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底水油藏堵水技术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曹建坤 杨生柱 +2 位作者 张宏强 何江 谢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80-81,88,共3页
对于长庆油区低渗砂岩底水油藏 ,适当封堵底水可抑制底水锥进 ,恢复水淹油井的正常产能。研制出 3种堵剂配方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封堵作用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判断底水水淹油井的出水层位和水锥体半径大小 ,根据施工井... 对于长庆油区低渗砂岩底水油藏 ,适当封堵底水可抑制底水锥进 ,恢复水淹油井的正常产能。研制出 3种堵剂配方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封堵作用与水驱采收率的关系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判断底水水淹油井的出水层位和水锥体半径大小 ,根据施工井区地质特征优选堵水工艺方法、堵剂配方 ,确定堵水施工参数。现场应用底水油藏堵水技术的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堵水技术 研究 堵水剂 微观模拟 地质选井 施工工艺 现场效果 数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类堵剂的堵水机理实验 被引量:17
2
作者 孙卫 杨生柱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2-335,共4页
真实砂岩孔隙模型驱替实验结果表明 ,聚丙烯酰胺类化学堵剂在储层孔隙中以优先选择封堵大孔道为主 ,堵剂进入孔道后的粘度变化为 :大段塞低粘度、大段塞高粘度和小段塞高粘度。封堵机理及堵效产生过程表现为 :孔道表面的吸附水膜机理凝... 真实砂岩孔隙模型驱替实验结果表明 ,聚丙烯酰胺类化学堵剂在储层孔隙中以优先选择封堵大孔道为主 ,堵剂进入孔道后的粘度变化为 :大段塞低粘度、大段塞高粘度和小段塞高粘度。封堵机理及堵效产生过程表现为 :孔道表面的吸附水膜机理凝胶网状絮凝体动力捕集机理物理堵塞粘弹封堵效应。另外 ,在相同堵水条件下 ,甲叉基聚丙烯酰胺 (PHMP)与粘土复合堵剂更适合于大孔道和裂缝性储集层的化学调剖堵水 ,而PHMP与TP - 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类堵剂 堵水机理 实验 采油 孔隙模型 驱替实验 封堵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剖剂对多孔介质的封堵行为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广彦 庞岁社 杨生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6-320,共5页
我国现有的调剖剂可分为单液法和双液法两大类。本文采用岩心流动实验装置。考察了现场常用的单液法、双液法两大类共4种调剖剂对不同渗透率岩心的封堵强度、封堵效率和封堵有效期。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各类调剖剂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 堵水剂 油田 调剖剂 封堵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长6层原油与天然气的溶解性
4
作者 邵创国 赖翔友 +1 位作者 杨生柱 王毅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66-368,共3页
长庆油田注气驱油先导性试验预计将在低渗透的安塞油田坪桥区进行。作为室内前期工作,研究了安塞长6层原油与长庆气田天然气及长庆气田天然气/马岭炼厂液化气混合气之间的混相性质,测定了油气混合体系中气相的组成、油相中溶解气体... 长庆油田注气驱油先导性试验预计将在低渗透的安塞油田坪桥区进行。作为室内前期工作,研究了安塞长6层原油与长庆气田天然气及长庆气田天然气/马岭炼厂液化气混合气之间的混相性质,测定了油气混合体系中气相的组成、油相中溶解气体的组成及油相(溶气原油)的高压物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安塞长6层原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 天然气 原油 油田 注气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羟甲基三聚氰胺的简易制备方法及其在油井堵水中的应用
5
作者 马广彦 杨生柱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79-181,189,共4页
讨论了影响三聚氰胺羟甲基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施工井场就地制备多羟甲基三聚氰胺的简易方法。在—12—30℃的井场条件下,用就地制备的多羟甲基三聚氰胺和部分水解甲又基聚丙烯酰胺为堵剂,在10口采油井上进行了选择性堵水试验,工艺成... 讨论了影响三聚氰胺羟甲基化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施工井场就地制备多羟甲基三聚氰胺的简易方法。在—12—30℃的井场条件下,用就地制备的多羟甲基三聚氰胺和部分水解甲又基聚丙烯酰胺为堵剂,在10口采油井上进行了选择性堵水试验,工艺成功率达到100%,增油减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堵水 三聚氰胺 羟甲基 堵水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堵—抽综合工艺对提高低渗透油田油井堵水效果的意义
6
作者 马广彦 杨生柱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1-93,共3页
目前,我国多数注水开发油田都相继进入了中高含水期,作为在中高含水期实现稳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油田堵水技术也正在向深部发展。经过一段现场堵水实践之后,目前多数油田都已将工作的重点从单一的油井堵水转移到对注水井吸水剖面的调整... 目前,我国多数注水开发油田都相继进入了中高含水期,作为在中高含水期实现稳产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油田堵水技术也正在向深部发展。经过一段现场堵水实践之后,目前多数油田都已将工作的重点从单一的油井堵水转移到对注水井吸水剖面的调整及井组堵水方向。但笔者认为,目前对发展油井堵水技术仍不可忽视。因为经验证明,当注水井隔层不发育,油层连通性不好或油水井间距过大时,单凭注水井调剖往往不能奏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田 油田 油井 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