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流场特性与灌注试验
1
作者 杨荣山 李鹏鑫 +2 位作者 陈家长 刘学毅 曹庆超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研究目的:随着预制板式轨道的快速推广,板下灌注所需的自密实混凝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拟开展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板下灌注试验,统计分析自密实混凝土为不同坍落扩展度时轨道板上浮及侧移分布特征,提出降低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施工引... 研究目的:随着预制板式轨道的快速推广,板下灌注所需的自密实混凝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拟开展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板下灌注试验,统计分析自密实混凝土为不同坍落扩展度时轨道板上浮及侧移分布特征,提出降低自密实混凝土灌注施工引起的轨道板移位的措施;建立模拟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自密实混凝土灌注的气液二相流模型,得到施工过程中轨道板上浮力时程曲线,讨论轨道板上浮力较大的原因,分析关闭出口时机对轨道板上浮力及板角处自密实混凝土密实度的影响。研究结论:(1)自密实混凝土坍落扩展度与轨道板上浮力呈反比;(2)在灌注施工前将轨道板高程设低0.9~1.0 mm,可以有效减小轨道的上浮位移;(3)在关闭出口瞬间轨道板上浮力由26 kN增加至36 kN,此时防溢管内自密实混凝土高度为16 cm;(4)自密实混凝土至防溢管50 cm处时,轨道板所受上浮力为2.87倍板重;(5)关闭出口速度对轨道板上浮力影响较大,当关闭出口所用时间从0 s增加至10 s时,轨道板上浮力降低8.1%,板角密实度增加2.6%;(6)施工时,建议选用坍落扩展度为665~670 mm的自密实混凝土,关闭出口所用时间在4~6 s,可以保证较好的板角密实度,并有效降低轨道板上浮力及轨道板侧移;(7)本研究成果可为无砟轨道板下灌注理论分析及施工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自密实混凝土 灌注 气液二相流 上浮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疲劳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混凝土钙溶蚀特性
2
作者 杨荣山 仪皓楠 +1 位作者 康维新 曹世豪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无砟轨道结构在多雨地区或排水不畅地段会出现混凝土层间冒浆现象,该现象主要由力学损伤与化学溶蚀共同引起,其中钙溶蚀是化学溶蚀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对现场冒浆采集物进行化学成分测定,证实水环境下混凝土的钙溶蚀现象,开展疲劳荷载... 无砟轨道结构在多雨地区或排水不畅地段会出现混凝土层间冒浆现象,该现象主要由力学损伤与化学溶蚀共同引起,其中钙溶蚀是化学溶蚀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对现场冒浆采集物进行化学成分测定,证实水环境下混凝土的钙溶蚀现象,开展疲劳荷载下的无砟轨道混凝土钙溶蚀试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试混凝土溶蚀过程中的钙离子溶出量,采用钨灯丝电镜(SEM)结合面扫描能谱仪(EDS)测定混凝土微观结构分布与钙元素占比,基于钙离子溶出量与氧化钙含量计算试件的溶蚀率和溶蚀深度。测试溶蚀后混凝土表面平均强度,分析钙溶蚀深度对混凝土表面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疲劳荷载不改变C15、C40混凝土的溶蚀模式,但会加快钙溶蚀的发展速率;对于C15混凝土,累计钙溶出量与时间成正比,疲劳荷载作用下溶蚀速率提升了127.5%,对于C40混凝土,累计钙溶出量与时间平方根成正比,疲劳荷载作用下溶蚀速率提升了68.9%;钙溶蚀会明显削弱混凝土表面的抗压强度,C15混凝土在有、无疲劳荷载作用下加速溶蚀7 d后,平均表面抗压强度损失分别为57.5%、40.6%,C40在有、无疲劳荷载作用下加速溶蚀7 d后,混凝土平均表面抗压强度损失分别为56.2%、4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列车荷载 冒浆 钙溶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腔内正十八烷相变材料凝固放热特性试验研究
3
作者 曹世豪 赵锡佳 +2 位作者 王方全 喻贤磊 杨荣山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9-263,F0003,共6页
针对方腔内正十八烷相变材料的凝固放热特性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测试液相密度、动力黏度等与温度的关系,完善热物理参数。随后设计出正十八烷的凝固放热性能综合试验,测得温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凝固边界演化规律。建立流-固-热三场耦合计... 针对方腔内正十八烷相变材料的凝固放热特性问题开展研究。首先测试液相密度、动力黏度等与温度的关系,完善热物理参数。随后设计出正十八烷的凝固放热性能综合试验,测得温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凝固边界演化规律。建立流-固-热三场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液相自然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液相密度与温度呈线性减小关系,动力黏度与温度呈二次多项式减小关系,而热膨胀系数介于9.03×10^(-4)~9.55×10^(-4)℃^(-1)。在低温环境下,方腔内正十八烷的凝固边界呈现对称状向中心点蔓延,整个凝固放热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储能释放量占比达到97.1%,而液相自然对流传热仅对第一阶段有微弱的影响。此外,正十八烷的凝固放热效率与冷却温度呈四次多项式关系,其中15℃为最优冷却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正十八烷 凝固边界 温度 自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塔矮塔混凝土斜拉桥千米长联无砟轨道高精度线形施工监控
