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郑健樑 杨玉霞 +2 位作者 张平 林健贤 张文忻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562-564,共3页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体外培养方法,为其应用提供大量种子细胞。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取得较高纯度的成体大鼠骨髓MSCs,...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体外培养方法,为其应用提供大量种子细胞。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结果:取得较高纯度的成体大鼠骨髓MSCs,并保持细胞的活性;成体大鼠骨髓MSCs在体外培养中为贴壁生长,培养3~4d后开始大量增殖,并形成星形、梭形的细胞增殖集群,对分离后所获得的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细胞CD44,FN均阳性,CD34,CD31均阴性。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MSCs,是实用、便捷和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骨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99K纯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生物愈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梁丹 陈家祺 +2 位作者 李永平 林健贤 陈紫卿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0-334,共5页
目的 :研究 9.999K纯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的生物愈合特性 ,寻找理想的人工角膜周边制作材料。方法 :将制作有 70~ 80个小孔、厚 0 .1mm、直径 8mm、曲率半径 7.8mm的弧形 9 999K纯金薄片植入兔角膜板层中 ,裂隙灯观察并照相 ,不... 目的 :研究 9.999K纯金的生物相容性及其与角膜的生物愈合特性 ,寻找理想的人工角膜周边制作材料。方法 :将制作有 70~ 80个小孔、厚 0 .1mm、直径 8mm、曲率半径 7.8mm的弧形 9 999K纯金薄片植入兔角膜板层中 ,裂隙灯观察并照相 ,不同时间点取材进行光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 :最长观察 7个月无脱出 ,在组织中稳定、无析出、无包裹、对周围组织无毒性。角膜成纤维细胞能长入人工制作的小孔内并合成胶原 ;8眼出现植入物前角膜基质层钙质沉积。术后第 2、3周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与新生血管 ,10天左右自行消退。结论 :纯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通过人工制作的小孔与角膜产生生物愈合 ;植入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角膜的内环境 ;增加小孔面积后 ,可增加其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角膜 周边材料 纯金 生物相容性 生物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原位癌起源于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琳 李永平 +3 位作者 李燕 张波 林健贤 张文忻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7-528,532,共3页
目的研究角膜原位癌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探讨角膜上皮干细胞在角膜原位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例角膜原位癌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做形态学检查;并对其做P63和AE5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病理检查发现角膜原位癌的癌细胞在上皮... 目的研究角膜原位癌的组织病理学特性,探讨角膜上皮干细胞在角膜原位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例角膜原位癌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做形态学检查;并对其做P63和AE5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病理检查发现角膜原位癌的癌细胞在上皮内高度增生并呈现明显的异形性,增生的细胞主要为基底细胞,上皮下基底膜完整。当用角膜上皮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P6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肿瘤区已发生癌变的恶性细胞,细胞核均染成棕色,但外围或表浅的已分化的梭形细胞未见表达,与其邻近的正常角膜上皮细胞也呈阴性反应。结论角膜原位癌细胞主要由表达P63阳性的肿瘤干细胞和少许不表达P63但表达角质蛋白的分化细胞构成,角膜原位癌起源于角膜上皮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干细胞 角膜原位癌 P6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FasL抗原在Behcet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籍莉 杨培增 +4 位作者 周红颜 黄祥坤 林健贤 金浩丽 谢楚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388-389,共2页
目的 研究 Fas/ Fas L抗原在 Behcet病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low cytom etry)及三色荧光双标记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 2 6例Behcet病患者和 43例正常人外周血 T淋巴细胞表面 Fas和 Fas L抗... 目的 研究 Fas/ Fas L抗原在 Behcet病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low cytom etry)及三色荧光双标记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 2 6例Behcet病患者和 43例正常人外周血 T淋巴细胞表面 Fas和 Fas L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Behcet病 CD4+ T细胞 Fas表达阳性率为 2 5 .70 %± 7.32 % ,对照组为 14.0 2 %± 6 .30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但 CD4+ T细胞的 Fas L表达在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CD8+ T细胞 Fas表达阳性率为 9.47%± 6 .97% ,对照组为 3.47%± 2 .75 % ,二者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但 Fas L表达阳性率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Behcet病患者外周血 CD4+ 和 CD8+T细胞 Fas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 ,Fas L的表达阳性率相对不足 ,提示这些活化的Fas+ 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地通过 Fas/ Fas L 系统介导的凋亡途径被清除 ,此可能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FASL T细胞 细胞凋亡 BEHCET病 白塞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制素蛋白质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测定(英文)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平 岳滔 +4 位作者 朱振宇 郑健粱 林健贤 张文忻 冯官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841-846,共6页
目的:探讨内皮抑制素蛋白质的制备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方法: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及用NCBIBLAST软件与基因库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用质粒纯化试剂盒抽提纯化... 目的:探讨内皮抑制素蛋白质的制备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作用。方法: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DNA测序及用NCBIBLAST软件与基因库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后在大肠杆菌中扩增,用质粒纯化试剂盒抽提纯化;将纯化的pBlast-hEn-dostatin转染人成纤维细胞,用超滤和亲和层析法初步提纯转基因成纤维细胞产生的内皮抑制素蛋白,用Rt-PCR、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内皮抑制素的表达,用MTT法检测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实验证实质粒pBlast-hEndostatin含有人内皮抑制素基因。转染的成纤维细胞可以产生内皮抑制素蛋白,内皮抑制素蛋白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用48h2.5,5,10,20,40,80mg/L组抑制率分别为8.5%,13.1%,27.7%,38.1%,56.7%,63.8%,经曲线拟合后,内皮抑制素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8hIC50值为34.5mg/L。而内皮抑制素对人成纤维细胞则没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转内皮抑制素基因的人成纤维细胞可以表达内皮抑制素蛋白,表达的内皮抑制素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生长抑制作用,而对人成纤维细胞没有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制素 蛋白质制备 生物学活性 人内皮抑制素 生物学活性测定 蛋白质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制备 人成纤维细胞 生长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