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0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张天福
林心炯
+10 位作者
焦海晏
陆修闽
林学诗
王镇民
李元钦
刘用敏
周庆惠
张方舟
陈斯伟
郭聪
林树春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3期20-25,共6页
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主要因子做青环境温湿度,萎凋程度、机械化、连续化做青工艺技术以及做青水分变化,做青叶含水率与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乌龙茶做青品质与做青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毛蟹品种(厚叶型)春、夏茶最佳做青温湿度为...
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主要因子做青环境温湿度,萎凋程度、机械化、连续化做青工艺技术以及做青水分变化,做青叶含水率与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乌龙茶做青品质与做青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毛蟹品种(厚叶型)春、夏茶最佳做青温湿度为A_2℃一A_s℃与B_2%一B_3%组合为宜;暑茶以A_4℃与B_2%-B_3%组合为宜.黄恢品种(薄叶型)全年以A_3℃-A_4℃与B_4%-B_5%组合为宜.萎凋程度各季有所不同,但掌握在74-75.5%均较适宜;做青叶的水分变化首先要掌握好适度萎凋,四摇至堆青阶段是失水关键.最佳品质的做青叶含水率在70.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萎凋叶
做青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被引量:
5
2
作者
林学诗
李元钦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2期30-34,共5页
三素是指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茶黄素与茶红素是形成红茶汤色、滋味的重要物质。现将“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中所测定的生化数据,进行整理,着重统计三素;研究三素在乌龙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影响三素变化的因子。奉商于同行,就正于专家。
关键词
三素
茶红素
做青
茶褐
汤色
夏茶
工艺研究
茶黄素
毛火
鲜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可控环境做青工艺研究
被引量:
12
3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5-10,共6页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特殊工序.乌龙茶的优异品质在做青中形成.做青工艺、做青环境、原料品种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做青环境的温度毛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茶宜较低,暑秋茶宜较高.黄旦的季节差异不明显.做青环境的湿度因品种不同...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特殊工序.乌龙茶的优异品质在做青中形成.做青工艺、做青环境、原料品种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做青环境的温度毛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茶宜较低,暑秋茶宜较高.黄旦的季节差异不明显.做青环境的湿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毛蟹、梅占宜较低,黄旦宜较高.萎凋是做青的前处理,也是个重要因素.萎凋糟热风萎凋可代替日光晒青.萎凋叶适宜合水率与鲜叶含水率呈明显正相关.提高做青环境的温度可以缩短做青时间.摇青是做青的特殊环节,摇青轻重,不同品种有明显差异.堆青是做青质量的最后一关,可使摇凉青的不足得到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摇青
原料品种
工艺研究
黄旦
晒青
夏茶
特殊工序
毛蟹
梅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做青过程叶、梗水分变化动向
被引量:
11
4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41-43,32,共4页
做青,是乌龙茶的特殊工艺,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做青,特别重视”走水”问题.“走水”是否良好,对乌龙茶品质有直接影响.“走水”与叶、梗水分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做青中叶、梗水分如何变化,与室内自然萎凋有何区别?尚不清楚.为此...
做青,是乌龙茶的特殊工艺,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做青,特别重视”走水”问题.“走水”是否良好,对乌龙茶品质有直接影响.“走水”与叶、梗水分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做青中叶、梗水分如何变化,与室内自然萎凋有何区别?尚不清楚.为此,笔者于1982~1985年曾先后采用叶梗分离测定水分手段进行测试探讨.初步探明叶、梗水分变化的动向,为对研究做青机理和改革做青工艺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水分测定
晒青
摇青
梅占
摊叶
关键工序
含水率
鲜叶
工序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做青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
2
5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19-24,共6页
乌龙茶做青中特别重视“走水”.其水分变化的规律:1.萎凋叶、做青叶的适宜含水率与其鲜叶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萎凋阶段失水与其鲜叶含水率呈高度正相关;做青阶段失水比较稳定,不受鲜叶含水率的影响.2.鲜叶、萎凋叶、做青叶的含水率,...
乌龙茶做青中特别重视“走水”.其水分变化的规律:1.萎凋叶、做青叶的适宜含水率与其鲜叶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萎凋阶段失水与其鲜叶含水率呈高度正相关;做青阶段失水比较稳定,不受鲜叶含水率的影响.2.鲜叶、萎凋叶、做青叶的含水率,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秋茶明显高于夏暑茶.3.梅占、毛蟹、黄旦三个品种的鲜叶含水率有明显差异,而其做青叶含水率都趋于接近(即向中间回归).根据以上规律,制订的做青过程水分管理指标,对控制最佳做青程度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做青
鲜叶
梅占
含水率
黄旦
秋茶
毛蟹
水分测定
青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短时做青结果的评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54-56,61,共4页
前言乌龙茶初制的关键是做青,而做青工序历时较长,一般都要10~12小时,阴雨天甚至长达16小时以上,对乌龙茶生产与品质均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高峰期影响更大.因此,对缩短做青时间的探讨具有实用意义与价值.本文就“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课...
