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元低共熔溶剂预处理对龙竹酶解糖化和乙醇发酵的影响
1
作者 曹静 刘昭明 +4 位作者 杨海艳 史正军 王大伟 石纯 杨静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6,共11页
笔者以滇产龙竹为原料,通过对其进行三乙基苄基氯化铵/草酸(TEBAC/OA)二元低共熔溶剂(DES)和TEBAC/OA/H_(2)O三元DES预处理,以预处理底物的酶解糖化效率和乙醇发酵浓度作为预处理性能的评价指标,并对比分析预处理前后龙竹和再生木质素... 笔者以滇产龙竹为原料,通过对其进行三乙基苄基氯化铵/草酸(TEBAC/OA)二元低共熔溶剂(DES)和TEBAC/OA/H_(2)O三元DES预处理,以预处理底物的酶解糖化效率和乙醇发酵浓度作为预处理性能的评价指标,并对比分析预处理前后龙竹和再生木质素的结构特征,探索TEBAC/OA/H_(2)O三元DES预处理的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TEBAC/OA和H_(2)O物质的量比为1∶5,反应温度为140℃,反应时间为6 h时,三元TEBAC/OA/H_(2)O预处理对龙竹的木质素脱除率为90.53%;底物预处理在酶用量为13 FPU/g底物的情况下,酶解得率由二元DES的54.70%增加至70.77%,相应地,发酵乙醇含量由13.25 g/L提高至18.33 g/L。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结果显示,三元DES与二元DES预处理相比,底物的表面木质素覆盖率和结晶度/纤维素含量比值分别降低了16.62%和28.57%,比表面积增加了16.23%;同时,底物的疏水度、聚合度分别降低了47.93%和6.72%,纤维素酶可及度增加了28.80%,表明三元DES预处理可使纤维素发生一定程度的润胀,无定型区域的部分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被去除,这能够为纤维素酶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此外,木质素的核磁共振结果表明,与二元DES预处理相比,三元DES预处理可更好地保留再生木质素的完整性,且对木质素的缩合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开发生物质能源、材料和化学品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竹 低共熔溶剂 预处理 酶水解 乙醇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穗兔耳草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研究
2
作者 杨海艳 杨江 +4 位作者 伍亨志 王洪玲 钟国跃 冯育林 朱继孝 《江西中医药》 2025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建立短穗兔耳草的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药材粉末进行显微、薄层定性鉴别,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方法检测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 目的:建立短穗兔耳草的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药材粉末进行显微、薄层定性鉴别,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方法检测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浸出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测定其中指标性成分大车前苷的含量。结果:建立了短穗兔耳草质量标准草案,水分不得超过8.21%,总灰分不得超过13.45%,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4.62%,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22.99%,以干燥品计,大车前苷不得少于0.43%。建立了短穗兔耳草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标定了20个共有峰,鉴定了9个化学成分。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可作为短穗兔耳草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建立的短穗兔耳草指纹图谱可为该药材的快速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穗兔耳草 质量标准 指纹图谱 大车前苷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纺性竹原纤维的脱胶工艺及其性能
3
作者 尹祥 朱恩清 +4 位作者 杨静 杨海艳 王大伟 石纯 史正军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6-112,共7页
针对传统竹原纤维制备过程能耗大、污染环境、时间长,且获得的纤维表面粗糙、长度低等问题,构建了氯化胆碱-乳酸低共熔溶剂(DES)脱胶、过氧乙酸(PAA)脱胶、DES协同PAA脱胶3种绿色脱胶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 针对传统竹原纤维制备过程能耗大、污染环境、时间长,且获得的纤维表面粗糙、长度低等问题,构建了氯化胆碱-乳酸低共熔溶剂(DES)脱胶、过氧乙酸(PAA)脱胶、DES协同PAA脱胶3种绿色脱胶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测试手段,对采用传统方法和3种不同绿色脱胶工艺所得纤维的理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竹原纤维的4种方法均可去除胶质部分,经DES溶剂脱胶可有效脱除竹原纤维的半纤维素,但木质素残余量高,PAA脱除木质素的效率最高,DES协同PAA脱胶制备的纤维素含量最高;随着竹原纤维无定形区域胶质部分的脱除,4种脱胶方式均可提高纤维的相对结晶度,但传统脱胶制备的纤维结晶度变化最小;DES协同PAA脱胶制备的纤维线密度最低(50.07 tex),断裂强度最高(2.98 cN/dtex),具有最佳的可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原纤维 脱胶 前处理 低共熔溶剂 过氧乙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蕨类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海艳 李雪玲 +2 位作者 王波 蒋熙原 徐成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316-6317,共2页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蕨类植物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复水方法,对5种蕨类植物(肾蕨、凤尾蕨、蜈蚣蕨、铁线蕨、毛蕨)进行干旱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等...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蕨类植物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人工模拟干旱胁迫-复水方法,对5种蕨类植物(肾蕨、凤尾蕨、蜈蚣蕨、铁线蕨、毛蕨)进行干旱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5种蕨类植物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下,肾蕨各生理指标均好于其他蕨类植物,尤其在胁迫12 d时,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肾蕨的抗旱能力最强;复水后,5种蕨类植物的生理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该研究可为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干旱胁迫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纸纤维形态特征与传统造纸工艺的对应关系 被引量:26
