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被引量:78
1
作者 林庆斌 廖升荣 +1 位作者 熊亚红 乐学义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8-381,共4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的金属酶,是化学生物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生物体内自由基的清洁剂,SOD对生物体(包括人体)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热反应制备羊肉香精为目的的羊脂控制氧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林庆斌 孙宝国 谢建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2-146,共5页
本文研究了以热反应制备羊肉香精为目的的羊脂控制氧化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感官评价,初步筛选出参与热反应制备羊肉香精的羊脂氧化指标为过氧化值(P.V.)350~500meq氧/(kg羊脂)、茴香胺值(p-A.V.)≥200、酸值(A.V.)≤3.0mgKOH/(k... 本文研究了以热反应制备羊肉香精为目的的羊脂控制氧化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感官评价,初步筛选出参与热反应制备羊肉香精的羊脂氧化指标为过氧化值(P.V.)350~500meq氧/(kg羊脂)、茴香胺值(p-A.V.)≥200、酸值(A.V.)≤3.0mgKOH/(kg羊脂)。羊脂控制氧化较佳工艺条件为:温度130~135℃、压缩空气流量0.20~0.25m3/(h·kg羊脂)、时间3.0~3.5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脂 控制氧化 热反应 羊肉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猪脂-热反应制备猪肉香精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谢建春 孙宝国 +1 位作者 马洪亮 林庆斌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49-53,共5页
以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酸值表征脂肪的氧化状态,采用控制氧化工艺,制备了不同氧化状态的猪脂样品.根据各氧化猪脂的热反应产物感官评价结果,分析比较了氧化猪脂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酸值对热反应产物风味的影响.初步确定了氧化猪脂-... 以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酸值表征脂肪的氧化状态,采用控制氧化工艺,制备了不同氧化状态的猪脂样品.根据各氧化猪脂的热反应产物感官评价结果,分析比较了氧化猪脂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酸值对热反应产物风味的影响.初步确定了氧化猪脂-热反应制备猪肉香精的氧化猪脂控制指标:过氧化值230~630 meq氧/kg脂肪,p-A.V.大于60,A.V.小于4.0 mg KOH/g脂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脂 控制氧化 热反应 肉味香精 猪肉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TATP-铜(Ⅱ)-L-氨基酸配合物的SOD活性及其电化学性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任祥祥 丁杨 +1 位作者 林庆斌 乐学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53-1456,共4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藻类以及原核生物中,它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平衡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是一切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活性氧毒害的酶。研究表明,SOD可用于抗癌、抗炎、抗衰老及治疗自身免...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广泛存在于人、动物、植物、藻类以及原核生物中,它能够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发生歧化反应,平衡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是一切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活性氧毒害的酶。研究表明,SOD可用于抗癌、抗炎、抗衰老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肌缺血与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等疾病,同时也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抗旱和抗病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Ⅱ)配合物 1 4 8 9-四氮三联苯 L-氨基酸 SOD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间消化道异物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楚芳 林庆斌 郑文能 《中国内镜杂志》 2023年第9期49-56,共8页
目的探讨福建省漳州地区十年间消化道异物流行病学调查特点,并分析影响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20年838例在该院就诊的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2015年就诊患者429例,2016年-2020年就诊患者409例。分析两... 目的探讨福建省漳州地区十年间消化道异物流行病学调查特点,并分析影响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20年838例在该院就诊的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2015年就诊患者429例,2016年-2020年就诊患者409例。分析两个时间段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2011年-2015年和2016年-2020年消化道异物患者异物种类、异物形状、异物长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异物位置(OR=2.425,95%CI:1.436~4.674,P=0.000)、异物长度(OR=2.314,95%CI:1.562~4.845,P=0.000)、异物形状(OR=4.753,95%CI:2.325~8.536,P=0.000)、存在时间(OR=3.944,95%CI:2.154~7.332,P=0.000)和异物种类(OR=2.523,95%CI:1.673~6.503,P=0.000)是2016年-2020年消化道异物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异物长度(OR=3.754,95%CI:1.864~8.646,P=0.000)、异物形状(OR=2.656,95%CI:1.235~6.364,P=0.000)和存在时间(OR=2.463,95%CI:1.573~5.255,P=0.000)是2011年-2015年消化道异物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近年来,消化道异物的流行病学特点较早期有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异物的种类、形状和长度等因素上,并发症发生率也有升高趋势,异物位置、异物长度、异物形状、存在时间和异物种类是近年来消化道异物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异物 内镜 并发症 消化道穿孔 消化道溃疡 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