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形态学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55
1
作者 黄永辉 周丽雅 +6 位作者 林三仁 金珠 刘建军 丁士刚 夏志伟 段丽萍 常红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16,19,共4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FujinonEG4 85ZH型放大内镜对 10 0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了检查 ,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 ,制订出A型 (圆点状 )、B型 (线状 )、C型 (...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下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应用FujinonEG4 85ZH型放大内镜对 10 0例因消化不良症状就诊的患者进行了检查 ,通过分析内镜观察到的胃黏膜细微结构的改变 ,制订出A型 (圆点状 )、B型 (线状 )、C型 (稀疏而粗大的线状 )、D型 (斑块状 )、E型 (绒毛状 )的 5型胃小凹形态分类 ,并与相应部位活检所获得的 4 17个病变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A ,B ,C ,D和E 5型分别见于从正常到重度萎缩、重度肠化生的胃黏膜 ,并与慢性炎症及肠化生的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异型增生主要见于D型和E型黏膜。结论  5种基本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改变存在密切关系 ,通过放大内镜准确识别 5种胃小凹的基本形态将有助于对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常见胃黏膜病变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 胃小凹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熊去氧胆酸溶解胆囊胆固醇结石有效性和安全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傅贤波 林三仁 +1 位作者 范竹萍 邱德凯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1159-1163,共5页
目的 评价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滔罗特Taurolite)对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溶石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2003年10月~2004年12月,对滔罗特胶囊(含牛磺熊去氧胆酸250 mg)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受试者为体检查出,无症状或仅有... 目的 评价牛磺熊去氧胆酸胶囊(滔罗特Taurolite)对胆囊胆固醇结石的溶石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 2003年10月~2004年12月,对滔罗特胶囊(含牛磺熊去氧胆酸250 mg)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受试者为体检查出,无症状或仅有轻度饭后上腹饱胀不适,结石<2 cm,胆囊有功能的胆固醇结石患者.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入试验组与对照组,进入4个月的双盲期.试验组应用滔罗特胶囊1粒/次,3次/日,对照组应用安慰剂胶囊1粒/次,3次/日.每2个月复查B超,口服胆囊造影(OCG),血常规与肝肾功能检查,以对滔罗特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4个月时揭盲,对照组终止试验,试验组继续服药2个月(疗程6个月).疗效评估按国际统一标准:全溶(complete dissolution,CD),OCG示结石充盈缺损全部消失,B超示胆囊无异常回声;大部分溶(greater part dissolution,GPD),OCG和B超示结石的数目或直径或总体积减少50%以上;部分溶(partial dissolution,PD),OCG和B超示结石的数目或直径或总体积减少<50%;无效(no change,NC),OCG和B超均示结石的数目或直径或总体积没有明显的变化.CD+GPD为显效,CD+GPD+PD为有效. 结果 两中心共纳入123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64例,对照组59例.试验期间脱落和退出试验11例(8.9%),其中试验组2例,对照组9例.112例完成疗程和观察,其中试验组62例,对照组50例.①滔罗特4个月时显效率27.4%(17/62),有效率56.5%(35/62);6个月时显效率41.9%(26/62),有效率67.7%(42/62).对照组4例(8.0%)有溶石反应,46例无效.2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28.678,P=0.000).②试验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2组在试验期间共出现不良反应4例,试验组3例(4.8%,3/62),对照组1例(2.0%,1/50).2例与服用药物有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8%(2/112).③试验组服药前与服药后2、4个月后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ALT、AST、ALP、Tbil、ALB、Cr、BUN)的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服用滔罗特无关.④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服药2、4个月时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常规与肝肾功能7项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服用滔罗特无关. 结论 滔罗特为治疗胆囊胆固醇结石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熊去氧胆酸 滔罗特 胆囊结石 胆固醇结石 溶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3
作者 丁士刚 张静 +2 位作者 黄永辉 周丽雅 林三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11期961-964,共4页
