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皂角豆象幼虫龄期指标与判别
1
作者 李和萍 陈思雨 +1 位作者 武承旭 杨茂发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明确皂角豆象Megabruchidius dorsalis幼虫发育状况和最佳分龄指标,有助于为其预测预报及种群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室内饲养,逐日测量幼虫的头壳宽、上颚宽、体长和体宽等形态指标,并运用频次分布、多峰拟合、核密度估计法、Dyar法则... 明确皂角豆象Megabruchidius dorsalis幼虫发育状况和最佳分龄指标,有助于为其预测预报及种群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室内饲养,逐日测量幼虫的头壳宽、上颚宽、体长和体宽等形态指标,并运用频次分布、多峰拟合、核密度估计法、Dyar法则判断皂角豆象幼虫的龄数,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皂角豆象幼虫头壳宽和上颚宽多峰拟合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出4个明显的正态峰;仅头壳宽的Crosby指数小于0.1且Brooks指数较为稳定,说明幼虫的头壳宽度可作为划分龄期的形态指标,其1~4龄幼虫的头壳宽平均值分别为0.166、0.311、0.530、0.834 mm。室内28℃下饲养幼虫历期约为16 d,根据幼虫头壳宽和日龄的关系,1~4龄幼虫的日龄分别介于1~6、3~9、5~11 d和8~16 d之间。因此,皂角豆象幼虫可分为4龄,头壳宽作为其幼虫分龄最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皂角豆象 幼虫龄期 头壳宽 多峰拟合 核密度估计法 Crosby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竹舞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2
作者 袁进敏 朱绪立 +5 位作者 邹广 芶剑渝 黄纯杨 杨茂发 吴慧子 于晓飞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0,共7页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3龄幼虫对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1~5龄若蚜的捕食功能、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以此评估食蚜瘿蚊对竹舞蚜的控害潜能。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3龄幼虫对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1~5龄若蚜的捕食功能、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以此评估食蚜瘿蚊对竹舞蚜的控害潜能。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各龄期竹舞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其对1~2龄竹舞蚜的瞬时攻击率最大(0.527);对3龄竹舞蚜的处理时间最短(0.016 d),捕食能力(21.5)和日最大捕食量(61.3)最大。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竹舞蚜的搜寻效应随着竹舞蚜密度的上升而下降。种内干扰反应试验结果显示,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日均捕食量增加,捕食作用率降低,捕食者自身干扰作用增强,种内干扰反应方程分别为:E=0.4128 P^(-1.3232)(1~2龄),E=0.2559 P^(-1.2050)(3龄),E=0.2381 P^(-1.4423)(4龄),E=0.1355 P^(-0.9666)(5龄)。同一空间密度条件下,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3龄、4龄竹舞蚜若蚜具有选择偏好性,选择系数(Q)分别为1.75和1.05,对其余龄期若蚜无选择偏好性。研究表明,食蚜瘿蚊幼虫对竹舞蚜具有较好控害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竹舞蚜 捕食功能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烟区烟蚜蚜茧蜂种类调查和发生规律研究
3
作者 顾恒锋 韦学平 +5 位作者 石保峰 卢昌友 张得平 张森稳 杨洪 杨茂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蚜茧蜂是烟蚜的重要天敌类群,广西烟区烟蚜的蚜茧蜂种类及优势种的发生规律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2021—2023年连续三年对广西烟区烟蚜蚜茧蜂进行田间普查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西烟区烟蚜蚜茧蜂主要有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其中,烟蚜茧蜂... 蚜茧蜂是烟蚜的重要天敌类群,广西烟区烟蚜的蚜茧蜂种类及优势种的发生规律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2021—2023年连续三年对广西烟区烟蚜蚜茧蜂进行田间普查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西烟区烟蚜蚜茧蜂主要有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其中,烟蚜茧蜂占94.47%,菜蚜茧蜂占0.72%,非蚜茧蜂占4.81%,说明广西烟区优势蚜茧蜂为烟蚜茧蜂。烟蚜茧蜂发生规律主要呈单峰型,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僵蚜和烟蚜茧蜂的始发期,4月底至5月下旬是高峰期,6月上旬为发生末期,6月下旬直至烟叶采烤结束,烟田基本无烟蚜茧蜂发生,各烟区的僵蚜和蚜茧蜂发生情况也符合这一规律。该研究结果可为在广西烟区的合理利用蚜茧蜂防治烟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烟区 烟蚜茧蜂 种类调查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花椒棉蚜的捕食作用
4
