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珠江中下游鱼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书礼 陈蔚涛 +4 位作者 武智 夏雨果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9,共10页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 通过环境DNA技术(Environmental DNA,eDNA)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生物多样性,探索珠江中下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的新途径。2023年2月在珠江中下游设置了桂平、藤县、封开、德庆、肇庆和九江共6个采样点,通过水样采集及过滤、eDNA提取、遗传标记扩增及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等流程检测鱼类多样性。结果表明,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30种鱼类,隶属于4目10科27属,其中土著鱼类26种,外来种4种。较已有传统调查数据新检出2种鱼类:美丽沙鳅(Botia pulchra)和齐氏罗非鱼(Oceochromis zillii)。鱼类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尼罗罗非鱼(O.nilotica)、齐氏罗非鱼、南方波鱼(Rasbora steineri)和鲤(Cyprinus carpio)。根据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示,eDNA检测九江和桂平站点的鱼类多样性最高,藤县的最低。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eDNA技术可用于快速检测珠江中下游鱼类的多样性及分布,在实际应用中可将eDNA技术与传统的监测方法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鱼类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eDNA) 鱼类多样性 珠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大家鱼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及其在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计平 李新辉 +5 位作者 李跃飞 吴锐全 王秀利 李捷 谭细畅 王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2-145,共4页
采用132对微卫星(SSR)引物分别对四大家鱼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共获得12个特异性标记可作为四大家鱼的鉴定位点,其中青鱼6个(HL13、Q3214、BL12、Q3191-1、hljy2526、Q3205)、草鱼3个(Q3205、C3210、C41926)、鲢鱼3个(hljy2... 采用132对微卫星(SSR)引物分别对四大家鱼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共获得12个特异性标记可作为四大家鱼的鉴定位点,其中青鱼6个(HL13、Q3214、BL12、Q3191-1、hljy2526、Q3205)、草鱼3个(Q3205、C3210、C41926)、鲢鱼3个(hljy2526、L718-2、L30814)、鳙鱼2个(Y11534、Y666)。用这些微卫星标记对2006年肇庆江段5-9月份采集的漂流性仔稚鱼(酒精保存样本)进行四大家鱼的识别,结果表明:四大家鱼在5、8月份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11.81%和22.8%,9月份次之,6、7月份比较少;在总量上,草鱼最多,青鱼最少,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基本一致,说明采用微卫星标记进行种类鉴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四大家鱼 微卫星 种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日本鳗鲡种苗资源状况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帅方敏 李智泉 +4 位作者 刘国文 李新辉 李跃飞 杨计平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5-89,共5页
以珠江口为研究区域,在珠海市金湾区泥湾门桥以南至三灶机场东侧金沙滩旅游区对开海区设置固定监测点,定点监测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种苗捕捞情况,对鳗苗捕捞情况与资源量的年际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珠江口采集到的... 以珠江口为研究区域,在珠海市金湾区泥湾门桥以南至三灶机场东侧金沙滩旅游区对开海区设置固定监测点,定点监测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种苗捕捞情况,对鳗苗捕捞情况与资源量的年际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珠江口采集到的鳗苗体长多为50 mm左右,呈透明柳叶状,处于柳叶鳗和玻璃鳗之间;估算出珠海地区鳗苗资源量2011年-2012年为901.22×104尾,2012年-2013年为893.88×104尾,2013年-2014年为3 487.35×104尾,相比于前2年,2013年-2014年的资源量显著增加,且2011年-2014年鳗苗高峰期出现时间逐年往后移。监测分析结果为更好地掌握珠海地区鳗苗资源的变化状态、促进该区域渔业资源的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及理论支持,但是由于监测年数有限,最终的变化规律仍需进一步的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珠江口 资源监测 资源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广东肇庆段赤眼鳟的年龄鉴定及生长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朱书礼 李新辉 +3 位作者 李跃飞 王超 杨计平 李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1,共5页
