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性玄武岩滤料净化钢铁行业高温烟尘特性
1
作者 张俪安 杜传梅 +3 位作者 许登科 杨炳文 刁永发 沈恒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641-6650,共10页
针对钢铁行业高温烟尘中所含的逸散性颗粒具有易磁化的物理特性,提出新型磁性玄武岩纤维的概念及其制备方法,并分析了原位聚合法制备的磁性玄武岩纤维的拉伸性能、耐酸碱性以及耐高温性.同时,基于针刺工艺形成磁性玄武岩滤料,通过测试... 针对钢铁行业高温烟尘中所含的逸散性颗粒具有易磁化的物理特性,提出新型磁性玄武岩纤维的概念及其制备方法,并分析了原位聚合法制备的磁性玄武岩纤维的拉伸性能、耐酸碱性以及耐高温性.同时,基于针刺工艺形成磁性玄武岩滤料,通过测试其孔径分布、机械强力、耐酸碱性能以及耐高温性能,验证磁性玄武岩滤料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原位聚合法会导致原始玄武岩纤维强力下降4.6%,磁性玄武岩纤维表现出耐酸不耐碱的特性,且断裂强度保持率的上限温度为150℃.相较于原始玄武岩滤料,磁性玄武岩滤料的孔径分布更加集中,平均孔径较小.此外,原始玄武岩滤料与磁性玄武岩滤料均表现出耐酸不耐碱的特性,且断裂强度保持率的上限温度为250℃.当过滤风速为5m/min,粉尘浓度为50mg/m^(3),磁性玄武岩滤料的过滤效率相较于原始玄武岩滤料最大提高了43.67%,且滤料表面负载过程引起的压降升高基本可忽略不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烟尘 原位聚合法 磁性玄武岩纤维 过滤效率 过滤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磁性玄武岩滤料的制备及捕集微细颗粒物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杨炳文 刁永发 +2 位作者 杨学宾 周发山 费建信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144-8150,共7页
依次采用浸渍法与原位聚合法在玄武岩纤维表面均匀负载铁酸钴(CoFe_(2)O_(4))纳米粒子,后经充磁处理后制备成磁性玄武岩功能滤料。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SEM、VSM、FTIR、XRD等表征方法分析了磁性玄武岩滤料中CoFe_(2)O_(4)纳米颗粒的分... 依次采用浸渍法与原位聚合法在玄武岩纤维表面均匀负载铁酸钴(CoFe_(2)O_(4))纳米粒子,后经充磁处理后制备成磁性玄武岩功能滤料。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SEM、VSM、FTIR、XRD等表征方法分析了磁性玄武岩滤料中CoFe_(2)O_(4)纳米颗粒的分布形态、剩磁及矫顽力大小、纤维表面官能团的作用机制及CoFe_(2)O_(4)负载结晶度。接着将原位聚合法制得的磁性玄武岩滤料在高温中处理24 h,并依次对原始玄武岩滤料、磁性玄武岩滤料及高温处理的磁性玄武岩滤料进行过滤性能实验。结果发现:相较于浸渍法,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的磁性玄武岩滤料剩磁更强,CoFe_(2)O_(4)纳米粒子负载结晶度更好;250℃高温处理的磁性玄武岩滤料过滤性能最佳,对PM2.5的过滤效率达到了92.1%,相较原始玄武岩滤料提高了33.9%;同时原始玄武岩滤料过滤阻力低于磁性玄武岩滤料,但随着滤料粉尘负荷的增大,磁性玄武岩滤料的磁性粒子对滤料过滤阻力的影响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纳米铁酸钴 耐高温 PM2.5 磁性滤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井掘进机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7
3
作者 杨炳文 付文俊 刘志强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8,共4页
为保证竖井掘进机稳定、可靠运行,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竖井掘进机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软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2组PLC,根据工作模式控制相关油泵、刀盘旋转电动机及推进支撑油缸等,并将状态参数上传给本地操作平台... 为保证竖井掘进机稳定、可靠运行,设计了一种基于PLC的竖井掘进机控制系统,介绍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软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采用2组PLC,根据工作模式控制相关油泵、刀盘旋转电动机及推进支撑油缸等,并将状态参数上传给本地操作平台及远程控制计算机进行显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井掘进机 PLC控制 刀盘旋转驱动 液压推进及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通插装阀中的隐患及其根除
4
作者 杨炳文 詹永麒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5-37,共3页
前言二通插装阀的主阀口为锥阀口,故其通流阻力小、通流能力大、密封性好,适用于高压、大流量。二通插装阀中的三个、四个小积木块——锥阀,相当于滑阀式换向阀中的一个大阀芯,可分别组成插装式三通、四通型换向阀。由于这些锥阀的质量... 前言二通插装阀的主阀口为锥阀口,故其通流阻力小、通流能力大、密封性好,适用于高压、大流量。二通插装阀中的三个、四个小积木块——锥阀,相当于滑阀式换向阀中的一个大阀芯,可分别组成插装式三通、四通型换向阀。由于这些锥阀的质量小、行程短,故其响应快。又因这些锥阀采用插入式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装阀 故障 排除 液压方向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硅铁载铜吸附Hg^(0)动力学机制及密度泛函研究
5
作者 周发山 刁永发 杨炳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60-4165,共6页
采用粉末冶金法将纳米单质铜(Cu^(0))、硅铁(FeSi)、四氧化三铁硅涂层(Fe_(3)O_(4)@SiO_(2))混合煅烧并制备出新型磁性硅铁载铜吸附剂MagFeSi-Cu^(0)。实验研究不同烟气温度下MagFeSi-Cu^(0)的汞吸附能力基础上,结合颗粒内扩散模型、准... 采用粉末冶金法将纳米单质铜(Cu^(0))、硅铁(FeSi)、四氧化三铁硅涂层(Fe_(3)O_(4)@SiO_(2))混合煅烧并制备出新型磁性硅铁载铜吸附剂MagFeSi-Cu^(0)。实验研究不同烟气温度下MagFeSi-Cu^(0)的汞吸附能力基础上,结合颗粒内扩散模型、准二阶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及Bangham模型分析了MagFeSi-Cu^(0)吸附Hg^(0)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在此基础上,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下FeSi表面Cu^(0)原子与Hg^(0)原子的汞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Bangham模型的拟合值与MagFeSi-Cu^(0)汞吸附实验值拟合度最高,MagFeSi-Cu^(0)表面痕量Hg^(0)吸附由汞的外扩散和表面铜汞齐吸附共同控制;通过密度泛函计算,发现Cu^(0)颗粒表面Cu-Hg齐吸附能为-0.534 eV,当烟气温度从80℃上升至200℃时,Hg^(0)原子与单质Cu原子的吸附自由能从-22.47 kJ/mol下降至-13.96 kJ/mol,这些结果为深入了解Hg^(0)在Cu(111)表面的反应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质铜 痕量Hg^(0) 铜汞齐 密度泛函 吸附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