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病原体分布和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9
1
作者 林奇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21-223,共3页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主要病原体分布及其对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312例CP患者前列腺液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支原体、衣原体检测结果。结果:(1)312例CP患者中193例(61.9%)细菌培养阳性。共分... 目的:了解慢性前列腺炎(CP)的主要病原体分布及其对临床常用药物的耐药性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地区312例CP患者前列腺液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及支原体、衣原体检测结果。结果:(1)312例CP患者中193例(61.9%)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细菌15种195株,以溶血葡萄球菌为主(102株,52.3%)。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占优(14株,7.2%)。(2)支原体或(和)衣原体阳性74例,检出率23.7%(74/312),以混合感染类型多见,其中在119例细菌培养阴性标本中检出率为22.7%,其余193例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检出率为24.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3)153株葡萄球菌中MRS140株,占91.5%,对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等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对呋喃妥因和利福平耐药率较低。12株粪肠球菌中检出VRE3株、(HLGR+HLSR)6株,单HLGR2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利福平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在58.3%~100.0%之间,对呋喃妥因和青霉素类较敏感。14株大肠埃希菌中8株ESBLs阳性,除了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外,对其它常用药物的耐药率在42.8%~85.7%之间。结论:慢性前列腺炎病原体分布复杂,各种细菌感染占主导地位,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不容忽视。分离菌株对常用药物的耐药严重,临床应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予以准确诊治,避免经验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炎 支原体属 抗药性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D患者院内ENGB肺部感染与抗酸药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海波 沈伟忠 +1 位作者 叶海峰 林奇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2期1403-1404,共2页
目的 :通过对比应用抗酸药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 (COPD)患者与普通COPD患者院内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ENGB)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 ,为临床合理预防COPD患者院内ENGB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3年 12月发生于呼... 目的 :通过对比应用抗酸药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 (COPD)患者与普通COPD患者院内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 (ENGB)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 ,为临床合理预防COPD患者院内ENGB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3年 12月发生于呼吸内科院内肺部感染的COPD患者 10 8例 (应用抗酸药的 2 3例为A1组 ,未用抗酸药的 85例为B1组 ) ,对两组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进行比较分析。 10 8例中共发生ENGB感染 43例 (应用抗酸药16例为A2组 ,未用抗酸药 2 7例为B2组 ) ,对两组的病源菌分布、耐药情况、治疗后细菌清除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1、B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但A1组ENGB感染机会高于B1组 (χ2 =9 2 74,P<0 0 5 )。治疗后A2组的细菌清除率要低于B2组 (χ2 =6 3 3 1,P <0 0 5 )。A2、B2两组患者的细菌耐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OPD患者应用抗酸药院内ENGB肺部感染机会增加 ,ENGB清除率降低。对于Hp(+ )胃炎的COPD患者住院期间建议应用硫糖铝 ,但对于有确切溃疡患者 ,还是建议应用抗酸药 ,因其比硫糖铝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酸药 COPD患者 肺部感染 院内 治疗后 硫糖铝 细菌清除率 机会 合并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1反义寡核苷酸增强地西他滨体外抗白血病效应
3
作者 王晔恺 于倩 +3 位作者 林奇龙 姚燕珍 梅佩玉 李翊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9-113,共5页
目的:研究miR-21反义寡核苷酸(anti-miR-21 oligonucleotide,AMO)对地西他滨(decitabine,DCA)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AMO和无义寡核苷酸(scramble oligonucleotide,SCR)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HL-60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ea... 目的:研究miR-21反义寡核苷酸(anti-miR-21 oligonucleotide,AMO)对地西他滨(decitabine,DCA)抗白血病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AMO和无义寡核苷酸(scramble oligonucleotide,SCR)通过脂质体转染导入HL-60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验证转染效率,再分别与DCA 0.5、2.0和4.0μmol/L作用48 h。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人周期节律蛋白3(h Per3)mRNA表达,Annexin V/PI法检测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7和CD11b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AMO转染组miR-21表达(0.35±0.07)低于空白组(0.71±0.07)和SCR转染组(0.6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O转染组的HL-60细胞DCA的IC50低于空白组和SCR转染组(P<0.01)。同一浓度下,AMO组的早期凋亡率、CD11b的MFI和h Per3 mRNA均高于同一浓度药物作用的空白组和SCR组,CD117 MFI均低于同一浓度药物作用的空白组和SCR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O能显著促进DCA体外抗白血病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协助激活h Per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周期节律蛋白3 HL-60细胞 微小RNA-21 地西他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