4
作者 渠述锋 孙洪斌 +8 位作者 李俊 张上 马辰龙 张博伦 王强 陈晓辉 丛炳刚 杨荣山 郭子尊 《施工技术(中英文)》 2025年第6期44-49,共6页
为实现千米长联五塔六跨矮塔混凝土斜拉桥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高精度施工线形目标,利用防护墙上工作基点与底座板顶面测控点相对位置不变的原理,采用相对高差法进行底座板放样施工;轨道板线形采用严格控制温度变化在2℃以内的CPIII即... 为实现千米长联五塔六跨矮塔混凝土斜拉桥CRTSIII型板式无砟轨道高精度施工线形目标,利用防护墙上工作基点与底座板顶面测控点相对位置不变的原理,采用相对高差法进行底座板放样施工;轨道板线形采用严格控制温度变化在2℃以内的CPIII即测即用平面坐标和绝对高程精调。结合水箱压重试验和温度变形观测,校核无砟轨道施工阶段全过程模拟计算结果,轨道板实测高程与设计理论高程误差3~-7mm;采用各跨最大竖向位移及其平方和为评估指标,一次性同时精调两跨轨道板与一次性精调一跨轨道板相比较,一次性精调一跨轨道板对线形控制更有利;单跨轨道板精调的孔跨施工顺序变化对线形影响在10%以内,轨道板精调可采用逐跨顺序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 斜拉桥 矮塔斜拉桥 无砟轨道 线形监控 相对高差 施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砟轨道层间颗粒冲刷试验研究
5
作者 杨荣山 林航 +3 位作者 刘珀全 牛鑫宇 陈健 谭斌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0,共10页
无砟轨道层间界面为其薄弱环节,长期荷载作用下容易发展为层间离缝,在离缝进水后容易产生冒浆病害。为研究列车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层间冒浆发生机理,设计无砟轨道层间脱空模拟装置并基于该装置开展无砟轨道层间颗粒冲刷试验;采用双目三... 无砟轨道层间界面为其薄弱环节,长期荷载作用下容易发展为层间离缝,在离缝进水后容易产生冒浆病害。为研究列车荷载作用下无砟轨道层间冒浆发生机理,设计无砟轨道层间脱空模拟装置并基于该装置开展无砟轨道层间颗粒冲刷试验;采用双目三维扫描仪获取混凝土表面形貌数据,得到冲刷前后混凝土表面形貌等高线图,对比颗粒流冲刷前后混凝土表面形貌的变化,分析混凝土配合比、颗粒流速度和颗粒粒径对混凝土表面冲刷的影响。结果表明:经900万次高频荷载作用,C15混凝土表面的平均冲刷量约为1.106 mm,C40混凝土表面的平均冲刷量为0.186 mm;在颗粒流冲刷作用下,混凝土表面的粗糙峰冲刷量较大;混凝土表面冲刷量与颗粒流运动速度、混凝土配合比正相关,而与颗粒粒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层间离缝 颗粒冲刷 高频荷载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D理论和百分位数阈值法的轮轨力极值估计与动力系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杰 杨荣山 谭斌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和检算时,列车荷载设计值是关键的设计参数之一。基于GPD理论,研究全波段不平顺激励下的轮轨力极值估计方法,并与脉冲激励下的结果对比,为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和相关规范的完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采用百分位数... 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和检算时,列车荷载设计值是关键的设计参数之一。基于GPD理论,研究全波段不平顺激励下的轮轨力极值估计方法,并与脉冲激励下的结果对比,为无砟轨道结构设计和相关规范的完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采用百分位数法选取阈值时,应对样本分簇以提高样本之间的独立性和轮轨力极值估计的精度;提出结合百分位数阈值的形状参数筛选法进行轮轨力极值估计,确定了每簇样本量大小和形状参数区间;样本量宜取3×10^(5)~5×10^(5)个,百分位数阈值宜取50%~98%,且以轮轨力极值估计值的均值作为最终的轮轨力极值估计值;列车速度为250~400 km/h的列车荷载设计值动力系数分别为2.2、2.4、2.6和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D理论 轮轨力 极值估计 形状参数 动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域铁路装配式无砟轨道结构关键参数研究
7
作者 李秋义 杨荣山 +3 位作者 任西冲 杨希 兰才昊 林蔚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3,共6页