于2006年5月~6月和2008年5月在珠江的干流西江广东肇庆段采用刺网捕捞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标本296尾。采集赤眼鳟的鳞片材料进行年轮特征观察研究,并对赤眼鳟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中3龄、4龄赤眼鳟占优势。... 于2006年5月~6月和2008年5月在珠江的干流西江广东肇庆段采用刺网捕捞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标本296尾。采集赤眼鳟的鳞片材料进行年轮特征观察研究,并对赤眼鳟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中3龄、4龄赤眼鳟占优势。3龄前体长的相对增长率较大,3龄以后生长缓慢。赤眼鳟体质量生长曲线拐点为8龄,应属衰老拐点。总死亡系数Z=0.337 9,自然死亡系数M=0.193 6,捕捞死亡系数F=0.144 3,开发率为E=0.427。为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允许捕捞体长应不小于230 mm,体质量不小于22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江 肇庆 赤眼鳟 年龄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渔业声学调查的珠江东塔产卵场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武智 李跃飞 +3 位作者 朱书礼 杨计平 夏雨果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8,共8页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 东塔产卵场是珠江最大的鱼类产卵场,同时也是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对维持珠江中下游鱼类早期资源的补充及其多样性至关重要。为评估东塔产卵场鱼类的栖息地适宜性,基于2016—2019年的声学数据,通过热点分析,筛选出鱼类适宜分布的区域。以地形因子水深、坡度、坡向为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各因子适宜度指数范围,进而采用几何平均值法建立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计算研究江段的HSI值。结果显示,东塔产卵场鱼类密度分布介于0.009~0.057尾·m^(−3);在时间上,鱼类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空间上,鱼类分布整体自相关性不强,部分区域局部自相关性强,如产卵场沙洲邻近区域三年结果均为“热点区域”,大藤峡水利枢纽下游及石咀段出现“冷点区域”。该江段鱼类的适宜水深范围为5~8 m,适宜坡度范围为1.0°~1.5°(微斜坡),适宜坡向范围为90°~180°(东南方向)。通过HSI模型计算,得出研究江段HSI值介于0.02~0.95,平均值为0.31±0.22,高值区域集中出现在东塔产卵场的沙洲两侧,河流两侧也有零星分布,可能为鱼类潜在的适宜栖息区域;主航道基本为HSI低值区。利用2017年声学调查数据对HSI模型进行了验证,鱼类资源密度与HSI值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东塔产卵场的鱼类栖息情况,可用于江河鱼类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塔产卵场 栖息地适宜性 水声学技术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鲂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亚秋 李新辉 +2 位作者 李跃飞 杨计平 徐田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3-118,共6页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珠江下游野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性腺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研究,描述了其卵巢、精巢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广东鲂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其卵巢为细线或条状,...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珠江下游野生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性腺进行了显微观察和研究,描述了其卵巢、精巢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类型生殖细胞形态。结果显示,广东鲂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卵巢发育类型为部分同步型。其卵巢为细线或条状,卵巢发育经历卵原细胞期、单层滤泡细胞期、卵黄泡期、卵黄充满期、成熟期和退化期。卵细胞发生经历3个阶段: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卵巢初级卵母细胞中核仁外排现象出现在第2时相末期至第3时相早期;精巢呈线状或直棒状,精巢为叶状型结构。精细胞发生经历5个阶段: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精子;繁殖季节精子充满于精小叶内,精小囊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 组织学 发育 卵巢 精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巢材料选择及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跃飞 陈蔚涛 +3 位作者 夏雨果 杨计平 朱书礼 李新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28,共8页
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 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 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 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材料制作人工鱼巢,分析了材料及环境因素对鱼巢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鲤(Cyprinus carpio)鱼卵对黏附介质具有较强的偏好性,芦竹制作的鱼巢有卵黏附的比例和单件鱼巢黏附鱼卵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制作的鱼巢(P<0.05),可知芦竹是制作鱼巢的最佳材料。有卵黏附的比例和鱼卵数量均随着入水天数的延长而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鱼巢入水天数是影响实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径流量和水位的上涨可促使鲤到鱼巢产卵,而天气状况对鱼巢效果影响不大。此外,还讨论了鱼巢投放时间、地点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巢 生态修复 黏性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江西牛鱼道运行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捷 李新辉 +6 位作者 潘峰 李跃飞 杨明远 郁峰 谭细畅 杨计平 帅方敏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7,共5页