5
作者 杨海艳 郭金龙 龚德才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35,共4页
通过模拟古代手工造纸过程中的剪切、舂捣工艺,利用纤维测量仪观察模拟试样中纤维的微观形态,与古代样品中纤维的形态进行对比,验证了推测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起造纸工艺与纤维微观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首次提出纤维膨大呈球状的舂捣痕迹... 通过模拟古代手工造纸过程中的剪切、舂捣工艺,利用纤维测量仪观察模拟试样中纤维的微观形态,与古代样品中纤维的形态进行对比,验证了推测的正确性,从而建立起造纸工艺与纤维微观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首次提出纤维膨大呈球状的舂捣痕迹,从纤维微观形态的角度出发判断造纸工艺特征,为考古出土的疑似纸状物质的鉴定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纸 纤维 剪切 舂捣 造纸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柄菊对绿豆和水稻种子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海艳 罗中泽 +1 位作者 李桂花 徐成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7576-75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肿柄菊叶、茎和花序水浸提液对绿豆和水稻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方法]分别用蒸馏水对肿柄菊叶、茎和花序进行活性物质浸提,并稀释为3.0%、1.0%和0.5%3个浓度,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研究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肿柄菊叶、茎和花序水浸提液对绿豆和水稻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方法]分别用蒸馏水对肿柄菊叶、茎和花序进行活性物质浸提,并稀释为3.0%、1.0%和0.5%3个浓度,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研究不同浓度不同部位肿柄菊对绿豆和水稻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结果]肿柄菊叶、茎、花序水浸提液均对绿豆和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肿柄菊不同部位的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其化感效应不断增强;肿柄菊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在相同浓度下对绿豆和水稻种子的化感效应强度顺序大体呈现为:叶>花序>茎。[结论]肿柄菊植株不同部位及浓度的水浸提液均对绿豆和水稻种子产生化感效应,这也可能是肿柄菊入侵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柄菊 水稻 绿豆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加电场处理水稻幼苗POD及CAT同工酶酶谱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海艳 罗中泽 +3 位作者 王昆林 郭忠艳 邱璐 范树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892-4893,4914,共3页
比较了激光加电场处理及未处理的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激光加电场处理过的POD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区别,CAT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且处理过的GS-1 CAT同工酶与其后代GS-2水稻CAT同工酶酶谱没有变化... 比较了激光加电场处理及未处理的水稻幼苗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激光加电场处理过的POD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区别,CAT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且处理过的GS-1 CAT同工酶与其后代GS-2水稻CAT同工酶酶谱没有变化。说明激光处理后,水稻中与CAT相关的某些基因发生了变化,且在一定时间内可以稳定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激光 POD同工酶 CAT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照强度对蕨类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杨海艳 王波 +2 位作者 李雪玲 胡文云 徐成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685-5686,568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蕨类植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以蜈蚣蕨、毛蕨和肾蕨为研究材料,设置半遮阴(处理A)、未遮阴(处理B)和全遮阴(处理C)3个不同的光照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3种蕨类植物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蕨类植物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以蜈蚣蕨、毛蕨和肾蕨为研究材料,设置半遮阴(处理A)、未遮阴(处理B)和全遮阴(处理C)3个不同的光照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3种蕨类植物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可溶性糖(SS)含量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在光照强度为4 145.00 lx下,总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最大,叶片的通透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结论]强光对3种蕨类植物的生长不利,在实际生产中应适度遮阴,避免强光,以提高产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蕨类植物 叶绿素 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氢酶 可溶性糖 细胞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蕨类植物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海艳 王波 +2 位作者 钟锡兰 李雪玲 徐成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56-6958,共3页