研究目的:为解决市域铁路现浇枕式无砟轨道结构施工周期长、质量波动大等问题,结合国内各类预制板式无砟轨道应用经验,提出一种适用于市域铁路的新型装配式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方案,建立了可考虑无砟轨道各部件复杂相互作用关系的静、动力... 研究目的:为解决市域铁路现浇枕式无砟轨道结构施工周期长、质量波动大等问题,结合国内各类预制板式无砟轨道应用经验,提出一种适用于市域铁路的新型装配式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方案,建立了可考虑无砟轨道各部件复杂相互作用关系的静、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轨道板厚度、限位凸台型式及尺寸、限位凸台弹性垫板刚度等参数对轨道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以及轨道结构在160 km/h行车速度下的动力特性。研究结论:(1)综合考虑结构受力情况和建造成本控制,建议轨道板厚度取180~220 mm;限位结构采用“矩形+圆形倒角”凸台方案,长度取400~600 mm,宽度取400~600 mm;凸台弹性垫板刚度取8.4~9.6 kN/mm;(2)列车以160 km/h速度运行时车辆、轨道结构动力特性良好,力学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3)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市域铁路装配式无砟轨道结构型式和提升线路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装配式轨道 静力学模型 参数分析 动力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轨道不平顺组合激励下车-轨-桥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鹏鑫 邢书科 +3 位作者 王兆刚 郭玉鹏 杨宇栓 杨荣山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研究温度-轨道不平顺组合激励下千米级矮塔斜拉桥上无砟轨道的行车安全,根据运营环境确定温度荷载工况,并采用ANSYS进行静力分析,确定最不利温度荷载工况。基于车-轨-桥耦合动力分析理论,分析温度-轨道不平顺组合激励下千米级的矮塔... 为研究温度-轨道不平顺组合激励下千米级矮塔斜拉桥上无砟轨道的行车安全,根据运营环境确定温度荷载工况,并采用ANSYS进行静力分析,确定最不利温度荷载工况。基于车-轨-桥耦合动力分析理论,分析温度-轨道不平顺组合激励下千米级的矮塔斜拉桥上无砟轨道行驶高速列车的动力响应,计算不同行车速度对车辆和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并根据现有规范标准,评价千米级的矮塔斜拉桥上无砟轨道的行车安全,提出温度-轨道不平顺组合激励下桥上安全行车的舒适行驶速度范围。分析结果表明:以350km/h设计行车速度过桥时,动车、拖车垂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为0.8 m/s^(2)和0.66 m/s^(2),各动力响应数据均处于优良水平,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车体的加速度最值与行车速度呈正相关趋势;行车速度为400 km/h时,动车车体垂向加速度最大值为0.95 m/s^(2),是行车速度为250 km/h的1.48倍;当车速达到400 km/h时,Sperling舒适性指标由“优秀”转为“良好”,行车舒适度相对较差。为保证桥上行车安全,建议行车速度不超过400 k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斜拉桥 无砟轨道 组合不平顺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大跨度连续斜拉桥上梁端一体化装置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智强 邢书科 +3 位作者 王兆刚 孙洪斌 董昆灵 杨荣山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9,87,共8页
目前大跨度斜拉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梁端处需设置梁端伸缩装置和钢轨伸缩调节器以降低钢轨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但此结构无法协调较大的梁轨相对位移,应用范围有限。为此,提出了一种梁端一体化装置结构,能适用于较大的梁缝伸缩情况且伸缩... 目前大跨度斜拉桥上铺设无缝线路,梁端处需设置梁端伸缩装置和钢轨伸缩调节器以降低钢轨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但此结构无法协调较大的梁轨相对位移,应用范围有限。为此,提出了一种梁端一体化装置结构,能适用于较大的梁缝伸缩情况且伸缩阻力较小,经过现场应用效果良好。针对时速350 km下高速列车能够平稳通过大跨度斜拉桥无缝线路梁端的要求,建立了相关三维梁端车-线-桥耦合模型,确定了轮轨接触关系,验证该结构在大跨度斜拉桥下对于高速列车平稳运行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温度和梁端转角作用下钢轨会产生一定变形,钢轨垂向变形大于横向变形,最大垂向位移达到15.71 mm。对比仅施加德国低干扰不平顺谱,叠加温度或梁端转角变形后行车过程中的梁端一体化装置动力响应增大,且对钢枕振动垂向加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从38.92 m·s^(-2)上升至48.69 m·s^(-2),增加25.1%。相比之下,极限拉伸状态比极限压缩状态下行车过程中的梁端一体化装置结构响应大,钢枕垂向加速度从40.64 m·s^(-2)上升至62.39 m·s^(-2),增加53.5%,应在高温拉伸状态下对梁端一体化装置性能进行定期检测。梁端一体化装置在以上工况下的响应均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本研究可为其在列车高速运行通过大跨度斜拉桥梁端时的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桥 连续斜拉桥 无缝线路 钢轨伸缩调节器 梁端一体化装置 车-线-桥耦合 轮轨接触关系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撑加强的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小龙 杨荣山 刘勇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6,共7页
