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斑块的高寒小嵩草草甸植物群落构建特征分析
1
作者 林丽 张永兴 +4 位作者 任永吉 张法伟 李以康 曹广民 李杰霞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43-4355,共13页
群落构建和群落转换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解释群落共存及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高寒小嵩草草甸微斑块植物群落构件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为研究对象,探讨微斑块构建特征同系统稳定性维持及群落演替的潜在关系,发现:高寒小嵩草草... 群落构建和群落转换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对解释群落共存及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高寒小嵩草草甸微斑块植物群落构件特征及其分布格局为研究对象,探讨微斑块构建特征同系统稳定性维持及群落演替的潜在关系,发现:高寒小嵩草草甸以微小尺度集群分布模式进行群落构建,形成以草毡表层完整微斑块为主,其他微斑块为辅,多种微斑块镶嵌的群落构建模式。形成这种群落构建模式的原因不但同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生理生化、形态结构等自身特征密切相关,同时还受到该区季节性冻融作用的强烈影响。高寒小嵩草草甸在季节性冻融作用下容易形成中间突起(以草毡表层完整微斑块为主),四周以裂缝围绕的多边形地貌,而裂缝在地表径流冲刷、鼠类活动、过度放牧等作用下容易在其汇集处形成剥蚀坑。裂缝和剥蚀坑微斑块在较低放牧强度下可以为禾本科、矮嵩草(K.humilis)等优良牧草的定植或拓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有助于优良牧草在不同微斑块间的渗透和位移,有利于系统向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提升的方向演替;而过度放牧则可以通过限制优良牧草向裂缝和剥蚀坑微斑块的渗透和迁移,降低这两种微斑块中裸地的恢复速度,进而加大草地退化风险。因此,高寒小嵩草草甸微斑块镶嵌的群落构建特征是非生物环境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抵御一定强度的放牧干扰,维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但该类型草甸如果利用不当,将增高草地进一步退化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嵩草草甸 群落构建 微斑块 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频次对陆地棉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梦珂 林丽 +2 位作者 林豪 惠瑞晗 杨可攀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4-1074,共11页
【目的】探寻新疆南疆棉花膜下滴灌最优的灌溉频次。【方法】以新陆中54号为供试棉花品种,设置大田试验,设置2 d/次(D_(2))、4 d/次(D_(4))、6 d/次(D_(6))、8 d/次(D_(8))4个不同灌溉频次处理,并以常规灌溉(CK)作为对照处理,研究棉花... 【目的】探寻新疆南疆棉花膜下滴灌最优的灌溉频次。【方法】以新陆中54号为供试棉花品种,设置大田试验,设置2 d/次(D_(2))、4 d/次(D_(4))、6 d/次(D_(6))、8 d/次(D_(8))4个不同灌溉频次处理,并以常规灌溉(CK)作为对照处理,研究棉花生长指标、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对不同灌溉频次的响应,最终采用客观分析熵权法,优选适于新疆南疆膜下滴灌的灌溉频次。【结果】增加灌水次数可以促进棉花的株高、茎粗和生物量的增长,并在吐絮期达到最大值,D_(2)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9.53%、20.83%和32.03%(P<0.05);随着灌溉频次的增加,棉花的单株结铃数和产量逐渐增大,D_(2)处理最高,分别达到9.21个、7546.35 kg/hm^(2),但耗水量也最大,为477.80 mm,D_(4)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1.59 kg/m^(3);D_(2)处理评价结果最高。【结论】新疆南疆砂壤土膜下滴灌棉田,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3750 m^(3)/hm^(2)时,整个生育期灌水40次,灌水周期2 d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膜下滴灌 灌溉频次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驶状态下自动驾驶车外界面的可识别性
3
作者 陈年娇 林丽 李吉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578-9585,共8页
车外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加强自动驾驶车辆与行人、骑行者等道路使用者的沟通,提升交通安全和用户体验。探讨车外界面的可识别性是确保信号功能有效和可理解的基础,以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以信息表达形式、界面位置、自动驾驶汽车速度为自变... 车外人机交互界面通过加强自动驾驶车辆与行人、骑行者等道路使用者的沟通,提升交通安全和用户体验。探讨车外界面的可识别性是确保信号功能有效和可理解的基础,以保障行人过街安全。以信息表达形式、界面位置、自动驾驶汽车速度为自变量,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收集眼动数据和行为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评估界面的可识别性。结果显示,界面信息形式、位置和车辆速度对可识别性有显著影响,光带可识别性最优;车辆低速行驶下界面识别效率更高;界面位于P3位置时识别效率最高,P1和P4位置最低。该研究从增强行人交通安全的视角,为行驶中的自动驾驶汽车车外交互界面设计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提高行人对车外界面的注意力和识别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设计 车外交互 眼动追踪 可识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瓶颈及应对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林丽 孙睿藻 +5 位作者 郭小伟 李茜 李以康 曹广民 周华坤 兰玉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5-1882,共18页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如何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演化历史、植被演化过程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及区域经济-资源发展模式特征,发现:1)在大的时空间尺度下,青藏高原植被演替的主控因子为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地质变迁,在小的时空尺度下,导致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植被特征分异的原因是放牧强度的分异,而草地过度放牧的原因同家庭牧场的管理、草地生态价值的可评估性、人口与生产力发展适配度等关系密切。