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皮肤乳腺切除联合一期假体重建在早期乳腺癌应用中的美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欧欧 罗华 +2 位作者 何俊玲 胡祖健 徐海滨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6期1037-1039,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将乳房美学原则应用于保留皮肤乳腺切除联合一期假体置入乳房再造的早期乳腺癌,以获得良好的外观效果。方法在实施一期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时,将肿瘤重建和美学塑形结合起来。术前设计根据乳房美学原则兼顾肿瘤安全性,选择... 目的探讨如何将乳房美学原则应用于保留皮肤乳腺切除联合一期假体置入乳房再造的早期乳腺癌,以获得良好的外观效果。方法在实施一期假体植入乳房再造时,将肿瘤重建和美学塑形结合起来。术前设计根据乳房美学原则兼顾肿瘤安全性,选择合适假体。术中充分分离使假体放置到位,细节操作精确有效,术中需即时评估美学效果。结果67例腺癌患者应用此方法行一期假体置入乳房再造,外观评价:优53例,良11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这95.5%。结论保留皮肤乳腺切除联合一期假体重建时,从美学的角度和细节控制可实现最佳的美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乳房重建 假体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后并发症的处理策略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杨欧欧 罗华 +1 位作者 胡祖健 徐海滨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6期1088-1090,共3页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清除的方法和乳房整形修复的临床策略。方法2010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32例PAAG注射隆乳术后患者,术前应用B超或MRI明确注射物层次。11例感染患者予引流,21例未感染患者予包囊外清除凝胶;Ⅰ期假体植入12例...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清除的方法和乳房整形修复的临床策略。方法2010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32例PAAG注射隆乳术后患者,术前应用B超或MRI明确注射物层次。11例感染患者予引流,21例未感染患者予包囊外清除凝胶;Ⅰ期假体植入12例,Ⅱ期假体植入2例,不植入假体18例。结果随访1年,满意29例,基本满意3例,不满意0例,满意率100%。14例隆乳患者外形对称,美学效果良好。结论根据影像检查指导清除方式,尽量包括包囊完整清除凝胶;乳房修复应在整形美学角度分析形态、软组织厚度、凝胶破坏的程度等方面.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并发症 乳房整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至丸合桂枝汤对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治疗后潮热患者生殖激素、改良Kupperman评分和ki6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杨慧芬 罗华 +3 位作者 杨欧欧 胡祖健 何俊玲 徐海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6期175-178,共4页
目的 探讨二至丸合桂枝汤对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治疗后潮热患者生殖激素、改良Kupperman评分和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接受他莫西芬治疗出现潮热症状的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138例,按随机数... 目的 探讨二至丸合桂枝汤对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治疗后潮热患者生殖激素、改良Kupperman评分和ki67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接受他莫西芬治疗出现潮热症状的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13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谷维素治疗,研究组采用二至丸合桂枝汤治疗,治疗时间均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殖激素水平、改良Kupperman评分、潮热症状评分;研究组随机抽取30例患者检测治疗前后乳腺组织ki67表达水平;观察两组治疗期间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孕酮(P)、促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睾酮(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2、P、LH、FSH、T、PRL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潮热症状评分和改良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潮热症状评分和改良Kupperman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乳腺组织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二至丸合桂枝汤对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治疗后潮热具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minal型乳腺癌 他莫西芬 二至丸 桂枝汤 类更年期综合征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即刻假体重建随访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海滨 杨欧欧 +3 位作者 胡祖健 苏昆仑 何俊玲 罗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第10期1779-1781,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腺切除即刻假体重建手术肿瘤学安全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5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NSM)即刻乳房假体重建术(IBR)。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前2年随访...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留乳头乳腺切除即刻假体重建手术肿瘤学安全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51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NSM)即刻乳房假体重建术(IBR)。结果所有患者均术后前2年随访1次/3个月,2年后随访1次/0.5~1年,随访时间36~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70个月。2例(3.9%)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无乳头乳晕部位复发病例。3例(5.9%)发生完全或部分乳头坏死,1例(2%)出现局部皮肤坏死(3cm×2cm)假体暴露经换药3个月后再次手术取出假体,12例(23.5%)切口延期愈合经换药1~2个月切口愈合,7例(13.7%)皮下及假体周围积液,2例(3.9%)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好转。未发生包囊挛缩和假体破裂,乳腺外观主观评价优良率达86.3%。结论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即刻假体重建在肿瘤学上是安全的,同时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不增加局部复发风险,患者对外观满意度高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留乳头乳晕乳腺切除 即刻假体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内癌微浸润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华 杨欧欧 +2 位作者 何俊玲 蓝天 胡祖健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5期687-689,共3页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患者发生微浸润(DCISM)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221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可能预测DCISM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患者发生微浸润(DCISM)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221例DCIS和DCIS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出可能预测DCISM的临床、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的危险因素,根据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导管内癌发生微浸润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IS病灶(肿瘤直径≥2 cm)、可触及肿块、乳房钼靶X线提示钙化和/或肿块、高级别核分级与DCISM显著相关。利用这些因素绘制列线图显示良好的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11,95%CI0.752~0.870)。在校准图形中标准曲线与预测校准曲线拟合良好,表明模型-致性较好。结论基于四个危险因素的列线图能准确预测导管内癌微浸润,该模型对导管内癌患者临床治疗选择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内癌 导管内癌伴微浸润 列线图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6
作者 罗华 何俊玲 +7 位作者 杨欧欧 蓝天 苏昆仑 杨慧芬 詹晨妮 何佳炜 徐海滨 胡祖健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9期1248-125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PC)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方法选取2007年至2017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W例IPC患者(IPC组),随机按1:3比例选择同期浸润性导管癌45例患者(ID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超声... 目的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IPC)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方法选取2007年至2017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W例IPC患者(IPC组),随机按1:3比例选择同期浸润性导管癌45例患者(ID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超声表现、钥靶表现、淋巴结转移状况、分子分型、无复发生存等。结果IPC组与IDC组在发病年龄、性别、超声表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大小、钳靶表现、分子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所有患者中位随访63个月(20〜96个月),IPC组和IDC组无复发生存率(RFS)分别为93.3%和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DC相比,IPC好发于老年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男性发病较IDC占比更高,超声表现为囊实混合的界清肿块更多见,淋巴结转移更少见;IPC总预后好,对于IPC合并浸润性癌,建议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评估腋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 临床病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摄影在乳腺高危病灶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苏昆仑 罗华 +3 位作者 杨欧欧 詹晨妮 蓝天 杜芳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9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评价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和第二眼超声对乳腺癌患者MRI额外发现的高危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新诊断乳腺癌患者磁共振检查后再行DBT和超声检查.根据MRI检出的高危病灶的位置,记录超声和DBT检出病灶的频率.结果74个MRI额外检出的... 目的评价数字乳腺断层摄影(DBT)和第二眼超声对乳腺癌患者MRI额外发现的高危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61例新诊断乳腺癌患者磁共振检查后再行DBT和超声检查.根据MRI检出的高危病灶的位置,记录超声和DBT检出病灶的频率.结果74个MRI额外检出的高危病灶中,第二眼超声检出55个(74.3%),DBT检出其余19个病灶中的8个(10.8%).61个活检的病灶中25个(41.0%)是恶性病变.高危病灶被分成肿块型和非肿块强化型.第二眼超声能检出94.6%的肿块型病灶,而DBT能检出33.3%的超声不能检出的非肿块强化型病灶.结论增加DBT检查,第二眼超声检出率从74.3%增加至85.1%.其余14.9%患者需行MRI引导下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X线摄影 断层合成 超声 乳腺肿瘤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