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炭和硅溶胶为造孔剂制备多孔碳化硅陶瓷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子晨 郭兴忠 +4 位作者 朱林 杨辉 杨新领 郑浦 高黎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8-672,共5页
以微米碳化硅粉体为原料、氧化铝和氧化钇为烧结助剂、竹炭和硅溶胶为造孔剂,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制备碳化硅多孔陶瓷,分析了造孔剂含量对碳化硅多孔陶瓷的烧结性能、力学性能、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硅溶胶为造孔剂时,多孔碳化... 以微米碳化硅粉体为原料、氧化铝和氧化钇为烧结助剂、竹炭和硅溶胶为造孔剂,采用无压烧结技术制备碳化硅多孔陶瓷,分析了造孔剂含量对碳化硅多孔陶瓷的烧结性能、力学性能、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硅溶胶为造孔剂时,多孔碳化硅陶瓷的相对密度随着造孔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线收缩率呈上升趋势,而抗弯强度则相反,陶瓷断面孔洞逐渐增加;造孔剂的加入均没有影响碳化硅陶瓷的物相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陶瓷 多孔陶瓷 竹炭和硅溶胶 造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渗硅制备碳化硅/石墨复合陶瓷材料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子晨 阮万兴 +4 位作者 郭兴忠 杨辉 杨新领 郑浦 高黎华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8-503,共6页
以纯碳粉作为原料、酚醛树脂为粘结剂、聚乙烯醇(PVA)为造孔剂,通过液相渗硅制得碳化硅/石墨复合陶瓷材料,考察了PVA的含量对复合陶瓷烧结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以PVA为造孔剂,高温可以使PVA挥发,在坯体中形成空腔,有利于硅... 以纯碳粉作为原料、酚醛树脂为粘结剂、聚乙烯醇(PVA)为造孔剂,通过液相渗硅制得碳化硅/石墨复合陶瓷材料,考察了PVA的含量对复合陶瓷烧结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以PVA为造孔剂,高温可以使PVA挥发,在坯体中形成空腔,有利于硅的渗入,并与碳进行反应,从而形成碳化硅,最终制备出碳化硅/石墨复合陶瓷材料;随着PVA含量的增加,碳化硅/石墨复合陶瓷烧结性能和力学性能提高,当PVA达到15%时,各项性能达到最佳。此外,PVA的含量不影响复合陶瓷的物相组成。所制备的碳化硅/石墨复合陶瓷材料可应用于机械密封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陶瓷 全碳粉 反应烧结 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整形对碳化硅陶瓷密封材料成型及烧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新领 王子晨 +3 位作者 李志强 郭兴忠 杨辉 郑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5-680,共6页
采用球磨对SiC粉体颗粒进行整形,并借助反应烧结制备SiC陶瓷密封材料,考察了颗粒整形对反应烧结SiC陶瓷成型、烧结性能、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整形后的SiC颗粒的球形度高,粒径分布更为均匀;整形SiC粉体的振实密度和... 采用球磨对SiC粉体颗粒进行整形,并借助反应烧结制备SiC陶瓷密封材料,考察了颗粒整形对反应烧结SiC陶瓷成型、烧结性能、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整形后的SiC颗粒的球形度高,粒径分布更为均匀;整形SiC粉体的振实密度和素坯密度明显提高,烧结体的显微结构更加均匀,主晶相为6H-SiC和Si,分布均匀,残炭很少;颗粒整形明显改善SiC陶瓷的成型性能及力学性能,当压力为15MPa时,整形后的SiC素坯密度为2.08g/cm^3,烧结体密度为3.06g/cm^3,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456MPa和3.87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形 反应烧结 碳化硅陶瓷 密封材料 显微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铝溶胶对碳化硅窑具的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尹朋岸 王子晨 +3 位作者 郭兴忠 杨辉 杨新领 郑浦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639-3643,共5页
以SiC颗粒为骨料,硅微粉为基体相,硅、铝凝胶在高温下形成纳米颗粒作为增强相制备了碳化硅窑具,分析了硅、铝溶胶的添加量对碳化硅窑具烧结特性、力学性能、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硅、铝溶胶的添加可以增强碳化硅窑... 以SiC颗粒为骨料,硅微粉为基体相,硅、铝凝胶在高温下形成纳米颗粒作为增强相制备了碳化硅窑具,分析了硅、铝溶胶的添加量对碳化硅窑具烧结特性、力学性能、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硅、铝溶胶的添加可以增强碳化硅窑具的力学性能。当单独添加硅溶胶量为2.0%时,其抗弯强度可达19.67 MPa,当单独添加铝溶胶的量为1.1%时,抗弯强度为19.26 MPa,当同时添加硅、铝溶胶总量为3.06%时,其抗弯强度可达到18.10 MPa,但过多溶胶的引入会导致碳化硅窑具中气孔的增多从而影响碳化硅窑具的致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窑具 溶胶 性能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