2)规模化放牧在青藏高原区域具有数千年历史,并形成了人-草-畜协同演化的互利共生关系,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汲取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扩大草地生产的层次性,引入或研发以生产和生态效益共赢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完善和延伸草地生产产业链,完善高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调动牧场管理者草地健康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草地健康监管奖惩制度,以生产力、管理和文化为调节手段提高青藏高原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程度,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牧区管理 退化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嵩草草甸稳态特征及退化演替过程 被引量:2
5
作者 林丽 兰玉婷 +6 位作者 李本措 司梦可 樊博 张法伟 李以康 曹广民 李杰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178-10188,共11页
系统构件因子对干扰响应与适应过程是明晰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及稳态转化的基础和核心,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高寒嵩草草甸退化演替模式序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演替稳态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养分特征、下... 系统构件因子对干扰响应与适应过程是明晰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及稳态转化的基础和核心,对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以高寒嵩草草甸退化演替模式序列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演替稳态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养分特征、下垫面特征同退化演替的协同变化关系,研究发现:(1)高寒嵩草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下垫面特征对退化响应具有异步性,其中起负反馈效应的因子对系统特征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是导致系统特征出现平台期的主要原因。(2)由于高寒嵩草草甸不同构件因子对退化响应的敏感性不同,导致高寒嵩草草甸随退化程度的加深,对退化响应敏感的因子逐渐被非敏感因子取代,进而造成系统稳态的转化和系统总体特征在整个退化演替中的阶梯性变化。因此,高寒嵩草草甸构件因子对退化干扰的异步性响应过程和负反馈效应维持了平台期系统特征的相对稳定,但在退化演替过程中,随着维持系统特征稳定的非敏感性因子逐渐被取代,系统将发生稳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嵩草草甸 生态系统稳定性 退化演替 状态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烟草叶斑类病害的诊断及其叶际微生态特征分析
6
作者 林丽 雷文洁 +4 位作者 汪汉成 陈丽莉 蔡刘体 陈兴江 彭丽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0-852,共13页
[目的]诊断1种烟草未知叶斑病类病害,了解其叶际微生态特征,为该未知烟草叶斑病的精准防控研究提供基础病原信息。[方法]以采集自贵州施秉烟区感染未知叶斑病的烟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其叶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依据柯... [目的]诊断1种烟草未知叶斑病类病害,了解其叶际微生态特征,为该未知烟草叶斑病的精准防控研究提供基础病原信息。[方法]以采集自贵州施秉烟区感染未知叶斑病的烟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其叶际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依据柯赫氏法则,通过刺伤接种筛选和验证致病菌。采用ITS和16S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叶际微生物群落与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从感病烟叶上共分离获得SBR111、SBR121、SBR222和SBR232共4株真菌,经分子鉴定确认菌株SBR111和SBR121为亚隔孢壳属(Didymella)、菌株SBR222和SBR23为炭团菌属(Hypoxy-lon)。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SBR121是致病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其为Didymella segeticola。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毛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优势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感病烟叶的优势真菌属为茎点霉属(Phoma)、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Boeremia,优势细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科未知属(unidentified_Rhizobiaceae)、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健康烟叶的优势真菌属主要为链格孢属、茎点霉属、Boeremia和汉纳酵母属(Hannaella),优势细菌属为假单胞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根瘤菌科未知属和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健康烟叶叶际真菌Alpha多样性指数除覆盖度指数与感病烟叶相等外,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感病烟叶,其叶际细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低于感病烟叶。