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新官 丁可 +2 位作者 邱维加 周智鹏 刘光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773-1776,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S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或)DSA确诊为动脉瘤患者CTA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同步减影CTA检查,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方式显示;以手术和(或)DSA...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S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或)DSA确诊为动脉瘤患者CTA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同步减影CTA检查,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方式显示;以手术和(或)DSA为标准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SSCTA可以完全去除颅底复杂的骨结构干扰,得到较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以大幅度降低CTA的三维重组时间;可以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局部特写有利于显示动脉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SSCTA共检出动脉瘤34个,3例多发;其中颈内动脉颅底段21个,大脑中动脉3个,前交通动脉瘤7个,椎动脉瘤3个;最大者15.7mm×15.3mm,最小2.3mm×2.2mm;经与手术及DSA结果比较,S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S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备安全、无创、快捷,且血管图像分辨率高,对靠近颈内动脉颅底部的动脉瘤显示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作为临床首选的颅内动脉瘤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 同步 减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应用价值 spiral 颈内动脉 最大密度投影 图像分辨率 特异性 手术 前交通动脉瘤 敏感性 颅底 CTA 回顾性分析 动脉瘤诊断 大脑中动脉 DSA 重组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ACS系统提高非影像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习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新官 龙梅 +1 位作者 张辉阳 邱维加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6期119-122,共4页
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一轮改革方案,即专业型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须完成33个月的临床培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即“双轨合一”的并轨培养模式。2014年国家卫计委... 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新一轮改革方案,即专业型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须完成33个月的临床培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即“双轨合一”的并轨培养模式。2014年国家卫计委也出台政策,硬性规定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从而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训练非影像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完成在影像科的实习任务,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影像科 实习 PACS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b值DWI瘤周水肿区ADC值对鉴别恶性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的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新官 刘光俊 +2 位作者 胡玉芳 唐艳云 邱维加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高、中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瘤周水肿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的18例恶性胶质瘤和1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MRI资料,均行常规MRI检查和2种b的DWI检查(b=1 000 s... 目的:探讨高、中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瘤周水肿区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的18例恶性胶质瘤和1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MRI资料,均行常规MRI检查和2种b的DWI检查(b=1 000 s/mm^2、3 000 s/mm^2),测量瘤体及瘤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不同b值瘤周水肿区的ADC值绘制ROC曲线,寻找最佳诊断阈值。结果:恶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ADC 1 000、ADC 3 000分别为:(1.123±0.148)×10^(-3)mm^2/s和(1.538±0.184)×10^(-3)mm^2/s、(1.032±0.097)×10^(-3)mm^2/s和(1.242±0.102)×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ADC 1 000取1.30×10^(-3)mm^2/s作为鉴别恶性胶质瘤和单发转移瘤的诊断阈值时,其诊断价值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72.2%。结论:瘤周水肿区ADC值有助于恶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的鉴别,b值取1 000 s/mm2时瘤周水肿ADC值对于二者鉴别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瘤周水肿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表现特征
4
作者 杨新官 邱维加 +3 位作者 丁可 刘光俊 周智鹏 戴文海 《华夏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I特点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7例MRI病灶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顶枕叶,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I特点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7例MRI病灶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顶枕叶,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MRI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性 脑病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5