作者 任鹏 狄雪塬 +3 位作者 李静静 于晓飞 吴慧子 杨茂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棉蚜是花椒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明食蚜瘿蚊对花椒棉蚜的捕食作用,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食蚜瘿蚊和花椒棉蚜的密度梯度,利用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花椒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 棉蚜是花椒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明食蚜瘿蚊对花椒棉蚜的捕食作用,本文通过设置不同的食蚜瘿蚊和花椒棉蚜的密度梯度,利用控制单一变量法探究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花椒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花椒棉蚜各龄期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模型;对花椒棉蚜1~2龄若虫的最大日捕食量最高,为27.548头;对花椒棉蚜各龄期若虫的搜寻效应均随蚜虫密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相同蚜虫密度下,3龄若虫的搜寻效应最大;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花椒棉蚜的捕食作用存在自身密度干扰作用,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平均捕食率则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1~2龄花椒棉蚜若虫表现出捕食偏好性选择,选择系数为1.815。综上,食蚜瘿蚊对花椒棉蚜具有良好的捕食潜能,田间推广应用的潜力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 花椒棉蚜 食蚜瘿蚊 捕食功能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挂不同高度及不同色板对‘白旗韭黄’主要害虫诱集和天敌规避效果研究
5
作者 肖陈明 贡秋罗布 +6 位作者 张龙 付军贤 邹广 赵庆训 杨茂发 徐芳玲 刘健锋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19-27,共9页
为了确定色板颜色、悬挂高度和种群动态对‘白旗韭黄’主要害虫诱集和天敌规避的效果。本研究以黄、蓝、黑3种色板分别悬挂0、20、40 cm于田间对主要害虫和天敌进行持续5个月的诱集。结果表明:色板共诱集昆虫纲10目38科67种,腹足纲1目2... 为了确定色板颜色、悬挂高度和种群动态对‘白旗韭黄’主要害虫诱集和天敌规避的效果。本研究以黄、蓝、黑3种色板分别悬挂0、20、40 cm于田间对主要害虫和天敌进行持续5个月的诱集。结果表明:色板共诱集昆虫纲10目38科67种,腹足纲1目2科2种,蜱螨亚纲1目1科1种。色板主要诱集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昆虫,诱集数量为双翅目>半翅目>鞘翅目。黄板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台湾韭蚜的引诱效果最佳,黑板对瓢甲科天敌规避效果最好。悬挂离地40 cm的黄板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台湾韭蚜的诱集效果最好,蓝板悬挂20 cm时对瓢甲科的规避效果最差。韭菜迟眼蕈蚊和台湾韭蚜在调查期的7月中旬达到诱集高峰期,韭菜迟眼蕈蚊从10月中旬后开始呈上升趋势,瓢甲科在8月中旬至11月底种群动态呈两个高峰期,分别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因此,从7月中旬至8月中旬以及10月底开始悬挂离地40 cm黄板对‘白旗韭黄’害虫防治效果、天敌规避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韭菜迟眼蕈蚊 台湾韭蚜 色板 悬挂高度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梦莎 王雄 +4 位作者 李帅 杨茂发 黄纯杨 于晓飞 吴慧子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63-68,共6页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Boyer)是茶树的重要害虫,评估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对茶蚜的防控潜能,为大田释放天敌食蚜瘿蚊防治茶蚜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条件下,探索了饥饿处理24 h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3龄茶蚜的捕食功... 茶蚜Toxoptera aurantii(Boyer)是茶树的重要害虫,评估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对茶蚜的防控潜能,为大田释放天敌食蚜瘿蚊防治茶蚜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条件下,探索了饥饿处理24 h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3龄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的种内干扰作用,试验完成后继续饲喂,直至食蚜瘿蚊羽化,观察其性别。结果表明:食蚜瘿蚊雌、雄幼虫对茶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雌、雄幼虫的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9.1、24.5头,瞬时攻击率(a′)分别为0.780、0.459,处理时间(T_(h))分别为0.052、0.041 d;食蚜瘿蚊捕食量随着茶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搜寻效应随着茶蚜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自身密度干扰方程为E=0.421 P^(-0.892),相同的猎物密度下,雌虫的搜寻效应高于雄虫。食蚜瘿蚊对茶蚜具有较好的控害潜能,且雌虫对茶蚜的控害能力优于雄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蚜瘿蚊 茶蚜 捕食功能 搜寻效应 种内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蚜瘿蚊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
7
作者 郑梦瑶 任鹏 +3 位作者 申修贤 于晓飞 杨相 杨茂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4期86-92,共7页
