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诸子研究视野下的国别论:秦
1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4期7-17,共11页
秦国从僻处西隅到在春秋、战国时代称“霸”争“雄”,最终完成结束中国历史上数百年诸侯割据征战局面的大一统事业,与其采用并坚持法家思想主张,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密不可分。郭沫若在诸子研究时期着力考察春秋中期以至战国末期... 秦国从僻处西隅到在春秋、战国时代称“霸”争“雄”,最终完成结束中国历史上数百年诸侯割据征战局面的大一统事业,与其采用并坚持法家思想主张,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治国方略密不可分。郭沫若在诸子研究时期着力考察春秋中期以至战国末期的社会发展演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利于其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演变脉络和内在机理的脉络梳理与清晰认识,为其后来将两种社会形态的分界点确定在春秋、战国之交,奠定了重要研究基础。但郭沫若在看到法家对秦国图强争霸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秦国到嬴政时代实现天下一统却评价不高,甚至赋予许多负面意义,显得不太客观公允,也与历史真实不尽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诸子研究 秦国 法家思想 战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心为本”与执政“赶考”——关于《甲申三百年祭》的不同解读
2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24年第1期2-12,共11页
《甲申三百年祭》问世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有国民党政客及其官方舆论的恶意诋毁,有不同思想立场研究者的多种评价,有中国共产党几代政治家的不同阐释,这本身就足以说明,文章的内涵丰富而深刻,释读的时空张力很大。郭沫若通过... 《甲申三百年祭》问世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有国民党政客及其官方舆论的恶意诋毁,有不同思想立场研究者的多种评价,有中国共产党几代政治家的不同阐释,这本身就足以说明,文章的内涵丰富而深刻,释读的时空张力很大。郭沫若通过明朝末期走向衰败和崇祯最后亡国,以及李自成在推翻这个封建专制王朝的过程中由胜利转向失败的原因追寻,旨在揭示人心向背是崇祯、李自成及一切当权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历史发展规律颠扑不破。中国共产党在“取天下”和“守江山”的一路“赶考”中,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宗旨,故能成功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了让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申三百年祭》 “人心为本” 执政“赶考” 政治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戒论诗:尚意与崇杜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1998年第2期61-68,共8页
张戒论诗:尚意与崇杜杨胜宽《岁寒堂诗话》,虽只有上下两卷,共计六十九条,在南宋林林总总的诗话中算是渺乎小者,但人们讨论中国诗话史,不得不提到它;特别是研究宋代的诗歌理论和杜诗学,须得加以留意。其重要性,按照人们的一般... 张戒论诗:尚意与崇杜杨胜宽《岁寒堂诗话》,虽只有上下两卷,共计六十九条,在南宋林林总总的诗话中算是渺乎小者,但人们讨论中国诗话史,不得不提到它;特别是研究宋代的诗歌理论和杜诗学,须得加以留意。其重要性,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一是在当时苏、黄诗学未替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岁寒堂诗话》 张戒 江西诗派 杜诗 黄庭坚 杜甫 苏轼 尚意 陶渊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与杜甫》研究综述 被引量:5
4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09年第2期59-67,共9页
一、研究情况概述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由于这本书是郭沫若研究著作的封笔之作,又是在“文革”的特殊背景下写成的,无论是该书所持的基本观点,还是其写作的主客观原因... 一、研究情况概述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自1971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来,已经经历了近40个年头。由于这本书是郭沫若研究著作的封笔之作,又是在“文革”的特殊背景下写成的,无论是该书所持的基本观点,还是其写作的主客观原因,都引起各方面人们的探讨兴趣。当20世纪80年代末王锦厚写《〈李白与杜甫〉的得失》对此前二十年该书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时,就估计有关的研究论文在50篇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与杜甫》 20世纪80年代末 作家出版社 综述 主客观原因 研究著作 “文革” 研究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眼中的“宗教家”墨子——关于郭沫若从负面评价墨子的原因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4年第1期26-33,共8页