为控制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扩大,一般采用轨撑和轨距拉杆对轨道进行加强,但大机捣固道床时需拆除轨距拉杆,增加了养护维修工作量。为提升小半径曲线大机养护的便利性,研究小半径曲线拆除轨距拉杆只采用轨撑的可行性。建立轨撑和轨距拉杆... 为控制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扩大,一般采用轨撑和轨距拉杆对轨道进行加强,但大机捣固道床时需拆除轨距拉杆,增加了养护维修工作量。为提升小半径曲线大机养护的便利性,研究小半径曲线拆除轨距拉杆只采用轨撑的可行性。建立轨撑和轨距拉杆加强的小半径曲线横向受力计算模型,分析轨撑、轨距拉杆以及两者组合使用对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保持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仅采用弹性轨撑即可有效保持小半径曲线动态轨距的稳定,建议在曲线半径R<350 m,每隔1根轨枕安装1对轨撑;350 m≤R<450 m,每隔2根轨枕上安装1对轨撑;450 m≤R<600 m,每隔3根轨枕上安装1对轨撑;R≥600 m和直线根据线路状态可适当安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半径曲线 数值分析 轨撑 轨距拉杆 轨距扩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离缝对市域铁路新型装配式轨道力学性能影响
11
作者 任西冲 刘珀全 +2 位作者 李秋义 杨荣山 林航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52,共9页
针对市域铁路路基地段新型装配式轨道层间离缝病害,建立可考虑轨道结构各部件复杂相互作用关系的列车-轨道-路基耦合分析模型,从静力和动力的角度研究自密实混凝土层与底座板之间存在不同离缝工况时对轨道结构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 针对市域铁路路基地段新型装配式轨道层间离缝病害,建立可考虑轨道结构各部件复杂相互作用关系的列车-轨道-路基耦合分析模型,从静力和动力的角度研究自密实混凝土层与底座板之间存在不同离缝工况时对轨道结构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当离缝长度未超过0.85 m时,轮轨垂向力、列车垂向加速度等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指标变化较为平缓,离缝长度一旦超过0.85 m,各指标的变化量迅速增加,其中对列车垂向加速度、轨道板的动力效应影响最大。当离缝宽度未发展到钢轨下方时,各指标变化量很小,一旦超过钢轨下方,各项指标呈现指数增长变化趋势。离缝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以及轨道结构的耐久性和整体性,需要及时进行养护维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域铁路 力学性能 数值计算 层间离缝 装配式轨道结构 列车-轨道-路基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千米长联桥铺设无砟轨道施工控制
12
作者 孙洪斌 王品皓 +3 位作者 渠述锋 郭玉鹏 李俊 杨荣山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千米级长联大跨桥的桥面线形在塔-梁-索温度变化、桥上荷载变动作用下易产生较明显的竖向变化。本文结合新建郑州—济南铁路长清黄河大桥工程,建立轨道-桥梁系统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实际温度及桥上压重荷载对模型进... 千米级长联大跨桥的桥面线形在塔-梁-索温度变化、桥上荷载变动作用下易产生较明显的竖向变化。本文结合新建郑州—济南铁路长清黄河大桥工程,建立轨道-桥梁系统一体化有限元模型,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实际温度及桥上压重荷载对模型进行实时修正,提出线形控制技术优化方案,以实现千米级长联大跨斜拉桥上无砟轨道的高精度施工。结果表明:利用修正后的相对高差控制底座板放样施工,可将全桥底座板偏差控制在-10~10 mm内,计算相对高差时要考虑二期恒载的影响及实际施工温度与设计温度的偏差;利用修正后的绝对高程来控制轨道板精调,可使最终实测线形与设计线形的偏差控制在-2.0~1.6 mm内,每跨施工作业周期内温度变化不超过2℃;采用60 m弦中点弦测法对精调后的轨面线形进行复核,测得最大弦测值为2.67 mm,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桥梁 施工控制 有限元模型 长联斜拉桥 无砟轨道 相对高差 中点弦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轨纵向位移快速测量系统的方法与应用
13
作者 王波 杨展 +2 位作者 肖杰灵 杨立 杨荣山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钢轨纵向位移是无缝线路状态演变的典型表现,监测钢轨纵向位移情况成为无缝线路养护维修的重点工作。然而,目前常用的无缝线路状态监测方法均基于固定式设备,大多存在成本高、精度差的弊端,且较难实现快速监测。开发设计一种动态的无缝... 钢轨纵向位移是无缝线路状态演变的典型表现,监测钢轨纵向位移情况成为无缝线路养护维修的重点工作。然而,目前常用的无缝线路状态监测方法均基于固定式设备,大多存在成本高、精度差的弊端,且较难实现快速监测。开发设计一种动态的无缝线路钢轨爬行快速测量系统,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对轨标和道旁基标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通过对轨道场景进行还原和追踪,实现对无缝线路状态的监测。通过系统在现场的应用测试验证了该监测方法良好的适用性,在现场试验中钢轨纵向位移的测量精度可控制在±1 mm范围内,满足监测要求。该系统提高了无缝线路养护维修作业效率,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可为无缝线路科学精细化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路 监测系统 现场试验 钢轨纵向位移 图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高式无砟轨道结构研究