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结果显示,感病烟叶叶际真菌主要分布于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菌类群,而健康烟叶主要分布于动物病原菌—内生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菌和内生菌—植物病原菌类群;感病与健康烟叶叶际细菌均主要分布于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3种通路。[结论]发生于贵州施秉烟区的烟草叶斑病病原为Didymellasegeticola。该烟草叶斑病健康与感病烟叶叶际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存在差异,感病烟叶叶际真菌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均低于健康烟叶,其叶际细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健康烟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亚隔孢壳属 叶斑病 扩增子高通量测序 真菌群落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技术推广应用的伦理困境及对策
7
作者 潘蕴蛟 林丽 +2 位作者 吴守丽 谢剑锋 蒋辉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40-43,共4页
暴露前预防用药是近年来推出的预防艾滋病的新技术手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得到了验证,但目前目标人群的使用率仍然较低。对该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歧视和污名化、卫生政策和经济负担、服... 暴露前预防用药是近年来推出的预防艾滋病的新技术手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得到了验证,但目前目标人群的使用率仍然较低。对该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伦理困境,包括个人的健康行为责任与社会义务、社会歧视和污名化、卫生政策和经济负担、服务方式的可及性、使用合理性要求与耐药性隐忧、工作指南的权威性等问题进行辨析,并在增强目标人群的健康观念、探索广泛覆盖的服务网络、保障使用者权益、多元化的支付体系建设、全面权威应用指南的出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暴露前预防用药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 男男性行为人群 伦理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酸甲酯对连作草莓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瑞 徐胜光 +2 位作者 林丽 范志伟 刘小林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4-263,共10页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对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连作5年草莓的土壤和红颜草莓为材料进行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处理,分析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草莓产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 为探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对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连作5年草莓的土壤和红颜草莓为材料进行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处理,分析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草莓产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连作草莓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韦恩图分析显示,不同处理的连作草莓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出现了明显变化;(2)主坐标分析(PCoA)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显示,各处理间的物种组成存在较大差异;(3)棉隆熏蒸和MeJA灌根,可以提高草莓根际土壤细菌ASV总数和特有ASV数,降低真菌ASV总数和特有ASV数;(4)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碱解氮和有效钾分别解释了土壤细菌群落31.00%和28.50%的变化;土壤有效钾和碱解氮分别解释了土壤真菌群落38.80%和37.30%的变化;(5)相关性分析显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曲霉属(Aspergillus)和毛葡孢属(Botryotrichum)的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效钾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6)MeJA灌根显著提高了具有固氮溶磷作用的伯克霍尔德氏菌目(Burkholderiales)和酸杆菌门的嗜热厌氧杆菌目(Thermoanaerobaculales)的相对丰度;棉隆熏蒸显著降低了红枣霉烂病主要的致病菌曲霉属(Aspergillus)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草莓枯萎的新病原菌织球壳菌属(Plectosphaerella)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植物根际促生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相对丰度;(7)MeJA灌根和棉隆熏蒸均提高了草莓经济产量,且MeJA灌根达到显著水平。MeJA灌根能显著提高连作草莓经济产量、草莓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伯克霍尔德氏菌目相对丰度、嗜热厌氧杆菌目相对丰度;棉隆熏蒸显著降低了红枣霉烂病主要的致病菌曲霉属的相对丰度,但显著提高了导致草莓枯萎的新病原菌织球壳菌属的相对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 棉隆 连作草莓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草地苔藓结皮生长增强了土壤细菌网络复杂性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
