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眼表改变 被引量:13
1
作者 邵毅 葛倩敏 +6 位作者 张雨晴 林启 石文卿 袁晴 闵幼兰 张强 周琼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DME)的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9-01/06于我院眼科被诊断为DDME的患者20例,均为右眼发病,将右眼纳入试验组,左眼(未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均行3次玻璃体腔... 目的:探究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DME)的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9-01/06于我院眼科被诊断为DDME的患者20例,均为右眼发病,将右眼纳入试验组,左眼(未发生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纳入对照组,试验组均行3次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操作。观察治疗前和3次治疗后第1d矫正视力、眼压、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泪河高度、眼表症状及体征(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Ⅰ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CSF)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眼压、泪河高度、OSDI评分、SⅠt、CSF评分均无差异(P>0.05),且两组均未出现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但对照组矫正视力显著优于试验组(0.50±0.20 vs 1.65±0.35,P<0.05)。治疗后,试验组矫正视力、泪河高度、SⅠt明显低于对照组,OSDI和CSF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眼压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大,但两组无差异(P>0.05),而试验组19眼出现了浅表点状上皮糜烂情况。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矫正视力明显改善,泪河高度和SⅠt明显降低,OSDI和CSF评分明显升高(均P<0.05),但眼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各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会损伤眼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康柏西普 眼表 玻璃体腔注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化二段式”教学模式在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袁晴 梁荣斌 +6 位作者 林启 闵幼兰 石文卿 朱佩文 黎彪 吴晓蓉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50-1954,共5页
目的:探讨“多元化二段式”教学模式在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2名2017届、2018届和2019届的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将每届研究生都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人)。研究组采用“多元化二段式”教学模式进... 目的:探讨“多元化二段式”教学模式在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2名2017届、2018届和2019届的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将每届研究生都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人)。研究组采用“多元化二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组不同届研究生的教学内容相同,教学老师相同,教学时间为33mo的临床实践期,研究时间为2014~2019年,通过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对比,从临床专业考核、科研能力考核、综合考核成绩、学生满意度及梦焦虑自评分数来分析“多元化二段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考试内容相同,评分标准统一。结果:研究组满意度评分为101.38±6.29分,综合成绩84.22±4.58分,梦焦虑评分17.31±5.20分;对照组满意度评分为59.13±9.61分,综合成绩75.72±5.14分,梦焦虑评分25.75±3.32分。研究组临床技能、科研创新、综合成绩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梦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梦焦虑评分与教学模式满意度评分、学生满意度评分呈负相关(r=-0.746、-0.618,均P<0.05)。结论:“多元化二段式”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科研创新、身心健康等的综合素质,是目前眼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的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二段式”教学 眼科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 医学教育 实践 梦焦虑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因素在干眼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林启 吴康瑞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53-2055,共3页
干眼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干眼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年龄、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其中氧化应激因素与年龄相关性干眼关系密切。本文... 干眼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干眼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受年龄、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其中氧化应激因素与年龄相关性干眼关系密切。本文将基于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建立氧化应激实验动物模型,并监测眼表组织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及抗氧化防御物水平,指出氧化应激在干眼中的作用。另外,一些介入性实验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能是干眼局部治疗的直接靶点。某些物质可以有效降低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达到治疗干眼的效果。近年来对氧化应激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在干眼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针对氧化应激的临床干预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干眼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分析埃罗替尼对小鼠角膜厚度的影响
4
