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穿刺摘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及护理 被引量:2
1
作者 杨荣惠 汪江 黄宇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29-529,共1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穿刺切除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肾囊肿的介入治疗及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荣惠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肝囊肿 肾囊肿 介入疗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水的护理
3
作者 杨荣惠 宋杰 李家开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3-43,共1页
目的 :对 1 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闭式引流经腔内注药化疗的护理。方法 :患者取半坐卧位 ,于患侧腋前或腋中线 5~ 9肋间之间作为穿刺点 ,严格无菌操作 ,将引流管置于胸腔并固定。持续或间断引流 2~ 8天 ,同时经腔内注入榄香烯加顺... 目的 :对 1 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闭式引流经腔内注药化疗的护理。方法 :患者取半坐卧位 ,于患侧腋前或腋中线 5~ 9肋间之间作为穿刺点 ,严格无菌操作 ,将引流管置于胸腔并固定。持续或间断引流 2~ 8天 ,同时经腔内注入榄香烯加顺铂等药。结果 :完全缓解 7例 ,部分缓解 4例 ,总有效率为 84 6%。且未发现其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胸水 引流 化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苗失水与栽植成活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生禹 王延平 +2 位作者 杨荣惠 张铭 李宏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133,136,共4页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红枣产业化开发规模空前,但生产中普遍存在枣苗失水导致栽植成活率很低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计算机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失水时间对枣苗失水率和栽植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失水时间与失水率呈极显著一元一次正回归...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红枣产业化开发规模空前,但生产中普遍存在枣苗失水导致栽植成活率很低的问题,通过田间试验和计算机回归分析,研究了不同失水时间对枣苗失水率和栽植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失水时间与失水率呈极显著一元一次正回归关系,与栽植成活率呈极显著一元一次负回归关系;失水时间与栽植成活率的回归方程为Y=81.391-0.106t,回归系数为0.7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 幼苗 栽植成活率 陕北黄土丘陵区 失水时间 失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杏、枣幼树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延平 杨荣惠 +2 位作者 张海 白光明 常善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92,共8页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可提高杏、枣栽植成活率、产量、品质、自然降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防止土壤干化及其所导致的植株生长不良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杏树和枣树的栽植成活率分别比对照高14%和24%;幼树生...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采用塑膜微集水促渗技术,可提高杏、枣栽植成活率、产量、品质、自然降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防止土壤干化及其所导致的植株生长不良的发生。试验结果表明:杏树和枣树的栽植成活率分别比对照高14%和24%;幼树生长发育快,树势强,杏树栽后5年总产量达到13190kg·hm^-2,比对照增产96.87%,枣树栽后5年总产量达到18000kg·hm^-2,比对照增产92.51%,且果实显著增大;5年生杏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2.92kg·m^-3,比对照提高53.68%,5年生枣树自然降水利用率达3.45kg·m^-3,比对照提高53.33%;杏树和枣树的纯收入分别比对照提高36.73%和63.71%;每年底根际区(0-2m)土壤贮水量明显高于对照,年际间呈现稳定而缓慢的增长趋势;生长季根际区(0-200cm)的含水量一直高于对照,且雨季差异增大,这种现象在80-200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在集中降雨前后根际区以下(2-6m土层)的贮水增量为31.1mm,相当于对照的近40倍,这部分水可在干旱季节上移供植株生长利用。该技术成本低、简单易行、使用年限长、效率高,在我国广大的干旱贫困山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杏幼树 枣幼树 塑膜集水 促渗管 降水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坡地径流收集膜下自流出滴灌溉系统设计及其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海 易永华 杨荣惠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122,共5页
黄土坡地径流收集及膜下自流出滴灌溉技术可有效地收集丰雨期地表径流,就地储存,旱季利用自然高差灌入集水袋,经自流管进行膜下自流灌溉,可有效地提高该区降水利用率,有效地解决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渠系难以浇灌的难题。造林试验表... 黄土坡地径流收集及膜下自流出滴灌溉技术可有效地收集丰雨期地表径流,就地储存,旱季利用自然高差灌入集水袋,经自流管进行膜下自流灌溉,可有效地提高该区降水利用率,有效地解决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渠系难以浇灌的难题。造林试验表明,该技术可明显地提高20-70cm土层含水量,可使刺槐、油松、枣树造林成活率分达到97.7%、91.4%、90.5%,比对照分别提高了57.0%、77.8%和69.4%;结合幼树根基覆膜技术,在栽植第2年即可使刺槐、油松、枣树之主径分别比对照提高26.9%、55.2%和49.6%,树冠投影面积分别比对照提高90.9%、74.2%和51.8%。同时可明显地降低坡地土壤侵蚀模数,在降雨387mm的情况下,处理区径流发生量及土壤侵蚀模数分别较对照下降38.3%和102.7%。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立地条件差、地形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简单易行的抗旱新技术,在我国西北同类型干旱地区有着较好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径流收集 膜下自流灌溉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