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雨》中的“雷雨”——纪念《雷雨》发表90周年
1
作者 林克欢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34-50,I0002,共18页
《雷雨》是一部构思精妙、结构严谨的作品,人物关系复杂,劫变轮回,惊思骇念;情节延展,草蛇灰线,时隐时现;不可思议的巧合与难以窥破的生死纠缠在一起,可以感知的惨烈与难以理解的野蛮含混渗合,伦常失序的现实场景与生命隐义的大哉问互... 《雷雨》是一部构思精妙、结构严谨的作品,人物关系复杂,劫变轮回,惊思骇念;情节延展,草蛇灰线,时隐时现;不可思议的巧合与难以窥破的生死纠缠在一起,可以感知的惨烈与难以理解的野蛮含混渗合,伦常失序的现实场景与生命隐义的大哉问互为表里。全剧虚实相生,文外曲致,极具黑色深度的女性形象,日常生活的生存危机以及寄寓于现实场景之上的哲学/神学维度,其题旨与深意何在?引发此后近百年朱紫各别、莫衷一是的纷争。事实上,如何在舞台上以有形表现无形,如何表现超越现实场景的哲学/神学深度,既造就了曹禺的辉煌,也困扰了曹禺整整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 悲剧 实象与虚象 哲学与神学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剧场的三方聚会 被引量:3
2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19,共8页
小剧场的三方聚会林克欢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旬,“’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台湾、香港有二十多位小剧场工作者参加了这一活动。趁此难得的机会,林克欢在北京“演剧研究工作室”召集了一次两岸三地小剧场工作... 小剧场的三方聚会林克欢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中旬,“’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台湾、香港有二十多位小剧场工作者参加了这一活动。趁此难得的机会,林克欢在北京“演剧研究工作室”召集了一次两岸三地小剧场工作者的聚会。参加者台湾:王墨林身体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剧场 孟京辉 商业戏剧 大陆 留守女 小剧场戏剧 台湾小剧场 林兆华 香港 《雷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的实验戏剧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克欢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C001-C001,17-19,共4页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香港戏剧艺术经历了从众多业余剧团独撑局面到大大小小的职业剧团茁壮成长,从传统的写实主义戏剧式微到形形色色的戏剧观念与舞台样式"百川横流、各自寻向"(张秉权语),"同台食饭,各自修行"(陈...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香港戏剧艺术经历了从众多业余剧团独撑局面到大大小小的职业剧团茁壮成长,从传统的写实主义戏剧式微到形形色色的戏剧观念与舞台样式"百川横流、各自寻向"(张秉权语),"同台食饭,各自修行"(陈炳钊语)的多元格局实验戏剧也从80年代初期"进念二十面体"一枝独秀到90年代中期的百花竞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 实验戏剧 写实主义 运作方式 戏剧美学 导演艺术 表演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种叙述——后现代与戏剧 被引量:3
4
作者 林克欢 《中国文艺评论》 2017年第5期44-57,共14页
后现代思潮对戏剧艺术的影响,并不像后现代主义建筑、美术、小说那样,有着相对稳定的艺术家群体和一批美学风貌相对明确的作品。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对新文本、后戏剧等概念的争议不断,戏剧的叙述手法、叙述策略却悄然地发生... 后现代思潮对戏剧艺术的影响,并不像后现代主义建筑、美术、小说那样,有着相对稳定的艺术家群体和一批美学风貌相对明确的作品。但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尽管对新文本、后戏剧等概念的争议不断,戏剧的叙述手法、叙述策略却悄然地发生变化。反讽、拼贴、戏仿、混搭、戏中戏、双重编码……的广泛运用,正改变着我们的舞台风貌,也改变着我们的欣赏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拼贴 叙述 扮演 新文本 元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荒诞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17,共9页
(一)荒诞的主题与荒诞的技巧 荒诞是一个很难下精确定义的概念,因为凡是荒诞的都不可能被理性、逻辑所证明,也是用语言所难以尽述的。用加缪的话来说,荒诞的感情是赤裸裸的,又是难以捉摸、不可还原的。他在哲学笔记《西西弗的神话》中写... (一)荒诞的主题与荒诞的技巧 荒诞是一个很难下精确定义的概念,因为凡是荒诞的都不可能被理性、逻辑所证明,也是用语言所难以尽述的。用加缪的话来说,荒诞的感情是赤裸裸的,又是难以捉摸、不可还原的。他在哲学笔记《西西弗的神话》中写道:“一个哪怕可以用极不象样的理由解释的世界也是人们感到熟悉的世界。然而,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西弗 语言 理性 逻辑 哲学 精确定义 荒诞派戏剧 主题 布莱希特 贝克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到天凉不唱秋:陈顒的艺术舞台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克欢 《艺术广角》 1999年第2期30-32,共3页
1998年5月初。北兵马司青艺剧场。《三毛钱歌剧》连排刚结束,我急切地奔过去向陈颙祝贺。尽管演员没有化妆。布景、服装、道具杂用不少代替品,电脑字幕仍未到位,但我深受感染。多年的职业经验,使我透过大量的空缺和舞台假定,看到其中的... 1998年5月初。北兵马司青艺剧场。《三毛钱歌剧》连排刚结束,我急切地奔过去向陈颙祝贺。尽管演员没有化妆。布景、服装、道具杂用不少代替品,电脑字幕仍未到位,但我深受感染。多年的职业经验,使我透过大量的空缺和舞台假定,看到其中的激情、才智、深度、力度、历史感和现实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演出 导演 歌剧 电脑字幕 艺术家 三毛 美学追求 价值取向 历史感 布莱希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M》的实验与探求 被引量:1
