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溪县梯田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3
1
作者 林培贤 苏伟达 庄惠彬 《福建茶叶》 2006年第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安溪县 茶园 梯田 现状 东南沿海地区 茶叶生产 批发市场 自然地理 合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溪县梯田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培贤 苏伟达 庄惠彬 《农业科技通讯》 2006年第1期32-33,共2页
通过对安溪县梯田茶园的分析研究,认为除自然因素外,不合理的开垦和栽培方式是梯田茶园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地制宜,建立生态茶园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并提出具体操作方式。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生态茶园 安溪县 福建 栽培方式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中方沸石的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3
作者 林培贤 林春明 +4 位作者 姚悦 王兵杰 李乐 张霞 张妮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1-256,共16页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中有多种矿物,X射线衍射(XRD)分析识别出的主要矿物有白云石、方沸石、石英、长石、黏土矿物、黄铁矿及方解石等,其中方沸石平均含量达38.8%。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 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白云岩中有多种矿物,X射线衍射(XRD)分析识别出的主要矿物有白云石、方沸石、石英、长石、黏土矿物、黄铁矿及方解石等,其中方沸石平均含量达38.8%。根据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对沙三段白云岩中方沸石的矿物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沙三段白云岩中的方沸石有2种分布样式,分别是纹层型和充填型,其中前者多与白云石互层、呈纹层状,偶见似结核状;后者形成较晚,方沸石以填隙物形式充填在裂缝、孔隙之中。这2种方沸石的存在形式、晶体形态、伴生矿物各不相同,其中纹层型方沸石多与白云石共生,晶体粒径小于0.04mm,为泥晶结构;充填型方沸石多与黄铁矿、有机质共生,晶体粒径大于0.04mm,为粉晶结构。根据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计算出古盐度平均为28.8‰,Sr/Ba值平均为2.93,表明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时期为碱—咸溶液沉积环境,具备形成方沸石的条件。电子探针测试的Si/Al值表明,这2类方沸石母质来源不同,纹层型方沸石母质为黏土矿物,而充填型方沸石母质与热液有关。与国内含方沸石白云岩的盆地进行对比,并从岩石学特征、形成温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方沸石有2种成因,其中纹层型方沸石是同生成岩阶段的产物,而充填型方沸石则受到热液流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方沸石成因 沙河街组 北塘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溪县梯田茶园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
4
作者 林培贤 苏伟达 庄惠彬 《现代农业科技》 2006年第01S期73-74,共2页
通过对安溪县梯田茶园的分析研究,认为除自然因素外,不合理的开垦和栽培方式是梯田茶园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地制宜建立生态茶园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并提出具体操作方式。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生态茶园 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菌株TL2对茶轮斑病的防病机制 被引量:23
5
作者 洪永聪 来玉宾 +2 位作者 叶雯娜 林培贤 胡方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9-264,共6页
枯草芽孢菌株(Bacillus subtilis)TL2能产生多种外分泌抗菌蛋白,抑制茶轮斑病菌(Pestallozzia theae)的菌丝生长及其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另外,菌株TL2通过改变茶树体内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系如SOD等的活性,以调节茶树受轮斑病菌侵染后... 枯草芽孢菌株(Bacillus subtilis)TL2能产生多种外分泌抗菌蛋白,抑制茶轮斑病菌(Pestallozzia theae)的菌丝生长及其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另外,菌株TL2通过改变茶树体内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系如SOD等的活性,以调节茶树受轮斑病菌侵染后活性氧的代谢平衡,同时诱导茶树产生抗性酶系如PAL和β-1,3-葡聚糖酶,以限制茶树轮斑病菌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枯草芽孢杆菌 轮斑病 防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动态趋势
6
作者 林培贤 《安徽农学通报》 2005年第7期42-43,共2页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情况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非地带性因素特别是人为干扰的影响非常大,造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大部分与其所处的环境不相适应。从长远看来,在自然状态下它们将逐步恢复向顶...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境情况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非地带性因素特别是人为干扰的影响非常大,造成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大部分与其所处的环境不相适应。从长远看来,在自然状态下它们将逐步恢复向顶级群落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植被 垂直分布 顶级群落 动态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诺北地区第四纪生物气形成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7
作者 林培贤 张霞 +4 位作者 林春明 王大华 张奎华 肖永军 栾守亮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0-821,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东部的诺北地区目前还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根据岩性、古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诺北地区第四纪七个泉组气源岩特征和产甲烷菌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条件对生物...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东部的诺北地区目前还处于勘探初级阶段,根据岩性、古生物、元素地球化学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诺北地区第四纪七个泉组气源岩特征和产甲烷菌的生存环境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条件对生物气形成的影响,预测了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诺北地区七个泉组气源岩有机质丰度低,干酪根类型以Ⅲ为主,处于低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水体温度较低,盐度高,呈中性—弱碱性,还原性较强,有利于气源岩发育。地球化学环境影响了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育,低温和高盐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中性—弱碱性环境和较强还原性环境适宜产甲烷菌的生存。受地表径流影响,盐度对产甲烷菌的抑制作用在研究区内由南向北逐渐加强。对比垂向和横向运移的条件,认为诺北地区生物气以近源垂向运聚为主;中央凹陷是区内最有利的生物气勘探区,北斜坡次之。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为产甲烷菌提供了营养底物,早期成岩阶段弱压实作用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巨厚的沉积地层和膏岩沉积增加了盖层的封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影响因素 七个泉组 诺北地区 三湖坳陷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