9
作者 孟宪超 王贵强 +9 位作者 李鸿雁 王贤颖 秦金萍 汪齐瑞 马子峰 李以康 周华坤 宋明华 林丽 施建军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0-2149,共10页
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表层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探究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下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共线网络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 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表层土壤微生物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探究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下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细菌多样性、共线网络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EMF)的变化,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苔藓结皮对细菌和EMF的影响。结果表明,建植18年的人工草地苔藓结皮盖度为61.1%,显著高于建植12年、建植3年的人工草地和对照样地(P<0.01);建植12年和18年人工草地的土壤全碳、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未恢复草地(P<0.05);表层土壤(0~1 cm)EMF显著提高(P<0.05),不同恢复年限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PLS-PM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分析进一步表明,细菌多样性和共线网络复杂性对EMF有显著(P<0.05)和极显著影响(P<0.01),而苔藓结皮通过显著增强细菌共线网络复杂性提高EMF。本研究揭示了苔藓结皮对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结皮 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网络复杂性 细菌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江河林场枫香-杉木混交林高效栽培示范
10
作者 林丽 贺锦锋 +2 位作者 林敏 石安平 蒋丽华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0期14-16,共3页
为缓解南方集体林区长期单一纯林造林模式造成的森林生态功能下降、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贝江河林场采用枫香、杉木优良种苗,营建枫香-杉木同龄混交林,通过科学规范的技术措施进行营造林作业。结果表明,定植3年后,混交林中枫香与杉木的... 为缓解南方集体林区长期单一纯林造林模式造成的森林生态功能下降、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贝江河林场采用枫香、杉木优良种苗,营建枫香-杉木同龄混交林,通过科学规范的技术措施进行营造林作业。结果表明,定植3年后,混交林中枫香与杉木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均高于设定目标,生态指标优于纯林造林,达到了预期示范目的,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今后人工林造林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香 杉木 混交林 高效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模型的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3
11
作者 惠瑞晗 林丽 +3 位作者 曹伟 张梦珂 林豪 姚帅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09,共10页
【目的】研究并分析基于P-M模型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的试验设计。【方法】基于P-M模型设计一套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由数据采集节点、无线通信节点、云平台决策终端、灌溉应用节点四部分组成。数据采集节点的气象设备采集到数据后无线传输至... 【目的】研究并分析基于P-M模型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的试验设计。【方法】基于P-M模型设计一套棉田智能灌溉系统,由数据采集节点、无线通信节点、云平台决策终端、灌溉应用节点四部分组成。数据采集节点的气象设备采集到数据后无线传输至云平台决策终端,终端基于P-M模型计算单次灌溉量,在指定的灌溉时间自动发出灌溉指令,灌溉应用节点接收指令开启阀门精确灌溉,土壤墒情变化由数据采集节点的墒情设备实时监测后无线传输到云平台展现;以当地传统灌溉模式作为对照(CK),灌溉系统设置120%(W_(1))、100%(W_(2))和80%(W_(3))3种灌溉模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3个试验组灌溉工作在无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实现全智能化,系统有效精准执行灌溉指令;在灌溉水充足的情况下可选用W_(2)模式,总耗水量较传统模式增加16.85%的情况下土壤含盐量下降13.65%,籽棉产量提高20.8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41%,能够大幅度提高产量的同时有效改善土壤环境;W_(3)总耗水量较传统灌溉减少6.52%,土壤含盐量上升0.16%,盐渍化速度较传统灌溉模式变缓,籽棉产量提高11.18%,水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可达到兼顾提高产量与节水的效果。【结论】验证了智能灌溉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增加了灌溉系统的可选参数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灌溉系统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耳甲区改善急性应激障碍小鼠抑郁样行为的机制研究
12
作者 张轩宇 韩静 +3 位作者 林丽 时钰甦 施琳玉 李永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67-1276,共10页