目的评估经鼻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测定从鼻孔外缘至齿状线的长度。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3481例行经鼻胃镜检查及3705例行普通经口胃镜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中109例经鼻胃镜检查... 目的评估经鼻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患者的耐受程度,测定从鼻孔外缘至齿状线的长度。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4月3481例行经鼻胃镜检查及3705例行普通经口胃镜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中109例经鼻胃镜检查及106例经口胃镜检查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问卷调查。选择210例经鼻胃镜检查患者,测定鼻孔外缘距齿状线的距离;并选择同期的210例经口胃镜检查的患者,测定门齿距齿状线的距离,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经鼻胃镜检查的患者中,89.9%(98/109)的患者没有或只有轻度的恶心,97.2%(106/109)的患者没有或只有轻度的呕吐,85.5%(53/62)既往接受过经口胃镜检查的患者表示痛苦程度减轻,93.6%(102/109)患者表示如果需要愿意再行经鼻胃镜检查。经鼻胃镜检查中,鼻孔外缘距齿状线的距离为(43.1±2.6)cm,而经口胃镜检查中,门齿距齿状线的距离为(39.7±1.9)cm,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15.290,P=0.000)。经鼻胃镜与经口胃镜相比,两者疾病诊断的构成比相似。经鼻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有38例在内镜下进行了治疗,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鼻胃镜检查在可行性、耐受性及安全性上优于经口胃镜,能为患者提供更舒适的诊疗。经鼻胃镜检查与经口胃镜检查比较在病变鉴别能力方面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胃镜 经口胃镜 齿状线 上消化道疾病 诊断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患者年龄分布与临床病理特点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常虹 赵越 +3 位作者 丁士刚 林三仁 周丽雅 李菁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5期841-843,共3页
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患者年龄分布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7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 ,按 <30岁 ,30~ 39岁 ,~ 4 9岁 ,~ 5 9岁 ,~ 6 9岁 ,~ 79岁 ,≥ 80岁 7个年龄段 ,分为青年... 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患者年龄分布的关系。方法 选择 1975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 ,按 <30岁 ,30~ 39岁 ,~ 4 9岁 ,~ 5 9岁 ,~ 6 9岁 ,~ 79岁 ,≥ 80岁 7个年龄段 ,分为青年组 (≤ 35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比较其临床病理表现在各年龄组的差异。结果  2 5年来胃镜胃癌的总检出率为 1.94 % (1195 / 6 14 75 ) ,平均年龄 5 8.4岁 ,按年龄从小至大分组 ,所占百分比分别为 1.6 %、6 .4 %、13.6 %、2 6 .9%、33.6 %、14 .5 %和 3.3%。胃癌的检出率在 70岁之前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 ,随后呈下降趋势 ;青年组 (≤ 35岁 )胃癌女性占 5 7.9% ,上腹痛的症状占 71.9% ,胃窦癌占 73.7% ,贲门癌占 7% ,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共占4 7.4 % ,无高、中分化型癌。老年组 (≥ 6 0岁 )女性占 19.5 % ,上腹痛的症状占 4 4 .5 % ,胃窦癌占 4 4 .5 % ,贲门癌占4 2 .5 % ,黏液细胞癌和印戒细胞癌共占 2 0 % ,分化较高的管状及乳头状腺癌共占 34.0 4 %。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胃癌的发病特点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检查 胃癌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年来经胃镜检出胃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士刚 周丽雅 +2 位作者 陈龙凤 安宝国 林三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微创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回顾分析1975年1月至1999年12月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 结果 25年来胃镜胃癌的总检出率为 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为微创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回顾分析1975年1月至1999年12月来我院进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 结果 25年来胃镜胃癌的总检出率为 1.95%( 178/61475),其中早期胃癌 48例,占4.l%。在48例早期胃癌中胃窦部癌28例(58.3%),胃体部癌12例(25%),胃贲门部癌6例(l2.5),胃底部癌2例(4.2%)。25年来每年胃癌的检出率无明显下降趋势。每年胃贲门癌无上升趋势。结论 我国常规胃镜检查的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仅4.l%,对有症状人群常规进行胃镜检查、提高对胃癌的识别能力以及准确活检是提高早期胃癌诊断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镜 胃癌 临床表现 病理特点 早期诊断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胃息肉检出率变化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郑炜 夏志伟 +5 位作者 金珠 周丽雅 林三仁 丁士刚 黄永辉 段丽萍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686-691,共6页
