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麸皮膳食纤维复合酶法改性工艺优化
1
作者 田英华 陈美方 +4 位作者 杨嘉琪 郭宏文 李冲 詹欣洁 杨系玲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4,共6页
作为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物,玉米麸皮(CB)含有丰富的总纤维,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目前研究表明,CB作为一种生物质资源,与麦麸、米糠等其他副产物相比,其膳食纤维的含量更高。以玉米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主要指标,结合吸附特性... 作为玉米淀粉加工的副产物,玉米麸皮(CB)含有丰富的总纤维,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目前研究表明,CB作为一种生物质资源,与麦麸、米糠等其他副产物相比,其膳食纤维的含量更高。以玉米麸皮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主要指标,结合吸附特性,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的复合酶法改性工艺: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同步添加,添加比例为1∶1,酶用量为4 mg/mL,料液比为1∶20,在初始pH 4.5、温度45℃的条件下水解12 h。与单酶法改性相比,复合酶法改性处理后SDF得率可达8.01%,持水力、持油力、膨胀力分别为4.09 g/g、2.42 g/g、2.39 mL/g,吸附特性得到改善。该研究结果可为玉米麸皮膳食纤维的产业化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麸皮 膳食纤维 酶法改性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基于叶龄指数的适宜追氮量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慧迪 杨克军 +7 位作者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吴琼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11-820,共10页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底施N60 kg/hm^2、P_2O_590 kg/h...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底施N60 kg/hm^2、P_2O_590 kg/hm^2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追施尿素态氮肥水平处理:0(N0)、40(N40)、90(N90)和140(N140)kg/hm^2,于叶龄指数为30%、45%、60%和75%时,随滴灌进行追施,以不追肥为对照(CK)。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和运转以及产量,计算了氮肥的利用率。【结果】随着玉米生育进程,在一定施肥范围内(0 150 kg/hm^2),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超过一定数量时(200 kg/hm^2),各指标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在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分别为6.92和2.69 mg/g,籽粒产量为11957.89 kg/hm^2,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23.76 g/plant、14451.50 kg/hm^2和85.86%;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9.10%和38.38k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在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在玉米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可显著提高光合利用率,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并增加产量,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叶龄指数 氮肥运筹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密组合对寒地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发明 杨克军 +14 位作者 李佐同 赵长江 王玉凤 徐晶宇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刘承 刘瑀 方永江 唐春双 王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7,共6页
为揭示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玉米高产措施,以郑单958为材料,选取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计5个水平,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料和密度... 为揭示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玉米高产措施,以郑单958为材料,选取氮肥、磷肥、钾肥和密度四因素作为试验因素,每个试验因素设计5个水平,按照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1/2实施)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肥料和密度组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因素各单因子对籽粒产量有较明显的影响,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趋势变化,影响顺序为施氮>密度>施钾>施磷,且单位水平施入量引起边际产量的减少量为施磷>密度>施钾>施氮;氮肥与磷肥之间的配合对产量的增加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要获得≥12231.97 kg·hm^(-2)的产量,氮肥、磷肥、钾肥及种植密度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氮肥246.24~279.59 kg·hm^(-2),磷肥133.77~151.52 kg·hm^(-2),钾肥82.85~97.16 kg·hm^(-2),种植密度79 676~85 324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施肥种类 种植密度 产量 寒地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寒地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谷英楠 杨克军 +10 位作者 王玉凤 张翼飞 赵长江 付健 赵莹 刘承 张发明 杨系玲 刘慧迪 刘瑀 方永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092-5096,共5页
[目的]研究寒地不同玉米(Zea maysL.)品种萌发及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特性.[方法]以14份寒地玉米品种为试材,在萌芽期及幼苗期对耐低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低温下(5 ~ 15℃),随着温度降低参试品种的发芽率均... [目的]研究寒地不同玉米(Zea maysL.)品种萌发及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特性.[方法]以14份寒地玉米品种为试材,在萌芽期及幼苗期对耐低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低温下(5 ~ 15℃),随着温度降低参试品种的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低温胁迫下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其中,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其中,久龙2、南北4、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南北4、哲单37、海玉5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结论]南北4、海玉5、哲单37为苗期耐低温型玉米品种;垦玉7、绥玉19、唐玉15、绥玉1、德美亚1、久龙2、蠡玉18为苗期中间型玉米品种;甘玉1、克单8、泽玉16、吉单522为苗期低温敏感型玉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低温胁迫 种子萌发 保护性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龄管理的氮肥运筹模式对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慧迪 杨克军 +7 位作者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吴琼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3-27,共5页
采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研究同一氮肥运筹对玉米不同叶龄时期的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龄指数为30%和45%分次等量追施氮肥处理时,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且可实现籽粒产量、干物质... 采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研究同一氮肥运筹对玉米不同叶龄时期的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龄指数为30%和45%分次等量追施氮肥处理时,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且可实现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5 785.79 kg·hm^(-2)、429.14 g·株-1、14 762.75 kg·hm^(-2)、8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膜下滴灌 叶龄指数 产量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点霉属菌株Hf-01作为防治双子叶杂草的微生物除剂初探 被引量:7
6
作者 于文莹 马婧 +2 位作者 杨系玲 范文艳 姜述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9,共9页
杂草不仅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对人工生态景观造成破坏性影响。以茎点霉属(Phoma sp)菌株Hf-01为研究对象,从作物和草坪草的安全性、杂草的敏感性和杂草防治小区试验对该菌株可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 杂草不仅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会对人工生态景观造成破坏性影响。以茎点霉属(Phoma sp)菌株Hf-01为研究对象,从作物和草坪草的安全性、杂草的敏感性和杂草防治小区试验对该菌株可开发为微生物除草剂的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菌株Hf-01对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荞麦和向日葵及草坪草品种草地早熟禾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大豆、绿豆、黄瓜和番茄对菌株Hf-01非常敏感。杂草敏感性试验表明,在供试的17种双子叶杂草中仅有藜、小藜、灰绿藜、车前、车轴草和鸡眼草对菌株Hf-01极为敏感;禾本科杂草稗草、狗尾草、金狗尾草和虎尾草对菌株Hf-01表现为不敏感。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环境湿度条件下,菌株Hf-01对部分双子叶杂草的防效可达80%。接种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f-01对敏感杂草的防除效果表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用量过低不利于其除草作用的发挥。综上所述,菌株Hf-01具有较好的微生物除草剂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茎点霉属 微生物除草剂 双子叶杂草 农作物 草坪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致病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于文莹 姜述君 +3 位作者 卜志新 马婧 杨系玲 范文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6-11,共6页
从野外自然患病的藜植株上分离一高致病菌株(Hf-05),经人工接种试验证实为侵染藜的病原菌。菌株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Hf-05为玉蜀黍赤霉菌的变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Hf-05的最适C源为麦芽糖,在麦芽糖中最易产孢,最适... 从野外自然患病的藜植株上分离一高致病菌株(Hf-05),经人工接种试验证实为侵染藜的病原菌。菌株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Hf-05为玉蜀黍赤霉菌的变种。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Hf-05的最适C源为麦芽糖,在麦芽糖中最易产孢,最适N源为硝酸钠;pH为8时生长速度最快,孢子萌发率最高;25℃是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为30℃;黑暗条件更有利于该菌株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菌 ITS序列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