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化、伦理化与意义化:教师专业化的三维内涵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道宇 李栋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8-44,共7页
教师队伍建设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尤其是在教师职业面临"信息化""道德滑坡""职业枯竭"等时代挑战的今天。通过文献分析和教学经验的现象学反思,本研究发现:在现代社会... 教师队伍建设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尤其是在教师职业面临"信息化""道德滑坡""职业枯竭"等时代挑战的今天。通过文献分析和教学经验的现象学反思,本研究发现:在现代社会,教师专业化首先意味着"技术化",即让教师掌握解决教育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从而使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教育目的。不仅如此,现代社会还期望对教师进行"伦理化",从而将外在的教师职业规范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职业责任意识,使教师能依据职业规范的要求展开自己的教学行动。然而,"技术化"与"伦理化"虽有助于教师将工作干好,将工作干对,却难以让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找到教育的价值,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为此,教育专业化还须"意义化",从而使教师发现教育的真谛,并在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本研究希望能引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等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对教师专业化"意义之维"的重视,注重技术化、伦理化与意义化三者的有机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化 技术化 伦理化 意义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实践智慧的课程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杨道宇 董静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3-58,共6页
从实践智慧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分析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所产生的客观效应:一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规范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的整体评价判断能力和具体评价判断能力;二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 从实践智慧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分析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所产生的客观效应:一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规范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的整体评价判断能力和具体评价判断能力;二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效能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行动方案的制定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三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存在性实践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体验和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评价 实践智慧 评价判断 行动方案 生命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事为本的教学方法论——“教学做合一”方法论的当代诠释 被引量:5
3
作者 杨道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12-14,共3页
无论是传统教学论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还是现代教学论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都不利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完成教学转化"需要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无论是传统教学论所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还是现代教学论所形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都不利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智慧。"完成教学转化"需要自己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做合一"思想为之提供的思路是:为事而学、为学而教、学以致事。"为事而学"意味着为做事而学习,意味着学习做事,意味着做法决定学法。"为学而教"意味着为满足学生学习做事的需要而教,意味着教学生学做事,意味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事"意味着用所学去改造外在世界,意味着用所学来助长自身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转化 学习 做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性的兴起与客观性的衰落——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课程理解的趋势与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道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4-19,共6页
当前课程理解活动存在两大趋势,即主观性的兴起与客观性的衰落。前者主要表现为倡导意义生成和多元开放的课程内容文本观,强调理解者的"视界"对课程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认同基于对话的共识真理观并反对符合真理观;后者则主要... 当前课程理解活动存在两大趋势,即主观性的兴起与客观性的衰落。前者主要表现为倡导意义生成和多元开放的课程内容文本观,强调理解者的"视界"对课程文本意义的决定作用,认同基于对话的共识真理观并反对符合真理观;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对作品原意和"循名求实"的遗忘,认为课程理解并不肩负"重现"作者意图或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本身这样的客观使命。这种趋势使得中小学的课程理解出现了五种亟待解决的主观化问题:文本意义的虚无化、理解过程的随意化、读者话语的霸权化、对话共识的相对化、质量标准的缺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理解 文本意义 主观性 客观性 建构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即意义世界的生成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道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18,共6页
课程的基本问题是意义的生成问题。作为意义世界的生成之路,课程表现为三重意义世界的生成:其一,师生对"是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事实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本体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认识自身的过... 课程的基本问题是意义的生成问题。作为意义世界的生成之路,课程表现为三重意义世界的生成:其一,师生对"是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事实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本体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认识自身的过程。其二,师生对"意味着什么"的追问生成了价值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敞开事物价值属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寻找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其三,师生对"应当成为什么"的追问生成了实践层面的意义世界,它一方面表现为师生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表现为师生助长自己生命智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 意义世界 敞开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委协同制定教育政策的参与度分析——基于1986年来部委“联合发文”的教育文件 被引量:2
6
作者 杨道宇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62,共7页
1986年来的"部委联合发文"表明:至少有102个部门参与教育部的"联合发文",参与次数最多的三部委依次是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改委;这些部门在与自身主管业务联系密切的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参与度较高,至少参与... 1986年来的"部委联合发文"表明:至少有102个部门参与教育部的"联合发文",参与次数最多的三部委依次是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改委;这些部门在与自身主管业务联系密切的教育政策制定方面参与度较高,至少参与了41个教育改革主题的政策制定,参与度较高的十个政策主题依次是德育、社会实践、高校建设、后勤管理、经费管理、职业学校示范校建设、师资培训、经费投入、拔尖人才培养和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政策 联合发文 改革主题 参与度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验: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基于体验的实践性与时间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道宇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0-133,共4页
存在是人类生命得以成为其自身的根源,理解人类生命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考察世界,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在实践中助长生命。体验具有时间性:生理时间的不可逆性、制度时间的长时段作... 存在是人类生命得以成为其自身的根源,理解人类生命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人类生命的存在方式——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考察世界,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在实践中助长生命。体验具有时间性:生理时间的不可逆性、制度时间的长时段作用以及心理时间的结构完整性使得我们的体验打上了时间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 生命 实践性 时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主体还是实践主体——重新思考我们的课程目的 被引量:2
8
作者 杨道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4-117,共4页
