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顶核通过小脑-下丘脑通路参与卒中后抑郁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媛 隋汝波 +1 位作者 张欣 林宇涵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是否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并初步研究介导这种作用的途径。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小脑顶核损毁组和小脑上脚交叉损毁组,进行行为学观察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下...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是否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并初步研究介导这种作用的途径。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卒中后抑郁组、小脑顶核损毁组和小脑上脚交叉损毁组,进行行为学观察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Glu、GAB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卒中组大鼠下丘脑外侧区Glu、GABA的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卒中组相比,卒中后抑郁组、小脑顶核损毁组和小脑上脚交叉损毁组下丘脑外侧区Glu、GAB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结论本实验初步提示小脑顶核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其途径可能通过小脑-下丘脑通路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顶核 下丘脑外侧区 小脑-下丘脑通路 发病机制 卒中后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胆辨治糖尿病胃轻瘫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超凡 冯兴中 +5 位作者 高慧娟 林宇涵 王春潺 陈元昊 艾菲拉·艾克帕尔 杨晓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8-673,共6页
关于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治疗,中医学既往多从升清降浊、辛开苦降等法论治,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恢复中焦运化为最终目的。通过探讨胆与脾胃的生理联系及其与DGP的病理联系,认为胆腑同样也参与了机体的血糖控制及消化活动,与该病的发病... 关于糖尿病胃轻瘫(DGP)的治疗,中医学既往多从升清降浊、辛开苦降等法论治,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恢复中焦运化为最终目的。通过探讨胆与脾胃的生理联系及其与DGP的病理联系,认为胆腑同样也参与了机体的血糖控制及消化活动,与该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胆为少阳枢机,内藏精汁,内寄相火,主升发疏泄,司决断情志,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与胆密切相关。当胆腑功能出现异常时,机体亦会有肠道菌群失调、胃肠激素紊乱、胃排空延迟、血糖升高等改变,这与现代医学对于DGP的发病认识相符合。提出“木郁达之”的治疗原则,随证治疗DGP,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胃轻瘫 发病机制 胆胃失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对顺铂致毒小鼠耳蜗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邸阳 于利 +2 位作者 田原 林宇涵 王爱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研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顺铂(cisplatin,CDDP)致毒小鼠耳蜗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UA组(... 目的研究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顺铂(cisplatin,CDDP)致毒小鼠耳蜗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UA组(腹腔注射熊果酸80mg/kg)、CDDP组(腹腔注射CDDP 4.5mg/kg)和CDDP+UA组(一侧腹腔注CDDP 4.5mg/kg,同时对侧腹腔注射熊果酸80mg/kg),每组15只。各组动物均连续腹腔注射给药5天,每天1次,给药前及停药后24h行ABR检测,然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图像分析及蛋白质印迹技术观察小鼠耳蜗中TRPV1的表达。结果 CDDP组小鼠耳蜗TRPV1表达和ABR阈移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UA+CDDP组小鼠ABR阈移及TRPV1表达较CDDP组明显降低(P<0.05),且TRPV1表达变化与ABR阈移改变高度相关(|r|>0.7,P<0.05)。结论 UA可抑制CDDP所致TRPV1的高表达,有效降低CDDP的耳毒性,改善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顺铂 耳蜗 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大鼠伏隔核对腹侧苍白球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4
作者 贾媛媛 马羽 +4 位作者 林宇涵 关有良 孟飞 王军 高东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研究电刺激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对腹侧苍白球(ventral pallidum,VP)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探索电刺激NAC治疗药物成瘾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应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不同频率电刺激(强度0.4mA,波宽0.06ms,时程5s,频率5,10,2... 目的:研究电刺激大鼠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对腹侧苍白球(ventral pallidum,VP)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探索电刺激NAC治疗药物成瘾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应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不同频率电刺激(强度0.4mA,波宽0.06ms,时程5s,频率5,10,20,50,80,100,130,150和200Hz)大鼠NAC对VP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刺激频率低于20Hz时,大多数VP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无变化,电刺激频率大于20Hz可使大多数VP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降低。结论:本研究提示高频刺激NAC对药物依赖可能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腹侧苍白球 电刺激 药物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大鼠黑质网状部对脚桥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5