大豆蚜是大豆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究食蚜瘿蚊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食蚜瘿蚊和大豆蚜密度梯度,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食... 大豆蚜是大豆的一种重要害虫,为探究食蚜瘿蚊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本研究设置了不同的食蚜瘿蚊和大豆蚜密度梯度,采用单一变量法探究了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各龄期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对大豆蚜3龄若虫的最大日捕食量最高,为32.573头;对大豆蚜各龄期若虫的搜寻效应随大豆蚜密度升高而降低,相同密度下对大豆蚜4龄若虫的搜寻效应最大,但在40头和50头密度时3龄若虫的搜寻效应大于4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作用随自身密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捕食作用率亦随密度升高而降低;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大豆蚜3龄若虫表现出捕食偏好性,选择系数Q=1.767。该研究表明,食蚜瘿蚊对大豆蚜具有良好的捕食潜能,可应用于田间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蚜 食蚜瘿蚊 捕食功能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大叶蝉亚科昆虫种类纪要(半翅目:叶蝉科)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茂发 倪俊强 +1 位作者 孟泽洪 李子忠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9年第6期475-484,共10页
笔者系统整理记述了海南大叶蝉亚科昆虫12属48种,其中含1新种:张氏窗翅叶蝉Mileewa zhangi Yanget Li,sp.nov.;9海南新记录种:曲斑边大叶蝉Kolla insignis Distant、格氏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grahami Young、指突条大叶蝉Atkinsoniell... 笔者系统整理记述了海南大叶蝉亚科昆虫12属48种,其中含1新种:张氏窗翅叶蝉Mileewa zhangi Yanget Li,sp.nov.;9海南新记录种:曲斑边大叶蝉Kolla insignis Distant、格氏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grahami Young、指突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dactylia Yanget Li、黄脉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xanthovena Yanget Li、金翅斑大叶蝉Anatkina vespertinula(Breddin)、钩突斑大叶蝉Anatkina harpaga Yanget Li、窗翅叶蝉Mileewa margheritae Dis-tant、钩茎窗翅叶蝉Mileewa harpa Yanget Li和尖头窗翅叶蝉Mileewa sharpa Yang。并确认横凹大叶蝉Bothrogo-nia transversa Young,1986、紫荆边大叶蝉Kolla zijingae Caiet He,2002和品纹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trinotata Caiet He,2002分别是钩凹大叶蝉Bothrogonia hamataYanget Li,1980、月斑边大叶蝉Kolla lunulata Liet Wang,1992和指突条大叶蝉Atkinsoniella dactylia Yanget Li,2000的新异名。研究标本除钩突斑大叶蝉的检视标本保存在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外,其余标本均保存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半翅目 叶蝉科 大叶蝉亚科 新种 新异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柏瘦筒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被引量:1
9
作者 杨茂发 骆军科 金道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3,共3页
瘦筒天牛ObereaatropunctataPic是黄柏PhellodendronchinenseSchneid的重要枝干害虫之一 ,在贵州黔南地区 1a发生 1代 ,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幼虫蛀食黄柏枝条 ,成虫取食嫩叶、嫩梢或叶脉皮层。寄主仅发现黄柏 1种。
关键词 黄柏 瘦筒天牛 生物学特性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斑大叶蝉属一新种(同翅目:大叶蝉科)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茂发 李子忠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1999年第1期15-16,共2页
文中记述大叶蝉科,斑大叶蝉属AnatkinaYoung一新种,钩突斑大叶蝉AnatkinaharpagaYangetLisp.nov.。
关键词 同翅目 大叶蝉科 斑大叶蝉属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瘤头蚜Tuberocephallusmomonis(Matsumura)发生规律及防治
11
作者 杨茂发 廖启荣 汪廉敏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2期46-50,共5页
研究表明:一年之中,桃瘤头蚜发生12~14代。各代平均发育期:干母17天,干雌12天,春季迁移蚜15天,性母22天,性蚜27天。秋季从夏寄主迁返桃树的有翅蚜即为性母,在桃树上产雌雄性蚜,支配产卵越冬。桃瘤头蚜最适温度... 研究表明:一年之中,桃瘤头蚜发生12~14代。各代平均发育期:干母17天,干雌12天,春季迁移蚜15天,性母22天,性蚜27天。秋季从夏寄主迁返桃树的有翅蚜即为性母,在桃树上产雌雄性蚜,支配产卵越冬。桃瘤头蚜最适温度范围为15~23℃。营养条件是影响桃瘤头蚜田间数量及分化的关键因素。在防治方法方面,测定了6种药剂治蚜的药效,以氧化乐果和甲甲磷为好;防治桃瘤头蚜应采用综合措施,控制桃瘤头蚜于卷叶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生规律 防治 桃瘤头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瘿华蛾的发生与防治
12
作者 杨茂发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0年第3期182-184,共3页
