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沙雅县棉田蚜虫发生与气象因子关系分析
1
作者 杨惠敏 李茂春 +2 位作者 杨景燕 黄玖君 张玲 《中国棉花》 2025年第6期45-48,共4页
基于2014-2023年新疆沙雅县棉田蚜虫发生情况的监测数据与同期沙雅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深入探讨了棉田蚜虫发生与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关系,为当地棉田蚜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参考。监测数据显示,沙雅县棉田蚜虫... 基于2014-2023年新疆沙雅县棉田蚜虫发生情况的监测数据与同期沙雅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深入探讨了棉田蚜虫发生与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关系,为当地棉田蚜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参考。监测数据显示,沙雅县棉田蚜虫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迁入棉田,6月中旬达到猖獗期,7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结束期。气象因子分析显示:蚜虫迁入期日平均气温多在20~25℃,相对湿度在30%~40%时较为常见;猖獗期温度范围较宽,但温暖且相对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其繁殖;结束期则受持续高温或湿度剧烈变化的影响,蚜虫生存受到抑制。尽管沙雅县降水稀少,但在特定条件下,降水仍对蚜虫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风速在迁入期、猖獗期和结束期均保持相对稳定,对蚜虫发生无直接影响。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蚜虫的年发生程度与日最低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可见,不同时期沙雅县棉田蚜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所不同,总体上气温和湿度是关键因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通过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优化种植结构与田间管理、科学运用化学及生物防治手段等措施,有效控制沙雅县乃至类似地区棉田蚜虫的危害,保障棉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田蚜虫 害虫防治 预测预报 沙雅县 气象因子 发生规律 防治技术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探析
2
作者 杨景燕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6期139-141,共3页
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不仅对当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全球棉花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气候因素对阿克苏地区棉花生产的影响较为突出,为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助力阿克苏地区棉花产业... 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不仅对当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全球棉花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气候因素对阿克苏地区棉花生产的影响较为突出,为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助力阿克苏地区棉花产业实现更好发展,聚焦当地棉花生产与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播期棉花物候期、籽棉产量和水分生产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加强棉花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策略,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改良棉花品种、优化农业实践、落实政策及经济激励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棉花生产 新疆阿克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研究——以新疆阿克苏苹果为例
3
作者 杨景燕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为了评价和区分新疆阿克苏地区气候资源对苹果种植的适宜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回归分析以及模糊数学方法,依托1961—2018年15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及地理信息,通过分析7月的平均温度、≥15℃的积温、4—5月最低温度≤0℃的天... 为了评价和区分新疆阿克苏地区气候资源对苹果种植的适宜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回归分析以及模糊数学方法,依托1961—2018年15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及地理信息,通过分析7月的平均温度、≥15℃的积温、4—5月最低温度≤0℃的天数以及6—8月最高温度≥35℃的天数,构建模糊隶属度函数。研究考虑了气候与地理因素,将气候资源分布与灾害风险等级进行重新分类,定义4个等级的区域。通过模糊叠加分析,将阿克苏地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种植区域。结果显示,最适宜种植区主要位于阿克苏地区铁路两旁及乌奎高速周边;适宜区则覆盖乌奎高速公路以南的部分区域及中部偏北的大部分地带;次适宜区主要在北部及南部的狭长地区;而不适宜区则集中在北部的沙漠以及南部的低山和中高山地带,这些区域不宜大规模种植苹果,建议选用耐寒品种以提升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气候资源评价 模糊数学 区划 新疆阿克苏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喀什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5
4
作者 杨景燕 杨余辉 +3 位作者 胡义成 冯先成 曾康康 吴丽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815-3827,共13页
利用2019年1月至7月伊犁喀什河流域的水化学测试数据,采用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等方法,分析喀什河流域的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喀什河流域地表水呈弱碱性(7.77≤pH≤8.16),TDS介... 利用2019年1月至7月伊犁喀什河流域的水化学测试数据,采用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模型等方法,分析喀什河流域的地表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并对其物质来源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喀什河流域地表水呈弱碱性(7.77≤pH≤8.16),TDS介于184.8-588.12 mg·L^(-1)之间,其浓度均值(243.48 mg·L^(-1))低于世界半干旱区地表水TDS的均值(370 mg·L^(-1)),同时低于干旱区地表水TDS的均值(440 mg·L^(-1)),但高于世界河流的均值(115 mg·L^(-1));阳离子以Ca^(2+)为主,HCO_(3)^(-)为其主要阴离子,两者分别占其相应离子总量的82.8%和82.6%;研究区主要离子浓度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主要原因是高海拔流域冰雪融水占比高;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Mg和HCO_(3)^(-)Ca型为主;地表水主要离子受岩石风化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影响,主要离子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HCO_(3)^(-)、Mg^(2+)、Ca^(2+)与SO_(4)^(2-)主要来自白云岩等碳酸岩盐的风化溶解,Na^(+)与K^(+)主要来自长石类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人类活动对离子组分的影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地表水 离子来源 化学成因 喀什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河流域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灌溉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勇军 杨余辉 +2 位作者 胡义成 冯先成 杨景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3-594,共12页