[目的]分析26种蕨类植物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分析26种蕨类植物的POD同工酶、SOD同工酶、CAT同工酶和EST同工酶的酶谱,并对其中有条带的17种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26种蕨类植物中,有17种在同工酶谱带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 [目的]分析26种蕨类植物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分析26种蕨类植物的POD同工酶、SOD同工酶、CAT同工酶和EST同工酶的酶谱,并对其中有条带的17种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在26种蕨类植物中,有17种在同工酶谱带上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其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不完全吻合。[结论]同工酶谱为研究蕨类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好的研究方法,但不支持形态学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遗传多样性 同工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盘孢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海艳 洪逗 +1 位作者 王云月 张中义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09,共4页
报道我国柱盘孢属1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新种为凤仙花(Amaranthus spinosus)上的凤仙花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amaranthi),中国新记录种为见血风喉(Antiaris toxicaria)上的斑污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maculans)。对此二种进行了形态... 报道我国柱盘孢属1个新种和1个新记录种,新种为凤仙花(Amaranthus spinosus)上的凤仙花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amaranthi),中国新记录种为见血风喉(Antiaris toxicaria)上的斑污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maculans)。对此二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图解和讨论。研究标本保藏于云南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YAU)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真菌标本室(HMUAB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仙花柱盘孢 柳柱盘孢 病原菌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外来入侵植物体中多糖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海艳 杨永举 +1 位作者 杨申明 邱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4-27,共4页
本文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7种外来入侵植物体中的多糖含量,并用SPSS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糖含量分别为:凤眼莲2.507%>空心莲子草2.045%>三叶鬼针草1.559%>紫茎泽兰1.449%>飞机草1.133%>蓖麻0.996%>曼陀罗0.... 本文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7种外来入侵植物体中的多糖含量,并用SPSS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糖含量分别为:凤眼莲2.507%>空心莲子草2.045%>三叶鬼针草1.559%>紫茎泽兰1.449%>飞机草1.133%>蓖麻0.996%>曼陀罗0.884%;还原糖含量分别为:凤眼莲1.86%>三叶鬼针草1.291%>空心莲子草1.068%>飞机草1.025%>蓖麻0.767%>紫茎泽兰0.652%>曼陀罗0.59%。它们之间含量较高的与含量较低的差异性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多糖 含量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海艳 李艳双 +3 位作者 李蕊君 张燕 罗中泽 李天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67-79,共13页
实验对滇青冈根、茎、叶的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滇青冈根、茎、叶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细菌61株,真菌24株,共85株。根中分离出了29株,包括25株细菌,4株真菌;茎中12株,包括4株细菌,8株真菌;叶中7株,包括3株细... 实验对滇青冈根、茎、叶的内生菌及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滇青冈根、茎、叶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细菌61株,真菌24株,共85株。根中分离出了29株,包括25株细菌,4株真菌;茎中12株,包括4株细菌,8株真菌;叶中7株,包括3株细菌,4株真菌,即根(34%)>茎(14%)>叶(8%),其余37株都是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细菌在滇青冈体内分布情况为根(56%)>茎(8%)>叶(6%),真菌则是茎中较多。从根、茎、叶中分离出的细菌多为球菌,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则是杆菌较多,二者分离出的菌株都是G+占优势。分离出的真菌包括2株曲霉属真菌、2株枝孢属、1株凸脐蠕孢属、1株葡萄孢属、1株炭疽菌属、4株青霉属、2株团黑孢霉属,其他的为无孢类群,其中青霉属真菌略占优势。实验结果为滇青冈的化感作用研究提供部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青冈 内生菌 根际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品格教育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兼论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海艳 《职业技术教育》 2007年第8期87-88,共2页
