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树碱代谢活性产物SN-38类似物的抗肿瘤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林克江 李玉艳 +2 位作者 尤启冬 林怡斌 张之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研究喜树碱代谢活性产物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方法:采用经典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对代谢类似物的logP、拓扑性指数、电性参数和几何参数等16个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获得相关性较好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R2=0.85),表明喜树碱代谢活... 目的:研究喜树碱代谢活性产物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方法:采用经典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对代谢类似物的logP、拓扑性指数、电性参数和几何参数等16个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获得相关性较好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R2=0.85),表明喜树碱代谢活性产物的抗肿瘤活性与一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氮氧电荷绝对值、最大正电荷、零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相关。结论:此模型能有效预测喜树碱代谢活性产物SN-38类似物的构效关系,并对新化合物的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树碱 代谢活性物质 构效关系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设计中的生物核磁共振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克江 尤启冬 +2 位作者 林东海 吴梧桐 叶波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7-392,共6页
核磁共振技术在方法学和硬件上的迅速发展 ,使其成为化学和结构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波谱技术。特别是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 ,提供从药物设计结构信息到基于NMR技术进行配体的筛选的广泛应用 ,使得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 核磁共振技术在方法学和硬件上的迅速发展 ,使其成为化学和结构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波谱技术。特别是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 ,提供从药物设计结构信息到基于NMR技术进行配体的筛选的广泛应用 ,使得生物核磁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地位不断加强 ,成为药物研究的基础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设计 药物研究 核磁共振技术 药物研发 方法学 配体 波谱技术 生物 化学 迅速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光谱消去法鉴别片剂中那格列奈及其晶型 被引量:7
3
作者 林克江 陈卫 +1 位作者 汤卫国 尤启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4-126,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红外光谱方法——消去法 ,以鉴别那格列奈片剂中的晶型。方法 :按常规方法测定那格列奈制剂经溴化钾压片的红外光谱 ,在线原位再次测定除去那格列奈后的同一溴化钾片的红外光谱 ,以差谱技术得出两光谱之差 ,并以晶型...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红外光谱方法——消去法 ,以鉴别那格列奈片剂中的晶型。方法 :按常规方法测定那格列奈制剂经溴化钾压片的红外光谱 ,在线原位再次测定除去那格列奈后的同一溴化钾片的红外光谱 ,以差谱技术得出两光谱之差 ,并以晶型的特征峰加以鉴别。结论 :用于制剂中的那格列奈 B晶型或 H晶型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消去法 差谱技术 那格列奈 片剂 晶型B 晶型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素Ⅰ型受体拮抗剂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克江 黄振桂 +6 位作者 李婷 王南溪 程瑶 沈玲玲 王宇彤 李卉 叶波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0-1245,共6页
以92个具有大麻素受体Ⅰ(CB1)拮抗活性的化合物为训练集,39个化合物为测试集,采用DiscoveryStudio V2.5(DS)软件中的3D构效关系药效团产生(QSAR Pharmacophore Generation)模块建立药效团模型.获得的最佳药效团模型的构成为一个氢键受体... 以92个具有大麻素受体Ⅰ(CB1)拮抗活性的化合物为训练集,39个化合物为测试集,采用DiscoveryStudio V2.5(DS)软件中的3D构效关系药效团产生(QSAR Pharmacophore Generation)模块建立药效团模型.获得的最佳药效团模型的构成为一个氢键受体(HBA)、一个疏水基团(HY)和二个芳环中心(RA),采用费用函数(Cost function)评价药效团模型,该模型的Δcost为119.32,相关性为0.921,均方根偏差为0.730,Configuration cost为16.1229,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化合物的活性.同时针对目前已知的近450个化合物的12种结构类型进行了探讨,所得结果为进一步设计CB1拮抗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素Ⅰ型受体拮抗剂 药效团 定量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甲状腺旁素1型受体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林克江 朱冬吉 +1 位作者 冷勇敢 尤启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83-1789,共7页
人甲状腺旁素1型受体(PTH1R)是骨形成相关的B类G蛋白偶联受体,其底物甲状腺旁腺素(PTH)及类似物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由于此类受体的三维结构难以进行实验测定,本文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完整构建了胞外区、跨膜区及其它相关区域,并通过对... 人甲状腺旁素1型受体(PTH1R)是骨形成相关的B类G蛋白偶联受体,其底物甲状腺旁腺素(PTH)及类似物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由于此类受体的三维结构难以进行实验测定,本文采用同源模建的方法,完整构建了胞外区、跨膜区及其它相关区域,并通过对接研究,阐明复合物的氢键、疏水性相互作用及其与底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关键位点.为进一步设计和发展此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旁素1型受体 甲状腺旁素 同源模建 甲状腺旁素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vendustin A类似物抗肿瘤活性的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克江 张磊 尤启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3-486,共4页
目的研究LavendustinA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方法采用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经计算机模拟与统计分析,获得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LavendustinA衍生物的极化率性、总电荷绝对值、最大正电荷和最大负电荷与活性有良好的线性关... 目的研究LavendustinA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方法采用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经计算机模拟与统计分析,获得定量构效关系方程。结果LavendustinA衍生物的极化率性、总电荷绝对值、最大正电荷和最大负电荷与活性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获得较好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说明了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构效关系 抗肿瘤 Lavendustin A类似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QSAR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克江 刘智华 尤启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 :研究吲哚酰胺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s)抑制剂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采用经典Hansch分析方法。结果 :获得相关性较好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 ,表明此类HDACs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与氮上电荷、范德华面积、EHOMO ELUMO... 目的 :研究吲哚酰胺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DACs)抑制剂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方法 :采用经典Hansch分析方法。结果 :获得相关性较好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 ,表明此类HDACs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与氮上电荷、范德华面积、EHOMO ELUMO、LogP和Kappa 3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酰胺异羟肟酸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定量构效关系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拮抗药的二维定量构效关系
