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龙茶做青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天福 林心炯 +10 位作者 焦海晏 陆修闽 林学诗 王镇民 李元钦 刘用敏 周庆惠 张方舟 陈斯伟 郭聪 林树春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3期20-25,共6页
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主要因子做青环境温湿度,萎凋程度、机械化、连续化做青工艺技术以及做青水分变化,做青叶含水率与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乌龙茶做青品质与做青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毛蟹品种(厚叶型)春、夏茶最佳做青温湿度为... 本文研究了乌龙茶做青过程主要因子做青环境温湿度,萎凋程度、机械化、连续化做青工艺技术以及做青水分变化,做青叶含水率与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乌龙茶做青品质与做青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毛蟹品种(厚叶型)春、夏茶最佳做青温湿度为A_2℃一A_s℃与B_2%一B_3%组合为宜;暑茶以A_4℃与B_2%-B_3%组合为宜.黄恢品种(薄叶型)全年以A_3℃-A_4℃与B_4%-B_5%组合为宜.萎凋程度各季有所不同,但掌握在74-75.5%均较适宜;做青叶的水分变化首先要掌握好适度萎凋,四摇至堆青阶段是失水关键.最佳品质的做青叶含水率在70.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萎凋叶 做青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初制过程的三素变化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林学诗 李元钦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2期30-34,共5页
三素是指茶黄素、茶红素与茶褐素。茶黄素与茶红素是形成红茶汤色、滋味的重要物质。现将“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中所测定的生化数据,进行整理,着重统计三素;研究三素在乌龙茶初制中的变化及影响三素变化的因子。奉商于同行,就正于专家。
关键词 三素 茶红素 做青 茶褐 汤色 夏茶 工艺研究 茶黄素 毛火 鲜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可控环境做青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5-10,共6页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特殊工序.乌龙茶的优异品质在做青中形成.做青工艺、做青环境、原料品种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做青环境的温度毛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茶宜较低,暑秋茶宜较高.黄旦的季节差异不明显.做青环境的湿度因品种不同... 做青,是乌龙茶初制的特殊工序.乌龙茶的优异品质在做青中形成.做青工艺、做青环境、原料品种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做青环境的温度毛蟹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茶宜较低,暑秋茶宜较高.黄旦的季节差异不明显.做青环境的湿度因品种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毛蟹、梅占宜较低,黄旦宜较高.萎凋是做青的前处理,也是个重要因素.萎凋糟热风萎凋可代替日光晒青.萎凋叶适宜合水率与鲜叶含水率呈明显正相关.提高做青环境的温度可以缩短做青时间.摇青是做青的特殊环节,摇青轻重,不同品种有明显差异.堆青是做青质量的最后一关,可使摇凉青的不足得到弥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摇青 原料品种 工艺研究 黄旦 晒青 夏茶 特殊工序 毛蟹 梅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做青过程叶、梗水分变化动向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41-43,32,共4页
做青,是乌龙茶的特殊工艺,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做青,特别重视”走水”问题.“走水”是否良好,对乌龙茶品质有直接影响.“走水”与叶、梗水分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做青中叶、梗水分如何变化,与室内自然萎凋有何区别?尚不清楚.为此... 做青,是乌龙茶的特殊工艺,也是决定乌龙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做青,特别重视”走水”问题.“走水”是否良好,对乌龙茶品质有直接影响.“走水”与叶、梗水分变化有密切关系.但做青中叶、梗水分如何变化,与室内自然萎凋有何区别?尚不清楚.为此,笔者于1982~1985年曾先后采用叶梗分离测定水分手段进行测试探讨.初步探明叶、梗水分变化的动向,为对研究做青机理和改革做青工艺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水分测定 晒青 摇青 梅占 摊叶 关键工序 含水率 鲜叶 工序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做青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19-24,共6页
乌龙茶做青中特别重视“走水”.其水分变化的规律:1.萎凋叶、做青叶的适宜含水率与其鲜叶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萎凋阶段失水与其鲜叶含水率呈高度正相关;做青阶段失水比较稳定,不受鲜叶含水率的影响.2.鲜叶、萎凋叶、做青叶的含水率,... 乌龙茶做青中特别重视“走水”.其水分变化的规律:1.萎凋叶、做青叶的适宜含水率与其鲜叶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萎凋阶段失水与其鲜叶含水率呈高度正相关;做青阶段失水比较稳定,不受鲜叶含水率的影响.2.鲜叶、萎凋叶、做青叶的含水率,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春秋茶明显高于夏暑茶.3.梅占、毛蟹、黄旦三个品种的鲜叶含水率有明显差异,而其做青叶含水率都趋于接近(即向中间回归).根据以上规律,制订的做青过程水分管理指标,对控制最佳做青程度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做青 鲜叶 梅占 含水率 黄旦 秋茶 毛蟹 水分测定 青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短时做青结果的评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54-56,61,共4页
前言乌龙茶初制的关键是做青,而做青工序历时较长,一般都要10~12小时,阴雨天甚至长达16小时以上,对乌龙茶生产与品质均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高峰期影响更大.因此,对缩短做青时间的探讨具有实用意义与价值.本文就“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课... 前言乌龙茶初制的关键是做青,而做青工序历时较长,一般都要10~12小时,阴雨天甚至长达16小时以上,对乌龙茶生产与品质均有较大影响,特别是高峰期影响更大.因此,对缩短做青时间的探讨具有实用意义与价值.本文就“乌龙茶做青工艺研究”课题组开展“短时做青竞赛”活动的结果进行评析.由于试验次数少,数据不全,所作分析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摇青 梅占 萎凋时间 晒青 工艺研究 鲜叶原料 毛蟹 含水率 试验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乌龙茶做青中的理化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学诗 《中国茶叶加工》 1992年第3期37-39,47,共4页
关键词 乌龙茶 做青 理化变化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乌龙茶(包种茶)概况
8
作者 林学诗 《茶叶科学技术》 1989年第1期39-43,共5页
台湾乌龙茶是由乌龙茶发祥地——武夷山传入,其制法是以武夷岩茶制法为蓝本;后由安溪引进铁观音,并聘请安溪茶师传授制茶技术,又与安溪乌龙茶制法密切相关。因此,台湾乌龙茶与福建乌龙茶只是大同小异:制造程序基本相同,准备工序名称,具... 台湾乌龙茶是由乌龙茶发祥地——武夷山传入,其制法是以武夷岩茶制法为蓝本;后由安溪引进铁观音,并聘请安溪茶师传授制茶技术,又与安溪乌龙茶制法密切相关。因此,台湾乌龙茶与福建乌龙茶只是大同小异:制造程序基本相同,准备工序名称,具体操作方法,掌握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乌龙茶 包种茶 安溪 武夷岩茶 膨风茶 青心乌龙 台茶 文山包种 制茶技术 鲜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初制过程水分管理指标的探讨
9
作者 林学诗 《中国茶叶加工》 1992年第1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绿茶 钨龙茶 初制 水分 管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中间试验报告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天福 焦海晏 +2 位作者 林学诗 郑乃辉 陈斯伟 《茶叶科学技术》 1990年第1期1-4,共4页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于1984年由省科委下达研究任务;1987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做青工艺研究报告见《茶叶科学简报》1989年第三期).1989年在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了中间试验研究,并于8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现将中试研究...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于1984年由省科委下达研究任务;1987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做青工艺研究报告见《茶叶科学简报》1989年第三期).1989年在安溪芦田茶场莲峰分场继续开展了中间试验研究,并于8月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现将中试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做青 技术鉴定 摇青 中试研究 茶叶科学 夏茶 中间试验 安溪 茶品质 包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