 美国品格教育对于提高其国民素质和青少年的品格素质发挥了显著作用。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是:德育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本身的动机;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学校的一切教学都应渗...  美国品格教育对于提高其国民素质和青少年的品格素质发挥了显著作用。其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是:德育应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本身的动机;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学校的一切教学都应渗透德育;健全德育评价体系,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统一;家长和社区成员应全面参与学校德育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格教育 高校德育 新基础课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ZLI对水稻萌芽和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杨海艳 罗中泽 +2 位作者 摆二旺保 邱璐 杨申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13531-13532,共2页
[目的]研究外源ZLI浸种对水稻生长的生理效应。[方法]以楚恢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ZLI浸种对水稻幼苗中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及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外源ZLI浸种均可增加水稻种子中过氧化氢酶的活力,种子... [目的]研究外源ZLI浸种对水稻生长的生理效应。[方法]以楚恢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ZLI浸种对水稻幼苗中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及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外源ZLI浸种均可增加水稻种子中过氧化氢酶的活力,种子的电导率和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10-5g/L ZLI处理的效果最好。外源ZLI浸种后,种子电导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5g/L ZLI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0.06、0.59和0.65 g/L;ZLI处理浓度为10-5g/L时淀粉酶活力最大,比对照高38.5 mg/(min.g)。ZLI处理浓度为10-6g/L时淀粉酶活力最小,比对照低15.9 mg/(min.g)。[结论]外源ZLI浸种可以提高水稻的生理功能,以10-5g/L ZLI处理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绿素 过氧化氢酶活性 淀粉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和光照强度对多肉植物蒂亚叶片呈色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海艳 邓洵 李华香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1-61,共11页
本文通过覆盖不同层数的遮阴网及利用红光、蓝光、白光、自然光四种不同光源营造出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质条件,测定其内蒂亚叶片花青素、叶绿素含量,观察蒂亚叶片颜色变化情况,探讨光质和光照强度对蒂亚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光源处... 本文通过覆盖不同层数的遮阴网及利用红光、蓝光、白光、自然光四种不同光源营造出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质条件,测定其内蒂亚叶片花青素、叶绿素含量,观察蒂亚叶片颜色变化情况,探讨光质和光照强度对蒂亚呈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光源处理后,蓝光条件下蒂亚叶片叶绿素和花青素明显变化。与自然光相比,蓝光条件下蒂亚叶片花青素含量最多,颜色变化最为明显,蒂亚叶片颜色大多由绿色变为红色;红光比蓝光对蒂亚叶片颜色影响稍弱,自然光对蒂亚叶片颜色影响最弱,蒂亚叶片颜色变化最小的是白光。光照强度对蒂亚叶片呈色的影响明显,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蒂亚叶片中花青素含量随之增加,颜色由绿色转变为红色占比加大。但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大,蒂亚叶片会出现灼烧现象。光照强度和光质对蒂亚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影响与对表观颜色变化的影响一致。因此在蒂亚种植过程中,可选择1层遮阴网遮阴,使用蓝光照射。本文为得出适合蒂亚颜色变化的光质和光照强度,提高蒂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亚 光照强度 遮阴网 叶绿素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地区黄龙尾(Agrimonia pilosa var.nepalensis)内生菌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16
作者 杨海艳 时建玲 +2 位作者 陈华红 邱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33-44,共12页
从野生黄龙尾健康植株内分离得到的29株内生菌中,8株细菌全部为杆菌,有4株产芽孢;10株放线菌,都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11株真菌,其中7株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2株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1株为青霉属(Penicilli... 从野生黄龙尾健康植株内分离得到的29株内生菌中,8株细菌全部为杆菌,有4株产芽孢;10株放线菌,都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11株真菌,其中7株为镰刀菌属(Fusarium sp.)、2株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1株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1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生长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的最适生长NaCl浓度范围在3%-5%之间,最适生长pH范围在6.0~8.0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20℃~35℃之间,细菌的生长温度范围比放线菌的更为广泛。在生理生化特性实验中,供试菌株B-3-5-4对碳源、氮源的利用范围广,菌株B-3-1-6对碳源、氮源的利用范围窄。研究结果表明,黄龙尾不同组织内部分布着不同类群的内生菌群。本研究可为黄龙尾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龙尾 内生菌 生长特性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ZLI对水稻萌发的生理效应
