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1
1
作者 杨琦琳 柴静 王坚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46例。舒芬太尼组麻醉诱导效应室TCI舒芬太尼0.5 ng/ml和血浆TCI丙泊酚3μg/ml,麻醉维持舒芬太尼0.3 ng/ml,丙泊酚3μg/ml输注;瑞芬太尼组麻醉诱导血浆TCI瑞芬太尼4 ng/ml和血浆TCI丙泊酚3μg/ml,麻醉维持瑞芬太尼3 ng/ml,丙泊酚3μg/ml输注。记录2组麻醉前(T0)、诱导后3 min(T1)、插管时(T2)、切皮(T3)、腹腔镜探查时(T4)、拔管(T5)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比较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统计2组丙泊酚的用量。结果:2组T1时心率比T0均显著降低(P<0.05),瑞芬太尼组T1时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2组在T2、T3、T4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T5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停药至拔管的时间少于舒芬太尼组(P<0.05);2组丙泊酚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I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平稳,但术毕TCI瑞芬太尼的患者应提前给予镇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瑞芬太尼 妇科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宫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1
2
作者 安小虎 徐韬 +2 位作者 王苑 杨琦琳 余大松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一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单胎急诊产妇108例,随机均分为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组(BF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药物分别为0.75%布比卡因5mg加芬太尼20μg和0.75%布比卡... 目的探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一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单胎急诊产妇108例,随机均分为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组(BF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药物分别为0.75%布比卡因5mg加芬太尼20μg和0.75%布比卡因7.5mg。两组产妇均在右侧卧位下于L2~3间隙用针内针方法行腰麻,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记录麻醉等待时间、最高平面、硬膜外追加药物的情况,术中心率、血压变化和麻黄碱的使用情况,并记录术中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记录手术医师和产妇对麻醉的评价以及术后下肢肌力完全恢复所需时问。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手术,无需改变麻醉方式或静脉辅助用药。BF组硬膜外腔追加药物率、低血压发生率和麻黄碱使用率明显少于B组(p〈O.01);麻黄碱平均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恶心呕吐和胸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O.05或P%0.01);下肢肌力恢复到Bromage0分的时间短于B组(P<o.05)。结论0.75%布比卡因5mg复合芬太尼20弘g腰硬联合麻醉能为急诊剖宫产提供满意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芬太尼 腰硬联合麻醉 急诊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站域集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协调关系评价
3
作者 张汝华 杨琦琳 +2 位作者 陈文豪 陈雷钰 赵冰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0,共9页
为探究轨道新线开通前后站域空间要素集聚演变规律,构建轨道站域要素集聚指标集,建立集聚指标与影响因素协调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多源数据建立北京地铁6号线站域业态、人口、用地的空间集聚指标,探究轨道交通建成前后集聚指数的时空演变... 为探究轨道新线开通前后站域空间要素集聚演变规律,构建轨道站域要素集聚指标集,建立集聚指标与影响因素协调评价方法.首先,基于多源数据建立北京地铁6号线站域业态、人口、用地的空间集聚指标,探究轨道交通建成前后集聚指数的时空演变趋势.然后,构建集聚指数与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模型与随机森林算法,探究促使空间要素集聚的最大驱动力.最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建立轨道交通站域交通条件与集聚指标的协调关系评价体系,提出处于不同协调度等级的站域协调优化对策.研究结果表明:轨道线路开通能够促使各要素向中心圈层集聚,但对中心区站点的空间要素集聚影响有限,城市边缘区域的站域空间集聚指数提升明显;交通条件是站域空间集聚作用的主要驱动力;北京地铁6号线站域交通条件与空间集聚的整体协调发展指数较高,但位于城市边缘的站域交通投入冗余、产出不足,需提升站域居住及商业建设规模,使站域空间集聚与交通条件相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域 集聚效应 逐步回归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法 协调关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