喀什河是伊犁河的三大支流之一,了解流域水质状况对于伊犁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喀什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及其成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河流进行灌溉适宜性评价。通过2018年7月—2021年7月期间采集喀什河河水水样289组、泉水水样5... 喀什河是伊犁河的三大支流之一,了解流域水质状况对于伊犁地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喀什河流域水化学组成及其成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河流进行灌溉适宜性评价。通过2018年7月—2021年7月期间采集喀什河河水水样289组、泉水水样5组、井水水样30组,应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例关系等方法,探讨了喀什河流域水化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控制因素,并采用USSL图、Wilcox图对河水进行灌溉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喀什河流域各水体均呈现弱碱性,井水和泉水的溶解性总固体及电导率(EC)略大于河水,各水体水化学类型均为Ca2+-HCO3-型。(2)岩石风化是流域内各水体离子来源的主要控制因素,且各水体离子来源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作用的影响。(3)河水离子质量浓度短时间序列平缓变化表明,2018—2021年干流离子浓度因冰雪融水和降水的稀释作用强弱而变化,4—7月较低,8月—次年3月较高;空间变化上离子质量浓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4)河水的水质为优秀,可直接用作灌溉用水,但2021年的EC略有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喀什河谷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学开发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特征 水化学成因 灌溉适宜性 喀什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谷喀什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吴丽萍 杨余辉 +2 位作者 杨景燕 冯先成 曾康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0期190-194,共5页
利用喀什河流域1965—2018年逐日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4年新疆喀什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24.14 mm/... 利用喀什河流域1965—2018年逐日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4年新疆喀什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24.14 mm/10 a的增加趋势,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最显著;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上升显著,夏季和秋季增加趋势较缓慢;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1月和2月增加明显。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突变时间为1986、1988、1990年,春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1994、1995、1997年,冬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主要存在15、6年2种周期性变化,其中15年为第一主周期,6年为第二主周期。由此可见,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降水量对年际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1、2月份降水量对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谷喀什河流域 降水量 变化特征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地区不同下垫面区域气候变化差异分析
7
作者 吴丽萍 杨余辉 +2 位作者 杨景燕 冯先成 曾康康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19-26,31,共9页
为了探明北疆荒漠、山地、绿洲近55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利用北疆41个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的气温和降水量序列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进行了分析。... 为了探明北疆荒漠、山地、绿洲近55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利用北疆41个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的气温和降水量序列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北疆地区增温趋势显著(荒漠0.2℃/10年、山地0.24℃/10年、绿洲0.3℃/10年趋势增温),绿洲增温趋势最为显著;近55年北疆地区增湿趋势显著(荒漠8.46 mm/10年、山地7.66 mm/10年、绿洲8.78 mm/10年),绿洲降水量增加最为显著。近55年北疆气温在21世纪初增温最显著,降水量在20世纪80年代上升趋势最显著。北疆荒漠、山地、绿洲气温发生突变的年份均在1993年;荒漠,山地,绿洲降水量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是1985年、1987年。近55年荒漠秋季年际增温显著,山地和绿洲夏季和秋季年际增温显著,对年际增温贡献最大;荒漠、山地、绿洲降水量年际变化均为冬季增加显著,对年际增湿贡献最显著。近55年荒漠10月、11月气温对荒漠秋季增温贡献最大,山地、绿洲6月、7月、8月、9月、10月增温最显著,对夏秋季增温贡献最大。荒漠、山地12月、2月增湿最显著,绿洲11月、12月、1月、2月增湿最显著,对荒漠、山地、绿洲冬季增湿贡献最大。北疆近55年极端气候事件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均以绿洲上升趋势最显著。近55年北疆不同下垫面温度、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均以绿洲最为显著。山地气温、荒漠降水量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北疆 荒漠 山地 绿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