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高压微射流制备黑胡椒精油纳米乳液及其成分分析
1
作者 谭亚欣 吴松 +2 位作者 杨涵越 袁小雅 潘永贵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5-223,共9页
为改善黑胡椒精油(Black Pepper Essential Oil,BPEO)在食品保鲜方面应用时存在的刺激性气味和稳定性问题,以BPEO为油相,吐温80(Tween 80)为乳化剂,并使用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了高压微射流均质技术制备纳米乳液的工... 为改善黑胡椒精油(Black Pepper Essential Oil,BPEO)在食品保鲜方面应用时存在的刺激性气味和稳定性问题,以BPEO为油相,吐温80(Tween 80)为乳化剂,并使用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了高压微射流均质技术制备纳米乳液的工艺参数。通过红外光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BPEO纳米乳液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均质压力175 MPa、均质2次以及Tween 80浓度1.5%。在此条件下制备的BPEO纳米乳液粒径为126.64 nm,聚合物分散系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PDI)为0.238。BPEO纳米乳液中存在Tween 80和纯精油的大部分官能团,其特征吸收峰的波数变化较为微小,证明BPEO被成功地包裹在液滴中。BPEO纳米乳液的挥发性成分主要包含β-石竹烯(29.32%)、D-柠檬烯(14.05%)、β-蒎烯(13.17%)、桧烯(8.69%)、α-蒎烯(2.89%)、石竹素(1.61%)、芳樟醇(0.27%)、4-松油醇(0.62%)和γ-松油烯(0.21%)等化合物,多数活性成分在BPEO中检测到。说明高压微射流均质技术并没有破坏BPEO生物活性成分,所制备的BPEO纳米乳液有望保持与BPEO相同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可用于食品防腐保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胡椒精油(BPEO) 高压微射流 响应面法 纳米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干扰对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叶片功能属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景慧 黄永梅 +1 位作者 陈慧颖 杨涵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902-5911,共10页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放牧和割草、去除放牧、去除放牧和割草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和叶片属性测量,比较分析各样地土壤性质、群落生产力及主要物种的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Leaf Dry Matter Con... 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选取放牧和割草、去除放牧、去除放牧和割草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和叶片属性测量,比较分析各样地土壤性质、群落生产力及主要物种的比叶面积(SLA,Specific Leaf Area)、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Leaf Dry Matter Content)、叶片氮含量(LNC,Leaf Nitrogen Concentration)在个体、功能群和群落水平对去除干扰的响应。结果表明,1)去除干扰处理在短期对土壤特性和群落生产力的影响不显著;2)多数物种在放牧和割草样地SLA较低,说明典型草原多数物种的SLA表现为放牧逃避;3)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属性对去除干扰的响应不一致,去除放牧后,多年生杂类草的SLA和LDMC不受影响,但LNC变小;多年生禾草的SLA增加,而LDMC和LNC无显著变化。一年生植物在去除放牧和割草后,LNC显著增加。去除割草后,多年生禾草SLA减小,而多年生杂类草SLA、LNC增加,LDMC减小;4)在群落水平,放牧和割草样地由于较占优势的多年生禾草SLA较低,群落比叶面积最低,在去除放牧和割草样地,群落叶片氮含量显著增加;5)在内蒙古典型草原,LDMC能够很好地将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区分,SLA在个体、功能群和群落水平均比LDMC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属性 功能群 叶片属性 去除放牧 去除割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蜥蜴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涵越 聂梅 +1 位作者 黄永梅 张景慧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6-251,共6页
为研究蜥蜴(Phrynocephalus frontalis)活动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群落结构、生活型组成以及优势种生物量的影响,于2012年6月和8月在内蒙古毛登牧场围封草场内布设有蜥蜴样地和对照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取样。... 为研究蜥蜴(Phrynocephalus frontalis)活动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群落结构、生活型组成以及优势种生物量的影响,于2012年6月和8月在内蒙古毛登牧场围封草场内布设有蜥蜴样地和对照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和生物量取样。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蜥蜴样地6月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显著降低,8月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低于对照样地;蜥蜴样地的群落生物量在6月和8月分别比对照样地高68.85和111 g·m^(-2);在功能群水平,蜥蜴样地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生物量比例比对照样地增加了19.1%和11.0%,而多年生杂类草生物量比例降低了19.8%;在物种水平,蜥蜴样地羊草(Leymus chinensis)生物量的比例在生长季节初期达到了75.0%。可见在内蒙古典型草原,蜥蜴干扰可使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禾草的生物量比例增加,而使多年生杂类草的物种数和生物量比例显著降低;蜥蜴干扰显著促进了羊草的生长;同时会降低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地上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干扰 物种多样性 物种组成 植物功能群 地上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蜥蜴干扰的大针茅草原补偿生长研究
4