作者 袁晴 刘康成 +6 位作者 黎彪 朱佩文 林启 闵幼兰 石文卿 叶蕾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0-1474,共5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埃罗替尼对其的影响。方法:随机均分20只小鼠为埃罗替尼组和PBS组,制备埃罗替尼滴眼液,分别应用埃罗替尼滴眼液和PBS,于每日8∶00、12∶00、16∶00和20...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进行检测并分析埃罗替尼对其的影响。方法:随机均分20只小鼠为埃罗替尼组和PBS组,制备埃罗替尼滴眼液,分别应用埃罗替尼滴眼液和PBS,于每日8∶00、12∶00、16∶00和20∶00对2组小鼠点眼。在点眼前、点眼后1、2、3wk应用OCTA测量角膜17个区域的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结果:点眼前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各区域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比较无差异(均P>0.05);点眼后第2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的17个区域中M、T5、IT5、I5、IN5、N5、T6、IT6、I6、IN6、N6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第3wk,埃罗替尼组小鼠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17个区域与PBS组相比均明显增厚(均P<0.05);埃罗替尼组和PBS组经处理2、3wk后,各组间角膜上皮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相比有差异(均P<0.05);通过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平均值变化趋势分析,埃罗替尼组与PBS组均有差异(均P<0.05)。结论:利用OCTA可以发现埃罗替尼具有使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增厚的作用,且随着应用次数的增多,其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 埃罗替尼 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肌束移位术在下睑退缩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5
作者 林启 孙铁 +7 位作者 刘康成 黎彪 徐晓玮 朱佩文 闵幼兰 石文卿 袁晴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颞肌束移位术在下睑退缩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下睑退缩的患者32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16眼),A组行颞肌束移位术,B组行内眦开大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 目的对比观察颞肌束移位术在下睑退缩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下睑退缩的患者32例(32眼),随机分为两组,各16例(16眼),A组行颞肌束移位术,B组行内眦开大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对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浅点状上皮糜烂、突眼数、眼表症状评分、睑板腺相关指标和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的测定。结果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A、B两组疼痛、眼红和流泪症状均明显改善,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除B组干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外,A、B两组其余眼部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1个月时眼部干涩、疼痛、异物感、烧灼感和流泪症状缓解更为明显,各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两组眼部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为P<0.05)。术后1个月,A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为(0.9±0.4)分,较B组的(1.6±0.6)分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睑退缩患者,颞肌束移位术疗效显著优于内眦开大术,是更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睑退缩 颞肌束移位术 内眦开大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滴眼液对苯扎溴铵导致的小鼠眼表损伤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杨雁嫦 林启 +7 位作者 袁晴 叶蕾 朱佩文 闵幼兰 石文卿 黎彪 李清海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H_2滴眼液对苯扎溴铵导致的小鼠眼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SPF级BALB/c雄性小鼠30只,均取小鼠右眼作为实验眼。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其余的6只则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采用1 g·L-1苯扎... 目的探讨H_2滴眼液对苯扎溴铵导致的小鼠眼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SPF级BALB/c雄性小鼠30只,均取小鼠右眼作为实验眼。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2只,其余的6只则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实验组采用1 g·L-1苯扎溴铵滴眼液+H_2滴眼液滴眼,对照组采用1 g·L-1苯扎溴铵滴眼液+生理盐水滴眼,中间均间隔10 min,每天4次。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后1 d、7 d、14 d观察各组小鼠的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nt test,FL)评分,并于干预14 d后取小鼠眼球,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角膜上皮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干预1 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Ⅰt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的SⅠt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7 d、14 d后,对照组SⅠt与干预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SⅠ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实验组SⅠt均大于对照组。干预1 d后,两组BUT干预前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BUT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7 d、14 d后,对照组BUT与干预前相比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BU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实验组BUT均长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1~14 d角膜变化不明显,对照组干预1~14 d后FL染色区域增加。干预后4 d和7d,两组F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对照组均高于实验组。实验组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可见密集排列的微绒毛和微皱襞,而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微皱襞部分平坦或出现融合、缺失。