梨瘿华蛾是梨树枝干的主要害虫之一 ,为摸清该虫在贵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并结合室内饲养方法 ,于 1998~ 1999年在贵阳梨园对该虫的年生活史及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虫在贵阳一年发生 1代 ,以蛹在... 梨瘿华蛾是梨树枝干的主要害虫之一 ,为摸清该虫在贵阳地区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并结合室内饲养方法 ,于 1998~ 1999年在贵阳梨园对该虫的年生活史及习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该虫在贵阳一年发生 1代 ,以蛹在被害枝瘤瘿内越冬。翌年 2月下旬开始羽化为成虫 ,产卵在梨树枝条的缝隙处 ,3月中下旬卵孵化为幼虫蛀入梨树新梢内为害 ,被害枝逐渐形成瘤状虫瘿 ,10月上旬幼虫陆续化蛹越冬。影响该虫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天敌广齿腿姬蜂 ,其寄生率达 2 3%。在防治方法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瘿华蛾 果树害虫 发生规律 防治 梨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桦 杨伟 +4 位作者 杨春平 杨茂发 朱天辉 黄琼 潘武全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5-101,共7页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1时寄生率最高(86.67%)。林间释放川硬皮肿腿蜂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有良好的控制作用,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1时防治效果最好,为5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川硬皮肿腿蜂 学习经历 杨树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类昆虫信息化学物质在不同缓释载体上的释放速率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学琳 孔祥波 +3 位作者 张苏芳 王鸿斌 张真 杨茂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3-70,共8页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速率,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26℃,相对湿度50%~80%,气体流速300 m L·min-1),采用动态... 【目的】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信息化学物质的释放速率,为研发对昆虫信息素和寄主挥发物释放速率稳定、持效期长的仿生诱芯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4~26℃,相对湿度50%~80%,气体流速300 m L·min-1),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吸附剂Porapak Q)在不同时间收集小蠹虫4种聚集信息素成分、松毛虫2种性信息素成分和寄主挥发物2种萜烯成分在4种缓释载体上的释放量,用正己烷洗脱采样管后进行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在分析测试时间内,聚氯乙烯塑料膜缓释载体(Bubble cap)对小蠹烯醇(ipsenol)的释放速率高于小蠹二烯醇(ipsdienol),其4种异构体成分在第2,22,29天释放速率差异显著。第2天初次测试时聚集信息素成分具有较高的释放量,然后释放速率持续下降到第15天,第15~36天释放速率又迅速上升并在第36天达到最大释放量,然后又逐渐下降到低释放速率状态。封口的聚乙烯管缓释载体(PE tube,#730)不释放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醛和顺5,反7-十二碳二烯醇,而未封口的聚乙烯管缓释载体释放这2种成分,说明这2种松毛虫性信息素成分不能穿透聚乙烯管缓释载体1mm厚的管壁而释放。寄主挥发性成分α-蒎烯[S-(-)-α-蒎烯和R-(+)-α-蒎烯)在聚乙烯塑料瓶缓释载体(PE bottle)中的释放速率前期不稳定,43天后处于平稳低释放状态,释放高峰期内2种成分的释放速率在第15天和29天差异显著;但S-(-)-α-蒎烯与R-(+)-α-蒎烯平均释放速率差异不显著。反式马鞭草烯醇和顺式马鞭草烯醇在聚乙烯塑料纸缓释载体(PE pouch)中的释放模式相似,第2~15天是平稳低释放状态;第16天释放速率迅速上升,第36天(反式马鞭草烯醇)或第43天(顺式马鞭草烯醇)达到最大释放量,然后释放速率逐渐下降到低释放状态。在释放高峰期,2种成分的释放速率只有第43天差异不显著,其余时间段均差异显著。【结论】明确了昆虫信息化学物质在4种常用缓释载体上的释放模式及其诱芯在林间的释放动态特征,对评价仿生诱芯在害虫种群监测和防控中的使用效果具有指导意义,可为生产上针对不同信息化学物质选用最适宜的缓释载体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学物质 缓释载体 释放速率 气相色谱 小蠹烯醇 马鞭草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木蠹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4
15
作者 杨燕 杨茂发 +3 位作者 杨再华 张恒 黄吉勇 余金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4,171-174,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 利用扫描电镜对云南木蠹象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木蠹象成虫触角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在雌、雄成虫触角上均存在6种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脚形感器、芽形感器、端指形感器和腔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和端指形感器的数量较多;此外,雌成虫触角还有双芽形感器,雄成虫触角上还有耳形感器。与端指形感器、脚形感器、双芽形感器结构相同的感器在鞘翅目已有的研究资料中还未见报道,是新发现的昆虫触角感器。对云南木蠹象触角不同种类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的分布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木蠹象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斑天牛的交配产卵行为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桦 杨伟 +3 位作者 杨茂发 杨春平 潘武全 冯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92,共5页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 采用室内试验与室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斑天牛的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云斑天牛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包括相遇抱对、插入输精和配后保护3个阶段。