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子筛吸附脱除有机硫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润农 白帆飞 +2 位作者 林梓荣 孙永明 尹祥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9-340,共12页
由于工业原料中硫化物的毒性与腐蚀性会对工业生产和生态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采用最优的脱硫技术实现硫化物的深度脱除意义重大。本文以吸附脱除复杂有机硫为调研范围,首先概述了吸附脱硫的优势与涉及的物理、化学吸附过程;随后以具有丰... 由于工业原料中硫化物的毒性与腐蚀性会对工业生产和生态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采用最优的脱硫技术实现硫化物的深度脱除意义重大。本文以吸附脱除复杂有机硫为调研范围,首先概述了吸附脱硫的优势与涉及的物理、化学吸附过程;随后以具有丰富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的分子筛为调研对象,按照其孔道尺寸的不同,综述了微孔(FAU、MFI、β)、介孔(MCM-41、SBA-15、KIT-6、MCM-48)和多级孔分子筛在吸附脱除有机硫中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分子筛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活性组分种类、含量与分散度的影响,分子筛微观形貌与孔结构的影响,分子筛酸性位的影响等。分析可知,最后指出了分子筛脱硫剂的脱硫性能与分子筛载体自身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密切相关,通过精确设计与可控制备脱硫剂使其具备硫容大、脱硫精度高、选择性高、孔结构稳定、寿命长、可再生利用等优良特质将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有机硫化物 脱硫剂 吸附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热流体强化脉动热管的热输送特性 被引量:16
2
作者 林梓荣 汪双凤 +1 位作者 张伟保 陈金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73-1379,共7页
考察了以水为工质,在不同的加热功率和不同的充液率情况下,脉动热管在不同加热方式(垂直底部加热和水平一侧加热)时的热输送特性。固定充液率,对比了脉动热管采用不同工质(微胶囊流体、氧化铝纳米流体、水)在不同加热功率、不同放置加... 考察了以水为工质,在不同的加热功率和不同的充液率情况下,脉动热管在不同加热方式(垂直底部加热和水平一侧加热)时的热输送特性。固定充液率,对比了脉动热管采用不同工质(微胶囊流体、氧化铝纳米流体、水)在不同加热功率、不同放置加热方式下的热输送特性。结果发现:功能热流体(微胶囊流体、氧化铝纳米流体)作为脉动热管的工质都起到强化热输送能力的作用,均优于水。垂直底部加热时,1%微胶囊流体作为工质的脉动热管的热输送能力较优,水平一侧加热时,0.1%氧化铝纳米流体较优,但微胶囊流体稳定性要比氧化铝纳米流体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纳米流体 微胶囊流体 热输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热管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林梓荣 汪双凤 吴小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26-1532,共7页
脉动热管作为一种新型热管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和传热性能好,适应性强的优点,尤其在微电子散热、冷冻技术以及航空航天热控技术中都极具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脉动热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在综述有关脉动热管实验、数值模拟、实... 脉动热管作为一种新型热管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和传热性能好,适应性强的优点,尤其在微电子散热、冷冻技术以及航空航天热控技术中都极具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脉动热管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在综述有关脉动热管实验、数值模拟、实际应用的基础上,指出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脉动热管的多样化、微小化、实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数字同步技术的轴类零件尺寸光电检测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杜 蒋永平 +1 位作者 林梓荣 张道勇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5-48,共4页
根据线阵CCD对二维图像进行扫描检测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同步技术的轴类零件尺寸检测方法。它用数字方法保证扫描位移量(或者位移速度)与CCD行扫描次数(或者行扫描速度)严格对应,CCD的行扫描由扫描位移量控制,有效消除了被测物体运... 根据线阵CCD对二维图像进行扫描检测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同步技术的轴类零件尺寸检测方法。它用数字方法保证扫描位移量(或者位移速度)与CCD行扫描次数(或者行扫描速度)严格对应,CCD的行扫描由扫描位移量控制,有效消除了被测物体运动速度变化对检测分辨力和精度的影响,提高了检测精度;采用数字同步技术,使检测在扫描位移的加速、恒速和减速过程中均能进行,提高了检测速度;采用图像边缘自动跟踪方法,自动获取边缘参数,实现被测物体的二维多尺寸自动定位检测。检测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检测误差≤0.02mm;当被测物体轴向尺寸为100mm时,检测时间<5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检测 轴类检测 尺寸检测 数字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胶囊流体脉动热管的热输送性能 被引量:13
5
作者 汪双凤 林梓荣 张伟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61,66,共5页
