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不愤不启”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柳桥 《齐鲁学刊》 1985年第2期53-53,共1页
关于《论语·述而》篇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后汉的郑玄旧解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关于《论语·述而》篇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后汉的郑玄旧解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朱熹《集注》也遵从郑义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义。”)郑氏所谓“口悱悱”和训“复”为“重复教之”,都是不确切的。“愤”、“悱”二字,双声,涵义是基本相同的。《文选》成公绥《啸赋》:“舒蓄思之悱愤兮,奋久结之缠绵。”李善注引《字书》:“悱,心诵也。”王臣注:“悱愤,心忧也。”二字都从“心”,都是心的动态,不应当说是“口悱悱”。实际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人言 郑玄 论语 字书 文选 李善注 双音节词 朱熹 启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仁学发微
2
作者 杨柳桥 《社会科学辑刊》 1983年第3期38-43,共6页
在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二十篇中,论到“仁”这个有关伦理(道德)学说基本概念的,一共有五十多章,其中包括弟子“问仁”的有九章。这一个“仁”字,象一条明明煌煌的长线,贯穿着全部《论语》。“仁”,是孔子伦理(道德)学说以及政治学说的... 在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二十篇中,论到“仁”这个有关伦理(道德)学说基本概念的,一共有五十多章,其中包括弟子“问仁”的有九章。这一个“仁”字,象一条明明煌煌的长线,贯穿着全部《论语》。“仁”,是孔子伦理(道德)学说以及政治学说的核心(每个人的伦理学说总是为他的政治学说服务的)。对于孔子这种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我们叫它孔子的“仁学”。孔子同别人讲道论德,口头上经常挂着一个“仁”字,范围极为广泛,内容极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仁学 伦理学说 论语 涵义 思想体系 人与人 大戴礼记 道德行为 孟子 人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文章理论的唯心主义本质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柳桥 《文史哲》 1980年第1期24-26,共3页
刘勰《文心雕龙》所阐发的文章(不单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头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之中。其实,这三篇只是谈的一个问题:圣人原于天地“自然之道”而为“文”,这种“文”就是后世所谓“经”;后人撰“文”,必... 刘勰《文心雕龙》所阐发的文章(不单是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头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之中。其实,这三篇只是谈的一个问题:圣人原于天地“自然之道”而为“文”,这种“文”就是后世所谓“经”;后人撰“文”,必须遵从这些“经”的教义,追踪这些“经”的体制。他这种文章理论的基本观点,归根到底,只是“宗经”一义。在“宗经”一义中,刘勰虽然也混合着谈了一些文章形式问题,但是主要的还是着眼在政治内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章理论 宗经 文章形式 六义 政治内容 文以明道 文学 政治标准 神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化?还是多民族化?
4
作者 楊柳桥 《语文建设》 1961年第3期25-,共1页
我对拉丁字母在国际间的读法的具体情况根本不清楚,却对“怎样称说数、理、化科中的拉丁字母”的问题写了一篇稿件,提出了“要不要国际化”(见1960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上《文字改革》第13期)的问题,因而这种提法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 我对拉丁字母在国际间的读法的具体情况根本不清楚,却对“怎样称说数、理、化科中的拉丁字母”的问题写了一篇稿件,提出了“要不要国际化”(见1960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上《文字改革》第13期)的问题,因而这种提法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我读到罗采同志的“国际间根木沒有统一念法”(见1961年1月12日光明日报《文字改革》第12期)这篇文章以后,我的疑团基本上已经瓦解冰消了。不过,我的提法还剩下了下半部沒有解决,那就是汉族化还是多汉族化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言文字非常复杂。它们的文字,有的已经走上了拉丁化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半部 语言文字 科中 八甲 齐色 改读 副所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