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光照模式对豚鼠视网膜多巴胺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王菁菁 李凯 +6 位作者 项凯迪 陈军 杜林琳 杨金柳行 刘思辰 汪玲 何鲜桂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9-314,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光照模式对豚鼠眼内多巴胺转运蛋白(DA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白色3周龄普通级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10000 lx组、5000 lx组和500 lx组,每组12只,分别接受相应强度的强光、中强光和正常光照射,并在各组内... 目的观察不同光照模式对豚鼠眼内多巴胺转运蛋白(DA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白色3周龄普通级豚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10000 lx组、5000 lx组和500 lx组,每组12只,分别接受相应强度的强光、中强光和正常光照射,并在各组内随机分成3个亚组,每组4只,500 lx组分别接受5、20、40 min光照;5000 lx组分别接受2、4、40 min光照;10000 lx组分别接受2、5、20 min光照。各组豚鼠接受光处理后注射99m Tc-TRODAT-1用于SPECT扫描DAT显像,通过Micro-SPECT采集图像数据。采用Micro-CT软件对豚鼠视网膜感兴趣区进行分析,感兴趣区总的计数值用Sum表示,Sum值反映DAT的相对分布量或分布密度。比较光照处理后豚鼠暴露眼和对照眼DAT密度、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光照时长下豚鼠双眼DAT密度差值,以及光照强度和光照持续时间对豚鼠DAT聚集的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另取3只豚鼠,光处理后对豚鼠眼部进行连续6 h图像采集,每隔20 min采集1次,每只豚鼠共采集18次,分析豚鼠眼DAT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500、5000、10000 lx光照强度下暴露眼DAT密度(Sum值)分别为5598.97±3159.38、8636.78±2503.16和7407.39±2053.41,明显高于对照眼的4388.89±2902.90、5981.92±3057.44和5091.32±2039.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1、4.69、11.80,均P<0.001)。500 lx光照强度下,豚鼠暴露眼和对照眼DAT密度差值在不同光照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1,P<0.01),其他光照强度下不同光照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光照时间为5 min时,10000 lx组豚鼠暴露眼和对照眼DAT密度差值明显大于500 l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2,P<0.001),其他光照时长下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未发现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对DAT密度差值的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均P>0.05)。光照后连续扫描显示,豚鼠视网膜DAT密度随时间延长先上升到峰值,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值。结论光照可以引起视网膜DAT分泌增加,即使在中强度或正常光照水平下,也可以起到刺激DAT产生的作用。未发现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对视网膜DAT分布和密度的累积效应和交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光照 豚鼠 多巴胺转运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儿童生活质量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哲辉 谢辉 +4 位作者 王菁菁 杨金柳行 张波 何鲜桂 许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48-1553,共6页
目的·探索儿童高度近视与其生活质量的关联。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基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大规模高度近视眼病研究项目,选择上海市16个区4~10岁高度近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度基线期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数及问... 目的·探索儿童高度近视与其生活质量的关联。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基于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大规模高度近视眼病研究项目,选择上海市16个区4~10岁高度近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20年度基线期睫状肌麻痹后等效球镜度数及问卷数据;并纳入静安区、浦东新区16所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4~10岁非近视儿童,通过入校近视筛查测量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及非睫状肌麻痹等效球镜度数并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生活质量通过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视觉模拟评分法(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Visual Analogue Scale,EQ-VAS)进行测量。对高度近视组和非近视组间变量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学描述和检验后,使用线性回归分析2组间儿童生活质量得分的差异,以及高度近视组内等效球镜度数和儿童生活质量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共193名高度近视和209名非近视儿童纳入分析,高度近视组和非近视组间年龄[(9.58±0.94)岁vs(7.63±1.50)岁,P<0.001]、性别分布(男性46.6%vs男性6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年龄、性别因素后,发现高度近视组与非近视组儿童SD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0.313,95%CI−0.723~1.349,P=0.553),但高度近视组EQ-VAS得分较非近视组低(β=−3.805,95%CI−6.593~−1.017,P=0.008);高度近视组内等效球镜度数与SDQ得分(β=0.297,95%CI−0.035~0.628,P=0.079)、EQ-VAS得分(β=0.579,95%CI−0.330~1.489,P=0.211)均无显著关联。结论·高度近视儿童由EQ-VAS量表反映的总体健康状况自评情况劣于非近视儿童,但评分高低不随高度近视程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高度近视 生活质量 相关因素 近视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