目的分析良性胃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提取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内镜检查结果及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胃息肉样病变的资料,分析5年的良性胃息肉样病变检出率变化及其不同病理类型者的发病部位、合... 目的分析良性胃息肉样病变的内镜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提取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的内镜检查结果及经病理证实为良性胃息肉样病变的资料,分析5年的良性胃息肉样病变检出率变化及其不同病理类型者的发病部位、合并上消化道疾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等特点。结果良性胃息肉的胃镜检出率为5.5%(3193/57723),2008~2012年分别为4.0%(370/9195)、3.8%(420/11147)、5.4%(614/11378)、6.1%(747/12201)、7.6%(1042/13802),其检出率逐年增高(x2=222.516,P=0.000)。胃息肉样病变以胃底/体腺息肉(52.3%,1670/3193)和炎症性息肉(35.O%,1118/3193)多见;单发者居多(59.5%,1900/3193)。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倾向于各部位均匀分布。增生性和炎症性息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6.7%,60/225和31.6%,353/1118)明显高于胃底/体腺息肉(8.9%,148/1670)(x2=64.326、234.345,P均=0.000)。结论良性胃息肉检出率逐年增加,主要表现在胃腺息肉的增加。不同病理类型者在胃内的分布有差异。增生性息肉和炎症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胃镜下检出率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9
7
作者 陆京京 张莉 +2 位作者 丁士刚 周丽雅 林三仁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03-405,共3页
关键词 胰腺炎 体征和症状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检查对腹腔疑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8
作者 顾芳 吕愈敏 +3 位作者 林三仁 周丽雅 李益农 郑芝田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0-22,共3页
为探讨腹腔镜检查对腹腔疑难病的诊断价值 ,对 2 70例腹腔疑难病例的腹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检查的总确诊率为 82 .2 % (2 2 2 / 2 70 ) ,其中对腹水、腹痛、肝脾肿大、黄疸的确诊率分别为88.6 % (132 / 149) ,73 .... 为探讨腹腔镜检查对腹腔疑难病的诊断价值 ,对 2 70例腹腔疑难病例的腹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检查的总确诊率为 82 .2 % (2 2 2 / 2 70 ) ,其中对腹水、腹痛、肝脾肿大、黄疸的确诊率分别为88.6 % (132 / 149) ,73 .2 % (6 0 / 82 ) ,85 .7% (18/ 2 1) ,10 0 % (11/ 11) ,腹腔镜检查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1.9% (5 /2 70 )。结论 :腹腔镜检查是一种安全、诊断率高、价廉的检查方法 ,对腹腔疑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诊断 腹腔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方案比较 被引量:7
9
作者 张静 丁士刚 +3 位作者 林三仁 周丽雅 张莉 李渊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600-1602,共3页
目的对本院门诊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常规疗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2年11月至2004年10月于我院门诊由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行根除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患者789例,质子泵抑制剂组376例,铋剂组303例,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组110例。其... 目的对本院门诊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常规疗法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2年11月至2004年10月于我院门诊由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行根除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患者789例,质子泵抑制剂组376例,铋剂组303例,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组110例。其中,国产奥美拉唑组140例,进口奥美拉唑组197例;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组327例,铋剂+阿莫西林组270例;质子泵抑制剂+克拉霉素组174例,铋剂+克拉霉素组61例;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组82例,铋剂+甲硝唑组98例;质子泵抑制剂+替硝唑组163例,铋剂+替硝唑组152例。停药1个月以上行13C-呼气试验,比较各根除方案的根除率。结果789例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铋剂+两种抗生素与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的根除率分别为63.7%和71.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铋剂+阿莫西林+另一种抗生素与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另一种抗生素的根除率分别为65.2%和75.