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包括认识主体的培养,而且包括实践主体的培养。我们既不能将实践主体的培养简化在认识主体的培养之中,也不能将认识主体的培养简化在实践主体的培养之中,而应该将这两类主体的培养列为两种类型... 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包括认识主体的培养,而且包括实践主体的培养。我们既不能将实践主体的培养简化在认识主体的培养之中,也不能将认识主体的培养简化在实践主体的培养之中,而应该将这两类主体的培养列为两种类型不同但却同样必要的课程目的:认识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实践主体的培养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改造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目的 主体性 认识主体 实践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本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道宇 《继续教育研究》 2008年第4期149-151,共3页
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一种自我反思过程、一种动力生成过程。
关键词 教学本质 认识 交往 反思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理论智慧的课程评价——基于知识教学评价的批判性反思
10
作者 杨道宇 姜德刚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6-80,共5页
从理论智慧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具体来说,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理解... 从理论智慧角度看,课程评价的根本任务在于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理论智慧方面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具体来说,其任务主要有三:一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理解程度;二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方法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显现方式的掌握程度;三是分析课程在提升学生的态度性理论智慧方面所产生的客观效应,重点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本身"的认知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评价 理论智慧 事物本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数码图片的后期制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道宇 《教师》 2013年第17期125-126,共2页
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数码摄影与后期制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有着不同的制作要求,本文将就如何把握不同类型的数码图片后期制作的“度”作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数码图片 后期制作 “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摄影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2
作者 杨道宇 《艺海》 2013年第5期181-182,共2页
高职摄影专业需要具有较高影像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践技能及实践教学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立足于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和影像专业特征,探讨高职摄影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高职 摄影专业 “双师型”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论化课改到实践化课改:课程综合改革的实践诉求 被引量:3
13
作者 戴莹 杨道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5-18,32,共5页
"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必须转变课改模式,从理论化课改转向实践化课改,从而使课程改革超越"左与右":在课改目的上,从"求新"向"求实效"转变;在课改方式上,从"革命式的推倒重建"向"... "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必须转变课改模式,从理论化课改转向实践化课改,从而使课程改革超越"左与右":在课改目的上,从"求新"向"求实效"转变;在课改方式上,从"革命式的推倒重建"向"折中调和"转变;在课改根基上,让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从"同质关系"转向"异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理论思维对课程改革的殖民,才能让各种理论在折中调和中为课程改革服务,才能最终推动课程实践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综合改革 理论化课改 实践化课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女大学生价值观向传统价值观回归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晶 杨道宇 《继续教育研究》 2008年第7期151-152,共2页
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中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的一部分,其角色定位是令人瞩目的,然而在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却出现了向传统角色回归的趋向,本文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价值观的现状,分析造成其价值观向传统回归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价值观 传统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业教育理念下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洪丽 杨道宇 温恒福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44-46,共3页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特征,不能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其教育产品的价值,必须根据创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从课程体系、... 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特征,不能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和创新时代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要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其教育产品的价值,必须根据创业教育理念的要求,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现象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6
作者 孙丹 杨道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8-103,共6页
现象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一种让事物按照其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的方法。这在教育现象学研究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四道程序与方法:其一,将研究的对象转向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二,通过调查研究来观看个别的示例——个别师生所体验... 现象学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一种让事物按照其本来面目显现出来的方法。这在教育现象学研究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四道程序与方法:其一,将研究的对象转向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二,通过调查研究来观看个别的示例——个别师生所体验到的教育生活世界;其三,在个别示例的基础上对教育生活世界进行现象学还原,从而直观到教育的纯粹本质——教育生活世界的稳定结构;其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现象学者和其他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以分析其中的异同和各自的利弊,从而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更加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生活世界 本质还原 先验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M在设计阶段的整体解决方案构想
17
作者 姜政霖 杨道宇 《林业科技情报》 2017年第1期58-59,共2页
简要介绍了BIM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发展情况,论述了BIM技术在工程设计阶段协同设计整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BIM 设计 效率 方案 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建筑专业建设一体化方案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道宇 张爽 《林业科技情报》 2018年第3期63-65,共3页
"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趋势为生产方式工业化、施工组织装配化。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促进建筑行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在建筑行业相关人才培养中正在增加装配式建筑相关内容,设置... "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趋势为生产方式工业化、施工组织装配化。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污染、促进建筑行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在建筑行业相关人才培养中正在增加装配式建筑相关内容,设置装配式建筑相关专业。本文旨在探索装配式建筑专业建设一体化的方案内容及建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建筑专业 建设 一体化 方案 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课堂话语的意义世界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莹 杨道宇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3-80,共8页
课堂话语不是空无所有的游戏,而是专业育人的实践系统,至少具有三重功能意义:一是语体层面的学科实践功能,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通过再语境化实现知识原始生产过程的再生产,通过策略性行动达成教学目标;二是话语层面的世界再现功能,主要... 课堂话语不是空无所有的游戏,而是专业育人的实践系统,至少具有三重功能意义:一是语体层面的学科实践功能,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通过再语境化实现知识原始生产过程的再生产,通过策略性行动达成教学目标;二是话语层面的世界再现功能,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通过自身与世界的表现被表现关系而客观地再现其所言及的世界,并在客观再现世界的过程中渗入认知方式与价值立场,从而使“再现”具有社会性;三是风格层面的身份秩序功能,主要表现为课堂话语通过权力控制维持着课堂秩序,并通过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个体身份建构和国民身份认同而维持着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最终形成课堂秩序、社会秩序与国家秩序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话语 学科实践 世界再现 身份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