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橄榄不同冠层果实性状及品质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袁小虎 郑彩霞 +6 位作者 佟兆国 苏光灿 王安毅 刘欢平 黄勇 张志亮 杨泽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7,共7页
旨在为提高油橄榄冠层生产力及其树体的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凉山州主栽油橄榄品种克罗莱卡、科拉蒂、阿布桑娜、鄂植8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品种油橄榄上、中、下冠层的果实表型性状、含油率、含水率,橄榄油酸度... 旨在为提高油橄榄冠层生产力及其树体的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四川省凉山州主栽油橄榄品种克罗莱卡、科拉蒂、阿布桑娜、鄂植8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品种油橄榄上、中、下冠层的果实表型性状、含油率、含水率,橄榄油酸度(以游离油酸含量计)、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变化情况,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熵权优劣解距离法(EW-TOPSIS)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冠层部位由下至上,不同品种油橄榄单果质量、横径、鲜果含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果形指数、硬度、酸度和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油橄榄鲜果含水率均为树体上部最低;主成分分析和EW-TOPSIS评价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冠层上部的综合评价值最大,中部次之,下部最小,其中鄂植8号上部在主成分分析中综合得分最高,科拉蒂上部在EW-TOPSIS中综合得分指数最高。综上,油橄榄树冠层上部的果实性状和品质优于中、下部,在整形修剪过程中,应对不同的冠层进行不同程度的整形修剪,通过改善通风透光性提高冠层生产力,防治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不同冠层 表型性状 含油率 脂肪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辅助提取油橄榄多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寒冬 刘静 +4 位作者 刘露 向春蓉 李天 杨泽身 丁春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04-209,共6页
以油橄榄鲜果为实验材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油橄榄多酚的工艺,并分析多酚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建立二次回归模型,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3(g/m L)、微波时间48 ... 以油橄榄鲜果为实验材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油橄榄多酚的工艺,并分析多酚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实验设计原理建立二次回归模型,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3(g/m L)、微波时间48 s、微波功率490 W,油橄榄多酚实际平均得率为6.9659 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12%。油橄榄多酚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87.85%、68.12%,其IC50分别为0.055、0.188 mg/m L,对Cu2+的最大螯合率为54.18%,半螯合浓度为0.277 m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多酚 响应面法 微波辅助提取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化油橄榄果渣多酚提取工艺 被引量:6
3
作者 谢碧秀 马建英 +4 位作者 刘滕 刘捷 何强 朱华荣 杨泽身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2-75,共4页
以丙酮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浸提温度、丙酮浓度、料液比和浸提时间对油橄榄果渣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了油橄榄果渣中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浸提温度为60℃,丙酮浓度为75%,料液... 以丙酮为溶剂,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浸提温度、丙酮浓度、料液比和浸提时间对油橄榄果渣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了油橄榄果渣中多酚的最优提取工艺:浸提温度为60℃,丙酮浓度为75%,料液比为1∶13(g/m L),浸提时间为4 h,优选工艺提取的多酚含量为0.244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果渣 多酚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橄榄中多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谢碧秀 马建英 +3 位作者 刘滕 何强 杨泽身 朱华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4期254-255,285,共3页
油橄榄富含多种功能活性成分,主要介绍了油橄榄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特点、提取分离、分析鉴定和生物活性,以期为油橄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橄榄 多酚 提取分离 分析鉴定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被引量:44
5
作者 吴遵秋 姜友军 +4 位作者 苏光灿 王安逸 陈华萍 杨泽身 黄乾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94-99,共6页