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的根除方案优于以铋剂为基础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 幽门 质子泵抑制剂 铋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陆京京 丁士刚 +2 位作者 张莉 周丽雅 林三仁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53-125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卢戈(Lugol)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87例常规内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有轻度异常的患者,予2.5%Lugol氏液进行直视下染色,对病变处呈现碘染色、淡染及不染色区进... 目的探讨应用卢戈(Lugol)液进行食管黏膜染色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87例常规内镜下观察食管黏膜有轻度异常的患者,予2.5%Lugol氏液进行直视下染色,对病变处呈现碘染色、淡染及不染色区进行活检,结合病理结果进行统计,探讨碘染色程度与活检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87例患者中内镜下碘不染色者47例,病理诊断食管癌19例,异型增生9例。内镜下病变处碘淡染29例,碘染色11例,病理均为食管炎性表现。碘不染色区检出食管癌及异型增生共28例,检出率高于淡染及染色区(χ2=35.139,P<0.001)。内镜下病变不染色区异型增生及食管癌表现为黏膜粗糙8例(31.6%),结节不平16例(63.2%),扁平隆起12例(42.9%),三者占总检出率的78.8%,其他表现为红色黏膜4例、浅溃疡2例、黏膜缺失2例和白斑1例。结论内镜下Lugol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病变的鉴别诊断,可以提高异型增生及食管癌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gol氏液 早期食管癌 异型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附44例报告) 被引量:8
11
作者 常虹 丁士刚 +3 位作者 香春 周丽雅 吕愈敏 林三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1期896-897,共2页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4月44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4例中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类癌29例发生率最高65.9%(29/44),结肠4例9.1%(4/44),阑尾1例2.3%(1/44),小肠2例4.5%(... 目的探讨消化道类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5年4月44例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4例中直肠(包括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类癌29例发生率最高65.9%(29/44),结肠4例9.1%(4/44),阑尾1例2.3%(1/44),小肠2例4.5%(2/44),十二指肠2例4.5%(2/44),胃5例11.4%(5/44),肝1例2.3%(1/44)。44例中治疗了39(39/44,88.6%),其中手术切除14例,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20例(5例EMR后病理断端残余癌细胞又追加手术局部切除),内镜下直接钳除5例,5例未治疗。直径≤1cm30例占68.2%,26例全部治愈,15例(50%行EMR完全切除,其中20例肠镜随访10~84个月,均无复发,预后好;直径1~2cm4例占9.1%,手术局部切除,1例1年后肝转移;直径>2cm10例占22.7%,均位于直肠外,8例手术,2例未治疗,3例死亡,5例有远处或淋巴结转移,预后差。44例中6例发生远处或淋巴结转移,转移率13.6%。结论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1cm的类癌可在内镜下行EMR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癌 内镜 黏膜下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泌素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陶琴琴 周丽雅 +5 位作者 邓凯 李渊 林三仁 杨燕琳 黄琛 陈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胃泌素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使用胃泌素刺激Wistar大鼠,空白对照组(22只):自由饮用纯净水;胃泌素组(38只):连续每天每只皮下注射胃泌素300μg/kg,共30天。第12周开始取材,每隔4周取材一次,共观察56周,空白对照组每次处死2只... 目的探讨胃泌素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使用胃泌素刺激Wistar大鼠,空白对照组(22只):自由饮用纯净水;胃泌素组(38只):连续每天每只皮下注射胃泌素300μg/kg,共30天。第12周开始取材,每隔4周取材一次,共观察56周,空白对照组每次处死2只,胃泌素组每次3只,比较2组胃组织的变化,并测量胃泌酸区黏膜层的厚度,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泌素抗体和作为肠嗜铬样细胞标记的组胺酸脱羧酶(HDC)抗体在2组中的表达。结果胃泌素组动物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胃黏膜层厚度增加,且胃泌素抗体和HDC抗体在胃泌素组中的表达升高。结论胃泌素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胃黏膜的增生,尤其引起肠嗜铬样细胞过度增殖,提示肠嗜铬样细胞的异常增殖是胃泌素促进胃黏膜增厚的可能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泌素 黏膜厚度 肠嗜铬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形态学表现 被引量:7
13
作者 顾芳 吕愈敏 +1 位作者 林三仁 吴颖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4期21-23,共3页
