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原文化及其精神 被引量:12
1
作者 杨翰卿 《学习论坛》 2004年第10期67-71,共5页
中原文化包括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的理论文化、辉煌的三代文化 ,蕴涵着丰富的积极文化精神。总结和挖掘中原文化及其所蕴涵的文化精神 ,是有效利用河南丰厚文化资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中原 河南 中原文化 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三境界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4-119,共6页
方克立先生"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标志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或对这一文化观的契同境界,奠立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方向和理论自觉;作出"古... 方克立先生"最能心契和赞同的是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之义",标志方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第一境界或对这一文化观的契同境界,奠立了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的文化方向和理论自觉;作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阐释并大力弘扬,是方克立先生深化和发展了的境界或曰深化境界,表现出从理论自觉到理论自信、从高明到创进的推展;"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文化综合创新"论的升华或最新境界,在马、中、西三"学"中,蕴含"强魂健体、魂体相依方能成大用"的意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克立 张岱年 当代中国文化 综合创新 “马魂 中体 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知行观的理论创进和主要特色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翰卿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17,共6页
朱熹的知行理论是在继承孔孟和二程思想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其中在知行的轻重关系上,朱熹强调以力行为重,但不以知为轻,实际坚持的是行知并重、相须互发的知行统一观。这种看法与学界一般认为程颐"知重行轻"、朱熹"行... 朱熹的知行理论是在继承孔孟和二程思想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其中在知行的轻重关系上,朱熹强调以力行为重,但不以知为轻,实际坚持的是行知并重、相须互发的知行统一观。这种看法与学界一般认为程颐"知重行轻"、朱熹"行重知轻"的观点迥异其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二程 知行 知先行后 行重知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程洛学继承创新的理论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45-149,共5页
二程洛学作为宋代新儒学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学派,继承创新是其突出的理论特征。洛学儒学就是在继承创新的积极理论思维框架下所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它上承孔孟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和核心精神,援引吸纳、改造融合佛、道思想资料,从而使洛... 二程洛学作为宋代新儒学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学派,继承创新是其突出的理论特征。洛学儒学就是在继承创新的积极理论思维框架下所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它上承孔孟儒学的政治伦理思想和核心精神,援引吸纳、改造融合佛、道思想资料,从而使洛学成为思辨性和哲理化的儒学新形态,因而具有突出的创新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洛学 儒学 继承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与现代东亚价值观 被引量:2
5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儒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东亚国家近现代时期主要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现代东亚文明在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现代东亚价值,这种价值观的思想根基显然是儒学。事实已经和仍在继续证明... 儒学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东亚国家近现代时期主要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现代东亚文明在精神层面其核心是现代东亚价值,这种价值观的思想根基显然是儒学。事实已经和仍在继续证明,东亚模式基本是成功的、有活力的。儒家文化既处于东亚模式的结构性关系中,又处于历时性关系中,随着东亚模式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塑造。因此,儒家文化可以与现代化相结合,现代化割不断与传统的联系,在具有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历史背景中发展现代化事业,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好这种儒家文化传统资源,应当是现代化实践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现代 东亚 价值 东亚模式 现代化 制度创新 价值观 儒家文化 文化资源 开发利用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原文化实学精神 被引量:3
6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2-175,共4页
实学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中的实学精神是在先秦孕育,汉唐酝酿,宋元形成和发展,有明一代达到鼎盛并加以丰富的。至现代,中原实学精神产生了新的转进,被融创到了新的时代精神之中。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实学精神 经世致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翰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6-68,共3页
我国先秦道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 ,体系庞大 ,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先秦道家思想在元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历史观上 ,都有许多精深智慧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其历史地位 ,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 我国先秦道家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丰富 ,体系庞大 ,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活水源头之一。先秦道家思想在元哲学、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和社会历史观上 ,都有许多精深智慧 ,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其历史地位 ,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推动了儒家思想哲学层面递进。老子的“道”是不具有神秘化、人格化、意志化的品格 ,是对天命神权的否定 ;并且其辩证思维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道家 哲学思想文化 历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文化的和谐精神 被引量:4
8
作者 杨翰卿 《学习论坛》 2006年第11期63-67,共5页
中原文化蕴涵着深邃的和谐精神。崇尚和谐,倡导和谐,和谐发展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原文化精神的整体和谐、主体构成成分的自足和谐、各种中原文化构成的积极互动与和谐发展,是中原文化和谐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原文化的和谐精... 中原文化蕴涵着深邃的和谐精神。崇尚和谐,倡导和谐,和谐发展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原文化精神的整体和谐、主体构成成分的自足和谐、各种中原文化构成的积极互动与和谐发展,是中原文化和谐精神的重要特征。中原文化的和谐精神是河南乃至全国和谐社会建设巨大的文化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和谐精神 和谐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优秀传统: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的重要特色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翰卿 《学习论坛》 2003年第3期11-13,共3页