17
作者 杨海艳 罗中泽 +1 位作者 摆二旺保 胡小安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81-84,共4页
以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ZLI)处理水稻种子,分别测定其根系活力、淀粉酶活力及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ZLI对种子的萌发影响各不相同,当浓度为10-5g/L时,种子的根系活力、淀粉酶活力均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稍有下降。... 以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ZLI)处理水稻种子,分别测定其根系活力、淀粉酶活力及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ZLI对种子的萌发影响各不相同,当浓度为10-5g/L时,种子的根系活力、淀粉酶活力均明显提高,可溶性糖含量稍有下降。说明ZLI是一个剂量因子,浓度为10-5g/L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种子 根系活力 淀粉酶活力 可溶性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电影”的发展及其规制
18
作者 杨海艳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13年第6期81-83,共3页
"微电影"作为青少年亚文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效应。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微电影"的正面引导,反对和控制那些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而过度迎合观众需求的庸俗、低俗、媚俗的"微电影"... "微电影"作为青少年亚文化,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效应。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微电影"的正面引导,反对和控制那些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而过度迎合观众需求的庸俗、低俗、媚俗的"微电影",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青少年亚文化 网络文化 快餐文化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贸易专业软件模拟操作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浙科进出口模拟教学软件为例
19
作者 杨海艳 《钦州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67-69,76,共4页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适应外经贸事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教师应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仿真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系统知识。此外,应重视对FOB+L/C流程的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各贸易术语下流程的异同,训练学...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适应外经贸事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教师应通过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仿真模拟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的系统知识。此外,应重视对FOB+L/C流程的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各贸易术语下流程的异同,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对意外情况的处理,组织参与大型的模拟操作赛事等,以此提高学生的模拟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 仿真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楝黄酮分离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海艳 宋先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7-50,共4页
为了解川楝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抗氧化活性,该文以川楝果实为原料,采用60%乙醇提取,再经萃取分离,聚酰胺层析柱纯化后,应用TLC法、颜色反应、紫外分光光度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川楝果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 为了解川楝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抗氧化活性,该文以川楝果实为原料,采用60%乙醇提取,再经萃取分离,聚酰胺层析柱纯化后,应用TLC法、颜色反应、紫外分光光度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对川楝果实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进一步研究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川楝果实中含有两个黄酮醇类化合物(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经活性测试,当浓度达到0.5 g/L时,两个化合物对O2.-的清除率分别为69.57%和65.22%,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74.19%和73.12%。说明分离得到的两个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楝 黄酮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