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持人语:杨莉馨
1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32,共1页
长久以来,文学与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渊源深厚。因之,古今中外有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学科之间因缘关系的理论探讨颇为丰富,最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自然是苏轼评论唐代诗人王维作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长久以来,文学与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渊源深厚。因之,古今中外有关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学科之间因缘关系的理论探讨颇为丰富,最为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自然是苏轼评论唐代诗人王维作品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希腊抒情诗人西摩尼德斯亦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而18世纪德国美学家莱辛则在《拉奥孔》中为“诗”“画”划分了界限,更多论及语言文字艺术与造型艺术在时空处理上的美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王维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莱辛 德国美学家 《拉奥孔》 时空处理 美学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杰·弗莱的中国古典艺术研究及其形式美学建构
2
作者 杨莉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5,共9页
本文拟在回顾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的美学探索之路及与中国艺术渊源的基础上,探讨其中国古典艺术研究的成就与特色,认为弗莱以形式分析为门径,以《伯灵顿杂志》等为阵地,成功地将中国艺术精神融入了形式美学话语之中,由此助推... 本文拟在回顾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的美学探索之路及与中国艺术渊源的基础上,探讨其中国古典艺术研究的成就与特色,认为弗莱以形式分析为门径,以《伯灵顿杂志》等为阵地,成功地将中国艺术精神融入了形式美学话语之中,由此助推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发展。作为现代主义全球流动的一个典型个案,弗莱与中国艺术的亲缘关系十分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艺术美学在全球现代主义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杰·弗莱 中国古典艺术 形式美学 《视觉与设计》 《伯灵顿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衡》的文学翻译与文化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杨莉馨 王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3期156-161,共6页
文学译介在《学衡》杂志中据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其首要特色是高度重视希腊罗马时代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成就的译介,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趣味。《学衡》对其他各时代、各国文学的选择同样体现出注重经典、强调理性与纯正的艺术品位的精英意识... 文学译介在《学衡》杂志中据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其首要特色是高度重视希腊罗马时代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成就的译介,体现出鲜明的古典趣味。《学衡》对其他各时代、各国文学的选择同样体现出注重经典、强调理性与纯正的艺术品位的精英意识。这一贯穿了鲜明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翻译抉择,体现了"学衡派"同人与新文化-文学运动主将迥异的文化建设理想,弥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期刊与社团译介西学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文学翻译 欧文·白璧德 新人文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以来伍尔夫汉译与研究述评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2期141-147,共7页
中国对伍尔夫的翻译与研究,由于纯粹艺术兴味的驱动而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而陷入停滞。到了中西文学交流再度接续的新时期,伍尔夫汉译与研究,在中国文坛第二次现代主义热潮和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带动下,有了... 中国对伍尔夫的翻译与研究,由于纯粹艺术兴味的驱动而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而陷入停滞。到了中西文学交流再度接续的新时期,伍尔夫汉译与研究,在中国文坛第二次现代主义热潮和女性主义批评崛起的带动下,有了更加丰富的收获,伍尔夫的多元身份与文化意义也获得挖掘与阐释。本文结合时代变迁、政治干预和文化语境,将伍尔夫汉译与研究状况分为"民国时期"、"建国后到新时期之前"和"新时期以来到新世纪"三个阶段进行梳理,概述了其阶段性特征,反思了中国伍尔夫翻译与研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 世纪 弗吉尼亚.伍尔夫 研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契合与分歧:女性主义文论与后现代文化 被引量:4
5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16-121,共6页
作为与当代诸多文化思潮共同步入后现代语境的文论流派 ,女性主义对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二元对立结构的反叛 ,对多元性、异质性、边缘性的强调 ,使其与后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契合。它亦以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激进反叛 ,提供了大量变... 作为与当代诸多文化思潮共同步入后现代语境的文论流派 ,女性主义对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二元对立结构的反叛 ,对多元性、异质性、边缘性的强调 ,使其与后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契合。它亦以对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激进反叛 ,提供了大量变化、断裂的个例 ,丰富了后现代文化理论。但女性主义鲜明的政治实践指向与严肃的人本主义立场 ,又使其与虚无的、崇尚消解的后现代文化具有根本分歧。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怀疑、解构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 ,启发了深受本质主义困扰的女性主义更为关注性别内部的差异。而女性主义也将坚持性别话语的基本立场 ,强调文化批判的立足点。因此 ,如何吸收后现代文化的精华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政治实践框架 ,成为当今女性主义文论界的热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论 后现代文化 契合 分歧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莎拥有我渴望的一切”——论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129-134,共6页