将外径为2.5mm、内径为1.3mm的铜管加工成四环脉动热管,在不同工质(3%的FS-39E型微胶囊流体、乙醇、水)和充液率(40%-80%)下探讨了脉动热管的启动特性,以及工质和充液率对脉动热管热输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动热管的启动与充液... 将外径为2.5mm、内径为1.3mm的铜管加工成四环脉动热管,在不同工质(3%的FS-39E型微胶囊流体、乙醇、水)和充液率(40%-80%)下探讨了脉动热管的启动特性,以及工质和充液率对脉动热管热输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动热管的启动与充液率、热驱动力和工质有关;相比于乙醇和水,微胶囊流体作为工质时,脉动热管具有较宽的工作范围,尤其在高充液率的条件下,热管表现出良好的启动性能和热输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充液率 微胶囊流体 热输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气/天然气燃烧及NO_x排放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梓荣 霍杰鹏 李星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36,共8页
以甲烷/空气/稀释气预混火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O_2和N_2这两种稀释气对天然气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借助反应路径分析方法,揭示了CO_2的化学效应和热效应对NO生成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CO_2降低NO_x排放的效果比N_2更显著,其化学... 以甲烷/空气/稀释气预混火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CO_2和N_2这两种稀释气对天然气燃烧NO_x排放的影响;借助反应路径分析方法,揭示了CO_2的化学效应和热效应对NO生成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CO_2降低NO_x排放的效果比N_2更显著,其化学效应主要是通过在火焰面区内消耗大量CH_2(s),降低了区内CH的浓度,从而减少NO的生成。2)热效应的减排作用比化学效应更大,通过降低绝热燃烧温度实现。3)稀释气会轻微增大混合物着火延迟时间和大幅度降低层流火焰速度,表明引入稀释气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同时还存在明显抑制燃烧反应进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氮氧化物 稀释气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蒸气重整与SOFC耦合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阮鹏 林梓荣 +3 位作者 白帆飞 王梅 谭弘毅 闫常峰 《新能源进展》 CSCD 2023年第1期29-37,共9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具有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生燃料的可能性,将在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几年燃料电池的发展很快,但在成本、稳定性和市场份额方面,该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SOFC系统...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系统具有高能源效率和使用可再生燃料的可能性,将在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去几年燃料电池的发展很快,但在成本、稳定性和市场份额方面,该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SOFC系统中,燃料的重整过程和燃料利用水平都可能影响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热量和能量平衡,从而影响系统的使用寿命、输出功率和效率。因此,对燃料重整过程的设计与控制对有效的SOFC电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对天然气在SOFC系统中的重整器配置方式(包括外重整和内重整)、重整参数和重整燃料利用方式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分析,并对未来天然气SOFC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内重整 外重整 阳极尾气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阮鹏 杨润农 +1 位作者 林梓荣 孙永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32-1846,共15页
天然气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众多甲烷转化途径中,甲烷催化部分氧化(CPOM)具有能耗低、合成气组分适宜、反应迅速等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CPOM反应机理,即直接氧化机理和... 天然气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甲烷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众多甲烷转化途径中,甲烷催化部分氧化(CPOM)具有能耗低、合成气组分适宜、反应迅速等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CPOM反应机理,即直接氧化机理和燃烧-重整机理;重点综述了过渡金属、贵金属、双金属和钙钛矿这四类CPOM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反应温度、反应气体碳氧比和反应空速对CPOM反应特性的影响;阐述了积炭和烧结这两种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可知,通过选取合适的催化剂组分、采用优化的制备方法、精确控制催化剂活性组分分布和微观结构等措施,可以保证更多的有效活性位更稳定地暴露在催化剂表面,以此提高催化性能(包括甲烷转化率、合成气选择性、合成气生成率、反应稳定性等)。最后指出了对CPOM催化剂微观结构的合理设计与可控制备以及对CPOM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仍将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部分氧化 催化剂 合成气 多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