目的观察电针耳甲区对改善急性应激障碍小鼠抑郁样行为及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中TH、DRD1、DRD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1:将18只C57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9只、模型组9只,第5天以及第36天开始利用强迫游泳和悬尾等行为学... 目的观察电针耳甲区对改善急性应激障碍小鼠抑郁样行为及腹侧背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中TH、DRD1、DRD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1:将18只C57雄性小鼠分为对照组9只、模型组9只,第5天以及第36天开始利用强迫游泳和悬尾等行为学范式观察小鼠抑郁样行为;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VTA中即刻早期基因蛋白(C-Fos)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双标染色。实验2:将45只雄性C57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5只,电针干预完成30天后,利用强迫游泳和悬尾等行为学范式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通过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小鼠VTA中的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的表达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小鼠VTA脑区TH神经元数量。结果实验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在第5、6天,悬尾(P<0.001)和强迫游泳(P<0.001)的不动时间和静止时间增加,模型组在第36、37天,悬尾(P<0.01)和强迫游泳(P<0.01)的不动时间和静止时间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Fos和TH荧光双标神经元数量占比增加(P<0.05)。实验2:电针干预完成30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悬尾(P<0.01)和强迫游泳(P<0.01)的不动时间和静止时间都减少;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VTA中DRD1 mRNA(P<0.001)和蛋白表达(P<0.01)增加,DRD2mRNA(P<0.001)和蛋白表达(P<0.05)减少,TH蛋白表达(P<0.05)增加,TH神经元数量增加(P<0.01)。结论电针耳甲区的早期干预对急性应激障碍小鼠诱发的抑郁样行为有改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VTA中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水平以及DRD1、DRD2表达水平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耳甲区 急性应激障碍 抑郁样行为 酪氨酸羟化酶 腹侧背盖区 多巴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性导航重力扰动影响与补偿方法综析
13
作者 陈喆 卞鸿巍 +1 位作者 林泓一 林丽 《导航定位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6,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研究分析惯性导航系统重力扰动影响与补偿:在阐释重力扰动对惯性导航系统精度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球谐模型法、组合模型法和重力图法等基于模型的重力扰动补偿方法进行总结;接着分析载体速度、载体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惯性导航系统的精度,研究分析惯性导航系统重力扰动影响与补偿:在阐释重力扰动对惯性导航系统精度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球谐模型法、组合模型法和重力图法等基于模型的重力扰动补偿方法进行总结;接着分析载体速度、载体高度、补偿频率和导航系统性能参数等影响模型选择和补偿效果的多种因素,以及冰盖融化、大气负荷、潮汐效应和日月引力摄动等环境变化因素对基于模型补偿方法的影响;然后探讨优化惯性导航系统的控制特性和重力在线测量等基于非模型的重力扰动补偿方法;最后分析归纳不同应用需求下的惯性导航重力扰动补偿方法的选择要点和未来重力补偿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扰动补偿 惯性导航系统 球谐模型 重力图 环境重力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划破草皮技术对退化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及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樊博 林丽 +4 位作者 郭小伟 钱大文 兰玉婷 司梦可 李本措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5,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草皮划破技术对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方法】以退化小嵩草草甸的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壤养分、水分、紧实度等特征及植物群落生长繁殖特性为评判指标,分析划破草皮(C_(1))、划破草皮+补播(C_(2))、划破草皮+施肥(C_(3))、划破草皮+补播+施肥(C_(4))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地上生产力恢复的影响。【结果】4种草皮划破技术处理下土壤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09%、4.80%、3.58%和4.05%,对土壤碳、氮、磷和钾含量亦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方式、土壤深度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不同处理方式对植物群落及实生苗数量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效应(P<0.01),其中,C_(2)处理植物群落密度比对照增加了68.77株/m^(2)(P<0.05);双子叶植物数量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37。