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冷浸型中低产稻田垄畦栽培规范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 1
-
-
作者
蔡亚港
吴高贵
杨际信
朱文琼
-
机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武夷山农业局
武夷山农业委员会
武夷山农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1年第2期44-48,共5页
-
文摘
冷浸田主要分布在田丘峡谷及低洼地,是红壤、黄壤长期渍水的沼泽化土壤。此种田的地下水位高,常有泉水侵入,土壤糜烂冷凉,还原性强,毒害稻根发育,诱发前期坐苗,后期早衰。改良冷烂田的根本措施是建设石彻三沟,埋设塑料波纹管,实行垄畦栽培。以改善土壤环境,收到排渍,促根、扩库,增产的效果。据观测,开沟后一年,地下水降到40厘米以下,单株稻根干重增加45%,氧化力提高34%,稻谷增产61.5%(见表1)。但建设水沟工程,一次性投资大。
-
关键词
综合配套技术
畦栽
冷浸
稻根
后期早衰
稻谷产量
冷凉
排渍
塑料波纹管
土壤环境
-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武夷山区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 2
-
-
作者
蔡亚港
吴高贵
杨际信
朱文琼
赵任彬
黄贤格
-
机构
武夷山市农业局
武夷山市农委
武夷山市农技站
-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0年第1期29-32,共4页
-
文摘
武夷山市有单季稻田1.07万公顷,占水田面积的55%。大半部分布在热量资源一季有余的中低产田,发展再生稻潜力很大。如果全市发展0.5万公顷,每年就可增产粮食1万吨。1989年全市种植863公顷,平均产量2.35吨/公顷。武夷乡溪洲村示范片3.5公顷,平均产量3.42吨/公顷,最高达5.58吨/公顷。同时,市农业局继续与省稻麦所合作,在溪洲点开展8项专题。试验,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开发再生稻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就再生稻全套栽培技术研究情况报告于后。
-
关键词
栽培技术
稻麦
中低产田
播期试验
水田面积
二次曲线关系
头季稻
齐穗期
热量资源
插植
-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