7
作者 林克欢 《上海戏剧》 1985年第6期4-6,共3页
近年来话剧舞台上陆续出现了一批探索性剧目,作者都是中青年,他们扩展艺术视野,突破传统的戏剧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这些剧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为了发展我国的话剧艺术,活跃不景气的剧坛... 近年来话剧舞台上陆续出现了一批探索性剧目,作者都是中青年,他们扩展艺术视野,突破传统的戏剧观念,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可否认,这些剧目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为了发展我国的话剧艺术,活跃不景气的剧坛,本刊就《WM》、《天才与疯子》展开讨论。下面发表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观念 探索性剧目 话剧舞台 话剧艺术 编导者 WM 艺术视野 意象化 戏剧艺术 青年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人》与“北京人”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克欢 《中国文艺评论》 2018年第7期91-100,共10页
"北京人"这一舞台形象的出现,与青年时代的曹禺对理想追求的热切与朦胧有关。在曹禺早期的剧作中,无论氛围多么压抑,环境多么黑暗,作品中总透着一抹曙色、一缕春光、一点念想、一线希望。就艺术处理而言,一个象征宇宙蛮力、... "北京人"这一舞台形象的出现,与青年时代的曹禺对理想追求的热切与朦胧有关。在曹禺早期的剧作中,无论氛围多么压抑,环境多么黑暗,作品中总透着一抹曙色、一缕春光、一点念想、一线希望。就艺术处理而言,一个象征宇宙蛮力、原始野性的实体形象直接登上舞台,意味着20世纪30年代末期之后,曹禺观念与技法的变化,说明他试图寻找在舞台上表现理想人性与美好社会的新方法。赖声川以黑色幽默与荒诞解读《北京人》,以怪异的色彩运用,将"北京人"作为一个登场角色的重点强调,在抽离了价值建构的形式嬉戏中,生命变得漫漶不清,曹禺力图超越现实文化的苦闷与朦胧的理想追求,化为一个暧昧不清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 “北京人” 人化的神或神化的人 黑色幽默 荒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忠义的崩解与离析——对新编京剧《水浒108忠义堂》的一种解读
9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3-104,56,共3页
《水浒108忠义堂》是受香港艺术节委约、台湾当代传奇剧场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戏曲学院联合制作的新编京剧。全剧从《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开始,采用回溯手法,跳跃式地叙述,并将戏的重心放在第二幕&... 《水浒108忠义堂》是受香港艺术节委约、台湾当代传奇剧场与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戏曲学院联合制作的新编京剧。全剧从《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开始,采用回溯手法,跳跃式地叙述,并将戏的重心放在第二幕"罗天大醮"与第三幕"菊花会"上。演出在剧作思维的开放性与舞台探索方面所作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戏剧场景之妙在于编导者不再拘牵于儒的忠义与侠的忠义两相对立的思维定势,而引入禅的角度与女性视点,以众语喧哗的多元视域,为当代观众提供多种可资选择的思考角度。其次,全剧最大胆、最富争议的探索,恐怕是将摇滚乐引入京剧舞台。第三,在戏剧美学上,它是布莱希特的间离技巧在戏曲舞台上的成功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新编京剧 艺术创作 《水浒108忠义堂》 剧作思维 舞台探索 女性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文化包容——香港的“九七剧”与“后九七”剧场
10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0,166,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签署了香港于1997年主权回归中国的联合声明,香港由此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回归过渡期。剧场因缘际会成为公众论坛,成为港人情感宣泄的出口,从而诞生了"九七剧"。"九七剧"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签署了香港于1997年主权回归中国的联合声明,香港由此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回归过渡期。剧场因缘际会成为公众论坛,成为港人情感宣泄的出口,从而诞生了"九七剧"。"九七剧"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它的范围十分宽泛,众多论者所列举的剧目也异常庞杂,但都涉及香港人的本土意识、文化身份与文化想象,以及因回归问题而触发的思虑、情感、意识的表露。而至"后九七"剧场所上演的剧作,内容上,尽管对本土意识的执迷多了一份自省,然而对"失城"、对"此地他乡"的哀戚,则已转化为对往昔的怀念;对全球化市场暴力的抗拒,也转化为更为抽象的对都市的陌生感与疏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身份认同 文化包容 “九七剧” “后九七剧场” 城市文化 艺术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正传》与当代喜剧
