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 被引量:47
1
作者 林燕棠 杨美兰 +2 位作者 陈瑞雯 胡石金 金桂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20-225,共6页
于1990-1992年间在广东沿海采集24种贝类,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毒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大部分生物体均不同程度的积累了麻痹性毒素;大亚湾和大鹏湾2种贝体内存在着12或13种麻痹性毒素的成分;... 于1990-1992年间在广东沿海采集24种贝类,用麻痹性贝类毒素小白鼠生物测定法对所采样品进行毒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检测的大部分生物体均不同程度的积累了麻痹性毒素;大亚湾和大鹏湾2种贝体内存在着12或13种麻痹性毒素的成分;贝体中麻痹性毒素存在着一定的季节差异。还对贝体中的毒素和有毒藻类的出现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 毒素 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昆明小鼠测定法若干问题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林燕棠 贾晓平 +1 位作者 杨美兰 全桂英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8-91,共4页
探讨了昆明小鼠用于贝类麻痹性毒素测定的 3个问题:(1)石房蛤毒素(Saxitoxin简称STX)剂量和昆明小鼠死亡时间为曲线关系,其曲线方程为Y=7.1271X-0.7497。(2)把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的倒数 l/t,STX的毒性 MU取对数为 1og MU,... 探讨了昆明小鼠用于贝类麻痹性毒素测定的 3个问题:(1)石房蛤毒素(Saxitoxin简称STX)剂量和昆明小鼠死亡时间为曲线关系,其曲线方程为Y=7.1271X-0.7497。(2)把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的倒数 l/t,STX的毒性 MU取对数为 1og MU,再进行回归分析得斜率和截距分别为140和0.2,相关系数为0.97,直线回归方程Y=140X-0.2。所得直线回归方程与AOAC方法中Sommer' s表之STX──小鼠死亡时间直线回归方程Y=145X-0.2比较相近。(3)通过系列实验,求得昆明小鼠一个鼠单位所代表的毒素剂量为 0.189 μg S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小鼠 麻痹性毒素 小鼠检测法 贝类 剂量-死亡时间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岸染毒贝类的麻痹性毒素 被引量:33
3
作者 林燕棠 贾晓平 +3 位作者 杨美兰 钟彦 全桂英 范平 《热带海洋》 CSCD 1999年第1期90-96,共7页
1996年11-12月对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域的24个采样点,1997年6-7月对舟山群岛、大亚湾、大鹏湾3个重点海域的23种经济贝类体中的麻痹性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岸贝类的麻痹性毒素(P... 1996年11-12月对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沿岸海域的24个采样点,1997年6-7月对舟山群岛、大亚湾、大鹏湾3个重点海域的23种经济贝类体中的麻痹性毒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沿岸贝类的麻痹性毒素(PSP)含量从未检出到每百克肉含PSP403MU。在4个海区中,以南海海区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检出率为最高,上述2个采样期的检出率分别为42.1%和28.6%。黄海海区贝类抽提液的毒性试验均未引起实验小鼠死亡。各海区的主要染毒贝的种类亦有不同:渤海的染毒种类主要有长牡蛎Crassotreagigas、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等;东海的主要染毒种类有织纹螺Nassariussp.、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llppinenrum、杂色蛤R.varigata等;南海的染毒种类主要有文蛤Meretrixmeretrix、翡翠贻贝Pernaviridis、合浦珠母贝Finctadamartensii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中国沿岸 麻痹性毒素 海洋污染 红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永兴岛珊瑚礁与礁坪生物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李颖虹 黄小平 +9 位作者 岳维忠 林燕棠 邹仁林 黄晖 李颖虹 黄小平 岳维忠 林燕棠 邹仁林 黄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6-182,共7页
