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
1
作者 杨清海 廖成龙 +5 位作者 贾德利 祝英俊 于川 孔令维 于洋 杜凯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4-216,共13页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 针对现有分层采油工艺技术存在的不适应检泵作业、有效工作寿命短、通讯可靠性差等问题,提出了电磁耦合智能分层采油技术,研制了核心工具及配套工具,并开展了现场试验。采用生产和配产管柱分离的丢手管柱结构,当两管柱在井下对接后,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实现管柱间电能与信号的近距离无线传输,为井下多个智能配产器供电,并实现双向通讯。研制了适应井下复杂工况的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智能配产器、地面控制器等核心工具,以及大通径丢手锚定器、油井过电缆封隔器等配套工具,实现了技术定型。在大庆油田完成10口井现场试验,两管柱井下对接快捷、可靠,电磁耦合传能与通讯装置工作稳定,实现了井下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的实时监测和分层产液量调控,提高了储层认识程度,取得了增油、降含水的生产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电磁耦合 电能无线传输 信号无线传输 井下实时监测 注采协同调控 降水增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建造中遥控信号传输方法研究及实现
2
作者 游宇嵩 杨清海 +1 位作者 荆留杰 沈中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181,共11页
针对智能建造领域中遥控信号传输过程存在的通信时延高、可靠性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多链路低相关度的通信架构.首先,根据电波传播特性将感知信号与控制信号进行频谱分离,并分析隧道场景下不同频段的电波衰减规律.其次,在控制信... 针对智能建造领域中遥控信号传输过程存在的通信时延高、可靠性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多链路低相关度的通信架构.首先,根据电波传播特性将感知信号与控制信号进行频谱分离,并分析隧道场景下不同频段的电波衰减规律.其次,在控制信号传输中,基于有限码长编码理论与Little定理,计算得到定误码率下信噪比、可达速率与信息帧长度的关系,建立隧道内低时延传输通信模型,设计适用于控制信号传输的帧结构,实现低时延通信收发机的设计.再次,在感知信号传输中,基于隧道内超高频频段电波传播规律及信号强度与通信带宽的对应关系,根据通信带宽要求通过查表的方式得到适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信号强度区间.最后,基于厂内远程遥控作业场景,以遥控信号低时延传输为目标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控制信号传输通信时延均值为0.75 ms,感知信号传输通信时延≤200 ms,验证了所提出的隧道建造中遥控信号传输的通信架构及相关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通信 低时延通信 遥控信号 隧道建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资源分配算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雪芳 毛伟灏 杨清海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1-2841,共11页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SAGIN)通过提高地面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可以有效满足多种业务类型的通信需求,然而忽略了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及不同用户的服务质量(QoS)。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下,面向城区和郊区通信的深...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SAGIN)通过提高地面网络的资源利用率可以有效满足多种业务类型的通信需求,然而忽略了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及不同用户的服务质量(QoS)。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架构下,面向城区和郊区通信的深度强化学习(DRL)资源分配算法。基于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中定义的用户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考虑地面同频干扰情况,以不同域中基站的时频资源作为约束条件,构建了最大化系统用户的下行吞吐量优化问题。利用深度Q网络(DQN)算法求解该优化问题时,定义了能够综合考虑用户服务质量需求、系统自适应能力及系统鲁棒性的奖励函数。仿真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无人驾驶汽车,沉浸式服务及普通移动终端通信业务需求时,表征系统性能的奖励函数值在2 000次迭代下,相较于贪婪算法提升了39.1%;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业务,利用DQN算法进行资源分配后,相比于贪婪算法,丢包数平均下降38.07%,时延下降了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资源分配算法 深度强化学习 深度Q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物理系统垂直切换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武艳 潘广川 +2 位作者 姚明旿 杨清海 梁中明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191,共12页