11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2,146,共3页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伟人。《阿Q正传》是世界短篇小说中一朵长相怪异的奇葩。阿Q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滑稽与无奈、悲凉、哀怜、自省相交融。当代社会,诸多因素纠杂不清,两岸三地的戏剧舞台上,各...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伟人。《阿Q正传》是世界短篇小说中一朵长相怪异的奇葩。阿Q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滑稽与无奈、悲凉、哀怜、自省相交融。当代社会,诸多因素纠杂不清,两岸三地的戏剧舞台上,各类喜剧作品高下优劣自有不同,但即便是嬉哈玩闹的喜剧,也自有存在的理由。人们大可不必为喜剧的通俗、乃至低俗发愁。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低俗的喜剧与"高级"喜剧,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撇开滥俗的道德说教,喜剧中最深刻的悖论,或许正体现在那种将我们从道德假面解放出来的粗俗之中。但同样重要的是,人们进剧场,不仅仅需要嬉哈倒绝、笑断肚肠的娱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阿Q正传 阿Q相 阿Q后传 当代喜剧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个场面说傅尔
12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7-69,共3页
我一直弄不明白,现实生活到处都是可笑的事物,可是舞台上的喜剧竟如凤毛麟角一般的稀少。不知是中国的戏剧家缺少幽默感,还是人们的情感、神经都变得麻木了,抑或当代中国戏剧只能一本正经地在舞台上宣道、弘道……这样看来,赵家捷的“
关键词 现实生活 戏剧家 幽默感 喜剧 当代中国 舞台 女诗人 弘道 神经 喜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心与外化
13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1985年第2期37-45,共9页
苏联电影理论家扎依采娃在《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一书中说:“时代向艺术提出自己的要求,迫使艺术家探索相应的表现手段,以便再现时代的特色。就这个意义来说,时间的推移,人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我们的知识和情感的深化,简言之,现代人形成的... 苏联电影理论家扎依采娃在《电影中的人物性格》一书中说:“时代向艺术提出自己的要求,迫使艺术家探索相应的表现手段,以便再现时代的特色。就这个意义来说,时间的推移,人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我们的知识和情感的深化,简言之,现代人形成的过程,这就是艺术表现可能性逐步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化 艺术表现 人物性格 苏联电影 表现手段 艺术家 现代人 重要因素 理论家 心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该自省了
14
作者 林克欢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18,共1页
戏剧界倘若有勇气,便必须正视戏剧不断衰落的严酷现实。感叹也好,人为地“振兴”也罢,都无济于事。人们一再将戏剧衰落的原因归结为电影、电视的冲击、多样化的娱乐选择和商品大潮的影响等外部因素,极少反躬自问地去探询戏剧内在的因由... 戏剧界倘若有勇气,便必须正视戏剧不断衰落的严酷现实。感叹也好,人为地“振兴”也罢,都无济于事。人们一再将戏剧衰落的原因归结为电影、电视的冲击、多样化的娱乐选择和商品大潮的影响等外部因素,极少反躬自问地去探询戏剧内在的因由。十几年的经济改革,在中国这片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猛然冒出了千百万个体户、专业户,无数新兴的企业家和暴富的大腕,被压抑多年的本能、欲望、希求,释放出能创造一切又能吞没一切的能量。旧的意识形态、旧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品大潮 经济改革 价值取向 严酷现实 人物形象 现实生活 生活秩序 政治口号 混沌无序 认识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两岸戏剧观照——从两岸实验戏剧的一次研讨会谈起
15
作者 林克欢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6-18,共3页
今年11月1-2日,“越界与对话:两岸实验剧场学术研讨会”在台北艺术大学举行,海峡两岸有30多位戏剧学者、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参加了这一盛会。除综合座谈外,共有6场论文发表会,涉及话剧、戏曲、小剧场、舞蹈剧场、民众戏剧,另类戏剧……... 今年11月1-2日,“越界与对话:两岸实验剧场学术研讨会”在台北艺术大学举行,海峡两岸有30多位戏剧学者、剧作家、戏剧活动家参加了这一盛会。除综合座谈外,共有6场论文发表会,涉及话剧、戏曲、小剧场、舞蹈剧场、民众戏剧,另类戏剧……诸多样式。总的来说,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多为概述式的大题目,如傅维伯、陶庆梅的《实验剧场、实验戏剧与戏剧制作体制——以北京人艺小剧场为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 台湾省 大陆地区 实验戏剧 学术研讨会 表演艺术 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白喜事》及其争论
16
作者 林克欢 《上海戏剧》 1984年第5期7-9,共3页
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集体创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四幕风俗喜剧《红白喜事》,参加文化部一九八四年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各地来京观摩的戏剧工作者广泛的重视与关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出充满着浓... 魏敏、孟冰、李冬青、林朗集体创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四幕风俗喜剧《红白喜事》,参加文化部一九八四年现代题材戏曲、话剧、歌剧观摩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各地来京观摩的戏剧工作者广泛的重视与关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出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好戏。但在具体地估量其思想、艺术成就时,却存在着相去甚远的不同评价,分歧涉及诸如:真实性、典型性与时代精神等问题,表露了我们的评论家、剧作家对戏剧创作中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不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俗喜剧 戏剧工作者 戏剧创作 观摩演出 现代题材 时代精神 地主家庭 一九 艺术成就 艺术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没在雷雨声中的空洞回响——看罗伯特·威尔逊的《克拉普的最后磁带》
