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素预处理灌流器对体外循环患者ACT值的影响
1
作者 艾峰 钱晓亮 +4 位作者 陈月 王顺奎 任培军 李建朝 杨雷一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9期1568-1571,共4页
目的对比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ECC)中使用灌流器装置过程中应用肝素预处理策略对活化凝血时间(ACT)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ECC下接受心脏手术中应用血液灌流器共42... 目的对比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ECC)中使用灌流器装置过程中应用肝素预处理策略对活化凝血时间(ACT)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ECC下接受心脏手术中应用血液灌流器共42例,按照术中是否对灌流器进行肝素预处理分为两组:肝素预处理组(20例)和非肝素预处理组(2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灌流器使用时间、灌流器使用前和使用后1、2 h的ACT值、ECC中使用肝素用量、灌流器使用的肝素追加量以及灌流器使用2 h后凝血功能、血液学检查、血小板数量及补体活性等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液灌流器使用后,ACT值均会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流器使用前和使用后1、2 h的ACT值、ECC中追加肝素用量以及灌流器使用2 h后凝血功能、血液学检查、血小板数量及补体活性,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ECC中使用血液灌流器后,ACT值会显著缩短;但运用肝素预处理化灌流器后未能明显影响ECC中ACT值,未能显著减少ECC中肝素的使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血液灌流 肝素 活化凝血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手术体外循环640例临床体会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雷一 黄建民 张金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1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瓣膜病 直视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3
作者 杨雷一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5期86-87,共2页
目的总结了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的管理经验。方法本文报告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间瓣膜置换患者体外循环转流中采用三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应用超滤90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36~70岁,病程1个月至35年。风心病80例(其中... 目的总结了超滤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应用的管理经验。方法本文报告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间瓣膜置换患者体外循环转流中采用三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应用超滤90例,其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36~70岁,病程1个月至35年。风心病80例(其中二尖瓣病50例,主动脉瓣病变2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10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6例,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4例。体重32~86kg,平均53kg。结果超滤装置均采用dideco。流量视不同连接方法其血液流量200~500ml/min,滤出液800~4200ml,平均2640ml;Hct提高(4.27±2.2),临床效果满意,从而减少细胞外液水潴留,减轻重要脏器负担,尤其是心脏的容量负荷,对降低肺组织间隙水肿,改进气体交换,增加心脏供氧以及消除心肌抑制因子等休克物质,改善血液动力学,减少手术后失血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长期反复心衰,尤其是右心衰患者手术中应用超滤,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总之应用超滤有利于重症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生理功能恢复,是一项比较简单、安全、有效的排除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CPB技术。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 滤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幼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4
作者 杨雷一 陈珊珊 +1 位作者 黄建民 马会民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4期95-96,共2页
关键词 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管理 婴幼儿 CPB手术 河南省人民医院 血压偏低 体表面积 发育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危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与分析
5
作者 杨雷一 钱晓亮 姚东风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6期34-35,共2页
目的本文回顾总结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施行的152例高危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体会。方法此152例手术患者均为年龄大于65周岁、冠脉病变3支以上的重症患者,其中左主干病变者为135例,合并其他瓣膜疾病者42例,均在体外循环(ECC... 目的本文回顾总结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施行的152例高危冠脉搭桥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体会。方法此152例手术患者均为年龄大于65周岁、冠脉病变3支以上的重症患者,其中左主干病变者为135例,合并其他瓣膜疾病者42例,均在体外循环(ECC)下行冠脉搭桥手术(CABG)。采用浅中度低温(30℃~32℃),中高流量[2.4~3.0L/(min/m2)]灌注。心肌保护采用7℃~10℃4:1稀释血停搏液顺灌与逆灌相结合。结果本组CPB总时间85~19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8~147min,152例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148例痊愈出院,术后早期死亡4例,2例死于颅内出血,另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结论优质的设备,控制适当的晶/胶比值,加强血气和凝血功能的检测,注意围术期脑功能和肾功能的保护,必要时使用人工超滤,以及注重围术期激素和抗生素的应用对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搭桥手术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泵在体外循环中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孟凡伟 李建朝 +7 位作者 钱晓亮 谢周良 赵子牛 葛振伟 姚东风 任培军 杨雷一 程兆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4期4417-4420,共4页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评估滚压泵与离心泵对体外循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瓣膜病手术中入选体外循环手术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离心泵组和滚压泵组。两组仅有体外循环主...