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法和总还原能力法测定橄榄苦苷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滤纸片法考察橄榄苦苷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稀释法分析橄榄苦苷对3种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 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法和总还原能力法测定橄榄苦苷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滤纸片法考察橄榄苦苷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稀释法分析橄榄苦苷对3种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显示:橄榄苦苷在0.02~0.08 mg/m L范围内与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相比始终表现出强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橄榄苦苷对3种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延缓细菌的对数生长期;在研究质量浓度范围内橄榄苦苷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强,10 mg/m L时其抑菌圈直径d=(20.77±0.47)mm,为极度敏感,MIC为0.025 mg/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高敏感(d=(19.23±0.44)mm>15 mm),MIC为0.05 mg/m L;而枯草芽孢杆菌处于中度敏感状态(d=(11.48±0.60)?mm<15 mm),MIC为0.4 mg/m L。结果表明,橄榄苦苷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叶 橄榄苦苷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总还原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州4个引进品种初榨橄榄油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向春蓉 徐洲 +4 位作者 王寒冬 刘捷 丁春邦 李天 杨泽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4-147,共4页
对凉山州4个引进品种(佛奥、奥托卡、豆果、城固32)初榨橄榄油的酸值、过氧化值、α-生育酚含量、豆甾醇含量和β-谷甾醇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凉山州4个引进品种初榨橄榄油的品质。结果表明:4个品种... 对凉山州4个引进品种(佛奥、奥托卡、豆果、城固32)初榨橄榄油的酸值、过氧化值、α-生育酚含量、豆甾醇含量和β-谷甾醇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凉山州4个引进品种初榨橄榄油的品质。结果表明:4个品种初榨橄榄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城固32的α-生育酚含量和β-谷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164.48 mg/kg和1 149.59 mg/kg,除奥托卡的豆甾醇含量较低外,其余3个品种差异较小;4个品种初榨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7.34%~82.17%,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09%~18.87%。综合评价表明4个品种初榨橄榄油中奥托卡的品质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洲 油橄榄品种 初榨橄榄油 品质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个引进油橄榄品种初榨油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向春蓉 徐洲 +4 位作者 王寒冬 刘捷 丁春邦 李天 杨泽身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4-98,共5页
以3个引进油橄榄品种初榨油为材料,测定总多酚含量和各单体酚含量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SPSS应用软件分析总多酚含量、各单体酚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总多酚含量分别为21.26、23.31、26.04μg/g,品种间... 以3个引进油橄榄品种初榨油为材料,测定总多酚含量和各单体酚含量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SPSS应用软件分析总多酚含量、各单体酚含量与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品种总多酚含量分别为21.26、23.31、26.04μg/g,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而单体酚含量均较少;3个品种中佛奥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则是豆果最强;羟基酪醇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e2+螯合能力极显著负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6、0.713、0.721;对羟基苯甲酸含量与Fe2+螯合能力显著正相关;槲皮素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负相关,与Fe2+螯合能力显著正相关;而总多酚含量、咖啡酸和表儿茶素含量与体外抗氧化能力的的相关程度较低,因此羟基酪醇、对羟基苯甲酸和槲皮素是主要的抗氧化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橄榄油 多酚含量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橄榄鲜果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含量随不同成熟度的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邓俊琳 王寒冬 +3 位作者 刘露 丁春邦 李天 杨泽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54-258,共5页