前言乌龙茶初制的关键是做青,而做青工序历时较长,一般都要10~12小时,阴雨天甚至长达16小时以上,对乌龙茶生产与品质均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高峰期影响更大.因此,对缩短做青时间的探讨具有实用意义与价值.本文就“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课题组开展“短时做青竞赛”活动的结果进行评析.由于试验次数少,数据不全,所作分析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摇青
梅占
萎凋时间
晒青
工艺研究
鲜叶原料
毛蟹
含水率
试验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谈乌龙茶做青中的理化变化
被引量:
2
7
作者
林学诗
《中国茶叶加工》
1992年第3期37-39,47,共4页
关键词
乌龙茶
做青
理化变化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台湾乌龙茶(包种茶)概况
8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1期39-43,共5页
台湾乌龙茶是由乌龙茶发祥地——武夷山传入,其制法是以武夷岩茶制法为蓝本;后由安溪引进铁观音,并聘请安溪茶师传授制茶技术,又与安溪乌龙茶制法密切相关。因此,台湾乌龙茶与福建乌龙茶只是大同小异:制造程序基本相同,准备工序名称,具...
台湾乌龙茶是由乌龙茶发祥地——武夷山传入,其制法是以武夷岩茶制法为蓝本;后由安溪引进铁观音,并聘请安溪茶师传授制茶技术,又与安溪乌龙茶制法密切相关。因此,台湾乌龙茶与福建乌龙茶只是大同小异:制造程序基本相同,准备工序名称,具体操作方法,掌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乌龙茶
包种茶
安溪
武夷岩茶
膨风茶
青心乌龙
台茶
文山包种
制茶技术
鲜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初制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9
作者
林学诗
《中国茶叶加工》
1992年第1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绿茶
钨龙茶
初制
水分
管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
被引量:
5
10
作者
张天福
焦海晏
+2 位作者
林学诗
郑乃辉
陈斯伟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1-4,共4页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于1984年由省科委下达研究任务;1987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做青工艺研究报告见《茶叶科学简报》1989年第三期).1989年在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了中间试验研究,并于8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现将中试研究...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于1984年由省科委下达研究任务;1987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做青工艺研究报告见《茶叶科学简报》1989年第三期).1989年在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了中间试验研究,并于8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现将中试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技术鉴定
摇青
中试研究
茶叶科学
夏茶
中间试验
安溪
茶品质
包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
11
1
作者
张天福
林心炯
焦海晏
陆修闽
林学诗
王镇民
李元钦
刘用敏
周庆惠
张方舟
陈斯伟
郭聪
林树春
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3期20-25,共6页
文摘
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主要因子做青环境温湿度,萎凋程度、机械化、连续化做青工艺技术以及做青水分变化,做青叶含水率与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乌龙茶做青品质与做青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毛蟹品种(厚叶型)春、夏茶最佳做青温湿度为A_2℃一A_s℃与B_2%一B_3%组合为宜;暑茶以A_4℃与B_2%-B_3%组合为宜.黄恢品种(薄叶型)全年以A_3℃-A_4℃与B_4%-B_5%组合为宜.萎凋程度各季有所不同,但掌握在74-75.5%均较适宜;做青叶的水分变化首先要掌握好适度萎凋,四摇至堆青阶段是失水关键.最佳品质的做青叶含水率在70.5%左右.
关键词
乌龙茶
萎凋叶
做青叶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被引量:
5
2
作者
林学诗
李元钦
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2期30-34,共5页
文摘
三素是指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茶黄素与茶红素是形成红茶汤色、滋味的重要物质。现将“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中所测定的生化数据,进行整理,着重统计三素;研究三素在乌龙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影响三素变化的因子。奉商于同行,就正于专家。
关键词
三素
茶红素
做青
茶褐
汤色
夏茶
工艺研究
茶黄素
毛火
鲜叶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可控环境做青工艺研究
被引量:
12
3
作者
林学诗
机构
福建省农科所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5-10,共6页
文摘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特殊工序.乌龙茶的优异品质在做青中形成.做青工艺、做青环境、原料品种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做青环境的温度毛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茶宜较低,暑秋茶宜较高.黄旦的季节差异不明显.做青环境的湿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毛蟹、梅占宜较低,黄旦宜较高.萎凋是做青的前处理,也是个重要因素.萎凋糟热风萎凋可代替日光晒青.萎凋叶适宜合水率与鲜叶含水率呈明显正相关.提高做青环境的温度可以缩短做青时间.摇青是做青的特殊环节,摇青轻重,不同品种有明显差异.堆青是做青质量的最后一关,可使摇凉青的不足得到弥补.
