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展望
1
作者 张云野 杨睿睿 +1 位作者 王长丽 丽贞 《中国食品工业》 2025年第7期137-139,共3页
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力、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食品、医药、农业、畜牧业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综述了其生理功能及应用展望,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乳酸菌胞外多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乳酸菌 胞外多糖 生理功能 应用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肠膜明串珠菌GX-3产胞外多糖条件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华英 罗欣锦 +3 位作者 张云野 杨睿睿 叶广彬 王长丽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19,26,共6页
为了提高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GX-3的产量,本研究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提高胞外多糖(expolysaccharides,EPS)的产量,优化后EPS的产量达到40.27±1.26 g/L,是未优化前的3.02倍,并筛选得到蔗糖浓度、酵母提... 为了提高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GX-3的产量,本研究首先利用单因素试验提高胞外多糖(expolysaccharides,EPS)的产量,优化后EPS的产量达到40.27±1.26 g/L,是未优化前的3.02倍,并筛选得到蔗糖浓度、酵母提取物浓度、无水乙酸钠浓度以及初始pH值对EPS的产量起到显著影响。其次,利用正交试验继续优化产糖条件,结果表明,当蔗糖浓度为7%、酵母提取物浓度为0.6%、无水乙酸钠浓度为0.6%、初始pH值为7时,EPS含量最高,为50.76 g/L,比优化前提高了3.81倍。此外,GX-3 EPS对大豆油和葵花油的乳化率较高,分别为(79.35±1.67)%和(74.29±3.71)%。黏度特异性分析表明,该EPS展现出剪切稀释特性,是一种假塑性流体,在低温和中性环境下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肠膜明串珠菌 胞外多糖 优化 乳化性 黏度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明串珠菌TD1产胞外多糖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叶广彬 陈源红 +3 位作者 王长丽 杨睿睿 宾晓芸 银联飞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70-75,共6页
以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TD1为供试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该菌株产胞外多糖(EPS)条件,并对其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D1产胞外多糖的最优条件为蔗糖109 g/L、Ca2+0.2 mmol/L、无水乙酸钠6.7 g/L。在此优... 以柠檬明串珠菌(Leuconostoc citreum)TD1为供试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该菌株产胞外多糖(EPS)条件,并对其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TD1产胞外多糖的最优条件为蔗糖109 g/L、Ca2+0.2 mmol/L、无水乙酸钠6.7 g/L。在此优化条件下,EPS含量为(57.58±2.04)g/L,是优化前(32.71 g/L)的1.76倍。分别测定上述发酵条件获得的粗EPS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菌株TD1所产的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清除能力亦增强,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NO2-清除率分别为(55.23±2.18)%、(95.34±2.33)%、(56.61±3.09)%和(5.32±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明串珠菌 胞外多糖 响应面法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酸克雷伯氏菌乳酸脱氢酶基因敲除提高2,3-丁二醇产量 被引量:3
4
作者 叶广彬 银联飞 +3 位作者 王长丽 孙珊珊 杨睿睿 葛菁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8-162,共5页
乳酸脱氢酶(LDH)是乳酸生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敲除乳酸脱氢酶基因,理论上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乳酸的产生,提高2,3-丁二醇的产量和得率。该研究采用体外拼接方式构建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同源线性片段ldhL-Cmr-ldhR,将其电转化至Klebisella oxytoc... 乳酸脱氢酶(LDH)是乳酸生成途径中的关键酶,敲除乳酸脱氢酶基因,理论上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乳酸的产生,提高2,3-丁二醇的产量和得率。该研究采用体外拼接方式构建乳酸脱氢酶基因的同源线性片段ldhL-Cmr-ldhR,将其电转化至Klebisella oxytoca HD79中,通过Red同源重组技术筛选敲除成功的重组菌株,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及2,3-丁二醇产量检测验证。结果表明,重组菌株2,3-丁二醇产量为40.20 g/L、转化率为0.38 g/g和生产强度为0.48 g/(L·h),相比供试菌株分别提高了26.8%、11.8%和45.5%;而乳酸产量则由4.83 g/L下降至2.45 g/L,相比供试菌株降低了49.3%。该实验为后续进一步提高2,3-丁二醇的产量和扩大菌株选择范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酸克雷伯氏菌 乳酸脱氢酶 基因敲除 2 3-丁二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