17
作者 林克欢 《戏剧之家》 2015年第4期85-86,共2页
贝克特的《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写于1958年,作者时年52岁。传记作家从中辨识出明显的自传色彩:母亲的去世,年轻时的恋情,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感怀。
关键词 威尔逊 罗伯特 磁带 空洞 雷雨 淹没 自传色彩 传记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中之美——世纪末的表演艺术
18
作者 林克欢 《上海艺术家》 1995年第3期39-40,共2页
一 在俄罗斯,苏维埃联盟解体所引发的民族纷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混乱,正日渐显露出历史终结的全部严酷性。崩塌的大厦,不仅埋葬了旧时的统治者,也埋葬了它的掘墓人。新的政治寡头和改头换面的旧政治家正为权力再分配拼得死去活来... 一 在俄罗斯,苏维埃联盟解体所引发的民族纷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混乱,正日渐显露出历史终结的全部严酷性。崩塌的大厦,不仅埋葬了旧时的统治者,也埋葬了它的掘墓人。新的政治寡头和改头换面的旧政治家正为权力再分配拼得死去活来,大多数民众漠然视之,整个社会仿佛患了严重的政治疲劳症。揭露前政权的虚伪、腐败、罪恶的政治戏剧,如莫斯科艺术剧院的《狗心》、塔甘卡剧院的《活生生的》、中央儿童剧院的《澡堂》、圣彼得堡小剧院的《晨星》……仍在上演,但除了增加旧伤口的隐痛之外,已缺少更深刻的启示力量。一种忧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艺术 世纪末 荒诞戏剧 《大师与玛格丽特》 观众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权力再分配 《俄瑞斯忒斯》 联盟解体 俄罗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谈:华语剧评的今与昔
19
作者 许仁豪 林克欢 +1 位作者 王墨林 高雅芳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第4期102-104,共3页
2017年5月8日,两岸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戏剧人——林克欢与王墨林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再度公开对谈。两人结识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当时大陆以林克欢为首开始了解大陆以外的华人戏剧创作。1988年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首度公开对谈... 2017年5月8日,两岸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戏剧人——林克欢与王墨林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再度公开对谈。两人结识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当时大陆以林克欢为首开始了解大陆以外的华人戏剧创作。1988年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首度公开对谈两岸戏剧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 改革开放初期 戏剧创作 中国青年 三十年 王墨林 两岸 公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谈:两岸小剧场三十年
20
作者 许仁豪 林克欢 +1 位作者 王墨林 高雅芳(整理)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第3期99-102,共4页
2017年5月8日,两岸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戏剧人——林克欢与王墨林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再度公开对谈。两人结识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当时中国大陆以林克欢为首开始了解大陆以外的华人戏剧创作。1988年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首度公开... 2017年5月8日,两岸两位颇具代表性的戏剧人——林克欢与王墨林在将近三十年之后,再度公开对谈。两人结识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当时中国大陆以林克欢为首开始了解大陆以外的华人戏剧创作。1988年在北京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们首度公开对谈两岸戏剧状况。三十年来,世界局势大变,在新一波世变之际,二人再度聚首,于台湾中山大学剧场艺术学系展开对谈,以"冷战与两岸戏剧"和"华语剧评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回顾三十年来两岸剧场变化及其历史意义。以下内容经过编辑删减以达话题聚焦之目的,除了纪录以作文献之用,更有助于两岸青年了解时代变迁的轮廓,也供后来的研究者参考与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 两岸 小剧场 戏剧创作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大陆 中国青年 王墨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