20 0 2年 8月对西沙永兴岛珊瑚礁与礁坪生物进行了生态学调查。珊瑚礁调查采用选取断面布设样框的方式进行覆盖率的定量调查 ,水下照相和录相拍摄的珊瑚种类作为定性调查资料 ,并将调查结果与 1978年结果对比 ,以说明该区域珊瑚礁的变... 20 0 2年 8月对西沙永兴岛珊瑚礁与礁坪生物进行了生态学调查。珊瑚礁调查采用选取断面布设样框的方式进行覆盖率的定量调查 ,水下照相和录相拍摄的珊瑚种类作为定性调查资料 ,并将调查结果与 1978年结果对比 ,以说明该区域珊瑚礁的变化趋势。礁坪生物的采样采用取样框和走样线相结合的方式 ,获取定性定量资料 ,并采用Shannon Weaver多样性指数 (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来说明永兴岛礁坪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均匀性情况。结果表明 ,永兴岛珊瑚种类丰富 ,共发现 2 9种珊瑚 ,造礁珊瑚覆盖率较高 ,但 2 0多年来珊瑚有较明显的退化趋势。礁坪生物初步鉴定有 5 4种 ;平均生物量为 395 78g/m2 ,平均栖息密度为 6 3ind/m2 ;生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的水平分布趋势一致 ,即礁坪北侧最高 ,南侧居中 ,西侧最低 ,这种现象与岛屿西侧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大有关 ;数量的垂直分布 :生物量为低潮区 >中潮区 >高潮区 ,栖息密度为高潮区 >中潮区 >低潮区 ;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存在自高潮区向低潮区递增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潮间带生物 海洋生态 礁坪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网箱养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25
5
作者 黄洪辉 林钦 +3 位作者 林燕棠 贾晓平 李纯厚 王文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2-416,共5页
2001年6月~2002年6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环境按季节进行了周年5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箱养殖严重污染了养殖区沉积环境,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001年6月~2002年6月,对大亚湾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区及其邻近海域(对照区)大型底栖动物和沉积环境按季节进行了周年5个航次的调查.结果表明,网箱养殖严重污染了养殖区沉积环境,沉积物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超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超标率分别为88%和100%,硫化物含量约是对照区的3倍.大型底栖动物经鉴定有64种,其中优势种(优势度Y≥0.01)有21种,主要是多毛类的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贝氏岩虫(Marphysa belli)和白色吻沙蚕(Glycera alba)等,季节更替明显.底栖动物出现种数、生物量和个体数量秋、冬季高于春、夏季;空间分布养殖区明显低于对照区,且养殖区多毛类的生物量组成较对照区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网箱养鱼 底栖动物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港疏浚淤泥悬浮物对海洋动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被引量:29
6
作者 李纯厚 林燕棠 +1 位作者 杨美兰 全桂英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550-553,共4页
为评价海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对疏浚淤泥悬浮相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疏浚淤泥悬浮相对浮游甲壳类的致毒效应明显。22.0~24.0℃试验水温时,悬浮相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浮游挠足类的急性毒性试... 为评价海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动物的影响,对疏浚淤泥悬浮相进行了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疏浚淤泥悬浮相对浮游甲壳类的致毒效应明显。22.0~24.0℃试验水温时,悬浮相对卤虫无节幼体和浮游挠足类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别为:96hLC50为71.6mg/L(卤虫无节幼体),48hLC50为61.3mg/L(浮游挠足类)。低浓度和低温时,悬浮相对前鳞鲻(Mugilophuyseni)幼鱼的致毒效应不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毒性效应亦增强。试验水温为18.8~20.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h和96hLC50分别为5801.3mg/L和5045.5mg/L;而当试验水温升至22.0~24.0℃时,悬浮相对前鳞鲻幼鱼24、48、72、96hLC50分别为1996.4、769.9、592.8及556.3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悬浮相 毒性 海洋动物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黄洪辉 林燕棠 +4 位作者 李纯厚 林钦 蔡文贵 高东阳 贾晓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3-607,共5页
