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花菜采后的生理变化及保鲜效果 被引量:19
1
作者 林伟振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9-22,共4页
关键词 青花菜 采后 生理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包装、药剂和硫处理对龙眼贮藏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周云 季作梁 林伟振 《中国南方果树》 1997年第3期24-27,共4页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包装、药剂和硫处理对石硖龙眼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内包装以0.02mm的聚丙烯袋或聚乙烯袋为宜,外包装可采用竹篓。普通药剂以特克多500×10-6加抑霉唑500×10-6为最佳配方。硫处理中浸...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包装、药剂和硫处理对石硖龙眼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内包装以0.02mm的聚丙烯袋或聚乙烯袋为宜,外包装可采用竹篓。普通药剂以特克多500×10-6加抑霉唑500×10-6为最佳配方。硫处理中浸泡试验无效,而缓慢释放硫处理可使用连二亚硫酸钠或焦亚硫酸钠,用量为6g或8g/kg果;熏硫处理则用30g硫磺熏蒸3kg果,时间20或30分钟,或者20g硫磺熏蒸2.5kg果,时间15或25分钟,随贮藏温度不同而异。适宜的包装、药剂和硫处理均可提高龙眼好果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果实 贮藏 包装 二氧化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催熟生理和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维信 苏美霞 +1 位作者 王振永 林伟振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02-106,共5页
催熟温度越高,激发果实产生的乙烯和CO_2量越多,呼吸跃变期越早出现,果皮颜色变化越快。但温度在26℃以上,果皮转黄受到抑制。果实在30℃催熟约3天,果肉已成熟,但果皮仍基本是绿色,仅带微黄,颜色指数在3以下。建议香蕉催熟周期为5~7天... 催熟温度越高,激发果实产生的乙烯和CO_2量越多,呼吸跃变期越早出现,果皮颜色变化越快。但温度在26℃以上,果皮转黄受到抑制。果实在30℃催熟约3天,果肉已成熟,但果皮仍基本是绿色,仅带微黄,颜色指数在3以下。建议香蕉催熟周期为5~7天,催熟温度17~21℃,乙烯利浓度500~1000ppm。提高温度或增加乙烯利浓度虽可加快成熟速度,但导致果肉迅速变软和货架寿命缩短。乙烯的大量释出比呼吸跃变期早出现。呼吸跃变期随乙烯利浓度增加而提早出现。不同的果实饱满度和采收季节对催熟处理的敏感性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催熟 温度 乙烯利 呼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INTER-MIG桨尾涡结构的PIV试验与模拟 被引量:6
4
作者 林伟振 周勇军 +1 位作者 王璐璐 陶兰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8-164,171,共8页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对改进型INTER-MIG桨釜内尾涡结构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试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几种湍流模型的差异;利用2D-PIV对尾涡结构进行涡量分析,并探讨桨叶直径对尾涡的影响,以及尾涡与湍...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CFD)对改进型INTER-MIG桨釜内尾涡结构进行研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PIV试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几种湍流模型的差异;利用2D-PIV对尾涡结构进行涡量分析,并探讨桨叶直径对尾涡的影响,以及尾涡与湍动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ES对尾涡的预测优于Reynolds平均法;改进型INTER-MIG桨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轨迹不对称的上下尾涡,桨叶下尾涡先于上尾涡形成,下尾涡最大涡量高于上尾涡;在尾涡形成到发展至最大的过程中,桨叶直径对下尾涡的径向位移影响较大,在桨叶直径D/T=0.57时,桨叶下尾涡沿径向方向运动最快,湍动能最大;当尾涡开始衰减后,桨叶直径越大,尾涡耗散的速度越快;湍动能最大值介于两尾涡之间,且伴随着尾涡的发展而增大,随其衰弱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型INTER-MIG桨釜内的搅拌机理,可以为该桨叶釜内的工程应用和优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INTER-MIG桨 搅拌釜 粒子图像测速 尾涡 大涡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槽内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陈帅 周勇军 +2 位作者 林伟振 史亦航 陶兰兰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463,共9页
为将改进型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高效应用于实际工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装配改进型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搅拌槽内的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与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进行了对比;并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研究该组合桨槽内搅拌转速... 为将改进型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高效应用于实际工程,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装配改进型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搅拌槽内的流场进行了模拟研究,与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进行了对比;并通过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研究该组合桨槽内搅拌转速n、桨叶间距C2及离底距离C1的变化对流场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转速为100 r×min^(-1)时能有效改善槽底和上桨叶区域的混合效果,槽内速度分布相对均匀,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效果较好;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型三斜叶桨的泵吸效果较三斜叶桨更强,能有效缩小搅拌槽底部和内壁附近的低速区域,槽内混合效果更好;实验结果表明当桨叶间距为0.25h时,槽内速度分布更合理;当离底距离为0.3h时,上桨叶区的较低速区域进一步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改进型三斜叶-Rushton组合桨 流场 计算流体动力学 粒子图像测速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