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褶皱冲断构造形成演化影响的实验模拟:以库车坳陷西段米斯坎塔克背斜为例
1
作者 杨秀磊 吴珍云 +4 位作者 尹宏伟 王宏斌 董少春 崔键 马德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 为探明库车坳陷西段含盐褶皱-冲断带内盐下基底坡折带对盐上覆沉积盖层构造形成演化的影响,本次研究选取米斯坎塔克背斜为研究实例,基于地震剖面解译结果,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运行了两组挤压型砂箱模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在含盐沉积盆地中,受区域挤压应力作用,当盐下基底地层较为平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倾向于发育两翼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当盐下基底地层存在先存坡折带时,盐上覆沉积盖层易发育两翼非对称式的滑脱褶皱(盐相关褶皱)。(2)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对后期挤压变形中盐岩的侧向流动具有阻挡作用,促使盐岩在基底坡折带处聚集增厚,进而加强盐上覆地层的褶皱作用,导致盐上覆地层发育非对称式盐相关褶皱,且褶皱翼部易发育调节性逆冲断层。结合库车坳陷西段却勒地区盐下基底形态特征、米斯坎塔克背斜平面和剖面构造特征及实验模拟结果,推断研究区盐下先存基底坡折带分布对盐上覆地层构造变形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影响米斯坎塔克背斜构造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坡折带 盐构造 物理模拟 库车坳陷 米斯坎塔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盐沉积盆地挤压盐构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王莉 吴珍云 +5 位作者 尹宏伟 董少春 毕晨洁 杨秀磊 王福远 刘松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6-150,共15页
挤压盐构造是在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盐构造类型,对沉积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圈闭成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内,挤压盐构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指导了挤压型含盐沉积盆地油气藏勘探。在综合分析盐岩... 挤压盐构造是在区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盐构造类型,对沉积盆地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圈闭成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过去几十年内,挤压盐构造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有效指导了挤压型含盐沉积盆地油气藏勘探。在综合分析盐岩物理特性、挤压盐构造变形演化,以及盐构造形成对油气成藏分布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挤压盐构造变形演化特征,分析了国内外典型含盐褶皱冲断带及其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对比国内外含盐褶皱冲断带盐构造及典型油气藏,总结出国内外典型的含盐褶皱冲断带盐岩层均参与了构造变形,使得由造山带向盆地腹地,构造变形由强烈基底卷入逆冲推覆变形逐步过渡到薄皮滑脱褶皱变形,并影响褶皱冲断带内油气成藏的分布。最后,分析了目前我国含盐褶皱冲断带盐构造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盐构造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 挤压盐构造 含盐沉积盆地 油气成藏 构造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背斜变形机理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希晨 马德龙 +4 位作者 魏凌云 王宏斌 王彦君 刘文强 杨秀磊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具有多期叠加变形的特点,呼图壁背斜位于逆冲前缘,虽然距离天山较远,在剖面上却发育双层构造形态:深层为二叠系断陷—古隆起结构,浅层为侏罗系及上覆层断背斜构造,两者垂向叠置。为了明确呼图壁浅层背斜形成...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具有多期叠加变形的特点,呼图壁背斜位于逆冲前缘,虽然距离天山较远,在剖面上却发育双层构造形态:深层为二叠系断陷—古隆起结构,浅层为侏罗系及上覆层断背斜构造,两者垂向叠置。为了明确呼图壁浅层背斜形成主控因素以及深层和浅层垂向叠置的变形机理,在明确构造样式和变形规律的基础上,设计5组模型,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断陷—古隆起模型控制下的实验结果与地震剖面形态相似,断陷边缘古隆起作为主控因素,诱使上覆层优先变形发育背斜,证明呼图壁背斜深层和浅层构造具有时空耦合关系。浅层背斜的发育形态还受到下伏断陷规模、上覆层厚度和同构造沉积作用的联合控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垂向叠置构造关联和变形机理科学有效,为指导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地区的勘探生产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呼图壁背斜 变形机理 物理模拟 先存断陷 古隆起 上覆层厚度 同构造沉积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断层倾角和剥蚀作用对断陷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珍云 尹宏伟 +6 位作者 王福远 刘松 汪伟 孙彬涵 杨秀磊 钟军 黄荟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01-211,共11页
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和砂箱模拟实验,探讨和分析了断陷盆地中先存边界断层倾角变化和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沿着断陷盆地内不同倾角(45°~75°)的先存边界正断层,地层反转构造... 以中非Bongor盆地为例,结合区域构造解析和砂箱模拟实验,探讨和分析了断陷盆地中先存边界断层倾角变化和区域剥蚀作用对盆地正反转构造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沿着断陷盆地内不同倾角(45°~75°)的先存边界正断层,地层反转构造变形存在明显的差异。沿着高角度边界正断层(60°或75°),反转滑移相对比较困难,地层容易形成反转拖曳褶皱,而沿着低倾角边界正断层(45°),反转滑移较易发生,而地层褶皱变形则相对较弱。区域性剥蚀作用对断陷盆地反转构造演化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盆地内深、浅部地层反转的差异性特征方面。当无区域性剥蚀作用时,浅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和反转量要大于深部地层,而当区域性剥蚀作用发生后,深部地层沿高角度断层面的反转强度明显增大,拖曳构造和向斜构造发育更加明显,浅部地层褶皱则明显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断层倾角 剥蚀作用 砂箱模拟 断陷盆地 Bongor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