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鲍营养品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腾 赵新楠 +5 位作者 林怡辰 宋冬茹 霍善琴 薛勇 谭志军 彭吉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鲍是一种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海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鲍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除... 鲍是一种营养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优质海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糖、多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加,鲍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除辽宁省和广东省有少量养殖外,福建省和山东省成为鲍的主产地。现阶段鲍营养品质和性状提升逐渐成为鲍育种养殖业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鲍营养品质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基本营养成分、呈味和功能活性物质,重点归纳了品种、产地、采样季节、养殖模式、饵料等因素及不同外源胁迫对鲍营养品质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和差异指标繁多,且鲍营养品质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未来亟需系统性开展鲍品质评价研究,以及饵料、环境因子、养殖模式等因素对鲍品质调控机制的研究,以期为鲍养殖、新品种培育、品质综合评价及特征指标挖掘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品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文蛤生物标志物评价尾水-海水混合体系污染水平 被引量:3
2
作者 林怡辰 孟范平 +3 位作者 万茹 杜永祥 王曰杰 崔鸿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774-2783,共10页
采用不同浓度(体积比0%~40%,经天然海水稀释而成)的市政污水处理厂(MSTP)尾水对文蛤(Meretrixmeretrix)连续培养9d,通过测定9种生化因子水平评价污染暴露对双壳类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内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 采用不同浓度(体积比0%~40%,经天然海水稀释而成)的市政污水处理厂(MSTP)尾水对文蛤(Meretrixmeretrix)连续培养9d,通过测定9种生化因子水平评价污染暴露对双壳类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内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GSH)、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以及血细胞的溶酶体膜稳定性(LMS).SOD、CAT除外的所有生化因子均能对尾水污染产生敏感响应,其中,GPx、MTs、AChE和LMS的响应与尾水浓度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适于作为尾水污染的生物标志物;依据这些生物标志物计算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值(IBRv2=0.61~2.65)随尾水浓度上升而增大,且两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生物标志物响应值计算IBR指数的方法适于MSTPs尾水-海水混合体系的综合污染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水 市政污水处理厂 海水 综合评价 双壳类动物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对双壳类动物文蛤的亚致死毒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段伟艳 杜永祥 +2 位作者 孟范平 林怡辰 周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55-2764,共10页
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 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酶体膜稳定性(LMS)等7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分析GO对双壳类的亚致死毒性机制.结果表明,GO能够诱导文蛤内脏的氧化逆境,表现为GSH含量降低、GSSG含量增加和MDA含量增加;GO产生的神经毒性较小,AChE活性仅在暴露初期与结束时短暂受抑;GO对MTs无诱导作用;GO暴露4d后即产生显著的遗传毒性和溶酶体膜失稳,MNF达到对照组的6.1~9.0倍,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降幅达到24.2%~49.2%.除AChE、MTs外,其它生化指标均适于作为指示GO亚致死毒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GO) 双壳类 氧化逆境 微核率(MNF) 溶酶体膜稳定性(L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沉积物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
4
作者 刘群群 孟范平 林怡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44,共10页
在模拟双壳类肠胃消化液的弱酸性(pH=4)条件下对胶州湾8个站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浸提,探究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并以改进的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Q)评估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浸提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各重金属释放量(mg·k... 在模拟双壳类肠胃消化液的弱酸性(pH=4)条件下对胶州湾8个站位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进行浸提,探究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并以改进的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Q)评估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浸提结果表明,胶州湾沉积物中各重金属释放量(mg·kg^(-1))由高到低依次为:Zn(39.21)>Cu(20.88)>Cr(18.32)>Pb(10.69)>As(1.00)>Cd(0.125)>Hg(0.021),释放量较高值多出现在湾西南角的S7站位。沉积物中重金属各形态的释放率由高及低依次为:弱酸溶解态(88.21%)>可氧化态(16.39%)>可还原态(15.95%)>残渣态(1.36%),即重金属的释放主要与弱酸溶解态含量有关。各重金属总释放率表明,Cd在所有重金属中的稳定度最差,而Hg和As则较高。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内除S7、S3站位具有中等程度的潜在不利生物毒性外,其它站位重金属的生物毒性效应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性 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Q) 生态风险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