结论 H_2滴眼液能通过保持角膜上皮的完整性从而改善干眼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 眼表 角膜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雨晴 邵毅 +7 位作者 葛倩敏 杨林 石文卿 林启 黎彪 袁晴 闵幼兰 周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究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部18例(均单眼患病)被诊断为AMD且需进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 目的探究玻璃体内注射药物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部18例(均单眼患病)被诊断为AMD且需进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患眼作为A组进行3次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对侧健康眼作为B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双眼均在治疗前及3次治疗结束后6 h进行相关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液分泌测试(Sc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SF)及眼部症状和体征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泪河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治疗后的泪河高度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上升,泪河高度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最佳矫正视力、泪河高度改变均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后均出现了浅表点状上皮糜烂,B组治疗前后及A组治疗前均未见浅表点状上皮糜烂。两组治疗前的各项眼部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A组各项眼部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且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各项眼部症状评分改变不明显(均为P>0.05)。两组治疗前OSDI评分、SIT、CSF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治疗后OSDI评分、CSF评分均高于B组,SIT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OSDI评分、CSF评分均明显上升,SI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OSDI评分、SIT、CSF评分改变均不明显(均为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会损伤AMD患者的眼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眼表 玻璃体内注射 雷珠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膜泪小管支架治疗去势雄兔干眼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黎彪 袁晴 +5 位作者 朱佩文 林启 闵幼兰 石文卿 叶蕾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34-1839,共6页
目的:探究羊膜泪小管支架对手术阉割雄兔干眼症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兔分组,其中A组行假阉割手术,B组假植入泪小管支架,C组植入泪小管支架。分别于植入前和植入后2、4、6wk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检查,共聚焦... 目的:探究羊膜泪小管支架对手术阉割雄兔干眼症的影响。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兔分组,其中A组行假阉割手术,B组假植入泪小管支架,C组植入泪小管支架。分别于植入前和植入后2、4、6wk行角膜荧光素染色(FL)和泪液分泌试验(SⅠt)检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角膜神经变化。结果:A组角膜光滑、清晰,FL染色不明显;B组角膜粗糙,角膜上皮见点染色斑点;C组角膜较假手术组更为光滑、清晰,无明显点状染色。各组植入后2、4、6wk时FL染色评分和SⅠ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A组为相对直的神经丛,量多,清晰可见;B组角膜上皮细胞下神经可见弯曲,数量有所减少;C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相对直,与正常雄兔角膜上皮下神经相比,数量略有减少。结论:羊膜泪小管支架可显著改善阉割去势雄兔干眼症的症状和体征,具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 泪小管支架 干眼 阉割去势雄兔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厚检 李清海 +8 位作者 刘康成 张雨晴 林启 石文卿 林志荣 葛倩敏 李秋玉 梁荣斌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45-1148,1152,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眼科中心已确诊为红斑痤疮患者24例(48眼)作为红斑痤疮组;另选年龄、月收入等重要非试验因素匹配的24例(48眼)健康志愿者... 目的对比分析红斑痤疮患者眼表、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纤维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厦门眼科中心已确诊为红斑痤疮患者24例(48眼)作为红斑痤疮组;另选年龄、月收入等重要非试验因素匹配的24例(48眼)健康志愿者(门诊体检者,无眼部相关疾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眼表疾病指数、泪膜四项、泪液蛋白以及共聚焦显微镜等检查结果。结果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的干眼症状眼数增多、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增高、泪膜破裂时间缩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长度减少、泪河高度降低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的干眼症状眼数、眼表疾病指数和泪膜四项与右眼改变一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右眼泪液中泪液总蛋白、乳铁蛋白及溶菌酶含量均明显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眼的泪液蛋白改变与右眼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红斑痤疮组共聚焦显微镜图像可见角膜上皮基底细胞部分膨胀、变形,有光亮的炎症细胞浸润;角膜前基质细胞增多,形态与正常对照组差别不大;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出现弯曲且数量增多;角膜基质内神经丛出现弯曲。红斑痤疮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左右眼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增大,分支增多且曲率评分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红斑痤疮患者眼表发生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蛋白含量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增高和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升高及走形异常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痤疮 眼表泪液 角膜神经纤维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圆锥角膜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梦瑶 林启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9-623,共5页
儿童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变薄、中央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眼部疾病,角膜交联术是近年来针对圆锥角膜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圆锥角膜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当下各种治疗儿童圆锥角膜的手段进行分析来讨论不同角膜交联术方... 儿童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变薄、中央向前突出呈圆锥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眼部疾病,角膜交联术是近年来针对圆锥角膜的新型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圆锥角膜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当下各种治疗儿童圆锥角膜的手段进行分析来讨论不同角膜交联术方案用于临床治疗儿童圆锥角膜的作用,从而对临床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角膜 儿童圆锥角膜 角膜交联术 标准德累斯顿方案 经皮CXL 离子电渗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下睑内翻的两种术式疗效对比 被引量:15