作者 杨新官 丁可 +1 位作者 刘光俊 邱维加 《华夏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资料,将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结果:16例PSH,单发14例,多发2例;CT平扫病灶边缘光滑、圆形或类圆形13例,边...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资料,将CT表现与病理学对照。结果:16例PSH,单发14例,多发2例;CT平扫病灶边缘光滑、圆形或类圆形13例,边缘不规整3例;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6例,其中4例见粗大钙化灶。增强扫描10例PSH的CT强化平均值为(55.5±10.7)Hu,5例病灶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中度强化,其中3例病灶可见血管贴边征。与病理对照分析,明显强化的病灶主要以血管瘤样和乳头样构型为主,而中度强化的病灶以实体性和硬化性构型为主。结论:PSH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一种少见的肺内良性上皮性肿瘤,了解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提高对PSH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CT表现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改变 被引量:4
6
作者 梁嘉敏 杨新官 +2 位作者 董骁 陈烨颖 关玉宝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CT表现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COP患者29例,其中21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随诊,随访时间1~38个月。结果23例(79.3%)为多发病灶,病灶位于双肺20例,单肺3例,其中14例为多发实变,... 目的探讨隐源性机化性肺炎(COP)的CT表现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COP患者29例,其中21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并随诊,随访时间1~38个月。结果23例(79.3%)为多发病灶,病灶位于双肺20例,单肺3例,其中14例为多发实变,3例为多发磨玻璃样变,6例为实变及磨玻璃样病灶并存;6例(20.7%)为单发病灶,其中4例为片状肺实变,1例为实性结节,1例为片状部分实性密度影;16例(55.2%)伴有条索样改变。9例(31.0%)COP患者可见“反晕征”表现。11例(37.9%)COP患者伴有轻度支气管扩张。糖皮质激素治疗21例,治疗后病灶大部分吸收14例,完全吸收2例;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游走性。结论COP最常见的表现是肺实变影和磨玻璃样变影,肺实变多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和胸膜下分布,磨玻璃样变分布不具有特异性。CT上出现“反晕征”对诊断COP有一定提示作用。糖皮质激素对部分COP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 糖皮质激素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丁可 杨新官 +1 位作者 吴嘉兴 曾阳东 《华夏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肝占位共23个病灶行CTPI,获取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8例肝占位共23个病灶行CTPI,获取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对比病灶与非病灶区的灌注参数。HCC患者同时测定血清AFP值,并与相应病灶的灌注参数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本组病灶中18/23个为HCC,4/23个为肝血管瘤,另1病灶为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HCC组18个病灶与非病灶区的灌注参数比较,病灶的HAF增大,MTT及PS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HAF的差异最为显著(前者是后者的4.11倍)。血清AFP与HCC病灶的灌注参数值无相关性。肝血管瘤组各灌注参数的改变与HCC类似,但前者病灶区的HBF显著大于HCC。FNH与非结节区的灌注参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CTPI在H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灌注成像 肝细胞癌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哮喘大鼠肺内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及与病理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佘巍巍 杨新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致哮喘大鼠肺内病理改变及被拮抗后肺内表达的变化,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48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抗NGF干预组,每组均16只。取肺组织在光镜下测...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致哮喘大鼠肺内病理改变及被拮抗后肺内表达的变化,为哮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48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抗NGF干预组,每组均16只。取肺组织在光镜下测量支气管基底膜厚度并计数黏膜下成纤维细胞的数目,HE染色观察气道病理改变并测量呼吸道平滑肌厚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NGF的表达。结果哮喘组肺组织NGF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NGF的表达与呼吸道平滑肌厚度有明显相关性;哮喘组呼吸道平滑肌厚度、网状基底膜厚度、黏膜下成纤维细胞数目及NG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和抗NGF干预组(P<0.05);抗NGF干预组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组织中NGF表达显著增加,并与呼吸道平滑肌厚度等有关,同时与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症有明显相关,予抗NGF干预后可以抑制气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神经生长因子 大鼠 病理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CS系统联合横向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周智鹏 邱维加 +3 位作者 曾阳东 杨新官 刘静 苏寿红 《华夏医学》 CAS 2015年第5期133-135,共3页