14
作者 李莹 李晨颖 杨荣山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7-84,共8页
针对无砟轨道基础变形适应能力小的难题,提出一种可调高式无砟轨道结构,由“扣件+垫板”组成,能够灵活调节轨道结构高度,主动适应轨下基础变形。建立可调高式无砟轨道结构整体受力分析有限元模型,分析轨道结构合理尺寸;建立轨道局部受... 针对无砟轨道基础变形适应能力小的难题,提出一种可调高式无砟轨道结构,由“扣件+垫板”组成,能够灵活调节轨道结构高度,主动适应轨下基础变形。建立可调高式无砟轨道结构整体受力分析有限元模型,分析轨道结构合理尺寸;建立轨道局部受力计算模型,分析垫板厚度变化的影响及锚固螺栓受力状态。结果表明:轨枕块高度为200 mm,埋深为140 mm时,各部件受力较小;通过更换不同厚度的垫板能够实现轨道结构0~60 mm的垂向调整量;锚固螺栓能够正常工作,满足强度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竖向调高 基础沉降 活动承轨台 垫板 锚固螺栓 扣件 轨枕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浆伤损对轮轨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杨荣山 刘克飞 +2 位作者 任娟娟 刘丹 刘学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84,共6页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的CA砂浆产生伤损后,容易形成轨道板板底脱空,造成轨道刚度局部突变,不利于轨道结构受力和行车安全。通过对框架型板式轨道砂浆层伤损进行现场试验,评估砂浆伤损对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原理...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的CA砂浆产生伤损后,容易形成轨道板板底脱空,造成轨道刚度局部突变,不利于轨道结构受力和行车安全。通过对框架型板式轨道砂浆层伤损进行现场试验,评估砂浆伤损对轨道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车辆-框架型板式轨道垂向耦合振动模型,研究分析不同形式、尺寸的砂浆伤损对轮轨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现场试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宽度小于0.2m的砂浆伤损对行车的影响有限,列车轴重对砂浆伤损的影响明显;轨道板端砂浆伤损形式对轮轨系统振动的影响较大,当砂浆伤损沿纵向宽度超过0.6m时,车辆和轨道系统各部件动力响应明显增大;从动力学的角度出发,砂浆伤损沿轨道纵向宽度不宜超过0.6m,沿轨道横向宽度不宜超过0.2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砂浆 伤损 现场测试 轮轨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的无砟轨道水力劈裂机理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荣山 曹世豪 +2 位作者 谢露 刘学毅 江晓禹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5-103,共9页
针对高速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水致损伤问题,采用控制体积法推导层间裂纹内动水压力分布解析式,并开展裂纹内动水压力分布特性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与CFX,分析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裂... 针对高速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无砟轨道水致损伤问题,采用控制体积法推导层间裂纹内动水压力分布解析式,并开展裂纹内动水压力分布特性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与CFX,分析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层间裂纹内动水压力特性。结果表明:裂纹内动水压力由流体黏性、荷载特性、裂纹形状综合决定,当裂纹开口量大于2mm时,水的黏性对动水压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此时动水压力与列车速度基本呈二次方关系,与轴重呈线性关系。分别采用最大拉应力准则和复合型断裂判据,分析列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裂纹的扩展状态。结果表明:行车速度是影响裂纹扩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列车行车速度的增加,裂纹扩展速度明显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水力劈裂 动水压力 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松动对轮轨系统动力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杨荣山 段玉振 刘学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8,共6页