针对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物理系统模型复杂、很难获得网络拓扑先验知识和模型化假设的特点,研究其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垂直切换策略。首先,综合考虑系统稳定性、切换开销和网络使用成本约束,将垂直切换策略问题建模为约束马尔可夫决策过... 针对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物理系统模型复杂、很难获得网络拓扑先验知识和模型化假设的特点,研究其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垂直切换策略。首先,综合考虑系统稳定性、切换开销和网络使用成本约束,将垂直切换策略问题建模为约束马尔可夫决策过程(CMDP),并给出保证可行解存在的充分条件;其次,提出约束-近端策略优化(CPPO)算法解决该问题,并在基站侧引入分布式强化学习机制加速训练收敛。相较于基准策略,仿真验证了所提垂直切换策略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 信息物理系统 深度强化学习 垂直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 被引量:51
5
作者 杨清海 吕淑华 +2 位作者 李秀艳 黄民生 杨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41-47,共7页
采用模拟城市绿地和降雨系统装置研究城市绿地对径流雨水污染物的削减作用,通过对降雨过程及降雨后装置内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及土壤性质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2h的降雨过程中... 采用模拟城市绿地和降雨系统装置研究城市绿地对径流雨水污染物的削减作用,通过对降雨过程及降雨后装置内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及土壤性质的分析,初步研究了城市绿地对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削减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2h的降雨过程中模拟绿地对雨水中COD_(Cr)、氨氮、硝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41.3%,44.1%,38.5%,38.2%和39.0%.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削减率逐渐降低.绿地系统对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是生物与非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降雨过程中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土壤及植物根系的吸附、过滤和截流作用,降雨后的5~8d内土壤微生物的生化作用最强,并且土壤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逐渐降低,主要进行的是微生物对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污染物的分解作用.两周后总氮和有机质在土壤中还有一定的累积,总磷含量基本达到降雨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雨水 径流污染物 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施工中异构网络构建及主动漫游接入技术
6
作者 游宇嵩 荆留杰 +2 位作者 徐受天 杨清海 沈中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3,共12页
隧道内组网是实现隧道施工领域智能建造的前提条件.针对当前单一的通信方式无法有效应对隧道施工设备复杂化的问题,同时考虑到隧道施工智能化系统的多样性,提出一种异构网络融合的组网方案以实现规范化和统一化的数据链路.首先,提出基... 隧道内组网是实现隧道施工领域智能建造的前提条件.针对当前单一的通信方式无法有效应对隧道施工设备复杂化的问题,同时考虑到隧道施工智能化系统的多样性,提出一种异构网络融合的组网方案以实现规范化和统一化的数据链路.首先,提出基于射线跟踪法的骨干网络构建方案,根据场强与带宽的对应关系确定中继点的部署安装位置,并针对无线Mesh网络节点间消耗资源较大的问题,提出隧道一维线性场景下自愈网络部署方案.然后,提出基于微服务思想的异构网络动态切换方法,设计感知计算一体化终端,并对感知端高频数据、视频数据传输进行了现场实测.最后,针对移动终端在隧道组网中无法及时进行漫游切换、长时间处于低效连接的问题,通过揭示在一维隧道场景中不同可接入点间信号的传播规律,提出自适应主动漫游切换算法,并在施工现场进行双向通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正、反向通信带宽相较于所提漫游切换算法应用前分别提高了7.82%和40.75%,证明算法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实现隧道智能建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构网络 电波传播 主动漫游 隧道组网 隧道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临床病理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杨清海 陈惠玲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60,共4页
肺腺癌作为肺癌常见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的50%。不同组织亚型的肺腺癌在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遗传学上有很大差异。近年来,对该肿瘤的基础和临床探讨取得了明显进步,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于... 肺腺癌作为肺癌常见组织学类型,约占肺癌的50%。不同组织亚型的肺腺癌在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遗传学上有很大差异。近年来,对该肿瘤的基础和临床探讨取得了明显进步,国际肺癌研究学会(IASLC)、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学会(ERS)于2011年2月公布肺腺癌的国际多学科分类。该文就近年来肺腺癌临床病理学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病理 临床 分类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何法测定生物栅中美人蕉根系面积 被引量:6