作者 郑贺 林宇涵 +1 位作者 李靖远 高东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大鼠黑质网状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SNr)对脚桥核(pedunculopontine nu-cleus,PPN)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脑内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机制。方法:应用细... 目的:观察电刺激大鼠黑质网状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reticulata,SNr)对脚桥核(pedunculopontine nu-cleus,PPN)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脑内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机制。方法:应用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不同频率电刺激大鼠SNr对PP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结果:实验记录了大鼠46个PP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其放电频率在2.4~55.4 Hz之间,平均为(21.3±13.8)Hz;低频电刺激(5~10Hz)大鼠SNr时,PP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无明显变化(P〉0.05),随着刺激频率(20~200 Hz)的增加,大多数PPN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受抑制,神经元放电频率较刺激前明显降低,且在100 Hz时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结论:高频电刺激大鼠SNr对PP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主要为抑制,提示高频电刺激SNr可通过抑制PPN神经元活动参与PD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脚桥核 黑质网状部 电刺激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及发酵研究
6
作者 林宇涵 王怀旺 +2 位作者 洪秀清 林永勉 郑卫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9-352,共4页
抗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sp.FIM-04114,经紫外-氯化锂复合处理,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No.1-095,其抗霉素摇瓶发酵效价为170mg/L,且遗传稳定性良好。经发酵过程工艺优化,菌株No.1-095摇瓶发酵效价达220mg/L,较出发菌株FIM-04114提高了63.0... 抗霉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sp.FIM-04114,经紫外-氯化锂复合处理,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菌No.1-095,其抗霉素摇瓶发酵效价为170mg/L,且遗传稳定性良好。经发酵过程工艺优化,菌株No.1-095摇瓶发酵效价达220mg/L,较出发菌株FIM-04114提高了63.0%。在50L自动发酵罐上发酵,抗霉素效价为206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霉素 诱变育种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动画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宇涵 《湖北农机化》 2020年第5期105-105,共1页
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断革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从实际情况来看,动画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 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于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在此基础上,现代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与此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不断革新,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从实际情况来看,动画教学是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实践过程中,动画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仅如此,动画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尽快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运用动画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果,是教育界以及各高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 高校课程 高校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鼓室内显微注射慢病毒转染小鼠耳蜗的技术改良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若轩 芦冬博 +6 位作者 梁瑞 杨若函 屈东昊 林宇涵 许涛 刘双月 王爱梅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2-176,共5页
目的改良经鼓室内显微注射慢病毒转染小鼠耳蜗的实验技术。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1μl/min组(12只)和20μl/min组(12只)小鼠经腹侧入路鼓室内分别以1μl/min和20μl/min的速度显微注射5μl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LV... 目的改良经鼓室内显微注射慢病毒转染小鼠耳蜗的实验技术。方法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1μl/min组(12只)和20μl/min组(12只)小鼠经腹侧入路鼓室内分别以1μl/min和20μl/min的速度显微注射5μl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LV3-GFP),人工外淋巴液组(6只)以1μl/min速度注入等量外淋巴液。于手术前、术后1、3、7天各组动物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后,进行耳蜗基底膜铺片荧光染色和耳蜗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转染情况。结果各组小鼠术后1天ABR阈值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1μl/min组和人工外淋巴液组术后3天ABR阈值恢复正常,20μl/min组术后7天恢复正常。慢病毒转染后,1μl/min组术后1天在耳蜗毛细胞观察到慢病毒阳性表达,术后3天在耳蜗Corti器、螺旋神经节及血管纹处均可见阳性表达;术后1、3、7天耳蜗中回外毛细胞转染率平均为98.3%、98.1%和98.7%,而20μl/min组术后1天未见明显阳性表达,术后1、3、7天耳蜗中回外毛细胞的转染率分别为4.2%、20.2%和47.3%。结论鼓室内显微慢速注射法可将携带目的基因的慢病毒高效转染至耳蜗组织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病毒 小鼠 耳蜗 基因转染 显微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