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对城镇化率的响应
1
作者 王程成 韦冰 +7 位作者 姚婧梅 林敦梅 何强 钱深华 智悦 韩乐 邓连森 谭秋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05-2917,共13页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始理化性质的河岸带常见凋落叶,原位设置2种孔径(0.05mm和1mm)的分解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1)高城镇化河流中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了约30%(构树与小叶榕分别下降了约1/4和1/3),难分解树种小叶榕的下降更显著;(2)分解者群落中微生物在城镇河流中均占80%以上的主要贡献;高城镇化率河流中细菌分解者的相对贡献大于真菌,底栖动物中耐污种占比上升至90%,对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撕食者消失,对易分解和难分解树种的相对贡献分别下降了45%与15%。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中低城镇化率河流无明显改变,在高城镇化率河流中显著降低。为阐明亚热带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的退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城镇化 河流 底栖动物 微生物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对含phoD基因解磷细菌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李绍隆 屠豪阳 +2 位作者 阮艳萍 赵亮 林敦梅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90-3198,共9页
本研究测定了重庆主城区内8个代表性马尾松林样地表层土壤(0~10cm)不同赋存形态磷元素含量,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含碱性磷酸酶(phoD)基因的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林表层土磷含量较低,冬季和夏季土壤总磷(TP)含量均... 本研究测定了重庆主城区内8个代表性马尾松林样地表层土壤(0~10cm)不同赋存形态磷元素含量,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含碱性磷酸酶(phoD)基因的细菌群落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尾松林表层土磷含量较低,冬季和夏季土壤总磷(TP)含量均值分别为192.787,169.512mg/kg.其中无机磷形态含量分布为闭蓄态磷(O-P)>铁结合磷(Fe-P)>铝结合磷(Al-P)>钙结合磷(Ca-P)>可交换态磷(Ex-P),并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变化格局.含phoD基因细菌群落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平均相对丰度达到96%.相关分析表明含phoD基因细菌多样性与Al-P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pH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Al-P和pH值是影响含phoD基因细菌群落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综上所述,重庆主城区马尾松林表层土普遍缺磷且磷含量受到季节变化的显著影响,磷赋存形态影响含phoD基因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林 磷赋存形态 phoD基因 解磷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铁、铝对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一 林敦梅 +7 位作者 魏培 邹翠 赵洋 沈蓉 蔡肖凌 王尘辰 朱广宇 郭劲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0,共10页
为了解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的影响,以三峡库区典型土壤质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溶解提取法测定晶质矿物(DH)、短程有序矿物(HH)和有机金属络合物(PP)中的铁、铝矿物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并通过相关性... 为了解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对土壤有机碳稳定的影响,以三峡库区典型土壤质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溶解提取法测定晶质矿物(DH)、短程有序矿物(HH)和有机金属络合物(PP)中的铁、铝矿物及其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及其结合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铁、铝矿物含量分布为DH>PP>HH,且随土壤黏粒组分增加有明显的上升趋势.DH、PP和HH提取碳含量分别为(6.11±0.35)mg/g,(6.25±0.46)mg/g和(1.14±0.06)mg/g,分别占土壤有机碳的(32.06%±1.95%),(32.61%±2.33%)和(5.95%±0.33%).提取碳与金属物质的量比值(C:Fe+Al)表现为PP>DH≈HH,表明铁、铝矿物随结晶度的增加,与有机碳的结合方式从共沉淀和络合向吸附作用转变.提取碳含量与对应提取金属(Fe+A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提取铁、铝矿物是土壤有机碳变异性的第一解释变量(74.65%).总体而言,铁、铝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驱动了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累积,其中晶质铁、铝矿物和有机金属络合物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马尾松林 土壤 有机碳 铁、铝矿物 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传粉方式的多样性
4
作者 林敦梅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8-9,共2页
传粉是高等植物受精的必经阶段,高等植物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自身生存环境的传粉方式,主要有生物传粉、非生物传粉以及一些特殊的传粉方式。
关键词 高等植物 传粉方式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市富营养化河流凋落物的混合分解效应 被引量:5
5
作者 豆鹏鹏 林敦梅 +6 位作者 王芳 黄屿玥 高杰 杨巍 韦冰 李伟 姚婧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775-3783,共9页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主城段清水溪为典型的城市富营养化河流代表,选取河岸带3种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了7种凋落物组合(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和3种孔径的分解袋(50μm、250μm和2mm),开展原位实验,探讨混合凋落物的性状、功能多样性... 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主城段清水溪为典型的城市富营养化河流代表,选取河岸带3种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了7种凋落物组合(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和3种孔径的分解袋(50μm、250μm和2mm),开展原位实验,探讨混合凋落物的性状、功能多样性与底栖分解者类群及其交互作用对叶片质量损失和混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50%的处理表现为显著非加和效应(且均为负值),这与凋落物的性状密切相关.随着混合凋落物功能离散度的增加,尤其组合中含高木质素等难分解物质的凋落物时,分解变慢.微生物在富营养化河流混合凋落物的分解中占主导作用,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均抑制了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在富营养化河流的修复过程中,需重视河流凋落物分解功能,注重调整河岸带植物的配置,以及提升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并恢复底栖动物在凋落物分解中的正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富营养化河流 混合效应 底栖动物 凋落物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栖分解类群对金佛山森林溪流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韦冰 豆鹏鹏 +9 位作者 王芳 姚婧梅 林敦梅 智悦 何强 黄屿玥 史思捷 冯莹 王洪锐 裴文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317-7330,共14页
