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7
1
作者 杨永滨 郑明辉 刘征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二恶英类的毒理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一系列二恶英类污染事件和国际公约的推动下,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发现,涵盖了分子毒性机理、致癌毒性、非致癌毒性和... 二恶英类的毒理学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一系列二恶英类污染事件和国际公约的推动下,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综述了近年来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的观点和发现,涵盖了分子毒性机理、致癌毒性、非致癌毒性和非致癌剂量-效应风险度评价方法等诸多领域,其中TCDD毒性效应的负反馈调节机制研究和对人体健康非致癌效应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广大毒理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二恶英类毒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恶英类 TCDD 毒理学 分子毒性作用机制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代酚对斑马鱼的急性联合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杨永滨 刘征涛 +3 位作者 郑明辉 杨旭 方征 王婉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为了探讨卤代酚等毒性二元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和评价其联合毒性效应的最佳方法,依次测定了6种卤代酚对斑马鱼的单一急性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其中联合毒性作用类型采用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分别... 为了探讨卤代酚等毒性二元混合物联合毒性效应和评价其联合毒性效应的最佳方法,依次测定了6种卤代酚对斑马鱼的单一急性毒性和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其中联合毒性作用类型采用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单一卤代酚的生物毒性随着卤素原子数目在化合物中的增多呈增强趋势;卤代酚等毒性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方式以部分相加和协同作用为主;毒性单位法(TU)和混合毒性指数法(MTI)可以较精确地评价卤代酚联合毒性作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酚 斑马鱼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代酚复合污染对鲤科金鱼的生化毒性效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永滨 刘征涛 +3 位作者 户志杰 赵兵 方征 王婉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共4页
为探讨卤代酚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探究较为可靠的检测方法,根据所选6种卤代酚化学结构的相似程度和48 h LC50值,将其分为3组二元混合物进行急性暴露实验,毒性单位比为1∶1,每组分2个浓度级别观察金鱼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同... 为探讨卤代酚复合污染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探究较为可靠的检测方法,根据所选6种卤代酚化学结构的相似程度和48 h LC50值,将其分为3组二元混合物进行急性暴露实验,毒性单位比为1∶1,每组分2个浓度级别观察金鱼生物学行为的变化,同时检测金鱼肝脏中3种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活性以及酶活性影响率的变化.结果表明:3组卤代酚对金鱼肝脏中3种抗氧化酶的酶活性影响率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3种抗氧化酶中仅SOD在1/2LC50剂量暴露组中均表现为明显升高的酶活性激活率或酶活性抑制率,提示SOD较适合作为卤代酚低浓度复合水污染情况监测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代酚 鲤科金鱼 联合毒性 抗氧化酶 生物毒性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量PSS励磁控制器的最优容错设计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永滨 于达仁 王建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13,共5页
在一般的PSS励磁控制器和最优励磁控制器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变量PSS励磁控制器的容错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励磁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越性:(1)克服了一般PSS励磁控制抑制低频振荡适应能力差的缺陷;(2)采用容错控制保证了励磁系统的高可靠性... 在一般的PSS励磁控制器和最优励磁控制器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变量PSS励磁控制器的容错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励磁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越性:(1)克服了一般PSS励磁控制抑制低频振荡适应能力差的缺陷;(2)采用容错控制保证了励磁系统的高可靠性;(3)消除了最优励磁控制系统存在的Pe变化引起Vt的稳态值变化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错控制 励磁控制 同步发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胃蛋白酶原异常居民胃粘膜变化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30
5
作者 张祥宏 卜玉华 +7 位作者 王俊灵 严霞 米建民 赵文元 张振国 杨永滨 三角顺一 青木一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91-494,共4页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 (PG)水平变化与我国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的关系及PG异常在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对赞皇县 15 0 4名农村居民进行血清PG和HP抗体检测的基础上 ,对受检居民进行了随访 ,并分析了受检后 16~ 30个月...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 (PG)水平变化与我国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的关系及PG异常在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在对赞皇县 15 0 4名农村居民进行血清PG和HP抗体检测的基础上 ,对受检居民进行了随访 ,并分析了受检后 16~ 30个月胃粘膜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赞皇县居民血清PG水平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性居民PGⅠ、PGⅡ和PGⅠ /PGⅡ比值明显高于女性居民 ,但男女居民中血清PG异常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11.7%∶9.6 % ,P >0 .0 5 )。随访期内PG异常居民胃癌死亡率 (0 .6 4% )高于正常居民 (0 .0 0 7% ) ,但统计学意义不明显。血清PG异常组居民胃粘膜腺体萎缩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均达到 70 %以上 ,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也超过 5 0 % ,明显高于血清PG正常居民 (P <0 .0 1)。血清PG异常伴HP抗体阳性者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均明显高于HP抗体阴性者。结论 :血清PG异常居民胃粘膜多有明显的癌前病变 ,是胃癌的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粘膜 癌前病变 胃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27