医学影像学是以图像的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一门临床医学,对病变的征象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是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础,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像学见习教学也需要适应相应的变化,提高学生... 医学影像学是以图像的方式显示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一门临床医学,对病变的征象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是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础,随着精准医学概念的提出,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像学见习教学也需要适应相应的变化,提高学生阅片和分析诊断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为纵向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各系统具体疾病为主导逐步展开,按照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诊断等顺序进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和MRI影像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丁可 杨新官 +1 位作者 刘满荣 徐列印 《华夏医学》 CAS 2012年第3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采用CT及MRI对5例病理学确诊的EMH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3例EMH发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呈纵行波浪状软组织块影;1例病灶发生在纵隔两侧,...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采用CT及MRI对5例病理学确诊的EMH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3例EMH发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呈纵行波浪状软组织块影;1例病灶发生在纵隔两侧,邻近肋骨头膨大;1例EMH表现为胸壁内侧多发半圆形软组织块影。本组髓外造血灶MRI平扫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显示椎体呈栅栏样改变。MRI-T1WI可见脊椎信号弥漫性、均匀性减低。结论:EMH的CT和MRI的影像特征较明显,结合临床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外造血 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肺CTPA成像低剂量造影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俊君 杨新官 《华夏医学》 CAS 2012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低剂量造影剂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肺动脉造影中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心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即...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中低剂量造影剂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诊断的可行性,进一步优化肺动脉造影中造影剂的使用剂量。方法:对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且心功能未见异常的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即(Smart prep监控技术)行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检查。A组选用非离子对比剂造影剂碘海醇370mgI/ml,剂量80ml,注射流率4ml/s。B组选用相同造影剂30ml,注射流率4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40ml生理盐水,两组病例CT扫描参数相同。对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成像后的断面图像进行分析,影像评价标准按5级行盲法评价:1级2级为不合格,3级为合格,4级5级为优秀。结果:两组不同剂量造影剂CTPA影像质量评价显示,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血管内浓度的测量CT值差异评价显示均良好,40ml低剂量组血管内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上与80ml组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图像都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降低造影剂的注射量,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血管造影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被引量:2
12
作者 何敏丽 杨新官 +1 位作者 邱维加 王现锋 《华夏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139-142,共4页
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起源异常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2%,但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可导致心肌缺血等危险,被认为是恶性冠脉起源异常[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尤其是64层以上)广泛用于冠状动脉检查,其诊断价值也逐渐得... 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起源异常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2%,但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少数可导致心肌缺血等危险,被认为是恶性冠脉起源异常[1]。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尤其是64层以上)广泛用于冠状动脉检查,其诊断价值也逐渐得到临床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层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起源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强化”型肝细胞癌的CT及MRI诊断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可 廖锦元 +2 位作者 刘满荣 杨新官 李运千 《华夏医学》 CAS 2011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分析"延迟强化"型肝细胞癌(HCC)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型HCC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延迟强化"型HCC 6例,回顾性分析此6例HCC的CT及MRI表现。结果:6例HCC的C... 目的:分析"延迟强化"型肝细胞癌(HCC)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此型HCC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延迟强化"型HCC 6例,回顾性分析此6例HCC的CT及MRI表现。结果:6例HCC的CT平扫均表现为不规则稍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呈明显(花)环状强化的3例,门脉、延迟期强化范围均较动脉期扩大,且向病灶中部扩展;3例增强动脉期呈全瘤性强化,门脉、延迟期仍为高密度影;6例癌灶均无假包膜形成。4例HCC行MRI检查,T2WI为不均匀稍高信号而非血管瘤的"灯泡征",显示实质性病灶的特点,DWI(b=500s/mm2)为不均匀高信号;MRI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型"强化。结论:"延迟强化"型HCC较为罕见和特殊,综合分析CT及MRI表现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延迟强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判断纯磨玻璃结节性质及侵袭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光俊 杨新官 《华夏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73-177,共5页