在郭沫若长达50余年对于墨子的认识与评价中,始终坚持对其思想立场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完全负面评价,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学者与之争议不已的未了话题,也是颇为让研究者感到困惑和费解的现象。梳理并剖析郭沫若认识评价墨子的思维脉络、方法路... 在郭沫若长达50余年对于墨子的认识与评价中,始终坚持对其思想立场进行批判和否定的完全负面评价,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学者与之争议不已的未了话题,也是颇为让研究者感到困惑和费解的现象。梳理并剖析郭沫若认识评价墨子的思维脉络、方法路径,依照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及其所持的宗教观念,对"宗教家"墨子,得出这种评价结论是必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墨子思想 宗教家 帝王本位 负面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甫的平民角色与平民情怀——兼论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13年第1期25-35,共11页
杜诗记录中唐时代历史乱象与遍地疮痍的社会良知及创作动力自何而来?笔者以为源于杜甫贯穿一生的平民生活体验及其由此形成的推己及人的平民情怀。由奉儒者、游观者、干谒者、客居者、卧疾者串联而成的平民角色,决定了杜甫必然具备平民... 杜诗记录中唐时代历史乱象与遍地疮痍的社会良知及创作动力自何而来?笔者以为源于杜甫贯穿一生的平民生活体验及其由此形成的推己及人的平民情怀。由奉儒者、游观者、干谒者、客居者、卧疾者串联而成的平民角色,决定了杜甫必然具备平民化特征的仁爱情怀、天地情怀、酸辛情怀、迁徙情怀与伤痛情怀。文章还就郭沫若关于杜诗的"人民性"与杜甫的"地主生活"问题进行了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平民角色 平民情怀 郭沫若 杜甫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郭沫若评价荀子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7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1年第3期15-21,共7页
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荀子,是在"抑孟而扬荀"的学术潮流背景下进行的。对于这个主观上"不喜欢"的先秦最后一位儒家思想大师,郭沫若全面考察分析了荀子的宇宙观、人性论、社会思想和政治理论,既揭示了荀子综合... 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研究荀子,是在"抑孟而扬荀"的学术潮流背景下进行的。对于这个主观上"不喜欢"的先秦最后一位儒家思想大师,郭沫若全面考察分析了荀子的宇宙观、人性论、社会思想和政治理论,既揭示了荀子综合百家思想所建立的具有"杂家"色彩、援法入儒的理论体系,又深入分析了其思想观点所存在的诸多矛盾,荀子思想的"特创性"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荀子评价 宇宙观 性恶论 社会观念 王霸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品·气韵·诗史——惠洪论杜及论诗述评 被引量:3
8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02年第1期1-9,共9页
惠洪作为宋代著名的诗僧 ,对杜甫极为推崇 ,不仅对其诗的“诗史”价值有独特的体认 ,而且对他的人品高度赞美 ,认为这是诗人取得集大成艺术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其论杜的角度与尺度 ,既与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主流意识相一致 ,也有其独... 惠洪作为宋代著名的诗僧 ,对杜甫极为推崇 ,不仅对其诗的“诗史”价值有独特的体认 ,而且对他的人品高度赞美 ,认为这是诗人取得集大成艺术成就的最重要因素。其论杜的角度与尺度 ,既与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主流意识相一致 ,也有其独到之处。本文还探讨了惠洪论诗的有关思想。惠洪论杜及论诗与文人主流意识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洪 “诗史” 诗僧 文人 杜甫 宋代 诗人 苏轼 独特 人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人所体认的杜甫精神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00年第3期47-56,共10页
关键词 杜甫 宋人 杜诗学 诗论家 文学流派 体认 学思 唐宋 北宋 宋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大海女神——《女神》文学意象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07年第1期1-9,共9页
郭沫若的新诗代表作《女神》是他早期受泛神论思想影响创作而成的。本文重点探讨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与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关系,并从意象分析角度,考察《女神》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天、地、人三维意象体系的构建,以... 郭沫若的新诗代表作《女神》是他早期受泛神论思想影响创作而成的。本文重点探讨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与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关系,并从意象分析角度,考察《女神》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天、地、人三维意象体系的构建,以及自我(人极)在三维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神》 太阳 大海 女神 自我 天人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比稷契”与杜甫的社会理想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06年第4期1-9,共9页
