启示今后开展塔里木北缘震旦纪岩浆作用研究时需要特别引起重视并加以仔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地块 震旦系 基性岩床 二叠纪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