6
作者 耿兆辉 寿保栋 +2 位作者 刘辉 杨永滨 任今今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308,共5页
通过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血脂及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影响,探讨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血脂康组、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血府逐瘀汤低剂量组).对... 通过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血脂及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影响,探讨血府逐瘀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血脂康组、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血府逐瘀汤低剂量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在高脂饮食基础上分别给予血脂康,血府逐瘀汤高、低剂量.12周后光学显微镜观察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检测血脂及测定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研究结果发现:与模型组相比血府逐瘀汤高、低剂量组,血脂康组均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P<0.05),降低ET和AngⅡ(P<0.05).表明血府逐瘀汤能调节AS大鼠血脂的异常,降低血管内皮活性因子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病变程度,保护血管内皮,故可有效防治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线性化最优鲁棒容错快关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6
7
作者 于达仁 杨永滨 +1 位作者 崔涛 黄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25-29,共5页
将直接反馈线性化理论运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快速汽门控制的设计中,得到了实用的非线性快速汽门控制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反馈测量通道故障具有鲁棒容错性的大范围线性化最优快关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所设计的系统实现了大范围稳定... 将直接反馈线性化理论运用于汽轮发电机组快速汽门控制的设计中,得到了实用的非线性快速汽门控制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对反馈测量通道故障具有鲁棒容错性的大范围线性化最优快关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所设计的系统实现了大范围稳定。并且由于采用对测量通道容错的完整性设计方法,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又由于采用多回路同时镇定方法,也提高了系统在测量通道发生故障下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组 快速汽门控制 设计 大范围线性化 鲁棒性 容错控制 快关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热止泻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高伟敏 任今今 +2 位作者 杨永滨 薛娟 马焕云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8-881,共4页
目的探讨清热止泻方在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ARE)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1.425 mg.kg-1),清热止泻方高、中、低剂量组(给予清热... 目的探讨清热止泻方在治疗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ARE)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成年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1.425 mg.kg-1),清热止泻方高、中、低剂量组(给予清热止泻方煎剂16.0,12.0和8.0 g.kg-1),每组8只。各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开始保留灌肠给予干预,隔日一次灌肠1周,3 d后麻醉采血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取放射区域直肠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变化证实阳性对照组、清热止泻方高、中剂量组均可有效治疗模型大鼠ARE;阳性对照组和清热止泻方中剂量组血清中MDA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明显低于模型和清热止泻方低剂量组(P<0.01),而SOD酶活性水平略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但明显高于模型和清热止泻方低剂量组(P<0.01)。结论清热止泻汤可以有效降低体内MDA水平和维持SOD活性的正常水平,可能是清热止泻方治疗ARE作用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热止泻方 肠炎 放射性 急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黄素和抗坏血酸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月红 张祥宏 +6 位作者 杨永滨 严霞 王俊灵 黄向华 杨建柱 刘艳丽 王凤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53-1356,共4页
目的 :探讨核黄素和抗坏血酸在体内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诱发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阻断作用。方法 :采用动物实验 ,应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分析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对DON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的影... 目的 :探讨核黄素和抗坏血酸在体内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诱发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阻断作用。方法 :采用动物实验 ,应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分析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对DON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和增殖抑制的影响。结果 :FCM检测结果表明 ,4mg/kgDON可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其凋亡率为 1 3 73 %± 1 53 %。核黄素 (1 2 5 - 1 0mg/kg)和抗坏血酸 (2 5 - 1 0 0mg/kg)预处理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DON组 (P <0 0 5) ,但不同剂量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组间凋亡率无明显差异。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亦证实 ,DON处理组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有的“梯状条带” ,而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均未出现“梯状条带”。给予核黄素和抗坏血酸预处理的各DON处理组细胞增殖指数与DON处理组细胞增殖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核黄素和抗坏血酸均可一定程度抑制DON体内对小鼠胸腺细胞的致凋亡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抗坏血酸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小鼠 胸腺细胞 细胞凋亡 食管癌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对抑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耿兆辉 黄威 +4 位作者 高伟敏 刘辉 高媛 杨永滨 任今今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1-214,218,共5页