杜甫“自比稷契”曾引起后世人们的广泛争议,焦点就在于怎样看待和评价诗人的政治理想。本文认为,“自比稷契”既是杜甫的政治理想,又是他的社会理想的一种表达;杜甫是否具有稷契的政治才能或是否实现了那样的政治抱负,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杜甫“自比稷契”曾引起后世人们的广泛争议,焦点就在于怎样看待和评价诗人的政治理想。本文认为,“自比稷契”既是杜甫的政治理想,又是他的社会理想的一种表达;杜甫是否具有稷契的政治才能或是否实现了那样的政治抱负,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能简单归咎于他的言高才疏,而应该从他作为一个具有深厚仁义情怀和强烈社会使命感的诗人的角度,去评判其所表达的社会和谐理想的意义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稷契 政治理想 社会理想 社会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文化抗战的历史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05年第4期1-8,共8页
郭沫若在八年抗战中所从事的文化抗战工作,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他用这种形式,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工作,唤起和组织全民族投身反抗异族侵略者的救亡图存伟大事业;他把个人... 郭沫若在八年抗战中所从事的文化抗战工作,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他用这种形式,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宣传教育工作,唤起和组织全民族投身反抗异族侵略者的救亡图存伟大事业;他把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他成长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文化抗战 文化选择 文化宣传 文化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集大成”义解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14年第3期1-9,共9页
杜诗集大成的评价由来已久,但中唐以后的评论者往往因为对其内涵理解的偏差而引起争议。后人的批评之声,多集中于元稹《杜君墓系铭》对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的崇高评价,认为既挑起李、杜优劣的长久纷争,又没有真正把握杜诗的精髓。其实,这... 杜诗集大成的评价由来已久,但中唐以后的评论者往往因为对其内涵理解的偏差而引起争议。后人的批评之声,多集中于元稹《杜君墓系铭》对杜甫及其诗歌创作的崇高评价,认为既挑起李、杜优劣的长久纷争,又没有真正把握杜诗的精髓。其实,这是人们误读元稹的文章而造成的看法,他的整篇文章,对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境界高度重视,且认为其诗集古今之大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的。北宋苏轼、秦观对杜诗集大成内涵的丰富完善作出了贡献,从而最终确立了杜诗集大成的作用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杜诗 集大成内涵 评价变化与争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宋人读杜诗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04年第3期11-18,共8页
杜甫其人其诗在宋代受到特别的关注 ,表现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间形成的阅读、研究杜诗的热潮。在两宋读杜诗的热潮中 ,受不同时期政治局势和士人心理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的阅读方式和关注重点。北宋中期以前 ,士人企图从杜... 杜甫其人其诗在宋代受到特别的关注 ,表现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间形成的阅读、研究杜诗的热潮。在两宋读杜诗的热潮中 ,受不同时期政治局势和士人心理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的阅读方式和关注重点。北宋中期以前 ,士人企图从杜诗中寻找诗歌创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技巧 ,为确立宋代文学发展道路和艺术风格提供借鉴 ,可称之为找寻式读杜诗 ;北宋中期士人对杜诗的阅读 ,注重发掘其创作精神和诗人人格、气度、情怀对作品的决定性作用 ,可称之为发掘式读杜诗 ;而在两宋之交和南宋灭亡过程中 ,士人因与杜甫的某些相似经历 ,阅读杜诗表现为体验式的 ,认同杜诗的强大表现力与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士人 杜甫 宋代文学 两宋 热潮 宋代文人 诗歌创作 诗人 创作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苏轼、郭沫若对杜甫评价的异同看其接受的差异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第4期41-50,共10页
苏轼与郭沫若同为受巴蜀文化孕育而成长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其成长过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杜甫人格及诗歌的浸润与影响,二人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和评价,既有相似的方面,又有差异的方面,而从这相似与差异的两面,可以看出各自对杜甫接受... 苏轼与郭沫若同为受巴蜀文化孕育而成长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其成长过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杜甫人格及诗歌的浸润与影响,二人对杜甫其人其诗的认识和评价,既有相似的方面,又有差异的方面,而从这相似与差异的两面,可以看出各自对杜甫接受的时代性、个体性、风格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郭沫若 杜甫 杜诗 接受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门人士论杜异同评述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11年第2期1-11,共11页