采泥样调查所获底栖动物一般为体形较小 ,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类 ,往往是一些底层鱼类和虾类等良好的天然饵料。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南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 ,因此 ,对该海域饵料底栖动物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1 999年 9月和... 采泥样调查所获底栖动物一般为体形较小 ,活动能力较弱的种类 ,往往是一些底层鱼类和虾类等良好的天然饵料。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是中国南海区的主要渔场之一 ,因此 ,对该海域饵料底栖动物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通过1 999年 9月和 2 0 0 0年 4月分别对珠江口底栖生物进行的两个航次的采泥样调查 ,分别鉴定出底栖动物 1 5种和 2 1种 ,共计 32种。底栖动物的优势种 ,秋季为光滑河篮蛤 Potamocorbula laevis( Hinds) ( Y=0 .387) ,春季为光滑河篮蛤 ( Y=0 .4 6 4 )和欧文虫 Owenia fusformis Delle Chiaje( Y=0 .1 2 0 )。平均个体数量和生物量 ,春季为 5 91 .7ind./m2 和 2 6 .7g/m2 ,秋季为 85 .0 ind./m2和 7.4 g/m2 ;而在各类群生物中 ,软体动物占绝大部分 ,其次为多毛类 ,其它各类群所占比例都不足 5 %。生物多样性、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的分布均呈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另外 ,与近 2 0 a中的历史资料相比 ,珠江口底栖动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大 ,除 2 0 0 0年春季较高为 5 91 .7ind./m2外 ,其变化范围在 72 .4~ 1 2 8ind./m2之间。春季生物量除 1 991年较高为 2 7.0 g/m2外 ,变化不是很大 ,大约 1 0 g/m2 ;但秋季生物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1 980年为 30 .1 g/m2 ,1 990年为 2 7.8g/m2 ,1 999年秋季急剧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底栖动物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海洋底栖动物的毒性累积效应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纯厚 林燕棠 +3 位作者 彭炬 杨美兰 全桂英 张勤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50-453,共4页
为了评价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两种底栖贝类和一种底栖甲壳类的生物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底牺贝类结蚶(Tegillarcanodifera)和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暴露在试验淤泥中240h和4... 为了评价香港维多利亚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底栖动物的影响,进行了两种底栖贝类和一种底栖甲壳类的生物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底牺贝类结蚶(Tegillarcanodifera)和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暴露在试验淤泥中240h和480h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累积率增大.暴露240h后,结蚶对Cu、Cd、Hg、油类和Zn的累积率分别为9%、20%、97%、188%和265%,其中对Zn、Hg和油类累积效应明显.缢蛏则主要累积Hg和油类,对Cu和Pb的累积作用相对较弱,而对Zn无明显累积作用.暴露240h后,缢蛏对Pb、Cu、Hg和油类的累积率分别为0%、10%、60%和76%;暴露480h后,继蛏对Hg和油类的累积率分别增大到155%和171%,同时对Pb累积率也达到53%,而对Cu的累积效应增大不明显,累积率仅为15%.试验底栖甲壳类远海梭子蟹(Portunuspelagicus)则主要富集淤泥中的Zn、Pb和油类,其累积率分别为40%、100%和205%,对Cu、Cd和Hg累积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毒性 海洋底栖动物 累积率 香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柘林湾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9
作者 甘居利 林钦 +4 位作者 李纯厚 贾晓平 林燕棠 王小平 杨美兰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69-74,共6页