目的 :总结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ALT淋巴瘤 )的形态学特征 ,以提高该病的内镜诊断水平。方法 :对 14例肠MALT淋巴瘤患者的内镜、手术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肠MALT淋巴瘤累及末端回肠最多见 ,形态学表现呈多样性改变 ,... 目的 :总结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ALT淋巴瘤 )的形态学特征 ,以提高该病的内镜诊断水平。方法 :对 14例肠MALT淋巴瘤患者的内镜、手术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肠MALT淋巴瘤累及末端回肠最多见 ,形态学表现呈多样性改变 ,以结节隆起性病变、溃疡及浸润性病变为主要表现者分别占 6 4.3 % ,2 1.4%及 14.3 %。多数患者表现出较典型的恶性征象 ,但少数患者仅表现为一般的结节隆起、糜烂或溃疡 ,无恶性征象。内镜活检有助于该病的早期确诊。结论 :内镜检查及活检为诊断肠MALT淋巴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淋巴瘤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形态学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电位水在消化内镜消毒中对普通细菌的消毒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建辉 周丽雅 +1 位作者 林三仁 丁士刚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47-49,共3页
目的 检测氧化电位水 (EOW)在消化内镜消毒中对普通细菌的消毒效果并与 2 %戊二醛相比较。方法 按天顺次抽取检查病人后的消化内镜 ,于内镜检查后立即用 10ml生理盐水冲洗内镜活检孔道 ,同时 ,用无菌纱布擦拭内镜插入段 2 0cm ,一并... 目的 检测氧化电位水 (EOW)在消化内镜消毒中对普通细菌的消毒效果并与 2 %戊二醛相比较。方法 按天顺次抽取检查病人后的消化内镜 ,于内镜检查后立即用 10ml生理盐水冲洗内镜活检孔道 ,同时 ,用无菌纱布擦拭内镜插入段 2 0cm ,一并留取标本并取 1ml做细菌培养。于内镜标准清洗后 ,用同样的方法收集标本 ,进行细菌培养。分别用氧化电位水、2 %戊二醛浸泡消毒内镜 ,留取标本同前。按消毒剂作用消毒时间分成 1、3、5min三个时间组 ,每个时间组 30例 (均为内镜检查后细菌培养阳性者 )。结果 氧化电位水作用 1、3min及 5min后 ,细菌培养均无阳性发现 (0 / 30 )。 2 %戊二醛作用 1、3、5min后 ,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分别为 5例 (5 / 30 )、4例 (4/ 30 )、1例 (1/ 30 )。P1(0 .0 1) <0 .0 5、P3 (0 .0 4 3) <0 .0 5、P5(0 .4 77) >0 .0 5。结论 氧化电位水在消化内镜的消毒中 ,消毒效果确切 ,需时短 ,较 2 %戊二醛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电位水 2%戊二醛 消毒 消化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肠病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常虹 周丽雅 +2 位作者 吕愈敏 王爱英 林三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38-240,共3页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诊治要点。 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 2 2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结肠缺血通过结肠镜或B超 4 8小时内确诊 (1例行血管造影确诊 ) ,另 5例小肠缺血中 3例在 4 8小时内行选... 目的 探讨缺血性肠病的诊治要点。 方法 回顾分析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 2 2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结肠缺血通过结肠镜或B超 4 8小时内确诊 (1例行血管造影确诊 ) ,另 5例小肠缺血中 3例在 4 8小时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而确诊 ,2例通过B超、胃肠X线及内镜在 10天内拟诊。 18例使用罂粟碱及丹参治疗后缓解 ,4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或缓解。 结论 缺血性肠病的症状无特异性 ,腹部B超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 ,应早期进行扩血管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结肠炎 肠系膜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理想检测部位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润宽 林三仁 +2 位作者 金珠 赵树良 王兴民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8年第2期3-4,共2页
以Warthin-Starry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HE染色观察胃炎程度,观察了90例HP阳性患者在胃底、胃体、角切迹、幽门前区大弯的分布情况和177例患者的胃糜烂部位与非糜烂部位的HP感染状况,发现:HP感染至全胃分布,各部位HP阳性率无... 以Warthin-Starry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HP),HE染色观察胃炎程度,观察了90例HP阳性患者在胃底、胃体、角切迹、幽门前区大弯的分布情况和177例患者的胃糜烂部位与非糜烂部位的HP感染状况,发现:HP感染至全胃分布,各部位H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HP数量和胃炎程度有差异且二者有明显相关性(r=0.948),以角切迹HP数量最多、胃炎程度最重、局灶萎缩性胃炎和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亦最高;胃窦、胃体、胃底的HP数量、胃炎程度则依次降低。非糜烂部位的HP检出率为62.7%,糜烂部位的HP检出率为58.8%,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四型糜烂间HP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胃角切迹是检测HP感染、观察胃炎程度的理想部位,从糜烂部位取活检不一定能提高HP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炎 消化性溃疡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6例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爱英 林三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其胃肠双重造影、超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6例患者中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 3~ 66岁 ,平均 47岁。临床表现腹痛 5例 ,腹泻 3例 ,恶心 4例 ,呕吐 3例。 