以苏轼为代表的苏门人士,因为共同的文学追求和文学观念而结成文人群体,对宋代文学特征的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宋诗风格的形成,是与宋人普遍推崇杜甫、学习杜诗的进程相终始的。考察苏门人士评价杜甫,学习杜诗,呈现出同异互现、同... 以苏轼为代表的苏门人士,因为共同的文学追求和文学观念而结成文人群体,对宋代文学特征的确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宋诗风格的形成,是与宋人普遍推崇杜甫、学习杜诗的进程相终始的。考察苏门人士评价杜甫,学习杜诗,呈现出同异互现、同中有异、各有侧重的种种复杂特征,既体现了这一文人群体立"门"的开放与多元,又说明杜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集大成者内涵的丰富与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人士 杜甫 杜诗 评价 学习方法 异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郭沫若对曹植的评价说到替曹操翻案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0年第2期5-10,共6页
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中,其关于曹氏父子的翻案性评价备受关注。近年来许多论者认为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是为了迎合当时政治需要甚至是毛泽东个人的喜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分析了郭沫若《论曹植》对曹植的全面否定以... 郭沫若在20世纪40年代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中,其关于曹氏父子的翻案性评价备受关注。近年来许多论者认为郭沫若替曹操翻案,是为了迎合当时政治需要甚至是毛泽东个人的喜好,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分析了郭沫若《论曹植》对曹植的全面否定以及对曹操、曹丕的肯定,重点探讨其替历史和历史人物翻案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与评价标准,证明这是郭沫若由来已久、一以贯之的思想观念与研究风格,时下的"迎合"论观点与实际不符;同时,本文对郭沫若评价曹植的思维角度与评价逻辑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全盘否定曹植的观点与结论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历史与历史人物 曹植 曹操 翻案 思维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杜甫在严武幕府的心境、处境与作为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胜宽 《杜甫研究学刊》 2022年第2期19-32,共14页
严武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再次镇蜀,盛邀避乱于川北的杜甫回成都,并为之奏请官职。其目的在于让杜甫一家重归安定而有保障的生活状态。杜甫急切地返回成都,后在严武幕府中做了半年节度参谋,但最终因复杂原因而以辞幕收场。对于这段经历,正... 严武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再次镇蜀,盛邀避乱于川北的杜甫回成都,并为之奏请官职。其目的在于让杜甫一家重归安定而有保障的生活状态。杜甫急切地返回成都,后在严武幕府中做了半年节度参谋,但最终因复杂原因而以辞幕收场。对于这段经历,正史及诸多注家,均认为杜甫辞职,乃是不满严武未能善待故人所致。其实,无论从杜甫前后的生活情景看,还是从半年幕府经历看,他始终视严武为“知己”,并且始终心存感激报恩之情。杜甫选择辞幕,心态复杂,同僚不和、鲜有作为及向往自由闲适生活是其诱因,而起着决定作用的,则是杜甫的独特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严武幕府 复杂心态 处境 作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李白与杜甫》的争议说到郭沫若学术研究的实用性价值取向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9年第2期5-12,共8页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在问世以来的40余年间引起来自各方面的很大争议,从最初涉及"扬李抑杜"的种种学术观点的分歧,到后来围绕写作动机与全书主旨之众"说"纷纭,中间经历了学术评价尺度向非学术评价视角的重大转换...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在问世以来的40余年间引起来自各方面的很大争议,从最初涉及"扬李抑杜"的种种学术观点的分歧,到后来围绕写作动机与全书主旨之众"说"纷纭,中间经历了学术评价尺度向非学术评价视角的重大转换,这一研究与评价角度的转变,反映了学术界对该书解读重点的明显变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少评论者对郭沫若学术与人生得失评价的某些片面认识。郭沫若学术研究的鲜明个性及其与时俱进的实用性价值取向,导致其得失褒贬与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 学术争议 学术个性与时代性 实用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郭沫若对吕不韦的评价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胜宽 《郭沫若学刊》 2013年第1期33-40,共8页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高度肯定吕不韦的思想观念与政治主张,而全盘否定秦始皇的治国方略与历史功绩,这究竟是"刺世"的现实需要在学术研究中的曲折反映,还是郭沫若一贯学术思想的自然体现?本文通过郭沫若对吕不韦其...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高度肯定吕不韦的思想观念与政治主张,而全盘否定秦始皇的治国方略与历史功绩,这究竟是"刺世"的现实需要在学术研究中的曲折反映,还是郭沫若一贯学术思想的自然体现?本文通过郭沫若对吕不韦其人其书的评价,吕不韦思想倾向及其《吕氏春秋》思想内容的考察,以及吕不韦与秦始皇矛盾根源的发掘与梳理分析,证明郭沫若的评价观并非取决于"刺世"的政治动机,而是其一贯学术思想和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必然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秦始皇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