鱼道建设被认为是有效缓解水坝阻隔鱼类洄游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鱼道效果监测是评价其功能的重要环节。连江西牛鱼道是广东省第一座建立在水坝主体上的过鱼通道,为了解其运行效果,采用张网法和截堵法,2012年3-8月共6次对西牛鱼道的过鱼效... 鱼道建设被认为是有效缓解水坝阻隔鱼类洄游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鱼道效果监测是评价其功能的重要环节。连江西牛鱼道是广东省第一座建立在水坝主体上的过鱼通道,为了解其运行效果,采用张网法和截堵法,2012年3-8月共6次对西牛鱼道的过鱼效果进行监测。研究表明,西牛鱼道共监测到鱼类3目、8科、30属、38种,以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乐山小鳔鮈(Microphysogobio kiatingensis)、子陵吻鰕虎(Rhinogobit giurinus)等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进入鱼道的鱼类呈现昼夜差异,上午集鱼效果要显著优于其他时间段;不同季节集鱼的种类和数量呈现较大差别,3-8月集鱼数量逐渐减少,集鱼种类数以5月最多。与国内外其他鱼道的过鱼效果比较,西牛鱼道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江 西牛鱼道 运行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肇庆江段赤眼鳟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陈方灿 李新辉 +5 位作者 李捷 李跃飞 帅方敏 杨计平 武智 朱书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03-109,共7页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珠江肇庆江段的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眼鳟开口后仔鱼的游泳、感觉和摄食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器官的发育存在异速生长:身体各部分中,头长... 运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珠江肇庆江段的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开口后仔稚鱼的异速生长及其生态学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赤眼鳟开口后仔鱼的游泳、感觉和摄食器官快速分化,许多器官的发育存在异速生长:身体各部分中,头长、尾长和头高为正异速生长,腹长在开口后至20日龄为负异速生长,20日龄后为正异速生长;体高也存在正异速生长,但生长拐点(18日龄)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在头部器官中均存在异速生长拐点,吻长、眼径和眼后头长的生长拐点分别是开口后23、19和16日龄。运动器官中,背鳍、腹鳍、臀鳍及尾鳍均存在异速生长,且分别在开口后18、19、17和14日龄达到生长拐点。游泳、感觉及摄食相关的器官的优先发育,使开口后的仔鱼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与早期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对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赤眼鳟 仔鱼 发育模式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α-淀粉酶基因5'侧翼序列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书礼 李新辉 +4 位作者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帅方敏 李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7-93,共7页
应用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获得长度为168 bp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和2 063 bp的5'侧翼序列。将草鱼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与已知几种鱼类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比对,相似度为68%... 应用PCR和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获得长度为168 bp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和2 063 bp的5'侧翼序列。将草鱼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与已知几种鱼类α-淀粉酶基因外显子Ⅰ序列比对,相似度为68%~86%。将草鱼α-淀粉酶基因5'侧翼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其转录起始区域及转录起始位点(TSS);在TSS上游30 bp处有1个TATA-box,-58 bp处有CCAAT-box;在5'侧翼序列中还发现有GATA-1、OCT-1、GR、HNF-3、AP1和SP1等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草鱼α-淀粉酶基因5'侧翼序列的克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食性鱼类α-淀粉酶基因侧翼序列的差异、鱼类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功能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Α-淀粉酶基因 GENOME WALKING 5'侧翼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长频率数据的西江封开段赤眼鳟可捕规格与资源保护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书礼 李跃飞 +4 位作者 武智 李捷 夏雨果 杨计平 李新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该研究于2014年在西江封开段进行了8个月的渔获物调查,采集了526尾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赤眼鳟生长、死亡参数,并分析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赤眼鳟体长-体质量的幂... 该研究于2014年在西江封开段进行了8个月的渔获物调查,采集了526尾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的体长、体质量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赤眼鳟生长、死亡参数,并分析渔业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赤眼鳟体长-体质量的幂函数关系参数a=0.028 8,b=2.858 2。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渐近体长L_(inf)=74 cm,生长系数K=0.1,自然死亡系数M=0.19,总死亡系数Z=1.51,捕捞死亡系数F=1.32,开发率E=0.88。渔业资源量分析显示,2014年西江封开段赤眼鳟资源量为2 234 652尾、428.558 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ield per recruit, YPR)模型分析显示,当前赤眼鳟首次开捕体长为12.3 cm,F为1.32,YPR为1.89 g;当首次开捕体长调整为27.8 cm、F调整为0.45时,可获得YPR 7.76 g。