基于不同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紧实度)、全量养分(全氮、全碳)和速效养分(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含量的标准化多维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单一划破草皮处理(C_(1))在短期内对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综合改善能力较弱,而在划破草皮之上辅以补播或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和限制性养分的活化效果更优。【结论】采用划破草皮配合外源种库和外源养分添加的生态恢复措施可以在短期内提高退化小嵩草草甸生产能力和土壤限制性养分含量,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恢复 划破草皮 高寒小嵩草草甸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疗机构中药从业人员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娟娟 林丽 +3 位作者 李永生 石典花 戴衍朋 张军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1-83,共3页
目的:分析72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中药从业人员现状,为中药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及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以电子调研表的形式对72所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各部门中药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包括职称、学历、年龄... 目的:分析72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中药从业人员现状,为中药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提升及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以电子调研表的形式对72所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各部门中药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包括职称、学历、年龄及从业年限等,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各级医疗机构中药从业人员差距较大;三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明显优于二级和乡镇医院;基层地区人均药师配备数量不足,学历、专业技能均相对较低;临方炮制、中药临床药学、中药科研等科室人员配比较低,受重视程度不够。结论:优化并合理配置中药人力资源,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机构 中药师 中药从业人员 人力资源 调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率响应特性的土壤墒情检测研究
16
作者 王卓 曹伟 林丽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5,共5页
土壤墒情的测量是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灌溉自动化的关键环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频率响应特性的土壤墒情检测装置,当土壤墒情发生变化时,内部介电常数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极板电容值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电路的频率特性发生变化... 土壤墒情的测量是实施节水灌溉的基础,是实现农业灌溉自动化的关键环节。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频率响应特性的土壤墒情检测装置,当土壤墒情发生变化时,内部介电常数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极板电容值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电路的频率特性发生变化。为了使极板对频率特性变化的反应最灵敏,设计了3种不同的串联负载,通过多频段内分析频率特性函数,得到了最优的工作频率35 MHz和555Ω的负载阻值。提出了理论值乘比例系数的标定方法,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标定后的理论值与试验值拟合良好,决定系数R^(2)=0.877,满足农业灌溉对土壤水分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传感器 频率特性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甘草定包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抗黑色素生成
17
作者 杨凯业 黄菁霞 +4 位作者 刘光荣 刘冠廷 黎永良 杜志云 林丽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2-1092,共11页
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以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为载体的光甘草定(Glabridin,GL)包合物,以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确定最佳工艺为投料比2: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h和搅拌速度400r... 通过溶剂蒸发法制备以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为载体的光甘草定(Glabridin,GL)包合物,以包封率、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确定最佳工艺为投料比2: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h和搅拌速度400rpm,制备的包合物平均粒径为453.57±4.56nm,Zeta电位为-31.78±1.21mV,包封率为88.59±1.74%,光甘草定含量为14.56±0.41%。TEM测试结果表明光甘草定包合物在水中呈100~500nm完整的球形。SEM、XRD、DSC结果揭示了光甘草定经载体包合后,其晶型结构从晶体转变为无定形,从而增加了光甘草定的分散性。在UVB诱导小鼠黑色素产生的模型研究中,光甘草定包合物进一步有效缓解了UVB引起的黑色素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 光甘草定 包合物 抗黑色素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高寒嵩草草甸土壤养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2