根据 1998年 7月在南海东北部柘林湾的调查数据 ,探讨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的分布及其与其他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海水溶解氧浓度为 3.0 8~ 7.86mg/L(平均 5.30 ) ,其分布为网箱区 (平均 4 .4 4 )低于对照区 (平均 6.12 ) ,表... 根据 1998年 7月在南海东北部柘林湾的调查数据 ,探讨网箱养殖海域溶解氧的分布及其与其他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海水溶解氧浓度为 3.0 8~ 7.86mg/L(平均 5.30 ) ,其分布为网箱区 (平均 4 .4 4 )低于对照区 (平均 6.12 ) ,表层 (平均 5.69)高于底层 (平均 4 .67) ,退潮时 (平均 5.71)高于涨潮时 (平均 4 .65) ,涨潮时网箱区内贫氧 ( <4 mg/L)。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对溶解氧浓度有重要影响的水质因子为 p H和水温 ,其次为盐度、COD和营养盐 ,它们的变化与 DO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区域比较表明 ,海水溶解氧浓度与观测位置到网箱区的距离呈正相关 ( P<0 .0 2 ) ,与底质硫化物、PO4 - P含量呈负相关 ( P<0 .0 5)。溶解氧浓度偏低与养殖环境的污染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分布 浓度 水质因子 网箱养殖 柘林湾 海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柘林湾网箱养殖场不同区域环境因子的强度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甘居利 林钦 +7 位作者 李纯厚 贾晓平 林燕棠 杨美兰 王小平 蔡文贵 王增焕 吕晓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18-22,共5页
根据 1998年 7月的调查资料,比较了南海东北部柘林湾网箱养殖场不同区域环境因子的强度。结果表明部分环境因子在不同区域的强度有明显差异:海水 DO(Δ =1.68 mg/L)、 O2%(Δ =0.4倍)、 DIN(Δ =1.3倍)、(Δ =2.4倍)和(Δ =... 根据 1998年 7月的调查资料,比较了南海东北部柘林湾网箱养殖场不同区域环境因子的强度。结果表明部分环境因子在不同区域的强度有明显差异:海水 DO(Δ =1.68 mg/L)、 O2%(Δ =0.4倍)、 DIN(Δ =1.3倍)、(Δ =2.4倍)和(Δ =9.4倍)在网箱区明显低于对照区;海水(Δ =1倍)和(Δ =0.8倍)、沉积物中(Δ =14倍)、硫化物(Δ =7.7倍)和有机碳(Δ =0.5倍)在网箱区明显高于对照区。从网箱区内到其周围约 3.5 km范围内,海水中 DO、 O2%、 DIN、 pH与网箱区的距离较显著地正相关( p<0.10),海水、底质、底质硫化物与距离较显著地负相关( p<0.10)。不同区域内水质的变化与某些污染物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强度差异 网箱养殖 柘林湾 水质 沉积物 有机碳 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湾南澳养殖水域的氮、磷含量特征 被引量:32
11
作者 杨美兰 钟彦 林燕棠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2期74-80,共7页
通过1995年4月至1996年1月间对大鹏湾南澳水域网箱养殖区、非养殖区、某养殖场进出水口处海水营养盐(NH4-N,NO3-N,NO2-N,PO4-P)的含量检测,分析了其含量水平、平面与垂直含量分布、含量季节变化以及海水氮磷比值(N/P)和海水... 通过1995年4月至1996年1月间对大鹏湾南澳水域网箱养殖区、非养殖区、某养殖场进出水口处海水营养盐(NH4-N,NO3-N,NO2-N,PO4-P)的含量检测,分析了其含量水平、平面与垂直含量分布、含量季节变化以及海水氮磷比值(N/P)和海水营养质量状况。为了解网箱养殖海域自身污染与赤潮发生的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网箱养殖区 大鹏湾 南澳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沿海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与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美兰 林燕棠 全桂英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38-42,共5页
根据1990~1997 年间广东沿海17 个采样点的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检测数据,阐述了广东沿海三个岸段牡蛎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地理分布、季节差异以及麻痹性毒素在牡蛎体中的分布。为我国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 根据1990~1997 年间广东沿海17 个采样点的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检测数据,阐述了广东沿海三个岸段牡蛎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地理分布、季节差异以及麻痹性毒素在牡蛎体中的分布。为我国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毒素 牡蛎 广东沿海 海洋污染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海域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美兰 林燕棠 全桂英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13-17,共5页