江泽民的文化思想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继承、丰富和发展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化方针和政策 ,进一步把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 江泽民的文化思想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继承、丰富和发展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化方针和政策 ,进一步把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强调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新的实践 ,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突出强调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文化观 ,是用新的论断和阐释所形成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泽民 文化 优秀文化传统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翰卿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65-68,共4页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杨翰卿先秦时期,老子和孔子分别建立了以“道”和“仁”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这两种文化观念,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两位文化巨擘... 关于“道”、“仁”两个观念渊源的考察杨翰卿先秦时期,老子和孔子分别建立了以“道”和“仁”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组成部分的这两种文化观念,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是两位文化巨擘的创造和对中华民族与人类的伟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渊源 《老子》 “天” 《青铜时代》 郭沫若 以德配天 《吕氏春秋·古乐篇》 孔子 人的作用 至上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边缘中的高深造诣:清初少数民族学者高奣映的儒学创获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翰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5,共6页
清初云南的少数民族学者高奣映(白族或彝族),对于儒学倾心甚多、成就显著,并且个性特征十分鲜明。他在《太极明辨》中确立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的哲学思想观念,其对于宋儒周敦颐、朱熹"无极而太极"... 清初云南的少数民族学者高奣映(白族或彝族),对于儒学倾心甚多、成就显著,并且个性特征十分鲜明。他在《太极明辨》中确立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的哲学思想观念,其对于宋儒周敦颐、朱熹"无极而太极"理论命题的"明辨",显示出一种"原儒"的理论立场。高奣映的儒学成就在我国少数民族哲学中独树一帜,拓展了传统儒学在少数民族哲学思想文化中的融汇创新,深化了宋明理学固有的理论主题和哲学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奣映 儒学 少数民族哲学 太极 理气 动静 闲邪存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关系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5-104,共10页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的孕育阶段,经过深刻的"华夷之辨",处于关系建构、探索奠立时期。汉唐之间由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初始传播到深入影响,有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思维水平甚至显...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的孕育阶段,经过深刻的"华夷之辨",处于关系建构、探索奠立时期。汉唐之间由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初始传播到深入影响,有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思维水平甚至显现出与一定时期中原儒学文化的交流融通或理论同构性特征。五代十国两宋时期,演进到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各以本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为母体自主地消化融会儒学,元明清三朝转化创新并涌现出"释儒""伊儒"等少数民族儒学形态。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和而不同"、交融互动的关系,由外在到内生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儒学多元化理论形态的创新性建构,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重要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少数民族哲学文化 传播影响 转化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传统文化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精神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翰卿 《学习论坛》 2005年第9期7-10,共4页
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被称为文化大省。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的文化资源,变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为现实的多元效益,是我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途径。中原文化包括传统和现代两大文化结构。弘扬优... 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被称为文化大省。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的文化资源,变深厚的文化资源优势为现实的多元效益,是我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途径。中原文化包括传统和现代两大文化结构。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打造文化河南,已成为我省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髓是其积极伟大的民族文化精神。本文试图对中原传统的思想理论文化进行简要梳理,并进而分析其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为建设文化强省发掘精神动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强省 中原文化 精神价值 文化资源优势 民族文化精神 笔谈 优秀文化传统 文化大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告别贫困的根本
14
作者 杨翰卿 王凌 +1 位作者 徐初霞 秦健 《学习论坛》 1998年第8期37-38,共2页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这一目标的深层次问题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否提高。因为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永久地告别贫困,有效地遏止返贫和避免产生新的贫困。基于此,深入探讨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这一目标的深层次问题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否提高。因为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永久地告别贫困,有效地遏止返贫和避免产生新的贫困。基于此,深入探讨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途径和措施,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 我国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科学文化素质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地区 科学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素质 科技文化 文化扶贫 农村贫困人口 智力开发 劳动者 素质提高 途径和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15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4-77,89,共5页