8
作者 杨清海 李秀艳 +1 位作者 凌焕然 徐亚同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5-97,共3页
设计了1种测定生物栅中水生植物根系面积的方法。通过分别测定美人蕉(Canna indica)3级根平均直径和2级根平均直径计算得到植物根系总面积。这种方法比常用的不分级测定植物根系直径及表面积的方法准确度高1个数量级,可以应用于大根系... 设计了1种测定生物栅中水生植物根系面积的方法。通过分别测定美人蕉(Canna indica)3级根平均直径和2级根平均直径计算得到植物根系总面积。这种方法比常用的不分级测定植物根系直径及表面积的方法准确度高1个数量级,可以应用于大根系植物的根系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栅装置中美人蕉根系总面积39.4 m2,3级根系面积是2级根系的22.2倍,而体积比接近2∶1,3级根和2级根平均直径比小于1∶10。应用生物栅技术处理富营养化水体时,表面积占绝对优势的3级根系在对氮、磷等元素的吸收,作为微生物附着的重要载体及加强植物与填料的固着能力,改善根系与填料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面积 美人蕉 生物栅 3级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黏液型肺腺癌中β-Tubulin-Ⅲ作为早期浸润灶标志物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清海 陈惠玲 +2 位作者 曾德华 王旭洲 郑智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53-756,共4页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在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原位癌成分和早期浸润灶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51例AIS、88例MIA、40例不典型腺瘤样增... 目的探讨β-Tubulin-Ⅲ在肺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的原位癌成分和早期浸润灶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 Vision法检测51例AIS、88例MIA、40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及54例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组织中β-Tubulin-Ⅲ、CD34、CD31、FⅧRAg和CollagenⅣ-Laminin的表达。结果β-Tubulin-Ⅲ在IA(包括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微乳头状腺癌以及实性腺癌)中均强阳性;在AAH、AIS及MIA的原位癌成分中均阴性;在原位及浸润性黏液腺癌中均阴性。AAH、AIS及MIA原位癌成分的基膜和间质细胞中CD34均呈阳性,原位黏液腺癌及各类IA中无CD34阳性的间质细胞和基膜。AAH、AIS及MIA的原位癌成分有CollagenⅣ-Laminin阳性的基膜围绕,后两者基膜显著增厚;各类IA成分无基膜围绕。结论β-Tubulin-Ⅲ可作为非黏液型肺腺癌早期浸润灶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腺癌 微浸润性腺癌 β-Tubulin-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微波干燥的水分快速测定仪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清海 滕召胜 凌菁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75-79,97,共6页
传统烘干失重法测量时间长,耗电量大,工效低.为此,本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于PWM微波干燥功率调节控制的新型水分快速测定仪,介绍了仪器的测量原理、硬件结构、微波干燥机理与微波功率控制方法.仪器根据被测试样的种类和初始质量,计算试... 传统烘干失重法测量时间长,耗电量大,工效低.为此,本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于PWM微波干燥功率调节控制的新型水分快速测定仪,介绍了仪器的测量原理、硬件结构、微波干燥机理与微波功率控制方法.仪器根据被测试样的种类和初始质量,计算试样在预热、压力升高、恒速干燥阶段的最佳微波干燥功率;利用数字差分判断出拐点后,依据干燥速率通过PWM调节试样降速干燥阶段的微波干燥功率,避免了干燥过程中的炭化、爆裂现象,保证了试样的快速失水,解决了传统烘干失重法耗电费时的问题.仪器以高性能DSP芯片TMS320LF2407A为信息处理核心,采用大屏幕中文液晶显示,具有语音输出功能,测量速度快,准确性好,安全可靠,一次测量只需5~1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测定 烘干失重法 微波干燥 拐点 PWM 功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栅处理受污景观水体效果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清海 李秀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9,共6页