凋落物分解对于维持源头溪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平衡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典型源头溪流金佛山溪流为代表,选取3种河岸带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的凋落物组合,在原位放置3种孔径的分解袋(0.05mm、0.25mm和2mm),探... 凋落物分解对于维持源头溪流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平衡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典型源头溪流金佛山溪流为代表,选取3种河岸带常见凋落叶为分解对象,设计3个单种和4个混合物种的凋落物组合,在原位放置3种孔径的分解袋(0.05mm、0.25mm和2mm),探讨混合凋落物的性状与底栖分解类群对叶片质量损失和混合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相对贡献均大于50%,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进一步加速了凋落物的分解过程。(2)单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e,质量损失率为53.05%)>缺萼枫香(Liquidambar acalycina,30.00%)>薄叶润楠(Machilus leptophylla,12.63%)。(3)混合凋落物中仅微生物参与的处理均表现为负的非加和效应,其中八角枫+缺萼枫香、八角枫+薄叶润楠、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三个处理的效应显著;小型底栖动物加入后均表现为正的非加和效应,但不显著;在微生物、小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共同作用下,缺萼枫香+薄叶润楠和八角枫+缺萼枫香+薄叶润楠的两个处理的正的非加和效应显著。亚热带源头溪流中凋落物分解功能与河岸植物和分解者类群的复杂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分解类群 源头溪流 混合效应 凋落物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塑料污染现状、来源、环境命运及生态效应 被引量:52
7
作者 杨光蓉 陈历睿 林敦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3-365,共13页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中.目前,针对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已得到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近年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对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来源、环境命运及生态效应... 微塑料作为一类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全球环境中.目前,针对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海洋环境的微塑料污染已得到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但针对土壤微塑料污染近年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重点对土壤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来源、环境命运及生态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微塑料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广泛存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及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路径包括塑料薄膜残留物分解、污泥堆肥及污水灌溉、有机肥施用和大气沉降等;进入土壤环境的微塑料会在外因作用下继续发生降解或迁移.此外,本文重点介绍了微塑料污染对土壤系统的生态效应,包括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以及植物的影响.为加强土壤微塑料污染研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污染 来源 环境命运 生态效应 土壤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佛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表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8
作者 杨光蓉 豆鹏鹏 +2 位作者 马瑜 王红娟 林敦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602-7610,共9页
为探讨小尺度下不同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10月在金佛山西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带内,对其凋落物层及腐殖质层两类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及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此次调查共捕获地表土壤动物1... 为探讨小尺度下不同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10月在金佛山西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带内,对其凋落物层及腐殖质层两类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及相应环境因子的测定。此次调查共捕获地表土壤动物12381头,隶属于3门9纲22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长角虫兆目,个体数占比为75.24%;常见类群为原虫兆目、愈腹虫兆目、短角虫兆目、双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个体数占比为21.23%。同时,土壤动物的密度(M)、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表现为腐殖质层极显著高于凋落物层(P<0.01)。根据回归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发现,两类微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影响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为凋落物的总有机碳、碳氮比、湿度及pH,而影响腐殖质层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重要环境因子为腐殖质的干重、总氮、总磷、湿度、pH及微生物生物量氮。研究表明,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不同微生境间土壤动物多样性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小尺度下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环境因子 小尺度 金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主城区22种常见绿化树种凋落叶的持水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芳 林敦梅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6期15-20,共6页
文章以重庆市主城区22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蒸馏水浸泡法测定凋落叶的持水特性;再通过测定不同树种凋落叶的性状,分析其与凋落叶持水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所有树种凋落叶的吸水量呈对数增加;不同树种... 文章以重庆市主城区22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蒸馏水浸泡法测定凋落叶的持水特性;再通过测定不同树种凋落叶的性状,分析其与凋落叶持水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所有树种凋落叶的吸水量呈对数增加;不同树种凋落叶的标准持水力(浸泡1 h)和最大持水力(浸泡24 h)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其中黄葛树的标准持水力最大(90.5±2.1)%,鸳鸯茉莉的最大持水力最大(268.0±22.5)%,而蚊母树的标准持水力(5.8±0.4)%和最大持水力(21.3±2.3)%均最小;标准持水力和最大持水力均与叶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最大持水力还与比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叶的性状可以预测其凋落叶的持水力特性。基于研究结果,在城市绿地中选择种植鸳鸯茉莉、红背桂、金丝桃、栀子花等灌木,以及黄葛树、广玉兰等乔木将更有利于提高城市森林凋落物层的水源涵养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提升城市绿地水源涵养功能的树种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树种 凋落叶 叶片性状 持水特性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