关键词
做青
摇青
原料品种
工艺研究
黄旦
晒青
夏茶
特殊工序
毛蟹
梅占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做青过程叶、梗水分变化动向
被引量:
11
4
作者
林学诗
机构
福建省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41-43,32,共4页
文摘
做青,是乌龙茶的特殊工艺,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做青,特别重视”走水”问题.“走水”是否良好,对乌龙茶品质有直接影响.“走水”与叶、梗水分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做青中叶、梗水分如何变化,与室内自然萎凋有何区别?尚不清楚.为此,笔者于1982~1985年曾先后采用叶梗分离测定水分手段进行测试探讨.初步探明叶、梗水分变化的动向,为对研究做青机理和改革做青工艺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做青
水分测定
晒青
摇青
梅占
摊叶
关键工序
含水率
鲜叶
工序流程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做青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
2
5
作者
林学诗
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19-24,共6页
文摘
乌龙茶做青中特别重视“走水”.其水分变化的规律:1.萎凋叶、做青叶的适宜含水率与其鲜叶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萎凋阶段失水与其鲜叶含水率呈高度正相关;做青阶段失水比较稳定,不受鲜叶含水率的影响.2.鲜叶、萎凋叶、做青叶的含水率,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秋茶明显高于夏暑茶.3.梅占、毛蟹、黄旦三个品种的鲜叶含水率有明显差异,而其做青叶含水率都趋于接近(即向中间回归).根据以上规律,制订的做青过程水分管理指标,对控制最佳做青程度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
水分管理
做青
鲜叶
梅占
含水率
黄旦
秋茶
毛蟹
水分测定
青叶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短时做青结果的评析
被引量:
2
6
作者
林学诗
机构
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54-56,61,共4页
文摘
前言乌龙茶初制的关键是做青,而做青工序历时较长,一般都要10~12小时,阴雨天甚至长达16小时以上,对乌龙茶生产与品质均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高峰期影响更大.因此,对缩短做青时间的探讨具有实用意义与价值.本文就“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课题组开展“短时做青竞赛”活动的结果进行评析.由于试验次数少,数据不全,所作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
做青
摇青
梅占
萎凋时间
晒青
工艺研究
鲜叶原料
毛蟹
含水率
试验次数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谈乌龙茶做青中的理化变化
被引量:
2
7
作者
林学诗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1992年第3期37-39,47,共4页
关键词
乌龙茶
做青
理化变化
茶叶
分类号
TS272.4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台湾乌龙茶(包种茶)概况
8
作者
林学诗
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1期39-43,共5页
文摘
台湾乌龙茶是由乌龙茶发祥地——武夷山传入,其制法是以武夷岩茶制法为蓝本;后由安溪引进铁观音,并聘请安溪茶师传授制茶技术,又与安溪乌龙茶制法密切相关。因此,台湾乌龙茶与福建乌龙茶只是大同小异:制造程序基本相同,准备工序名称,具体操作方法,掌握程度。
关键词
台湾乌龙茶
包种茶
安溪
武夷岩茶
膨风茶
青心乌龙
台茶
文山包种
制茶技术
鲜叶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初制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9
作者
林学诗
出处
《中国茶叶加工》
1992年第1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绿茶
钨龙茶
初制
水分
管理指标
分类号
TS272.5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
被引量:
5
10
作者
张天福
焦海晏
林学诗
郑乃辉
陈斯伟
机构
福建省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1-4,共4页
文摘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于1984年由省科委下达研究任务;1987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做青工艺研究报告见《茶叶科学简报》1989年第三期).1989年在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了中间试验研究,并于8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现将中试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做青
技术鉴定
摇青
中试研究
茶叶科学
夏茶
中间试验
安溪
茶品质
包揉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
张天福
林心炯
焦海晏
陆修闽
林学诗
王镇民
李元钦
刘用敏
周庆惠
张方舟
陈斯伟
郭聪
林树春
《茶叶科学技术》
1989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林学诗
李元钦
《茶叶科学技术》
198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乌龙茶可控环境做青工艺研究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乌龙茶做青过程叶、梗水分变化动向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乌龙茶做青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乌龙茶短时做青结果的评析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试谈乌龙茶做青中的理化变化
林学诗
《中国茶叶加工》
199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台湾乌龙茶(包种茶)概况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乌龙茶初制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林学诗
《中国茶叶加工》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
张天福
焦海晏
林学诗
郑乃辉
陈斯伟
《茶叶科学技术》
1990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