当前赤眼鳟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开捕体长设为27.8 cm,将捕捞强度降至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眼鳟 体长频率 可捕规格 资源保护 西江封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种鲌亚科鱼类微卫星鉴别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琳 李新辉 +4 位作者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帅方敏 朱书礼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2-105,110,共5页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珠江3种主要鲌亚科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鳊(Parabamis pekinensis)、海南红鲌(Culter recurviceps).从GenBank和文献资料中初选3种鲌亚科鱼类的微卫星标记,设计108对微卫星引物,用PCR扩增... 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珠江3种主要鲌亚科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鳊(Parabamis pekinensis)、海南红鲌(Culter recurviceps).从GenBank和文献资料中初选3种鲌亚科鱼类的微卫星标记,设计108对微卫星引物,用PCR扩增3种鱼的基因组DNA,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选出每种鱼的特异微卫星标记,共获得16个特异性标记.其中,微卫星标记F-524在广东鲂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309~320 bp,在鳊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4在鳊和海南红鲌中扩增目的片段为160~201 bp,在广东鲂中无扩增条带;微卫星标记L-7在广东鲂和鳊中扩增的目的片段为160~190 bp,在海南红鲌中扩增的片段为123~143 bp.3个微卫星标记,单独使用1个特异性标记或几种特异性微卫星标记相结合,可快速从分子水平鉴别出广东鲂、鳊、海南红鲌,从而解决3种鲌亚科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形态比较相似,通过形态鉴定比较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鲌亚科 微卫星 鉴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和磷营养盐对广东鲂仔鱼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琳 李新辉 +4 位作者 杨计平 李跃飞 李捷 帅方敏 朱书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3期9628-9630,共3页
[目的]探讨氮和磷营养盐对广东鲂仔鱼的毒性.[方法]采用磷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硝酸盐对广东鲂仔鱼进行毒性试验,分析氮和磷营养盐对广东鲂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当磷酸盐浓度高于0.4 mg/L、亚硝酸盐浓度高于0.07 mg/L、氨氮浓度高于0... [目的]探讨氮和磷营养盐对广东鲂仔鱼的毒性.[方法]采用磷酸盐、亚硝酸盐、氨氮和硝酸盐对广东鲂仔鱼进行毒性试验,分析氮和磷营养盐对广东鲂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当磷酸盐浓度高于0.4 mg/L、亚硝酸盐浓度高于0.07 mg/L、氨氮浓度高于0.15mg/L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广东鲂仔鱼的致死作用逐渐增大.当硝酸盐浓度为0— 22 mg/L时,对广东鲂仔鱼的致死作用不明显,在0— 22 mg/L浓度范围内广东鲂仔鱼的致死率不会随着硝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变化.[结论]高氮磷营养盐浓度会影响广东鲂仔鱼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鲂仔鱼 营养盐 致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江鱼类群落结构和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迎秋 黄稻田 +5 位作者 李新辉 刘乾甫 李捷 李跃飞 杨计平 朱书礼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2,共11页
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 2016-2018年,于珠江干流西江桂平至肇庆6个站点开展了季节性渔获物采集和环境监测,共采集鱼类12目29科99种,单次采集10~45种,香浓威纳指数(H’)为0.90~2.93,均匀度指数(J’)为0.30~0.89,物种组成为季节和空间的周转格局。相对重要性指数表明,鲮(Cirrhinus molitorella)、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和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为主要优势种。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鱼类群落时空差异显著,夏-冬季间群落结构差异主要源于鲤(Cyprinus carpio)、鲮、广东鲂和赤眼鳟质量百分比(W%)差异;桂平与梧州、肇庆的显著差异主要源于鲮、广东鲂和银(Squalidus argentatus)的数量百分比(N%)差异,以及鲮、广东鲂、鲤、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W%差异。冗余分析分别解释了鱼类N%和W%变异的49.92%和49.61%,主要影响因子为距河口距离、水温、透明度和径流量,且鲮分布在低透明度的高温水域,广东鲂和鲢分布在下游江段,赤眼鳟分布在中上游江段,鲤分布在高透明度的低温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物种多样性 环境影响 冗余分析 珠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江中游金陵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田振 李新辉 +4 位作者 李跃飞 杨计平 武智 朱书礼 李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25,共7页
2012—2013年3—9月在郁江金陵江段开展了漂流性鱼卵、仔稚鱼补充群体定点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共有鱼卵、仔稚鱼21种(类),隶属4目8科。优势种为鲳(Hemiculter leucisculus)(22.2%)、鳅虎鱼(Gobiidae)(15.0%)、逕属(Hemibarbus)(14.4%)、... 2012—2013年3—9月在郁江金陵江段开展了漂流性鱼卵、仔稚鱼补充群体定点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共有鱼卵、仔稚鱼21种(类),隶属4目8科。优势种为鲳(Hemiculter leucisculus)(22.2%)、鳅虎鱼(Gobiidae)(15.0%)、逕属(Hemibarbus)(14.4%)、银逗(Squalidus argentatus)(7.2%)和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5.5%)。每年流经金陵断面的卵苗总量平均为1.29×108尾,以产黏性卵和沉性卵鱼类仔稚鱼为主,产漂流性卵鱼类仔稚鱼占卵苗总量的22.3%,未采集到四大家鱼鱼卵和仔稚鱼。卵苗发生在5—8月,以6月为盛期,月平均卵苗密度达0.041 4 ind·m–3。鱼卵密度、仔稚鱼总密度与径流量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n=270),径流量与鲳、银逗、逕属仔稚鱼密度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n=270)。与历史资料对比,郁江鱼类产卵场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四大家鱼产卵场基本消失,仅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银逗等小型产漂流卵鱼类还能成功补充,但资源量较小。径流量的年际波动是影响郁江中游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稚鱼 鱼类早期资源 产卵场 郁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薛慧敏 李跃飞 +3 位作者 武智 朱书礼 杨计平 李新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5,共7页