作者 杨涵越 聂梅 +1 位作者 张景慧 黄永梅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4-418,共5页
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毛登牧场的生态监测,进行实地采样,通过对围封样地、大针茅样地、蜥蜴样地进行对比,研究蜥蜴活动对大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个体形态的干扰作用,进而探讨蜥蜴干扰对不同植物类群补偿效应... 基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毛登牧场的生态监测,进行实地采样,通过对围封样地、大针茅样地、蜥蜴样地进行对比,研究蜥蜴活动对大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个体形态的干扰作用,进而探讨蜥蜴干扰对不同植物类群补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蜥蜴活动对大针茅草原地上总生物量增加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大针茅草原生物多样性增加的影响显著(P<0.05).大针茅和羊草个体生物量在样地间存在差异,羊草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围封样地、蜥蜴样地、大针茅样地;大针茅生物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大针茅样地、蜥蜴样地、围封样地.通过样线法对蜥蜴活动的生境状况进行调查,表明蜥蜴活动所在生境的斑块的周长与聚集的洞穴的个数成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干扰 大针茅草原 补偿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蘑菇废料对农田土壤重金属镉的修复作用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杨涵越 姚雯蕾 +2 位作者 张慧萍 杨雨欣 孙雪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0期57-61,共5页
利用蘑菇废料作为稳定剂,通过水稻盆栽试验,采集不同时期土壤和植株样本,监测土壤及植株中的镉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评估修复效果,并探析可能的机理。结果发现,蘑菇废料施用可以使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下降64.0%以上,植株中镉含量下降27.9%... 利用蘑菇废料作为稳定剂,通过水稻盆栽试验,采集不同时期土壤和植株样本,监测土壤及植株中的镉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评估修复效果,并探析可能的机理。结果发现,蘑菇废料施用可以使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下降64.0%以上,植株中镉含量下降27.9%,糙米中镉含量下降17.7%,表明具有较好的镉修复作用;同时,蘑菇废料施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30.0%以上,水稻产量提高32.9%,表明具有提高土壤生产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蘑菇废料 农田土壤 修复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点促进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振玲 李亚伟 +2 位作者 杨涵越 刘晓飞 王传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4期1-5,17,共6页
[目的]研究碳点(CDs)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宇宙培养系统,探究10 mg/L下CDs处理对菠菜(伏播611)种子发芽性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在菠菜种子培植10d后,CDs处理的菠菜种子萌发率为69.0%,显著高于对照组(46.0%,P&... [目的]研究碳点(CDs)对作物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宇宙培养系统,探究10 mg/L下CDs处理对菠菜(伏播611)种子发芽性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在菠菜种子培植10d后,CDs处理的菠菜种子萌发率为69.0%,显著高于对照组(46.0%,P<0.05)。CDs增加了菠菜幼苗的生物量,相对于对照组,鲜重提高30.1%,干重提高55.3%。CDs上调了菠菜种子的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增加对水分的吸收,促进菠菜种子萌发及生长。[结论]CDs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纳米材料应用于现代农业发展中,特别是应用在作物种子的萌发及生长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菠菜种子 萌发 幼苗生长 水通道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金花”菌发酵紫娟红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和多酚类物质变化
7
作者 李永焜 杨涵越 +5 位作者 严志慧 周祎炜 习林杰 曲东 江海 燕飞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5年第20期359-370,I0027-I0031,共17页
该研究旨在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固态发酵紫娟红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和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phase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和理化成分测定,分析挥发性成分和多酚类物质的动态变... 该研究旨在探究“金花”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固态发酵紫娟红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和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phase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和理化成分测定,分析挥发性成分和多酚类物质的动态变化,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揭示其规律。结果表明,GC-IMS共检测出112种挥发性物质,定性100种,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发酵过程中,二丙基甲酮、反-2-辛烯醛等物质含量减少,醋酸丙酯、α-水芹烯等物质含量增加;茶多酚和7种儿茶素单体含量显著下降,花青素含量先降后升,总黄酮含量总体上升。研究表明,“金花”菌发酵显著改变了紫娟红茶的挥发性成分和多酚类物质,赋予茶叶木香与“菌花”香,降低苦涩味成分,为紫娟红茶的品质控制及紫色茶树资源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花”菌 发酵紫娟红茶 挥发性成分 多酚 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