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臂桡侧头静脉-皮神经的营养血管的解剖学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发惠 郑和平 +1 位作者 张国栋 林永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为前臂桡侧头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 目的:为前臂桡侧头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复合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及其与桡骨膜血管的关系。结果:头静脉-前臂外侧皮神经下1/3段的营养血管来自:桡动脉皮支,掌浅支皮支,桡骨茎突返支皮支和桡动脉肌间隙骨皮支。上述诸支血管发皮支、筋膜支、骨膜支、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形成皮神经-头静脉血管链以及深、浅筋膜和骨膜血管网。结论:前臂桡侧缘头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与肌、骨、皮营养血管同源,以桡骨茎突返支为蒂的远端蒂复合瓣,旋转轴点在腕关节平面,可用于手部远处组织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静脉 前臂外侧皮神经 营养血管 远端蒂复合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
2
作者 刘成招 王春 +2 位作者 刘清平 林永绥 林臻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全组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3个...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结果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全组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固定棒断裂,3~6个月后X线片示所有病例均获植骨融合。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效果良好,是寰枢椎后路固定可供选择的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椎弓根螺钉 寰枢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吻合血管腓骨修复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坏死的解剖学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国栋 张发惠 林永绥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0-502,共3页
目的:对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解剖学再探讨。方法:成人下肢标本,观测供区、受区血管的解剖学。结果:(1)观测了腓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点的位置和外径及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布。(2)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及... 目的:对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解剖学再探讨。方法:成人下肢标本,观测供区、受区血管的解剖学。结果:(1)观测了腓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点的位置和外径及腓骨滋养动脉的分布。(2)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升支的起点位置、干长和外径及其伴行静脉的外径。结论:旋股外侧血管升支为术式首选的受区血管,将腓动脉与旋股外侧血管的升支吻合,有利于重建股骨头颈的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移植 腓血管 旋股外侧血管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