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心室收缩同步性与心电图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新娟 王秉臣 崔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异,分析窦性心律慢性心衰患者心电图、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双室收缩差异的发生率、双室收缩差异的预测指标、双室收缩不同步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2例慢...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异,分析窦性心律慢性心衰患者心电图、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双室收缩差异的发生率、双室收缩差异的预测指标、双室收缩不同步与左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2例慢性心衰患者为观察组,NYHA分级Ⅱ~Ⅲ级,均符合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59.11±16.01岁。对照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54.81±9.16岁。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获得QRS间期、P-R间期。再进行平衡状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获得左、右心室射血分数及其他功能参数,在相位直方图上计算左右心室的相角程(PS)、半高宽。结果二组间心电图参数QRS间期、P-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位相分析中PS半高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不同(P<0.01)。慢性心衰患者PS与LVEF(r=-0.709,P<0.001)呈明显负相关;PS与心电图QRS间期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310,P>0.05)。观察组,77%的患者存在室间不同步收缩,其与无室间不同步收缩患者相比,左、右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患者室间不同步收缩与LVEF(r=-0.55,P<0.05)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室间收缩 QRS波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与心电图关系研究
2
作者 杨新娟 王秉臣 崔炜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5期1296-1298,共3页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异,以及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双心室收缩差异的发生率、双心室收缩差异的预测指标、双心室收缩不同步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 目的观察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收缩同步性差异,以及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双心室收缩差异的发生率、双心室收缩差异的预测指标、双心室收缩不同步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16例健康对照者。首先进行心电图检查获得QRS间期,P-R间期。再进行平衡状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检查,获得左、右心室射血分数及其他功能参数,在相位直方图上计算左右心室的相角程、半高宽。结果两组间心电图参数QRS间期、P-R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7.64±33.16)ms vs(91.87±9.16)ms,(191.43±55.25)ms vs(161.75±22.17)ms(均P<0.05)。位相分析中左右心室相角程及半高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56±21.88)°vs(223.81±101.41)°,(26.44±8.21)°vs(57.90±42.72)°(均P<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相角程(PS)与LVEF呈相关(r=-0.709,P<0.001);左右心室相角程(PS)与心电图QRS间期无相关性(r=0.310,P>0.05)。病例组76.9%的患者存在室间不同步收缩,存在室间不同步收缩患者与无室间不同步收缩患者相比,左、右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患者室间不同步收缩PS与LVEF(r=-0.55,P<0.05);而与心电图的QRS间期无明显相关关系(r=0.090,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功能参数、位相分析参数存在着明显异常;76.9%心力衰竭患者存在着室间非同步收缩,这些患者具有较低的射血分数;室间非同步收缩与左心功能呈明显负相关,与QRS间期无明显相关关系。室间非同步收缩的形成可能是导致心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电描记术 心脏起搏 人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小球藻和几种低聚糖对益生菌增殖和酸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晓晴 王榆元 +2 位作者 周春宏 杨新娟 曾晓雄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8-162,共5页
研究低聚果糖、水苏糖以及它们和蔗糖的组合对酸奶益生菌增殖的影响,并研究酸奶中添加小球藻粉对酸奶益生菌增殖及酸奶品质改进的影响。选用酵母菌发酵法对小球藻进行脱腥,果胶为稳定剂,发现酸奶制品中单一添加水苏糖和低聚果糖或两者... 研究低聚果糖、水苏糖以及它们和蔗糖的组合对酸奶益生菌增殖的影响,并研究酸奶中添加小球藻粉对酸奶益生菌增殖及酸奶品质改进的影响。选用酵母菌发酵法对小球藻进行脱腥,果胶为稳定剂,发现酸奶制品中单一添加水苏糖和低聚果糖或两者组合都能促进益生菌的生长,而添加小球藻粉对于菌的生长及酸奶的营养和风味较有益。再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小球藻酸奶配方,最后确定较优配方为:10%脱脂奶粉、3%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质量比1:1)、5%蔗糖、3%低聚果糖、1%水苏糖及1%小球藻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 益生菌 低聚果糖 水苏糖 小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琨 宋成荣 +2 位作者 廖国辉 杨新娟 周文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6-580,共5页
以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甲酸为原料,经过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甲酰氯与相应的氨基苯并杂环类、芳胺类化合物反应,得到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吡唑-4-甲酰胺类化合物(6a~6g、7a~7g),其结构均通过1H NMR、MS和IR表征。抑菌活性测... 以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甲酸为原料,经过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甲酰氯与相应的氨基苯并杂环类、芳胺类化合物反应,得到了14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吡唑-4-甲酰胺类化合物(6a~6g、7a~7g),其结构均通过1H NMR、MS和IR表征。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100 mg/L下,目标化合物对供试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7a~7g的抑菌活性较高,部分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 酰胺 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取代苯基-4-酰氧基-2(1H)-喹啉酮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3
5
作者 高洁 张剑 +3 位作者 陈岚 王阿莉 杨新娟 周文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9-463,共5页
以5-甲基-2-氨基苯甲酸和2-氨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酯化、酰化、环合再酯化的路线,合成了15个新型喹啉酮类衍生物(5a~5o),其结构均经红外、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mg/L质量浓度下... 以5-甲基-2-氨基苯甲酸和2-氨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酯化、酰化、环合再酯化的路线,合成了15个新型喹啉酮类衍生物(5a~5o),其结构均经红外、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100 mg/L质量浓度下,化合物5c对6种供试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活性,抑制率在61.7%~92.9%之间;同时,化合物5i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的抑制率达96.1%,接近对照药剂嘧菌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啉酮 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顺市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新娟 董天倩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论文在对安顺市具有代表性的5个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安顺市乡村旅游存在经营开发不合理、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相应的旅游人才以及村民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权责不明确等问题。笔者在此基础上提... 论文在对安顺市具有代表性的5个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安顺市乡村旅游存在经营开发不合理、配套服务和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相应的旅游人才以及村民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权责不明确等问题。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科学规划与设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知名度、引进专业旅游人才、让村民企业政府三者有效决策等方面着手,提升安顺乡村旅游点的整体品质,从达到丰富安顺旅游业态、提高经济收入的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顺市 乡村旅游 旅游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不同应用方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水文雅 杨新娟 杨韶华 《北方药学》 2018年第5期74-75,共2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应用方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昏迷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诊的123例DKA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1例,A组采用传统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B组采用一次性脉冲联合静... 目的:探讨胰岛素不同应用方式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昏迷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诊的123例DKA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各41例,A组采用传统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B组采用一次性脉冲联合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C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治疗后对比3组低血糖发生率、pH恢复时间、血糖恢复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结果:治疗后C组低血糖发生率2.44%低于A组的39.02%、B组的1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pH恢复时间、血糖恢复时间、尿酮体转阴时间均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疗效显著,可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昏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