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固体声检测的列车接近报警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清雷 傅圣雪 王泽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6期523-525,529,共4页
分析了列车运行时轮轨激励声及在钢轨中传播的“波导效应”,进行了现场钢轨中固体声信号随列车接近时变化的远点测量,利用改进的协方差算法分析了该固体声功率谱密度,得到列车接近时固体声信号变化特点,设计了一种预报列车接近的报警系统。
关键词 轮轨激励源 固体声 协方差算法 功率谱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市区交通噪声对居民区的污染及防治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清雷 唐亚明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4-146,共3页
对青岛市主干道重庆南路、东西快速路的交通噪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重庆南路15m和东西快速路两侧25m范围内夜间噪声严重超标。针对青岛市的道路特征建议在进行城市道路改造时,使用新技术进行路面铺设,并在路段两侧种植绿化隔离带,快... 对青岛市主干道重庆南路、东西快速路的交通噪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重庆南路15m和东西快速路两侧25m范围内夜间噪声严重超标。针对青岛市的道路特征建议在进行城市道路改造时,使用新技术进行路面铺设,并在路段两侧种植绿化隔离带,快速路段设置隔声屏障,或者为临街住户安装隔声门窗,以改善道路两侧的居住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交通噪声 居住区 路面改造 隔声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涡流效应的盘形制动实验演示装置
3
作者 杨清雷 刘珂 +2 位作者 王泽华 朱国全 唐亚明 《大学物理实验》 2019年第3期99-102,共4页
实验演示装置的研制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装置很好地反映电磁场课程内容,是与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实验演示项目。利用本实验装置可进行磁场强度与制动力的关系研究,展示涡流场与导体的相互作用原理,既充实了电磁场实验教学内容,也为涡流... 实验演示装置的研制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装置很好地反映电磁场课程内容,是与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实验演示项目。利用本实验装置可进行磁场强度与制动力的关系研究,展示涡流场与导体的相互作用原理,既充实了电磁场实验教学内容,也为涡流制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感应 涡流制动 演示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室内环境噪声主观评价
4
作者 杨清雷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2年第2期88-90,共3页
随着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的发展,教学区环境噪声的质量逐渐引起各高校的广泛关注。以山东省青岛市某高校为例,根据声源分布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区。通过对教学区的实地噪声监测和对学生上课期间噪声舒适度的问卷调查,运用模糊数学的... 随着高校生态校园建设的发展,教学区环境噪声的质量逐渐引起各高校的广泛关注。以山东省青岛市某高校为例,根据声源分布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区。通过对教学区的实地噪声监测和对学生上课期间噪声舒适度的问卷调查,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处理调查对象对环境噪声的主观反应信息,计算得出教学区上课期间的舒适度阈值。并依据噪声源分布特征和舒适度阈值,提出改善教学区环境噪声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环境噪声 舒适度阈值 模糊数学 等效声级 噪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摩阻力引起的桩身下拽力和桩顶下拽位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孔纲强 杨庆 +1 位作者 杨钢 杨清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1-417,共7页
简要介绍了土体沉降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导致桩身下拽力和桩顶下拽位移的原因、力学机制以及工程危害性;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负摩阻力问题的现场试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 简要介绍了土体沉降引起的桩侧负摩阻力导致桩身下拽力和桩顶下拽位移的原因、力学机制以及工程危害性;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负摩阻力问题的现场试验、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考虑桩顶下拽位移、地基土固结时间效应等因素影响以及减少负摩阻力措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介绍了一种既可以提高桩基竖向承载力又能有效降低负摩阻力对桩基影响的新桩型——扩底楔形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负摩阻力 下拽力 下拽位移 扩底楔形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胎纹理分层的Gabor滤波器设计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泽华 杨清雷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6期536-540,共5页
轮胎多层帘线的每一个排列的不同取向构成了X线的分层纹理图像。轮胎帘线的空间排列具有准周期性,排列的取向和空间距离造成了谱图上楔特征和环特征的极大值。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一种方向Gabor滤波器参数的自动选取方法。根据楔特征人... 轮胎多层帘线的每一个排列的不同取向构成了X线的分层纹理图像。轮胎帘线的空间排列具有准周期性,排列的取向和空间距离造成了谱图上楔特征和环特征的极大值。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一种方向Gabor滤波器参数的自动选取方法。根据楔特征人工指定纹理的大致方向,算法将环特征映射到Gabor滤波器的尺度参数,并按能量收敛原则搜索最好的尺度和纹理的准确方向。最后给出的实验结果说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提取X线轮胎图像的各层纹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 缺陷识别 纹理分层 环特征 楔特征 GABOR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霍尔效应的角位移传感器演示仪 被引量:2
7
作者 唐亚明 葛松华 杨清雷 《大学物理实验》 2014年第3期53-54,86,共3页
应用霍尔效应实现了对角度改变的显示,把一个非电量转换成电量输出,使得容易实现对角度的测量和自动控制。
关键词 霍尔效应 角位移 演示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试仪的研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亚明 葛松华 杨清雷 《大学物理实验》 2013年第4期51-52,59,共3页
介绍一种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自制简易装置,可以测量不同物质、不同浓度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仪器制作取材方便,安装调试简单,尤其是改进了常规液膜"拉脱"方法(焦利秤、扭秤和螺旋升降台),使得自组表面张力系数测试仪精度高,... 介绍一种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自制简易装置,可以测量不同物质、不同浓度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仪器制作取材方便,安装调试简单,尤其是改进了常规液膜"拉脱"方法(焦利秤、扭秤和螺旋升降台),使得自组表面张力系数测试仪精度高,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器 表面张力 拉脱法 力敏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动演示实验仪的研制 被引量:1
9
作者 唐亚明 杨清雷 唐凯 《大学物理实验》 2010年第3期55-56,共2页
对波动演示实验仪进行了研制。
关键词 波动 实验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体与运动非磁性导体相互作用的实验演示装置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亚明 杨清雷 《大学物理实验》 2017年第5期43-45,共3页
演示了运动非磁性导体与永磁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矩可以驱动永磁体绕自身对称轴转动,对学生深入讨论和应用电磁感应原理有帮助。