以油橄榄鲜果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油橄榄总黄酮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皮瓜尔、弗奥、克罗莱卡、卡林、鄂植、云台、配多灵、科拉蒂八个品种的六个成熟度的总黄酮含量。基于单因素实验,以料液比、甲醇浓度、超声温度和超... 以油橄榄鲜果为材料,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油橄榄总黄酮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皮瓜尔、弗奥、克罗莱卡、卡林、鄂植、云台、配多灵、科拉蒂八个品种的六个成熟度的总黄酮含量。基于单因素实验,以料液比、甲醇浓度、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为自变量,油橄榄总黄酮提取量为响应值,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料液比1∶23(g/m L)、甲醇浓度80%、超声温度48℃、超声时间30min,油橄榄鲜果总黄酮提取量为0.8567mg/g。八个油橄榄品种的总黄酮含量随成熟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变化趋势,含量最高为克罗莱卡的第一成熟度3.9042mg/g,最低为云台的第四成熟度0.7189mg/g,鄂植和配多灵从第三成熟度开始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总黄酮 响应曲面法 超声波辅助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橄榄鲜果中主要化合物随成熟度的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邓俊琳 刘露 +4 位作者 刘泉 向春蓉 丁春邦 李天 杨泽身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3-77,共5页
为阐明油橄榄果实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合物的变化,探索最佳成熟度,本试验以不同成熟度的皮瓜尔鲜果为材料,测定其蛋白质、还原糖、粗脂肪、总多酚的含量,以及果油中主要的脂肪酸和角鲨烯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蛋白质含量... 为阐明油橄榄果实成熟过程中主要化合物的变化,探索最佳成熟度,本试验以不同成熟度的皮瓜尔鲜果为材料,测定其蛋白质、还原糖、粗脂肪、总多酚的含量,以及果油中主要的脂肪酸和角鲨烯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无较大差异,还原糖先降低后略有升高,粗脂肪先升高后趋于平稳,总多酚先降低后趋于平稳;各种脂肪酸相对含量在整个成熟过程中变化不一致;油酸、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是橄榄油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角鲨烯先升高后降低。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油橄榄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第四成熟度为油橄榄果的最佳成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成熟度 脂肪酸组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昌引进油橄榄不同成熟度果实品质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彭立功 刘泉 +6 位作者 兰艳 王锦 杨泽身 苏光灿 张波 丁春邦 李天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4,共7页
以西昌本地油橄榄鄂植为对照,对5个引进油橄榄品种3个不同成熟度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植、佛奥、科拉蒂、豆果、皮瓜尔和克罗莱卡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分别在... 以西昌本地油橄榄鄂植为对照,对5个引进油橄榄品种3个不同成熟度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鄂植、佛奥、科拉蒂、豆果、皮瓜尔和克罗莱卡的干果肉粗脂肪含量分别在成熟度3、1、3、1、1和2达到最大值;除皮瓜尔外,其他品种干果肉平均粗脂肪含量均大于鄂植。随成熟度的增加不同品种不同脂肪酸的变化不一致,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麻酸是橄榄油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油酸/亚油酸的比值分别为佛奥12.48和15.04、豆果8.42和9.73、皮瓜尔11.16和13.28、鄂植11.34和14.71、科拉蒂10.44和12.31、克罗莱卡8.01和9.23。6个品种橄榄油的亚麻酸和亚油酸比值在0.18~0.25之间,酸值在1.48~1.89 mg/g之间,克罗莱卡、佛奥和豆果的酸值大于鄂植,科拉蒂和皮瓜尔的酸值低于鄂植。除科拉蒂外,其他品种的不饱和脂肪酸(UFA)和油酸相对含量均大于鄂植。佛奥、豆果、皮瓜尔、鄂植、科拉蒂和克罗莱卡的最佳成熟度分别是成熟度1、2、2、2、2和3;克罗莱卡、豆果、皮瓜尔和科拉蒂综合表现优于本地品种鄂植,其中克罗莱卡的综合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成熟度 粗脂肪 酸值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同时测定橄榄油中4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 被引量:9
11
作者 向春蓉 邓俊琳 +3 位作者 刘露 丁春邦 李天 杨泽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4-87,共4页
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橄榄油中没食子酸、羟基酪醇、儿茶素和阿魏酸4种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橄榄油先经正己烷溶解,再用60%甲醇两次提取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色谱条件为ZORBAXSB-C18反相色谱柱(150mm×4.6mm,5.0μm);以0... 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橄榄油中没食子酸、羟基酪醇、儿茶素和阿魏酸4种多酚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橄榄油先经正己烷溶解,再用60%甲醇两次提取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色谱条件为ZORBAXSB-C18反相色谱柱(150mm×4.6mm,5.0μm);以0.5%乙酸(A)+甲醇(B)+异丙醇(C)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顺序为0~14min,95%~92%A,2.5%~4%B,2.5%~4%C;14~30min,92%~82%A,4%~9%B,4%一9%C;柱温35℃;流速1.0mL/min;进样量20恤L;DAD检测器波长280nm。结果表明:在此色谱条件下,4种多酚类化合物在30min内能较好地分离,且测定结果的重复性好(RSD≤1.890%),精密度高(RSD≤O.023%),加标回收率在82.4%~97.6%之间。该方法能准确地同时测定橄榄油中4种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 橄榄油 多酚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发展油橄榄产业势在必行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泽身 董瑛 赵小琦 《四川农业科技》 2004年第11期6-7,共2页