在交配过程中雄虫有多次插入输精现象,一次完整的交配过程平均需要17.81min。其中,输精前抱对平均时间为2.16min,总输精时间平均为10.28min,交配过程中每次插入输精时间平均为23.4s,配后保护时间为5.37min。野外交配行为与室内试验结果一致。云斑天牛雌、雄个体交配次数差异很大,而且寄主植物对云斑天牛聚集和交配有明显影响。不同补充营养寄主对产卵量的影响试验中,云斑天牛取食光皮桦和法国冬青的枝皮面积(572.47,370.83mm2)以及取食后的平均每天每头产卵量(2.44和1.80粒)最大,显著高于杨树、核桃和旱柳(P<0.05)。对产卵诱木的选择试验中,在杨树和核桃木段上的产卵量最大。羽化出孔后单独饲养8天的云斑天牛在第10到14天之间达到产卵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天牛 交配 产卵 行为 寄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松针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被引量:34
17
作者 杨燕 杨茂发 +3 位作者 杨再华 黄吉勇 王超英 余金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3-177,共5页
The volatile from pine needles of Pinus yunnanensis was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volatile were analyzed by GC-MS and their rative contents was determin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The volatile from pine needles of Pinus yunnanensis was extract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volatile were analyzed by GC-MS and their rative contents was determined by area normalization. 53 compounds were separated,50 of them were identified.These 50 compounds amounted totally to about 94% of the components in the volatile and 97.467% of the total peak area. The maior components of the volatile were palmitamide(16.581%)and germacrene D(15.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松针 挥发物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蓝莓病虫害调查及防治方法初报 被引量:25
18
作者 任艳玲 周杰 +6 位作者 杨茂发 王勇 王瑞 于晓飞 王娟 余寒 王涛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105,108,共5页
为全面了解贵州蓝莓病虫害发生及为害情况,2013—2014年在贵州蓝莓主产区进行系统调查。共发现为害蓝莓的病虫害23种,其中病害11种,虫害12种。在综合分析病虫害为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贵州蓝莓防治的主要对象是灰霉病、金龟子和果... 为全面了解贵州蓝莓病虫害发生及为害情况,2013—2014年在贵州蓝莓主产区进行系统调查。共发现为害蓝莓的病虫害23种,其中病害11种,虫害12种。在综合分析病虫害为害程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贵州蓝莓防治的主要对象是灰霉病、金龟子和果蝇,对这3种重大病虫害的为害和防治作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蓝莓 病虫害 调查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织叶野螟触角感器的超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曼 任春光 +2 位作者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7-111,I0001-I0002,共7页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螟蛾科 竹织叶野螟 触角 感器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缟螟-白茶虫茶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3
20
作者 尚小丽 杨茂发 +1 位作者 白智江 刘健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21,共5页
首次对贵州主要虫茶品种米缟螟-白茶虫茶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利用白茶饲喂米缟螟幼虫获得米缟螟-白茶虫茶,分析其一般营养成分、茶特征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重金属组成,并以三叶虫茶和常规... 首次对贵州主要虫茶品种米缟螟-白茶虫茶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对其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利用白茶饲喂米缟螟幼虫获得米缟螟-白茶虫茶,分析其一般营养成分、茶特征物质、氨基酸、脂肪酸、矿物质和重金属组成,并以三叶虫茶和常规茶为参照,对米缟螟-白茶虫茶的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米缟螟-白茶虫茶的氨基酸总量较高,其8种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39.56%,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75.46%,4种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6.39%,必需氨基酸评价显示米缟螟-白茶虫茶的氨基酸模式接近大豆且远优于常规茶,其Mg、Ca、Fe含量,重金属含量无超标。由此可见,米缟螟-白茶虫茶氨基酸和矿物质含量丰富、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较合理,是优质蛋白和安全的氨基酸补给佳品,具较高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茶 米缟螟 白茶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