以植物、微生物为生物处理要素构建生物栅,处理污染的景观水体。选用的水生植物黄花美人蕉(Canna indica)的二级、三级根系与作为微生物载体的组合填料交织成强大的网状结构,起到固定植物、微生物附着载体及为生态系统提供氧气的作... 以植物、微生物为生物处理要素构建生物栅,处理污染的景观水体。选用的水生植物黄花美人蕉(Canna indica)的二级、三级根系与作为微生物载体的组合填料交织成强大的网状结构,起到固定植物、微生物附着载体及为生态系统提供氧气的作用,同时在生物栅装置运行的前期(约2h)对污染物起到网捕、吸附作用。由网捕、吸附作用对TN、TP、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7.2%、12.5%和10.3%,对胶体态UV254的去除率为89.6%。在不进行人工曝气的条件下,生物栅主要处于微氧状态,DO维持在1.40~1.50mg/L。生物栅的微氧状态有利于总有机碳(TOC)的去除(去除率为52.2%),特别是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溶解态UV254去除率为27.9%),这对处理含有一定量难降解有机物的景观水体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生物栅的微氧状态及生物膜的DO浓度梯度的存在,使得微生境存在好氧、缺氧和厌氧的不同含氧状态,因而生物栅同时具有硝化、反硝化作用,并有一定的除磷效果。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72h时,生物栅对TOC、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2%、57.6%、60.9%和8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栅 微氧条件 受污景观水体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含水率传感器表面处理技术
12
作者 杨清海 高伟 +6 位作者 魏松波 于翔 于川 石白茹 杨兴国 沈翘楚 许箕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2-1251,共10页
基于电导式含水率传感器结构、原理和工作环境分析,揭示传感器金属电极在井下长期服役时因井液冲蚀、电化学腐蚀和油液污染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早期失效的过程,提出利用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薄膜进行电极表面改性处理... 基于电导式含水率传感器结构、原理和工作环境分析,揭示传感器金属电极在井下长期服役时因井液冲蚀、电化学腐蚀和油液污染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早期失效的过程,提出利用掺硼金刚石(Boron-doped diamond,BDD)薄膜进行电极表面改性处理的方法,提高薄膜改性电极的服役性能。采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沉积BDD薄膜,依次调整掺硼浓度、优化沉积时间并进行氟化处理,综合优化BDD薄膜的耐磨损性、耐电化学腐蚀性和疏油性。研究表明:掺硼浓度为6×10^(-3)时薄膜的高耐磨性和耐电化学腐蚀性赋予改性电极良好的耐冲蚀和抗腐蚀能力,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较因瓦合金分别降低92%和78%,低频阻抗模值大于1×10^(4)Ω·cm^(2);沉积时间8 h制备的BDD薄膜沉积晶粒尺寸较小且分布均匀,表现出良好的微纳结构,最利于提高改性电极的疏油性能,在模拟井液中的接触角达102°。BDD薄膜改性电极在模拟工况下的应用实践表明,改性电极表现出优异的耐冲蚀磨损、耐电化学腐蚀性以及抗油污黏附能力,可实现电导式含水率传感器在井下苛刻工况下的长期稳定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传感器 表面处理 掺硼金刚石薄膜 耐冲蚀磨损性 耐电化学腐蚀性 疏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油气田开发分层注水工艺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58
13
作者 刘合 裴晓含 +3 位作者 罗凯 孙福超 郑立臣 杨清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33-737,共5页
分层注水是实现油田开发长期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已形成了"桥式偏心+钢管电缆直读测调"主体分注技术,技术适应性不断提高和完善,满足了常规注水井的开发需要。随着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注水井防砂、低配注量... 分层注水是实现油田开发长期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手段。国内已形成了"桥式偏心+钢管电缆直读测调"主体分注技术,技术适应性不断提高和完善,满足了常规注水井的开发需要。随着水驱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注水井防砂、低配注量分层流量测试、高温高压井分层注水、大斜度井分层注水、分层注水实时监测与控制等技术的研究成为分层注水工艺的发展趋势,引领分层注水向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不同油藏、不同井型条件下注水开发对分注工艺的需求,确保水驱油田的高效开发。目前在井下信号无线传输、流量监测、动态水嘴调节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形成了注水井井下自动化、智能化基础理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桥式偏心 钢管电缆测调 注水井防砂 深井 高温高压井 大斜度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驱动下的老油田精细注水优化方法 被引量:58
14
作者 贾德利 刘合 +4 位作者 张吉群 龚斌 裴晓含 王全宾 杨清海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29-636,共8页