研究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血脂及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血脂康组、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血府逐瘀汤低剂量组),每组8只。其中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模... 研究血府逐瘀汤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血脂及主动脉内膜粥样硬化病变的影响。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血脂康组、血府逐瘀汤高剂量组、血府逐瘀汤低剂量组),每组8只。其中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治疗组在高脂饮食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血脂康、高剂量血府逐瘀汤、低剂量血府逐瘀汤干预,12周后各组动物取主动脉起始部做病理学切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腹主动脉取血并分离血清,检测其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水平(HDL-c)。研究结果发现血府逐瘀汤高、低剂量组大鼠的主动脉光镜及电镜结构病变均比模型组轻。血府逐瘀汤高、低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中TC、TG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1)。血府逐瘀汤可有效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其有效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府逐瘀汤 形态学变化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支架双开窗技术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伴迷走锁骨下动脉患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亮 张玉京 +5 位作者 白雷 杨永滨 吉林 王海茜 刘江龙 李晓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总结采用主动脉支架预开窗联合分支支架技术治疗伴有迷走锁骨下动脉(A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经验。方法2017年至2019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在TBAD患者术前主动脉CTA检查中发现4例伴发ASA。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 目的总结采用主动脉支架预开窗联合分支支架技术治疗伴有迷走锁骨下动脉(A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经验。方法2017年至2019年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在TBAD患者术前主动脉CTA检查中发现4例伴发ASA。4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47.3岁(44~52岁),均接受择期胸主动脉腔内支架预开窗联合分支支架修复术治疗,随访观察腔内修复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结果4例患者择期手术均获成功,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严重脑卒中或脊髓缺血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无患者死亡,无上肢缺血、后循环缺血、脊髓缺血等情况出现。所有患者的锁骨下动脉(SA)和ASA通畅,无分支支架狭窄/闭塞。结论采用体外支架双开窗技术腔内修复治疗TBAD伴ASA可行,近中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仍需随访;建议同时重建双侧SA,以保留上肢动脉血供,更重要的是保留脊髓和椎基底动脉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迷走锁骨下动脉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 预开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G_1对体外培养HPBM增殖及TNF-α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会艳 张祥宏 +4 位作者 严霞 王俊灵 孙旭明 杨永滨 王凤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1-133,共3页
目的 :研究黄曲霉毒素G1(AFG1)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PBM)增殖及细胞TNF -α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和MTT比色法研究AFG1对HPBM增殖的影响。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AFG1对HPBMTNF -α分泌的影响。结果 :FCM... 目的 :研究黄曲霉毒素G1(AFG1)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HPBM)增殖及细胞TNF -α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和MTT比色法研究AFG1对HPBM增殖的影响。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AFG1对HPBMTNF -α分泌的影响。结果 :FCM检测结果显示 ,AFG1作用 6h ,10 0 0 μg/L处理组HPBM的增殖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AFG1作用 2 4h ,2 0 0 μg/L和 10 0 0 μg/L浓度的AFG1可明显刺激HPBM增殖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AFG1作用 6h和 2 4h ,AFG1浓度均与增殖指数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5 12 2和 0 5 119,P均 <0 0 5 )。MTT比色法结果显示 ,2 0 0 0 μg/LAFG1处理HPBM的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AFG1在 10 0 μg/L浓度下可显著抑制TNF -α分泌 (P <0 0 5 )。结论 :AFG1对体外培养HPBM的增殖有刺激作用 ,在 10 0 μg/L浓度下对HPBMTNF -α的分泌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黄曲霉毒素类 DNA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组快速汽门控制系统的容错最优设计 被引量:1
13
作者 于达仁 鲍文 +1 位作者 杨永滨 李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1-13,共3页
利用系统内部的冗余性,将容错控制技术应用于快速汽门最优控制系统设计中。设计结果表明系统的可靠性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 汽轮发电机组 快速汽门 最优控制 容错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汽门的开闭环相结合的控制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达仁 杨永滨 徐基豫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9-52,共4页