关键词 凉山地区 产业发展 油橄榄产业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住历史机遇 把凉山建成中国重要的油橄榄产业基地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泽身 杨仁圣 +2 位作者 张波 苏光灿 王清明 《四川农业科技》 2011年第12期42-44,共3页
一、凉山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凉山是国内最早规模化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地区之一。1964年在周总理的大力倡导下,中国林科院从阿尔巴尼亚和前苏联引进的佛奥、莱星、配多灵、卡林、米扎、贝拉特、阿斯、科拉蒂等30多个油橄榄品种由西... 一、凉山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凉山是国内最早规模化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地区之一。1964年在周总理的大力倡导下,中国林科院从阿尔巴尼亚和前苏联引进的佛奥、莱星、配多灵、卡林、米扎、贝拉特、阿斯、科拉蒂等30多个油橄榄品种由西昌专区亚热带试验站(现凉山外I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主持,在西昌、米易、盐源、德昌、会理5县(市)10个点进行试验种植。先后开展了适应性观察、生长发育规律观测、繁殖和嫁接、病虫害观测与防治等大规模试验,并对攀西地区油橄榄野生资源利用作了相应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林科院 产业基地 油橄榄 凉山 亚热带作物 历史 生长发育规律 规模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橄榄查尔酮合酶与查尔酮异构酶基因全长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文拴 黄乾明 +3 位作者 陈华萍 杨泽身 王安逸 苏光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7-124,共8页
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与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是植物类黄酮合成代谢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采用同源克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融合引物嵌套PC... 查尔酮合酶(chalcone synthase,Chs)与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Chi)是植物类黄酮合成代谢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采用同源克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融合引物嵌套PCR(fusion primer and nested integrated PCR,FPNI-PCR)与3’-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RACE)相结合,分别克隆出油橄榄chs与chi基因全长。序列分析表明,油橄榄chs基因全长DNA(Gen Bank登录号:KF935223.1)和c DNA(Gen Bank登录号:KF935224.1)序列分别为2 085 bp和1 173 bp,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90个氨基酸,其氨基酸序列与葡萄和番茄全长Chs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在90%左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Chs蛋白家族。油橄榄chi基因全长DNA(Gen Bank登录号:KF886190)和c DNA(Gen Bank登录号:KF886191)序列分别为1 373 bp和750 bp,其ORF编码249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其他植物Chi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最高在65%左右,序列中包含一段由19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具有分子内裂解酶活性的功能域,符合Chi蛋白家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查尔酮合酶 查尔酮异构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橄榄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文拴 黄乾明 +3 位作者 陈华萍 杨泽身 王安逸 苏光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4-130,共7页
采用同源克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融合引物嵌套PCR(fusion primer and nested integrated PCR,FPNI-PCR)与3’-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RA... 采用同源克隆、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融合引物嵌套PCR(fusion primer and nested integrated PCR,FPNI-PCR)与3’-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RACE)技术相结合,从油橄榄(Olea europaea)中克隆得到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基因全长,命名为Oe PAL。序列分析表明,Oe PAL的DNA全长2 970 bp(Gen Bank登录号KJ511867),含一个内含子(393~1 220 bp);全长c DNA有2 142 bp(Gen Bank登录号KJ511868),开放阅读框编码713个氨基酸,与其他植物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该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PICZαA-Oe PAL,且在毕赤酵母X33中进行诱导表达。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检测显示该重组酶的分子质量在77.5 k D左右,纯化后的酶比活力为196.3 U/mg。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重组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40℃,p H 8.8;在供试范围内Cu2+与Na+可以提高该酶活性;以L-苯丙氨酸为底物,在最适条件下该酶的Km为4.89×10-4 mol/L。结果表明成功地克隆到Oe PAL,构建了表达载体,并进行了功能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氨酸解氨酶 基因克隆 表达载体 毕赤酵母X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