关键词 永磁体 电磁感应 演示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塑非饱和黏土脱吸湿抗剪强度对比 被引量:3
11
作者 温晓鹏 杨庆 +1 位作者 杨钢 杨清雷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3,共4页
基于压力板仪与非饱和土直剪仪,针对脱湿与吸湿条件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探讨不同基质吸力、不同竖向压力下非饱和粉质黏土试样的抗剪强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抗剪强度与基质吸力成正比;基质吸力的变化对抗剪强度的... 基于压力板仪与非饱和土直剪仪,针对脱湿与吸湿条件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探讨不同基质吸力、不同竖向压力下非饱和粉质黏土试样的抗剪强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抗剪强度与基质吸力成正比;基质吸力的变化对抗剪强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黏聚力的影响,对摩擦角影响不大。进行脱湿与吸湿情况下相同含水率的抗剪强度对比,发现脱湿后试样的抗剪强度高于吸湿试样的抗剪强度;脱湿过程中试样的抗剪强度参数高于吸湿试样的抗剪强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脱湿 吸湿 抗剪强度 基质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体系对聚(3-辛基噻吩)纳米线的结构性能调控及纳米线形成机制的原位研究
12
作者 刘珂 杨清雷 +1 位作者 唐亚明 王泽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6期59-64,共6页
针对聚(3-烷基噻吩)纳米线的微结构调控与解析、结晶过程中结构演变的机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选用两种溶剂体系制备了聚(3-辛基噻吩)(P3OT)纳米线。实验中首先考察了溶剂体系对P3OT纳米线结构与热性能的影响,随后借助原位研究阐明了纳米线... 针对聚(3-烷基噻吩)纳米线的微结构调控与解析、结晶过程中结构演变的机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选用两种溶剂体系制备了聚(3-辛基噻吩)(P3OT)纳米线。实验中首先考察了溶剂体系对P3OT纳米线结构与热性能的影响,随后借助原位研究阐明了纳米线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向P3OT的不良溶剂苯甲醚中添加少量良溶剂氯仿后,得到的P3OT纳米线主链和侧链构象的规整程度更好,π-π相互作用更强,更高的结构规整性导致其热稳定性提高。变温紫外光谱的研究证实,P3OT在混合溶剂中的结晶行为遵循传统高分子的结晶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辛基噻吩) 纳米线 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of Double Layers and Ion-Acoustic Waves
13
作者 郭俊 杨清雷 +1 位作者 朱国全 李波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1期1088-1092,共5页
Double layers and ion-acoustic wave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one-dimensional electrostatic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code. Our results show that double layers can be formed even when the drift velocity between e... Double layers and ion-acoustic waves a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one-dimensional electrostatic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code. Our results show that double layers can be formed even when the drift velocity between electrons and ions is less than the electron thermal velocity. Electron and ion density depressions were clearly seen. Electrons gradually developed a distribu- tion comprising both background and beam components. In fact, as the initial electron-ion drift velocity was less than the electron thermal velocity, intense ion-acoustic waves could be found only at the places where the electron beam was located, suggesting that they are excited by the self-consistently developed electron beam. Besides the Langmuir waves and ion-acoustic waves, the beam mode excited by electron beams produced in our simulation has been clearly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n-ion streaming instability Langmuir instability PARTICLE-IN-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强度对东北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14
作者 杨清雷 何怀江 +2 位作者 王娟 程艳霞 张春雨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6期1-9,共9页
【目的】抚育采伐是改善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结构的重要森林经营方式,对调控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关于天然混交林生态系统层面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采伐强度下针阔... 【目的】抚育采伐是改善林分质量、优化林分结构的重要森林经营方式,对调控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关于天然混交林生态系统层面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尚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采伐强度下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动态变化,为合理选择采伐强度,提升森林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1年建立轻度采伐(强度17.3%)、中度采伐(强度34.7%)、重度采伐(强度51.9%)样地及对照样地,计算2021年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碳储量,分析采伐后10年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响应规律。【结果】采伐10年后,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采伐强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轻度采伐为333.72t/hm^(2),中度采伐为358.48t/hm^(2),重度采伐为386.93t/hm^(2))。不同采伐强度样地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无显著差异,但重度采伐样地中乔木层碳储量显著低于对照样地,而轻度采伐样地与对照样地无显著差异(轻度采伐样地乔木层碳储量是对照样地的1.09倍)。灌木碳储量在中度采伐样地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而草本碳储量在重度采伐样地显著低于对照样地(p<0.05)。土壤碳储量在不同采伐强度下无显著差异,但随采伐强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这是生态系统碳储量呈增长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20%以内的抚育采伐强度既可实现林分结构调整目标,又能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层碳储量积累,采伐后10年已恢复至对照样地水平。从生态系统层面考虑,若纳入土壤等其他碳组分,采伐强度对生态系统总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恢复状态,选择最合适的采伐强度进行抚育。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0年,相对于森林的生长周期较短,后续还需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评价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采伐强度 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