根据 1996~ 1997年间深圳海域 (大亚湾和大鹏湾 ) 13种贝类 (华贵栉孔扇贝、马氏珍珠贝、翡翠贻贝、波纹巴非蛤、毛蚶、栉江瑶、联珠蚶、文蛤、棕带仙女蛤、僧帽牡蛎、菲律宾蛤仔、习见蛙螺和近江牡蛎 )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检测数据 ,... 根据 1996~ 1997年间深圳海域 (大亚湾和大鹏湾 ) 13种贝类 (华贵栉孔扇贝、马氏珍珠贝、翡翠贻贝、波纹巴非蛤、毛蚶、栉江瑶、联珠蚶、文蛤、棕带仙女蛤、僧帽牡蛎、菲律宾蛤仔、习见蛙螺和近江牡蛎 )体中的麻痹性毒素的检测数据 ,阐述了贝类麻痹性毒素的含量水平、年际变化、PSP中毒事件以及与其它海区贝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毒素 贝类 深圳海域 含量 年际变化 中毒事故 赤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的环境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温伟英 何悦强 +2 位作者 郑庆华 林燕棠 叶能权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2期25-30,共6页
大亚湾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是当前广东经济开发的“热点”。本文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讨论大亚湾的环境质量问题,并指出今后大亚湾的经济开发应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大亚湾 研究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某港疏浚淤泥溶出液对海洋浮游动物的毒性实验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纯厚 林燕棠 +1 位作者 杨美兰 全桂英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1期71-77,共7页
为了评价南方某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生物的影响,对疏浚淤泥的溶出液进行了海洋浮游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低于20℃时,淤泥溶出清液对浮游桡足类和卤虫Anemiasalina无节幼体的影响不明显;但当水温高于22℃时,淤泥... 为了评价南方某港疏浚淤泥对倾倒海区海洋生物的影响,对疏浚淤泥的溶出液进行了海洋浮游动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低于20℃时,淤泥溶出清液对浮游桡足类和卤虫Anemiasalina无节幼体的影响不明显;但当水温高于22℃时,淤泥溶出清液对海洋浮游动物有致毒作用,其LC_50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毒性增强。水温为22.0—24.0℃时,对卤虫无节幼体72h和96h的LC_50分别为665ml·L^-1[淤泥/海水体积之比,相当于1090.9g·L^-1(淤泥湿重W/海水体积V)]和405ml·L^-1(V/V,相当于664.4g·L^-1,W/V);对浮游桡足类48h的LC_50为306ml·L^-1(相当于502.0g·L^-1,W/V)。当水温为25.0—27.0℃时,对卤虫无节幼体72h和96h的LC_50分别为578ml·L^-1(相当于948.2g·L^-1,W/V)和238ml·L^-1(相当于390.4g·L^-1,W/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 溶出液 毒性 浮游动物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文贵 林钦 +2 位作者 贾晓平 李纯厚 林燕棠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9-275,共7页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 在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的支持下,利用等级模型对1999年2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考洲洋饵料生物水平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评价。枯水期考洲洋整个水域饵料生物的分布较均匀,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西北部、湾口和吉隆河口附近水域,达4级水平,饵料生物较为丰富。丰水期饵料生物水平的变化幅度较大,其密集分布区位于湾中部和望京洲沿岸水域,达4—5级,饵料生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湾口,达4级水平。两个调查航次相比,丰水期的饵料生物水平高于枯水期。主要优势种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交叉和演替现象,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而底栖生物的优势种组成在整个调查期间变化不大。调查期间各饵料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其最大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49和0.01—0.96,表明湾内饵料生物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不太稳定。调查期间整个水域的生物多样性阈值均呈现出湾西部及西北部水域较高,其余水域较低的分布特点,但不同季节其变化趋势及分布范围略有差异。枯水期多样性阈值的密集分布区出现于湾西侧的部分水域,其等级水平为3级,饵料生物多样性较好,其余水域均为2级或低于2级水平,多样性一般或较差。丰水期的分布趋势与枯水期相似,其密集区出现于湾西部和西北部的整片水域中,分布范围比枯水期大,但等级水平明显低于枯水期,为2级,多样性一般,其余大部分水域均为1级水平,多样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饵料生物 等级模型 GIS:多样性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