为了解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Siniperca)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20072012年对珠江下游肇庆高要江段的鳜属仔鱼进行了连续采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2年的925次抽样中,鳜属仔鱼自每年4月开始出现,11月结束,平均持续(156±45)d,以5... 为了解水温对珠江中下游鳜属(Siniperca)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影响,20072012年对珠江下游肇庆高要江段的鳜属仔鱼进行了连续采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2012年的925次抽样中,鳜属仔鱼自每年4月开始出现,11月结束,平均持续(156±45)d,以59月为盛期。鳜属仔鱼首次出现的水温范围为19.3~25.8℃,最适宜水温为25.3~28.9℃。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鳜属仔鱼与水温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月平均密度与当月平均水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采用积温推算方法推算出鳜性腺进入快速发育的关键水温为15℃,其繁殖的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别为(3797.78±759.58)℃·d和(1085.78±380.02)℃·d。有效积温与鳜属仔鱼总量、月平均密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水温及有效积温的波动是影响珠江中下游鳜属鱼类早期资源补充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 鳜属仔鱼 水温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因解析长江与珠江鳤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蔚涛 段辛斌 +3 位作者 高雷 李新辉 杨计平 汪登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5,共7页
为保护极濒危物种鳤(Ochetobius elongatus)的遗传多样性,通过野外调查在长江获得了7尾鳤样本,利用Sanger测序技术测定了其2个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b)和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氧酶亚单位2(ND2)]和2个核基因[肌球蛋白重链6(myh6... 为保护极濒危物种鳤(Ochetobius elongatus)的遗传多样性,通过野外调查在长江获得了7尾鳤样本,利用Sanger测序技术测定了其2个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b)和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氧酶亚单位2(ND2)]和2个核基因[肌球蛋白重链6(myh6)和重组激活基因2(RAG2)]的序列,结合已公开发表的52尾珠江鳤的4个基因序列,采用系统发育分析、单倍型网状图构建、分化时间估算等方法,对珠江和长江鳤的遗传结构和分化历史展开研究。系统发育分析和单倍型网状图表明,珠江和长江鳤群体分别形成了高度分化的遗传谱系,并且在核基因水平上形成了特有的等位基因型,表明这两个水系的鳤群体独立进化且不存在基因交流。分化时间估算表明珠江和长江鳤两谱系在0.38~0.76 Ma(百万年前)分化,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很可能是促进其分化的重要因素。鉴于珠江和长江的鳤群体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层面上存在严格的地理分化,建议将这两个群体看作不同的演化显著单位(Evolutionary Significant Unit,ESU)进行区别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和长江 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 遗传结构 分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不同食性鱼EST及α-AMY同工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于红亮 李新辉 +5 位作者 吴垠 杨计平 朱书礼 李捷 李跃飞 帅方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89-94,共6页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鲮(Cirrhina cuvier)、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鳜(Siniperca chuatsi)6种不同食性...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广东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鲮(Cirrhina cuvier)、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鳜(Siniperca chuatsi)6种不同食性鱼的肝脏、肌肉、心脏、眼、鳃、肾等6种新鲜组织的酯酶(EST)及α-淀粉酶(α-AMY)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不同食性鱼6种组织中均存在EST和α-AMY同工酶的分布,他们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这些鱼中,EST同工酶的种类和表达程度较α-AMY同工酶都占优势;肝脏和肾脏中EST和α-AMY同工酶的活性高于其他组织;EST和α-AMY同工酶在不同食性鱼中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EST和α-AMY同工酶的特性分析,可了解并研究鱼类当前的食性状态,进一步掌握鱼类栖息环境的营养源与生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 α-AMY 同工酶 食性 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