6例全部进行...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及其胃肠双重造影、超声及内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6例患者中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3 3~ 66岁 ,平均 47岁。临床表现腹痛 5例 ,腹泻 3例 ,恶心 4例 ,呕吐 3例。 6例全部进行了胃镜和小肠造影检查 ,4例进行结肠镜检查 ,2例进行胃超声检查。结果 :本组病理证实病变累及食道 1例 ,胃部 5例 ,十二指肠 4例 ,小肠 3例 ,结肠 2例。结论 :胃肠道双重造影和内镜检查时 ,胃肠道粘膜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临床表现 双重造影 超声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静 丁士刚 +3 位作者 周丽雅 林三仁 黄永辉 郑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的161例胃黏膜皱襞粗大的临床资料。常规胃镜下活检未能明确诊断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或超声胃镜下深凿活检。结果161例中慢性... 目的探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胃镜表现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4月行胃镜检查发现的161例胃黏膜皱襞粗大的临床资料。常规胃镜下活检未能明确诊断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或超声胃镜下深凿活检。结果161例中慢性炎症79例(49.1%),胃癌67例(41.6%),恶性淋巴瘤11例(6.8%),Menetrier病2例(1.2%),急性炎症1例(0.6%),未见明显病变1例(0.6%);幽门螺杆菌阳性率42.2%(68/161),其中胃癌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4.3%(23/67)。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15例(9.3%):慢性炎症5例,胃癌5例,恶性淋巴瘤4例,Menetrier病1例。在胃黏膜皱襞粗大的病变部位分布上,全胃均有病变10例,胃底病变10例,胃体病变86例,胃窦病变5例,胃底和胃体均有病变31例,胃体和胃窦均有病变19例;其中10例全胃均有病变的病理诊断均为胃癌。胃癌与慢性炎症胃镜下均可表现为扩张性差(χ2=10.093,P=0.001)、蠕动差(χ2=19.116,P=0.000)、胃腔变窄(χ2=18.159,P=0.000)、质地硬(χ2=54.302,P=0.000)、质地脆(χ2=6.132,P=0.013)、糜烂(χ2=5.619,P=0.018)和溃疡(χ2=22.743,P=0.000),但两者以上表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镜下发现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诊断上以慢性炎症、胃癌和恶性淋巴瘤为主,偶见Menetrier病和急性炎症。病变部位以胃体居多,当全胃受累时多诊断为胃癌。诊断为恶性病变(胃癌和恶性淋巴瘤)的胃黏膜皱襞粗大胃镜下多合并溃疡,扩张性和蠕动性差。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疾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皱襞粗大 胃镜检查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取出术——附110例报告 被引量:2
19
作者 香春 丁士刚 +3 位作者 周丽雅 林三仁 廖振 康慧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411-412,共2页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及内镜取出术的方法及并发症。 方法 总结我院 1984年 1月~ 2 0 0 2年5月胃镜下诊治 110例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资料。 结果 内镜下异物取出成功率 87 9% ( 94 10 7) ,并发症发生率 10 6% ( 10 94...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及内镜取出术的方法及并发症。 方法 总结我院 1984年 1月~ 2 0 0 2年5月胃镜下诊治 110例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资料。 结果 内镜下异物取出成功率 87 9% ( 94 10 7) ,并发症发生率 10 6% ( 10 94)。不同种类异物取出成功率 :长形异物 10 0 % ( 2 2 2 2 ) ,圆钝形异物 85 7% ( 3 0 3 5) ,尖锐异物 84 0 % ( 4 2 50 ) ;并发症发生率 :长形异物 4 5% ( 1 2 2 ) ,尖锐形异物 18 0 % ( 9 50 ) ,圆钝形异物 0。不同部位异物取出成功率 :食管 84 8% ( 3 9 46) ,胃 91 8% ( 4 5 49 ) ,十二指肠 90 % ( 9 10 ) ;并发症发生率 :食管 13 0 % ( 6 46) ,胃 8 2 % ( 4 49) ,十二指肠为 0。 结论 内镜上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是有效、安全的方法。异物过大、过宽或怀疑有穿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 异物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爱英 林三仁 刘武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 :探讨结肠和小肠双对比造影X线检查对回肠末端溃疡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2 2例经结肠镜证实的回肠末端溃疡患者 ,其中 18例结肠造影 ,16例小肠造影。将造影对病变的显示分为显示满意、显示较差和未显示三组。结果 ... 目的 :探讨结肠和小肠双对比造影X线检查对回肠末端溃疡的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2 2例经结肠镜证实的回肠末端溃疡患者 ,其中 18例结肠造影 ,16例小肠造影。将造影对病变的显示分为显示满意、显示较差和未显示三组。结果 :结肠和小肠造影对病变的显示率分别为 94 4%和 93 8%。病变显示满意率分别为 6 7%和 5 0 %。多发溃疡占 5 4 5 %。 5 4 5 %的溃疡小于 1cm。 40 9%为纵行溃疡 ,31 8%为类圆形溃疡。 36 4%的溃疡伴有肠管狭窄 ,2 2 7%伴有假憩室形成。结论 :当临床怀疑回肠末端病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溃疡 X线诊断 凹陷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