作为"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女王,文尼莎·贝尔既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生命故事中的永恒主角,又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对其美学观念与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模仿贝尔的绘画之美,成为伍尔夫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因。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文尼莎·贝尔 绘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乌托邦”小说的一部杰作——试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新作《羚羊与秧鸡》 被引量:6
7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9-62,共4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黑色幽默的冷峻风格,通过对人类末日图景的惊人描摹,表达了作家对文明异化人性的深切反思,流露出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人文艺术走向沦落的可悲现实的惋叹之情。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技...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反乌托邦”小说《羚羊与秧鸡》以黑色幽默的冷峻风格,通过对人类末日图景的惊人描摹,表达了作家对文明异化人性的深切反思,流露出作家对后现代社会人文艺术走向沦落的可悲现实的惋叹之情。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技巧,为自身在反思文明的人类精神宝库中赢得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与秧鸡》“反乌托邦”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主题新探 被引量:3
8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18-122,共5页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失乐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伯灵顿杂志》及其中国艺术美学研究
9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87-95,共9页
《伯灵顿杂志》是英国最具国际影响的艺术研究期刊,也是20世纪上半叶密集刊发中国艺术评论最知名的西方刊物,自创刊(1903)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杂志在1903-1939年间从未间断的444期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书画及其他艺术的评论,... 《伯灵顿杂志》是英国最具国际影响的艺术研究期刊,也是20世纪上半叶密集刊发中国艺术评论最知名的西方刊物,自创刊(1903)迄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杂志在1903-1939年间从未间断的444期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书画及其他艺术的评论,以及西方在中亚、东亚探险考古的信息,不仅成为西方学者借鉴世界各国各地区文化遗产、推进现代主义美学探索的重要阵地,亦为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原则进入世界艺术的主流话语体系,助推现代主义思潮的生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灵顿杂志》 中国艺术美学 现代主义 劳伦斯·宾庸 罗杰·弗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俄罗斯艺术
10
作者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147-151,共5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小说"理念的成型与俄罗斯艺术之间存有隐性联系。分析俄罗斯音乐、舞蹈与绘画艺术等对伍尔夫美学探索的影响,不仅可以准确理解伍尔夫艺术追求的来龙去脉,亦可见出俄罗斯艺术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生成... 弗吉尼亚·伍尔夫"现代小说"理念的成型与俄罗斯艺术之间存有隐性联系。分析俄罗斯音乐、舞蹈与绘画艺术等对伍尔夫美学探索的影响,不仅可以准确理解伍尔夫艺术追求的来龙去脉,亦可见出俄罗斯艺术在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俄罗斯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欣赏文学经典 享用文化精华
11
作者 杨莉馨 《江苏教育》 2021年第55期75-75,共1页
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凝聚了深厚的思想与人性的力量,表达了作家对时代、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穿越岁月长河、感动并滋养了无数读者心灵,并在代代相传中带给读者无尽的审美享受。因此,要培育美好... 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凝聚了深厚的思想与人性的力量,表达了作家对时代、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穿越岁月长河、感动并滋养了无数读者心灵,并在代代相传中带给读者无尽的审美享受。因此,要培育美好道德情操、提升审美鉴赏能力,阅读文学经典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那么,如何有效领会经典的丰富内涵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享受 历史文化环境 文学经典 文化精华 观察与思考 道德情操 欣赏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当代恐怖小说的空间建构与意义指涉--以斯蒂芬·金作品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宇航 杨莉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4-152,共9页
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斯蒂芬·金为代表的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家们以独特的空间建构方式突破了恐怖小说的创作传统,既保证了作为通俗文学的恐怖小说的巨大销量,又使得恐怖小说的社会价值得到严肃文学评论界的承认。在美国当代恐怖小说... 自20世纪70年代起,以斯蒂芬·金为代表的美国当代恐怖小说家们以独特的空间建构方式突破了恐怖小说的创作传统,既保证了作为通俗文学的恐怖小说的巨大销量,又使得恐怖小说的社会价值得到严肃文学评论界的承认。在美国当代恐怖小说的地理空间呈现上,金针对多种地理空间表征采取了差异化的叙事方式以吸引不同的读者;在诸多的社会空间中,金选择作为美国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家庭为中心,既揭露出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与少年的隐匿心境,对其家庭空间内部的复杂成员关系进行严肃思考;又针对家庭空间外部的包含政府决策、军事行动、冷战威胁等在内的政治空间进行解构与重建,强化了美国民族的自我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恐怖小说 斯蒂芬·金 空间建构 意义指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