基于LQR理论设计的最优快关控制由于下列原因使其效果受到限制:(1)故障初期的严重模型失配;(2)过高的反馈增益使得控制量受到严重限幅。该文提出将线性最优快关控制和开环快关控制相结合,克服了前述缺点。
关键词 快关控制 开环控制 汽门 蒸汽透平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快关控制规律在 DEH 系统中的实现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达仁 杨永滨 +1 位作者 毛志伟 陈国才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57-160,173,共5页
将DEH系统中的OPC回路与伺服执行机构相结合实现多种复杂的快关控制规律,因而克服了简单快关控制存在的适应性差造成的过制动或制动不足的缺陷,而且增加了后摆阻尼,仿真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复杂快关控制 DEH系统 汽轮发电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变性原理消除非线性的最优快关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达仁 杨永滨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2-34,共3页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不变性原理的全局线性化控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汽轮发电机组的快关控制系统中。此方法克服了普通最优快关控制系统存在的故障初期严重模型失配问题,实现了大范围的稳定,减小了阀门位移限幅特性对系统的影响。仿真...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不变性原理的全局线性化控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汽轮发电机组的快关控制系统中。此方法克服了普通最优快关控制系统存在的故障初期严重模型失配问题,实现了大范围的稳定,减小了阀门位移限幅特性对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按这种方法所设计的系统有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变性原理 快关控制 线性化 远距离输电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容错控制与开关控制相结合的再热机组快关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达仁 杨永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8,共4页
提出的对中压缸阀门采用开关控制,对高压缸阀门采用最优容错控制的再热汽轮发电机快关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越性:(1)中压缸阀门采用开关控制,响应快,易实现,能有效地保证故障后第一摇摆的暂态稳定;(2)高压缸阀门采用最优控制提高了系... 提出的对中压缸阀门采用开关控制,对高压缸阀门采用最优容错控制的再热汽轮发电机快关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越性:(1)中压缸阀门采用开关控制,响应快,易实现,能有效地保证故障后第一摇摆的暂态稳定;(2)高压缸阀门采用最优控制提高了系统阻尼,增加了后摆(包括第二摆)稳定性,并放宽了中压缸阀门开启时间的选取范围;(3)高压缸阀门采用容错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热汽轮机 最优控制 容错控制 快关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2及TIMP—2表达在良恶性葡萄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18
作者 张金库 闫国华 +2 位作者 李玉兰 杨永滨 张祥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3-335,共3页
目的:寻求一种能早期诊断恶性葡萄胎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MMP-2及 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在恶性葡萄胎和良性葡萄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73.3%和 20.0%(P<0.0... 目的:寻求一种能早期诊断恶性葡萄胎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良恶性葡萄胎组织中MMP-2及 TIMP-2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在恶性葡萄胎和良性葡萄胎中的阳性率分别为 73.3%和 20.0%(P<0.01);TIMP-2为 33.3%和 26.7%( P>0.05)。结论:MMP—2检测可作为鉴别良恶性葡萄胎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葡萄胎 鉴别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MMP-2 TIM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源性猝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檀艳丽 刘书哲 +1 位作者 高伟敏 杨永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3762-3763,共2页
目的研究老年心源性猝死(SCD)的特点,探讨预防SCD的对策。方法对1例老年SCD者的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饮酒、情绪激动及劳累为SCD的主要诱因,胸闷为本例死者猝死前临床先兆症状,尸检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急性心肌... 目的研究老年心源性猝死(SCD)的特点,探讨预防SCD的对策。方法对1例老年SCD者的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饮酒、情绪激动及劳累为SCD的主要诱因,胸闷为本例死者猝死前临床先兆症状,尸检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急性心肌缺血。结论避免诱因是预防猝死的关键,应高度重视猝死的先兆症状,尽快、有效地进行抢救,以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尸检有助于明确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病 猝死 心脏 尸体解剖 病理状态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7年中国疾病监测区死因年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莉 杨永滨 +4 位作者 杨成荣 张颖 檀艳丽 耿朝辉 缪淑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1期890-891,共2页
目的 为了探讨减寿的主要原因。方法 按ICD - 9对 1997年中国疾病监测区死亡者的死因进行分类 ,对死者年龄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中国居前 5位的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和消化系统疾病 ,占总死因的 87... 目的 为了探讨减寿的主要原因。方法 按ICD - 9对 1997年中国疾病监测区死亡者的死因进行分类 ,对死者年龄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中国居前 5位的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意外死亡和消化系统疾病 ,占总死因的 87 2 7%。意外死亡者中 15~ 5 9岁死亡者占 61 72 %。意外死亡者的年龄中位数 3 7 5 2岁。除肿瘤与消化系统疾病者的死因年龄中位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外 ,其他死因者年龄中位数之间的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结论 意外死亡是近年来非常主要的减寿死因 ,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延长国人寿命 ;肿瘤和消化系统疾病对减寿的影响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因 疾病监测 1997年 中国 年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