在分析双块式轨道轨枕松动病害的成因及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含轨枕松动病害的车辆—双块式无砟轨道—下部基础垂向耦合振动有限元简化计算模型,结合现场测试,研究列车运行速度、轨枕空吊高度及轨枕... 在分析双块式轨道轨枕松动病害的成因及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运用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含轨枕松动病害的车辆—双块式无砟轨道—下部基础垂向耦合振动有限元简化计算模型,结合现场测试,研究列车运行速度、轨枕空吊高度及轨枕松动数量对轨道结构动力响应及车辆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松动对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影响较大,轮轨系统动力响应随轨枕松动数量、空吊高度和行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轨枕空吊小于0.5mm以下时,轨枕松动对轨道结构和行车影响较小;轨枕松动病害发展到2根及以上时,轮轨系统动力响应明显增大;轨枕松动病害直接影响轮轨接触性能,影响行车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对于高速铁路线路,一旦发现轨枕松动,应及时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块式无砟轨道 轨枕松动 轮轨系统 动力性能 有限元模型 现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冬季温度场试验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杨荣山 万章博 +2 位作者 刘学毅 张重王 赵坪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460,共7页
为探讨无砟轨道结构温度场分布,通过对成都地区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冬季温度场监测,分析了不同天气轨道结构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成都地区双块式轨道道床板冬季垂向温度荷载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道床板昼夜温... 为探讨无砟轨道结构温度场分布,通过对成都地区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冬季温度场监测,分析了不同天气轨道结构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基于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成都地区双块式轨道道床板冬季垂向温度荷载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道床板昼夜温度变化较大,支承层温度变化较小,道床板表面最大温差17.50℃,支承层底面最大温差0.35℃;随深度增大,温度变化幅值减小,道床板温度峰值滞后于气温峰值;轨道结构最大正温差出现在14:30左右,最大负温差出现在约08:00;道床板温度沿深度呈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块式无砟轨道 道床板 温度场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岔捣固车起道作业对道岔受力和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荣山 潘国瑞 +1 位作者 曹世豪 刘学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16,共9页
以CDC-16型道岔捣固车为例,建立道岔捣固车起道时道岔的受力模型,计算道岔捣固车在岔区不同枕位采用不同起道作业方式所需的起道力,并分析不同起道方式对钢轨、岔枕和扣件的影响,进而从轨道结构受力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起道方案。研究表明... 以CDC-16型道岔捣固车为例,建立道岔捣固车起道时道岔的受力模型,计算道岔捣固车在岔区不同枕位采用不同起道作业方式所需的起道力,并分析不同起道方式对钢轨、岔枕和扣件的影响,进而从轨道结构受力的角度提出合理的起道方案。研究表明:道岔捣固车的起道力、道岔的受力和变形均随着起道量的增大而增大;在道岔的转辙器、连接部分和岔后短岔枕区域采用正线起道方式即可完成起道作业;单次起道量为50mm时,在辙叉区域应使用三轨起道方式,而在岔枕最长的分岔区域必须使用人工辅助起道;单次起道量为30mm时,在辙叉区域和分岔区域均可采用三轨起道方式;采用较小的单次起道量虽然可以缓解道岔捣固车作业能力和轨道部件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作业效率较低,因此,单次起道量以15~30m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捣固车 起道力 起道方式 道岔 受力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的协同优化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杨荣山 袁仲荣 +1 位作者 黄向东 赵克刚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53-1055,1059,共4页
利用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与多目标优化工具,对悬架弹簧、减振器及横向稳定杆特性进行操纵稳定性与行驶平顺性的协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汽车的操稳性和行驶平顺性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得到了改善。
关键词 悬架 操纵稳定性 平顺性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