随着多层螺旋CT及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肺部磨玻璃结节(CCN)病灶的检出率逐年增高。随着不断对磨玻璃结节的认识增加,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可以表现多种病理类型,其临床处理方式也有不同。笔者将有关依据CT测量病灶... 随着多层螺旋CT及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肺部磨玻璃结节(CCN)病灶的检出率逐年增高。随着不断对磨玻璃结节的认识增加,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可以表现多种病理类型,其临床处理方式也有不同。笔者将有关依据CT测量病灶大小、密度、征象、倍增时间及纹理分析等方面判断单纯磨玻璃结节侵袭性的价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玻璃结节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CP结合Gd-E0B-DTPA肝脏增强MRI在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玉芳 钟鸣 +1 位作者 杨新官 尹本德 《华夏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结合Gd-E0B-DTPA增强磁共振胆管成像(EOBMRC)对胆管系统结构的显示。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MRI胆管系统图像,所有患者均同时行MRCP扫描和Gd-EOB-DTPA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及肝胆特异期扫描。分析M...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结合Gd-E0B-DTPA增强磁共振胆管成像(EOBMRC)对胆管系统结构的显示。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MRI胆管系统图像,所有患者均同时行MRCP扫描和Gd-EOB-DTPA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期及肝胆特异期扫描。分析MRCP及EOBMRC胆管系统结构显示情况。结果:MRCP对胆囊管的显示受胃肠高信号背景干扰较大,MRC胆道显示受肝功能影响。胆道内造影剂正常排泄者,MRCP及MRC对肝总管、胆总管及肝内一级、二级胆管显示无明显差异;胆道系统扩张者,MRCP能够显示更细的肝内胆管分支。结论:MRCP与EOB-MRC均可以清晰显示胆管系统结构,联合应用可进一步了解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EOB-DTPA 磁共振成像 胆道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颅底沟通瘤的CT诊断
16
作者 刘光俊 杨新官 +3 位作者 邱维加 周智鹏 赵成 莫万彬 《华夏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前颅底沟通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前颅底沟通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行单排螺旋CT扫描,21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均行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螺旋CT诊断颅-鼻沟通20例,颅-鼻-...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前颅底沟通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前颅底沟通瘤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其中8例行单排螺旋CT扫描,21行64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均行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处理。结果:螺旋CT诊断颅-鼻沟通20例,颅-鼻-眶沟通8例,颅-鼻-眶-口腔沟通1例,64层螺旋CT的MPR图像可以清楚显示肿瘤主体的部位、沟通途径、范围及比邻关系。结论:64层螺旋CT薄层及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诊断前颅底沟通瘤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颅底沟通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对小儿髓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梁永超 杨新官 《华夏医学》 CAS 2016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索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小儿髓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小儿后颅窝肿瘤,其中髓母细胞瘤18例,星形细胞瘤15例,患儿均接受MR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DWI图像及ADC图,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ADC图像上,髓母细胞瘤... 目的:探索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小儿髓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小儿后颅窝肿瘤,其中髓母细胞瘤18例,星形细胞瘤15例,患儿均接受MRI的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分析DWI图像及ADC图,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结果:ADC图像上,髓母细胞瘤呈低信号,肿瘤的ADC均值(0.76±0.15)×10^(-3)mm^2/s;星形细胞瘤高信号,肿瘤的ADC均值(1.66±0.15)×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肿瘤实质ADC<1.0×10^(-3)mm^2/s诊断髓母细胞瘤时,诊断特异度94.4%。结论:脑肿瘤实质ADC值对小儿髓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 磁共振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增强MRI对普通型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鑫辉 周智鹏 +3 位作者 杨新官 成戈 胡玉芳 唐艳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07-1011,共5页
目的研究3.0T动态增强MRI对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高分辨率CT影像符合UIP及NSIP的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而后继续随访。将经病理... 目的研究3.0T动态增强MRI对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高分辨率CT影像符合UIP及NSIP的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检查,而后继续随访。将经病理证实为UIP,或经治疗无效且影像学特征符合UIP患者9例纳入UIP组;经病理证实为NSIP,或经治疗有效且影像学特征符合NSIP患者18例纳入NSIP组。比较不同类型间质性肺炎患者获取病理处的动态增强影像表现或临床确诊后整体病灶的动态增强影像表现及相应伪彩图表现,以及两组动态增强MRI模式的差异。结果UIP组及NSIP组的动态增强模式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所形成的伪彩图表现不一,UIP组2例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略强化,7例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NSIP组16例表现为“快进快出”模式,2例表现为缓慢持续强化。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于区分UIP与NSIP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间质性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外科 诊断 鉴别 动态增强 伪彩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