18
作者 林丽 张德罡 +6 位作者 曹广民 欧阳经政 柯浔 刘淑丽 张法伟 李以康 郭小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664-4671,共8页
植物-土壤系统是草地生态和生产服务价值实现的基础,放牧是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植物、土壤亚系统对放牧的敏感性是评价草地稳定性和提高草地恢复力的重要依据。以不同放牧强度下的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 植物-土壤系统是草地生态和生产服务价值实现的基础,放牧是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植物、土壤亚系统对放牧的敏感性是评价草地稳定性和提高草地恢复力的重要依据。以不同放牧强度下的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养分特征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及作用位点,结果表明:改变放牧强度可以明显改变植物群落数量特征,但没有明显改变土壤层次分类特征,说明土壤养分特征对一定范围内放牧强度具有自我稳定维持功能;但放牧干扰强度不同时,土壤剖面过渡层养分含量存在差异,说明长期放牧强度的差异会对土壤剖面养分性质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起源于土壤剖面过渡层。在放牧高寒嵩草草甸植物-土壤系统中土壤剖面养分特征较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更稳定;土壤剖面过渡层养分特征是土壤亚系统中对放牧的敏感因素;而放牧引起土壤剖面养分特征的改变主要表现在各过渡层上,并构成土壤发生层迁移的风险,因此推测,更为持久和更高强度的放牧干扰将最终改变土壤剖面特征及养分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 超载放牧 土壤养分 土壤发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矮嵩草群落退化演替系列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被引量:39
19
作者 林丽 李以康 +5 位作者 张法伟 杜岩功 郭小伟 李婧 刘淑丽 曹广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5245-5251,共7页
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数量统计为手段确定采样地点,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确定演替系列,以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基础探讨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1)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全... 运用历史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多元数量统计为手段确定采样地点,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确定演替系列,以生态化学计量学为基础探讨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系列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学特征,发现:1)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全量N、P含量随退化演替程度的加深而呈倒"V"字形变化趋势,速效N、P含量随退化程度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但土壤草甸全量及速效N/P化学计量学特征则呈现降低趋势;2)地上植物N/P化学计量学特征在整个退化演替过程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高寒矮嵩草群落退化改变了土壤中全量及速效N、P的积累和分解速率,打破了土壤系统养分平衡模式,但并没有明显改变植物地上部分整体的N/P化学计量学特征,因此在退化演替过程中植物N/P比为草地退化诊断的惰性指标;土壤N/P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同草地退化演替过程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其对草地退化演替的敏感性较高,有可能成为未来草地退化诊断的生态指示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化学计量学 氮磷比 高寒矮嵩草草甸 退化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林丽 曹广民 +3 位作者 李以康 张法伟 郭小伟 韩道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012-4018,共7页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放牧)的增加,青藏高原高寒嵩草甸的退化演替过程依次为禾草-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和杂类草-黑土滩4个阶。其中小嵩草群落又可划分为草毡表层加厚、开裂与塌陷3个子阶段。采用时空转换的方法,研究了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干扰(放牧)的增加,青藏高原高寒嵩草甸的退化演替过程依次为禾草-矮嵩草群落、矮嵩草群落、小嵩草群落和杂类草-黑土滩4个阶。其中小嵩草群落又可划分为草毡表层加厚、开裂与塌陷3个子阶段。采用时空转换的方法,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碳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地上部分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由禾草-矮嵩草群落的(134.7±17.3)gC/m2逐渐降低到杂类草-黑土滩次生裸地(18.96±6.18)gC·m-2。土壤、植物地下部分有机碳贮量呈单峰曲线变化,草毡表层开裂子阶段最高,分别为(49.7±0.83)gC·kg-1和(3596.7±179.8)gC·m-2。;杂类草-黑土滩阶段最低,分别为(19.2±1.13)gC·kg-1和(121.6±6.1)gC·m-2。受植物地下部贮碳的影响,土壤-植被系统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特征。随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高寒嵩草草地植物有机碳地下/地上分配比发生巨大改变,草地草毡表层厚度不高于4.3cm是保证草地生产与生态服功能双赢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贮量 高寒草甸 退化演替阶段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