在传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算法基础上,结合分层注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工艺技术所监测的“硬数据”,提出了一套大数据驱动下的精细注水方案优化方法。首先在动态观测数据的约束下,通过数据同化算法实现地质模型参数的自动拟合;根据分层注... 在传统的数值模拟及优化算法基础上,结合分层注采实时监测与自动控制工艺技术所监测的“硬数据”,提出了一套大数据驱动下的精细注水方案优化方法。首先在动态观测数据的约束下,通过数据同化算法实现地质模型参数的自动拟合;根据分层注采流动关系自动识别方法计算区块分层注采井间的流动关系;采用多层多向产量劈分技术计算采油井分层分方向的产液量与产油量,量化注水效果指标;进一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评价多井分层的注水效果、分析注水调整方向;通过智能优化算法求解最优注水调整方案,进行产量预测。该方法和流程充分利用了数据驱动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自动化、智能化优势,应用于中国东部某复杂断块油藏,数据模拟的拟合率可达85%,示例区块优化后12个月内的累计产油量与未优化时相比增加8.2%,能够精准指导老油田精细注水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精细注水 评价指标 调整方案 大数据 数据驱动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展望 被引量:50
15
作者 刘合 郑立臣 +4 位作者 杨清海 俞佳庆 岳庆峰 贾德利 王全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7-1038,共12页
概述了国外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状况,基于中国油田开发进程、生产需求、技术特点和适应性等条件,梳理了国内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自喷分层配产、机采井找堵水、液压可调层、智能分层采油4个发展阶段,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 概述了国外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状况,基于中国油田开发进程、生产需求、技术特点和适应性等条件,梳理了国内分层采油技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自喷分层配产、机采井找堵水、液压可调层、智能分层采油4个发展阶段,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工工艺、技术适应性和优缺点。基于现阶段油田实际生产情况,提出未来分层采油技术的3个发展方向:从油井适用的井下传感器技术、地面和井下双向通讯技术、全生命周期服役能力、水平井适应性等方面提高分层采油技术的实时监测与调整水平;结合数字化人工举升系统构建分层采油技术与管理综合平台;通过分层采油、分层注水规模化应用实现注采一体化,提高注入端和采出端参数匹配调整水平,使得开发调整由"滞后调控"向"实时优化"转变,提高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采油 自喷分层配产 机采井找堵水 液压可调层 智能分层采油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15
16
作者 刘合 郑立臣 +4 位作者 俞佳庆 明尔扬 杨清海 贾德利 曹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2,共9页
概述了中国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状况,按照发展阶段介绍了传统井下数据获取方法、电缆直读通讯与测调技术、预置电缆井下参数实时监测通讯技术以及井下无线通讯技术,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工工艺、技术适应性和应用概... 概述了中国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状况,按照发展阶段介绍了传统井下数据获取方法、电缆直读通讯与测调技术、预置电缆井下参数实时监测通讯技术以及井下无线通讯技术,详细介绍了技术原理、施工工艺、技术适应性和应用概况,指出了现有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根据生产需求,提出了分层注水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对于已规模应用的电缆高效测调井,着重实现井下堵塞器数字化;对于重点监测井,进一步完善预置电缆通讯技术,发展基于复合连续管的井下监测与数据传输技术,提高施工的便捷性和可靠性;对于规模生产应用,发展井下无线通讯技术,重点实现测调自动化,并结合地面移动通讯网络,加快构建覆盖控制中心、配水间和油藏的数字化通讯网络,为油藏开发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注水 井下监测 数据传输 电缆通讯 振动波 压力波 流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波井下通讯技术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郑立臣 俞佳庆 +2 位作者 杨清海 高扬 孙福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5-300,共6页
为了克服传统井下通讯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振动波井下通讯技术,开发了振动波井下通讯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层注水。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油套管振动波传输呈通阻带交替分布,据此制定了多基频传输策略,采用开关键控调... 为了克服传统井下通讯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振动波井下通讯技术,开发了振动波井下通讯系统,进行了现场试验,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分层注水。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油套管振动波传输呈通阻带交替分布,据此制定了多基频传输策略,采用开关键控调制和曼彻斯特编码方式对振动信号进行处理,将控制信息加载到振动波。研发了振动信号发生系统,实现电能到振动波能量的可控转换。研发了振动波接收解码系统,以微振加速度传感器作为信号拾取元件。设计了振动波井下远程传输测试系统,并进行了井下通讯现场试验,验证了振动波井下通讯技术的可行性以及通讯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套管振动波信号的衰减特性。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分层注水,在井筒控制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波 井下通讯 开关键控调制 曼彻斯特编码 磁致伸缩材料 微振加速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干燥机水分在线检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滕召胜 宁乐炜 +2 位作者 张海霞 杨清海 张洪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33,共4页
