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门诊患者中未识别出的双相障碍者的临床特征(英文)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发展 陆峥 +2 位作者 郭珍 张旭 杨程青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第2期71-78,共8页
背景双相障碍常未被识别或被误诊为单相抑郁。明确未被识别或被误诊的双相障碍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减少错误分类。目的调查门诊抑郁症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的比例,并分析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使用32项轻躁狂症状... 背景双相障碍常未被识别或被误诊为单相抑郁。明确未被识别或被误诊的双相障碍者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减少错误分类。目的调查门诊抑郁症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的比例,并分析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的临床特征。方法使用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ypomania Checklist-32,HCL-32)、心境障碍问卷(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MDQ)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对目前被诊断为抑郁症的100例门诊患者进行调查。对被重新诊断为双相障碍与仍然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29例(29%)抑郁症门诊患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其中双相Ⅰ型6例,双相Ⅱ型23例。与未更改诊断的抑郁症者相比,被重新诊断为双相障碍者年龄轻、起病早、发病次数多、受教育程度高,多为复发性抑郁且多伴精神病性症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55,95%CI=0.34~0.89)和精神病性症状(OR=9.12,95%CI=1.56~53.26)是双相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门诊抑郁症患者中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比例较高,尤其是双相Ⅱ型。与单相抑郁相比,诊断为抑郁症而为未被识别的双相障碍者年龄轻,更可能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识别出的双相障碍 抑郁症 门诊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性厌食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强 陈珏 +3 位作者 楼翡璎 杨程青 陈兴时 肖泽萍 《上海精神医学》 2010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性厌食(AN)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方法应用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采用纯音"Oddball"刺激诱发模式,对43例AN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进行认知性电位P300检测。结果 AN组P300中靶P3的潜伏期[(297.8±29.3)... 目的研究神经性厌食(AN)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点。方法应用Nicolet Bravo脑电生理仪,采用纯音"Oddball"刺激诱发模式,对43例AN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进行认知性电位P300检测。结果 AN组P300中靶P3的潜伏期[(297.8±29.3)ms]长于健康对照组[(285.6±19.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3);AN组靶P3波幅为(6.5±3.4)μV,低于健康对照组(9.8±3.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3,P<0.01)。2组的靶P2、靶N2及非靶P2的潜伏期、波幅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N患者的P300靶P3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性厌食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1基因rs821633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胡国芹 杨程青 +12 位作者 赵静 朱明环 郭向晴 鲍晨曦 贾思 徐阿红 介勇 汪作为 张晨 何永光 吕钦谕 禹顺英 易正辉 《上海精神医学》 CSCD 2015年第6期348-355,共8页
背景:既往研究报告显示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rupted-in-Schizophrenia 1 gene,DISC1)中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研究评估了SNP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 背景:既往研究报告显示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rupted-in-Schizophrenia 1 gene,DISC1)中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无研究评估了SNP与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DISC1基因中rs821633位点的SNP和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及首发年龄的相关性。方法:我们采用TaqM an基因分型技术对315例19岁之前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即"早发性")、407例19岁后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即"非早发性")和482名健康对照进行DISC1基因rs821633位点的SNP检测。我们使用生存分析研究rs821633(C)位点的危险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相比健康对照组,rs821633位点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在早发性(X^2=7.17,df=1,p=0.007;X^2=7.20,df=2,p=0.032)和晚发性(X^2=5.36,df=1,p=0.022;X^2=6.58,df=2,p=0.04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显著较高。然而,C/C基因型或C等位基因型的携带率在早发和晚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没有显著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rs821633(C)危险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首发年龄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我们证实了DISC1基因rs821633位点多态性的SNP与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未发现rs821633(C)危险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首发年龄之间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DISC1基因 传递不平衡检验 单核苷酸多态性 首发年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