8
作者 林克江 黄振桂 +4 位作者 黄敏 王舒 韩沐芮 李鹃利 唐翊铭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02-507,共6页
整合素αvβ3在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有高度特异性表达,在静息期的内皮细胞以及大部分正常器官系统缺失表达,当其功能受到抑制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肿瘤生长受到抑制。通过对20个非肽类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拮抗药进行二维定量... 整合素αvβ3在肿瘤组织中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膜有高度特异性表达,在静息期的内皮细胞以及大部分正常器官系统缺失表达,当其功能受到抑制时,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肿瘤生长受到抑制。通过对20个非肽类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拮抗药进行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发现整合素αvβ3小分子拮抗药的活性与零阶价分子连接性指数、偶极矩、最大正电荷、最大负电荷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0.91),获得较好的定量构效关系方程,并经分子对接验证,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非肽类小分子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αvβ3抑制剂 非肽类小分子拮抗药 二维定量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化学计算法分析蒙古黄芪中部分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苏彦雷 张骥 +2 位作者 蒋建勤 林克江 沈剑刚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3,共5页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蒙古黄芪中12个黄酮类化合物量子化学参数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用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逐差(ΔEHOMO)法预测的目标化合物活性强弱顺序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在表征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方... 运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研究蒙古黄芪中12个黄酮类化合物量子化学参数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用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级逐差(ΔEHOMO)法预测的目标化合物活性强弱顺序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非常接近。在表征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方面,该方法可能会为预测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黄酮 抗氧化 机制 最高占据分子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谐波齿轮传动模糊可靠性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春一 林克江 仇涤凡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61-62,70,共3页
介绍了将模糊可靠性设计应用到谐波齿轮传动中,确定了隶属函数,推导了模糊可靠度公式,给出了各项强度计算的功能函数和标准差。举例说明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说明了由于同时考虑了变量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在相同条件下模糊可靠度大于常规可... 介绍了将模糊可靠性设计应用到谐波齿轮传动中,确定了隶属函数,推导了模糊可靠度公式,给出了各项强度计算的功能函数和标准差。举例说明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说明了由于同时考虑了变量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在相同条件下模糊可靠度大于常规可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齿轮传动 强度 模糊可靠性 隶属函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寻找抗HBV活性分子的关键分子指纹片断
11
作者 刘恒平 王锦政 +4 位作者 高成哲 徐斌 李清然 林新昊 林克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5-409,共5页
通过活性HBV DNA聚合酶抑制剂,采用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寻找与活性关系相关的关键分子特征。模型采用遗传逼进算法,寻找关键的分子指纹片断,所得方程调整r2为0.911 9、预测r2为0.848 9。所获得的8个分子指纹片断药效特征与药效团模型... 通过活性HBV DNA聚合酶抑制剂,采用二维定量构效关系方法寻找与活性关系相关的关键分子特征。模型采用遗传逼进算法,寻找关键的分子指纹片断,所得方程调整r2为0.911 9、预测r2为0.848 9。所获得的8个分子指纹片断药效特征与药效团模型相一致。这些分子指纹片断相较于片断库或随机片断更具有针对性,通过这些片断组装的分子库将极大地提高虚拟筛选和全新药物设计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分子指纹片断 遗传算法 2D-Q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D分子指纹的分子相似性方法在虚拟筛选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玉焕 林克江 尤启冬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8-184,共7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化合物库分子数量的剧增,分子相似性在药物虚拟筛选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描述符是分子相似性方法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描述符应用于分子相似性,本文总结了2D分子指纹的分类和发展,以及基于2D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化合物库分子数量的剧增,分子相似性在药物虚拟筛选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描述符是分子相似性方法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描述符应用于分子相似性,本文总结了2D分子指纹的分类和发展,以及基于2D分子指纹的相似性方法在虚拟筛选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指纹 分子相似性 虚拟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全新机理的DNA旋转酶抑制剂的筛选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振桂 林克江 +3 位作者 尹鸿萍 叶波平 翁幸鐾 尤启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87-1893,共7页
利用具有新机制的抗耐药菌DNA旋转酶抑制剂GSK299423与DNA旋转酶的晶体复合物(PDB code:2XCS)构建基于配体-受体复合物的药效团模型,诱骗集(Decoy set)验证结果表明该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强的活性识别能力.将药效团模型与分子对接相结合用... 利用具有新机制的抗耐药菌DNA旋转酶抑制剂GSK299423与DNA旋转酶的晶体复合物(PDB code:2XCS)构建基于配体-受体复合物的药效团模型,诱骗集(Decoy set)验证结果表明该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强的活性识别能力.将药效团模型与分子对接相结合用于筛选化合物库,通过抑菌活性测定,获得了具有抗多药耐药菌活性的DNA旋转酶抑制剂LTH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DNA旋转酶抑制剂 药效团 虚拟筛选 抗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筛选与生成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顾志浩 郭文浩 +2 位作者 姚和权 李宣仪 林克江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4-304,共11页
良好的先导化合物对于药物研发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提高药物上市的成功率。利用传统方法发现先导化合物存在成本高且耗时的问题,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可以高效发现良好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通过人工智能的筛... 良好的先导化合物对于药物研发具有深远影响,可以提高药物上市的成功率。利用传统方法发现先导化合物存在成本高且耗时的问题,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可以高效发现良好的先导化合物。本文系统地总结了通过人工智能的筛选模型与生成模型获得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按照输入信息的类型归纳整理不同的模型,重点介绍了利用筛选模型实现药物重定位和利用生成模型实现多目标药物设计,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先导化合物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为人工智能在先导化合物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先导化合物 筛选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