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认同的实践性与层次性——兼论政治认同的基础与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绘荣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0-59,共10页
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值得关注——“谁在认同”与“认同什么”,即政治认同的主体和客体。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需要,而主动地与认同客体进行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相较于政治... 在政治认同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值得关注——“谁在认同”与“认同什么”,即政治认同的主体和客体。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现实利益和价值观念的需要,而主动地与认同客体进行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相较于政治心理与政治权力维度,从实践性视角来理解政治认同更为全面。在政治认同这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包括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还涉及政治认同之客体,就其客体而言,基于政治系统稳定性的分析视角,政治认同亦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实践性与层次性这两种特性贯穿于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而政治认同的基础与机制作为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因子,充当着中介,在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之间发挥着联结作用,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实践性 层次性 基础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生性与预见性:艾伦·维尔达夫斯基论政治偏好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绘荣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53-57,共5页
经济学家假定人与生俱来是"理性人",其追逐经济效用的偏好是内生的;而诸如政治学等社科领域内的大部分理论家,常常关注人们如何得到自己所偏好的东西,几乎不去追问这种偏好从何而来或用生活常识解释之。维尔达夫斯基反对偏好... 经济学家假定人与生俱来是"理性人",其追逐经济效用的偏好是内生的;而诸如政治学等社科领域内的大部分理论家,常常关注人们如何得到自己所偏好的东西,几乎不去追问这种偏好从何而来或用生活常识解释之。维尔达夫斯基反对偏好内生说,亦批判那种以常识自居的偏好观,提出以共享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信念为表现形式的政治偏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具有外生性,并且还能预示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具有预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性 预见性 维尔达夫斯基 政治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惊变与重组:维尔达夫斯基的政治文化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绘荣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6-131,共6页
政治文化时常被视为一个静止的、缺乏活力的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它偏好"稳定性",难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变化。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另辟蹊径,尝试突破前辈学者过多关注政治文化静态层面的局限性,挖掘出其动态机制... 政治文化时常被视为一个静止的、缺乏活力的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它偏好"稳定性",难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政治变化。维尔达夫斯基的文化模式理论另辟蹊径,尝试突破前辈学者过多关注政治文化静态层面的局限性,挖掘出其动态机制,力图将政治文化与政治变化统一起来。根据维尔达夫斯基的研究,可以找到政治文化变化的两条常见路径——"惊变"与文化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变 文化重组 维尔达夫斯基 政治文化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二元的,还是多元的?——简论维尔达夫斯基对前人类型学的批判与继承
4
作者 杨绘荣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54,共5页
维尔达夫斯基依据"网格—团体"类型学将社会关系简化为五种基本的政治文化模式,提出"有限多元主义",倡导唯有五种文化模式并存,它们才能相互监督,取长补短,从而维系政治生活的稳定。而诸如孟德斯鸠、斯宾塞、涂尔... 维尔达夫斯基依据"网格—团体"类型学将社会关系简化为五种基本的政治文化模式,提出"有限多元主义",倡导唯有五种文化模式并存,它们才能相互监督,取长补短,从而维系政治生活的稳定。而诸如孟德斯鸠、斯宾塞、涂尔干、马克思、韦伯等前辈学者提出的形形色色的类型学,或者不完整,或者带有"二元论"色彩,或者维度不统一,不具备"网格—团体"类型学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论 多元论 维尔达夫斯基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多样性:国别差异,还是国内差异?——基于维尔达夫斯基与阿尔蒙德比较研究的视角
5
作者 杨绘荣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5-28,共4页
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着眼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的差异性,还没有深入到国家内部进一步探究一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从维尔达夫斯基文化模式理论的角度再次考察《公民文化》中的意大利案例,可以发现一国内部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单一性的,而... 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着眼于国家之间政治文化的差异性,还没有深入到国家内部进一步探究一国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从维尔达夫斯基文化模式理论的角度再次考察《公民文化》中的意大利案例,可以发现一国内部的政治文化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由四种或五种文化模式组成的多样性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多样性 民族性 维尔达夫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惊奇”理论:艾伦·维尔达夫斯基论政治文化的变化
6
作者 杨绘荣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政治文化作为一整套政治态度、信念和情感的集合体,常常被视为维系社会稳定的软因素,社会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它难以解释变化。维尔达夫斯基在批判"两分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五种政治文化模式,并进一步引入"惊奇"这一概... 政治文化作为一整套政治态度、信念和情感的集合体,常常被视为维系社会稳定的软因素,社会科学家们一般认为它难以解释变化。维尔达夫斯基在批判"两分法"的基础上,归纳出五种政治文化模式,并进一步引入"惊奇"这一概念,为政治文化的变化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路径,更重要的是,他将政治文化的变化与社会体制的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奇 维尔达夫斯基 政治文化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