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评估滚压泵与离心泵对体外循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瓣膜病手术中入选体外循环手术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离心泵组和滚压泵组。两组仅有体外循环主泵不同。在全身麻醉后、体外循环结束鱼精蛋白中和30 min后抽颈内静脉血,做血栓弹力图,包括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血凝块最大强度(MA),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同时观察两组术后用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结果两组术后结果ACT、K值、α角、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冷沉淀用量、血浆用量、24 h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异常TEG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滚压泵组术后异常TEG 9例,发生率为60.00%;纤维蛋白原功能低下7例,发生率为46.67%;凝血因子缺乏6例,发生率为40.00%。结论与滚压泵比较,离心泵可以降低体外循环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可能跟离心泵减少了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的激活有关;但是对于患者术后用血量、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离心泵并没有显示出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泵 血栓弹力图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心脏手术不同术式的插管特点及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7
作者 黄佳鑫 葛振伟 +5 位作者 李建朝 葛畅 姚东风 钱晓亮 杨雷一 程兆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9期3461-3465,共5页
目的 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中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的插管特点及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MICS。总结人口学特征和手术病种;依据手术切口部位或插管方式进行分类汇总,... 目的 总结在微创心脏手术(MICS)中采用不同手术方式的插管特点及体外循环(CPB)的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完成的MICS。总结人口学特征和手术病种;依据手术切口部位或插管方式进行分类汇总,阐述不同MICS术式的麻醉、手术和CPB管理特点;总结CPB的围手术期指标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共有19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10例(56.4%),年龄12~83(45.73±15.11)岁,手术病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4例)、瓣膜手术(109例)、大血管手术(5例)、心脏肿瘤(17例)。外科切口部位包括右前外侧2~4肋间、胸骨中段“J”形切口及胸骨上段小切口。插管方式分为:股动脉和股静脉(FAV),股动脉、股静脉和右侧颈内静脉(FAV-RJV),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FAV-SVC),股动脉和右房(FA-RA)。所有病例均完成手术,CPB转流时间70~227(119.24±48.52)min,心脏停跳时间32~195(75.30±30.11)min,超滤量700~3 300(1 350.73±362.43)mL。36例(18.5%)患者围手术期未使用红细胞。所有手术均在心脏停跳下进行,其中89例(46.8%)自动复跳,112例(58.9%)安置临时起搏器,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12(6.52±1.43)h,胸腔引流量30~570(174.72±36.91)mL,ICU停留时间8~55(15.13±6.74)h。11例(5.6%)由于手术矫正不满意经历二次CPB,2例(1.0%)因插管困难转为正中开胸,2例(1.0%)术后出现插管并发症接受骨筋膜室切开减压,4例(2.1%)因引流量多接受胸腔镜下二次开胸止血,无住院死亡。结论 在MICS中,应根据拟行手术方式、患者血管情况选择插管型号和方式,灌注医生应提前制定灌注预案,根据外科医生习惯制定不同的灌注策略,良好的沟通和多学科有效协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心脏手术 体外循环 插管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体外循环装机论加强体外循环质量控制
8
作者 杨雷一 刘海霞 钱晓亮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3期385-387,共3页
体外循环装机环节是体外循环手术前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多数心脏中心均采用单一固定的装机方式和策略,未综合考虑患者生理、疾病特征以及外科医生的手术方式等方面,未实现更为理想的个体化的... 体外循环装机环节是体外循环手术前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多数心脏中心均采用单一固定的装机方式和策略,未综合考虑患者生理、疾病特征以及外科医生的手术方式等方面,未实现更为理想的个体化的装机策略来满足临床体外循环的需求。近年来,临床上开始尝试将微创、个体化体外循环管理手段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中,对体外循环装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微创、个体化体外循环管理理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初步证明,这代表了体外循环学科的发展方向。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证实其应用效果,让更多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质量控制 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下先心病矫治术在封堵失败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雷一 黄佳鑫 +2 位作者 钱晓亮 宋书波 夏爱娟 《中国医学工程》 2023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总结应用食道超声引导下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失败后改行体外循环下修补术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食道超声引导下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失败患者共62... 目的总结应用食道超声引导下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失败后改行体外循环下修补术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食道超声引导下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失败患者共62例,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0.7~8.3岁,平均(2.8±2.1)岁,体重7.2~32.0 kg,平均(12.2±7.1)kg。在右侧腋中线第四肋间做约2~3 cm的切口行外科封堵失败后于原切口扩大至5~6 cm后改行体外循环下修补术。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X线胸片。结果62例封堵失败患者,封堵尝试时间(21±5.1)min,体外循环准备时间(10.2±2.2)min,体外循环时间(82±6.4)min,心肌阻断时间(34±6.7)min,3例(4.8%)术后发生残余分流,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随访3个月时自行闭合,另1例随访6个月仍存残分。定期随访1.0~17.8(7.3±4.0)个月中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下修补手术作为微创封堵失败的先心患者的替代治疗手段,可以在原微创封堵切口上施行手术,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避免了二次手术的创伤,是外科医生进行微创封堵的优势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室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