潮粮干燥是东北、华北地区秋粮入库前必不可少的加工环节,由于样品流动性、水分分散性等因素的影响,干燥过程中的粮食水分快速、在线、准确检测一直是影响干燥质量的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根据粮食干燥机的工况特点,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 潮粮干燥是东北、华北地区秋粮入库前必不可少的加工环节,由于样品流动性、水分分散性等因素的影响,干燥过程中的粮食水分快速、在线、准确检测一直是影响干燥质量的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根据粮食干燥机的工况特点,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于多路水分传感器实时观测信息融合的粮食干燥机水分在线检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给出了信息融合算法。系统以单片机80C196KC为信息处理核心,采用大屏幕中文液晶显示。实际运行表明,系统具有信号传输距离远、测量准确、运行可靠、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能够满足粮食干燥机水分在线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干燥机 水分 在线检测 信息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在生物栅植物根系和填料生物膜上的数量分布差异 被引量:14
19
作者 余瑞彰 张慧 +3 位作者 蒋俊 沈叶红 杨清海 李秀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66,共9页
实验中以组合填料、美人蕉和水生动物为要素构建生物栅,以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河水为实验用水,测定分析了功能微生物和微型动物在植物根系和填料生物膜上的数量分布差异,以研究生物栅强化处理污染景观水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物... 实验中以组合填料、美人蕉和水生动物为要素构建生物栅,以上海市苏州河支流绥宁河河水为实验用水,测定分析了功能微生物和微型动物在植物根系和填料生物膜上的数量分布差异,以研究生物栅强化处理污染景观水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生物栅中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可以在填料和植物根系上同时进行,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场所以植物根系为主,而反硝化作用主要在填料上进行.生物栅内植物根系和填料所具有的不同生境为异养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生长提供了各自适宜的场所,单位质量根系异养细菌数量比单位质量填料上异养细菌数量高出一个数量级,植物根系的泌氧作用提高了根系局部的溶解氧水平,硝化细菌对生境的选择结果使得单位质量根系或填料的硝化细菌数量表现为:实验组根系>实验组填料>对照组填料,而反硝化细菌对生境选择表现为:对照组填料>实验组填料>实验组根系.同时单位质量根系微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要大于填料,根系和填料上微型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值分别为2.16和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栅 微生物 微型动物 植物根系 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梁式抽油机井井下泵功图测试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贾德利 刘合 +3 位作者 裴晓含 王国庆 杨清海 王尧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6,共6页
提出了一种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抽油泵冲程从而得到游梁式抽油机井井下泵功图的直接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现场测试。分析了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的带有冲击干扰的低频弱信号的特性,对周期信号及其漂移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了长时间... 提出了一种利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抽油泵冲程从而得到游梁式抽油机井井下泵功图的直接测试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现场测试。分析了加速度传感器输出的带有冲击干扰的低频弱信号的特性,对周期信号及其漂移进行了建模分析,得出了长时间积分累计误差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根据消去原理设计了隔直去噪滤波器,建立了其数学模型,通过隔直去噪滤波器可将漂移分量从采集信号中分离出来。实验验证及现场测试结果表明:原始加速度数据经隔直去噪滤波器滤波和二次积分后能够得到无漂移位移信号,从而得出井下泵功图,数据测量精度在±2.0%以内,且测量误差随着冲次增大而减小;提出的井下泵功图测试方法可实现对泵效的计算和冲程损失直接测量,为游梁式抽油机工艺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油机 井下泵功图 冲程 加速度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