宋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杨翰卿(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中国宋学,作为有宋以来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潮,经过明清实学、清代汉学的诘辨和激荡,并未衰落,而是在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近现代时期,仍以相当... 宋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杨翰卿(中共河南省委党校)中国宋学,作为有宋以来相当长历史时期的学术文化思潮,经过明清实学、清代汉学的诘辨和激荡,并未衰落,而是在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近现代时期,仍以相当的地位和作用发生着影响,具有俯仰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 程朱理学 思想文化 宋明理学 知行观 鸦片战争 五四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 学术文化 新黑格尔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学生命力的深刻阐释——《儒学的现代命运》的一种理解
16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125,共2页
崔大华先生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在道家和儒家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列入人民出版社"哲学史家文库"的三部大著《庄学研究》(1992年)、《儒学引论》(2001年)和《儒学的现代命运》(2... 崔大华先生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在道家和儒家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列入人民出版社"哲学史家文库"的三部大著《庄学研究》(1992年)、《儒学引论》(2001年)和《儒学的现代命运》(2012年),在海内外学术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庆贺崔大华先生《儒学的现代命运》一书出版,深入研究和总结他的学术思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于2012年10月14日上午举办了"《儒学的现代命运》出版暨崔大华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出版社、湖南师范大学、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40多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主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喻新安首先致辞,对"《儒学的现代命运》出版暨崔大华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崔大华先生的学术风范和学术业绩给予高度评价。崔大华先生在致辞中对各方面对他学术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对崔大华先生新出版的《儒学的现代命运》以及他的《儒学引论》、《庄学研究》、《庄子歧解》、《南宋陆学》等著作所包含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充分肯定了崔大华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对他3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的学术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会议开得很成功,特选出其中几篇发言稿刊登于此,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命运 现代阐释 儒学 生命 儒家传统 现代化进程 生活方式 学术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自觉建构——从高秀昌博士的研究谈起
17
作者 杨翰卿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58,共5页
高秀昌博士撰写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在系统、全面、深入阐释评析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深刻思考,具有自觉重构与创建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发散... 高秀昌博士撰写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在系统、全面、深入阐释评析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深刻思考,具有自觉重构与创建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发散性地使我们揭明:研究中国哲学(史),需要、可以和能够运用并包容多种多样的方法、模式和视角,不同方法(范式)的创新、探索和建构,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多样性进展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研究 方法论 多元开放 融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创新的当代特征和理论结构
18
作者 杨翰卿 《学习论坛》 2005年第8期15-16,共2页
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特征与时代特征。文化创新在理论结构上,可以归结为,文化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动力系统作用下,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文化创新资源,按照科学的创新标准和指导原则,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核心,具有积极理... 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特征与时代特征。文化创新在理论结构上,可以归结为,文化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动力系统作用下,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文化创新资源,按照科学的创新标准和指导原则,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核心,具有积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文化创造与革新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先进文化 文化创新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象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翰卿 高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28-33,共6页
冯友兰先生在五十年代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自这一观点提出至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从总体上看,对冯先生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是否定的。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文化热潮,... 冯友兰先生在五十年代就如何对待中国哲学遗产问题提出了被称为“抽象继承法”的观点,自这一观点提出至六十年代初期,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但从总体上看,对冯先生的这一观点基本上是否定的。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新的文化热潮,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冯先生的这一主张,而冯先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也进行反思,一方面承认其中有些提法欠妥,另一方面仍坚持这一基本主张。究竟怎样看待冯先生的这一主张?在现实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对这一观点进一步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继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冯友兰先生 哲学命题 哲学遗产 抽象意义 现实条件 基本主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一种释儒和融的哲学观念
20
作者 杨翰卿 叶堃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6-103,共8页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或文化中的释儒和融,体现在以本民族信仰的佛教思想与儒学和会相融,通过释儒并尊、释儒分立、释主儒辅等几种不同的特点而构建和形成,揭橥了佛教思想与儒学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历史发展中双向...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或文化中的释儒和融,体现在以本民族信仰的佛教思想与儒学和会相融,通过释儒并尊、释儒分立、释主儒辅等几种不同的特点而构建和形成,揭橥了佛教思想与儒学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哲学文化历史发展中双向良性互动的关系,成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一种重要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儒学 释儒 佛教思想 释儒和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