11
作者 石文卿 孙铁 +8 位作者 朱佩文 徐晓玮 刘康成 林启 闵幼兰 徐蔓薇 叶蕾 袁晴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对比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矫正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下睑内翻的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40例(80眼)作为... 目的对比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矫正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下睑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确诊为下睑内翻的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4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B组行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两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行睑缘评分、睑板腺挤压试验、睑板腺分泌功能试验、脂质分泌情况评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症状及体征评分等,并作对比。结果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除B组干涩症状外,其余A、B两组眼部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B组相比,A组术后1个月时干涩、疼痛、异物感、灼烧感和流泪症状缓解情况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术后1个月,B组睑脂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较A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其余睑板腺相关指标术后1周、1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两组眼部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与B组相比,A组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更低、泪膜破裂时间延长更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对于老年性睑板腺功能障碍伴下睑内翻患者,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优于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板腺功能障碍 下睑内翻 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 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理论指导下的NBA新闻评论翻译研究
12
作者 林启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第2期49-50,共2页
篮球运动是体育爱好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NBA则是篮球世界的殿堂,笔者在美国体育节目ESPN官网上选取了关于NBA球队前景分析的原文报道,属新闻评论,进行英译汉工作。希望可以用更好的译文让国内球迷了解并享受到更好的篮球文化。本文以卡... 篮球运动是体育爱好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NBA则是篮球世界的殿堂,笔者在美国体育节目ESPN官网上选取了关于NBA球队前景分析的原文报道,属新闻评论,进行英译汉工作。希望可以用更好的译文让国内球迷了解并享受到更好的篮球文化。本文以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总结出NBA新闻评论汉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合适的翻译方法。本研究表明,NBA新闻评论汉译时要求客观公正地传达原文信息,立场鲜明,语言正式庄重,不用过多的修饰性词语,注意语体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A新闻评论 卡特福德转换理论 翻译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神经性疼痛诊治进展
13
作者 周召 林启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90-1096,共7页
角膜神经性疼痛是一种定义不明的疾病。针对角膜神经性疼痛患者的临床建议、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十分缺乏。目前基于对神经性疼痛病理生理学上的研究,临床上已有一些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检测方法包括使用活性染料的裂隙灯检查... 角膜神经性疼痛是一种定义不明的疾病。针对角膜神经性疼痛患者的临床建议、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十分缺乏。目前基于对神经性疼痛病理生理学上的研究,临床上已有一些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其中检测方法包括使用活性染料的裂隙灯检查法、触觉测量计、丙美卡因挑战测试法、体内共焦距显微镜检测。治疗方法包括抗炎症疗法、神经再生性疗法、系统用药、使用保护性隐形眼镜和一些辅助疗法。本文旨在总结针对其可行的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神经性疼痛 抗炎症疗法 神经再生 系统用药 保护性隐形眼镜 辅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治疗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石文卿 林启 邵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870-1873,共4页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macular corneal dystrophy,M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导致的进行性视野缺损。CHST 6基因的突变被认为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一般来说,全厚度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作为提高患者视力的一种标准...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macular corneal dystrophy,MC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导致的进行性视野缺损。CHST 6基因的突变被认为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一般来说,全厚度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可作为提高患者视力的一种标准治疗手段。然而一些其它的外科干预措施如深板层角膜移植术(deep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DALK)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除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在治疗MCD中也显示了其有效性。一些新的治疗技术如基因靶向疗法和酶替代疗法,也正在被积极地研究。本文就其发病机制、遗传基础、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状角膜营养不良 CHST6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